书籍详情
《资本论》的基本思想与理论逻辑研究
作者:何干强 著
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8-01
ISBN:9787516423288
定价:¥15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区域协调发本书凝聚了作者40年研究《资本论》前沿问题所取得的新成果(有三篇论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阐释了《资本论》(1~3卷)的创作背景、基本思想和理论逻辑结构。为便于读者理解原著,本书在论述中的阐释配有设计了必要的图示和表格。第二部分为《资本论》(1~3卷)研读纲要。为了帮助读者读懂原著,本书遵循《资本论》各卷篇章节内容的顺序,划分出层次,标明原著中文版的自然段落和页码,并提炼编写了各层理论要点。 本书注重解决原著理解上的难点问题(如生产方式的科学含义);力求弥补学术界在原著研究上的薄弱环节(如忽视社会再生产与货币流回规律的相互联系);运用唯物史观,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书对于引导读者阅读原著,把握原著逻辑思路,全面深入地理解马克思创立的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资本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理论联系实际,指导现实经济工作,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适合髙校哲学和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专业的师生,以及对学习《资本论》有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1946年3月生于湖南长沙。1993年6月在南京师范大学评为经济学教授,曾赴西藏大学援藏教学、赴莫斯科普列汉诺夫国民经济学院高访学者各半年。1999年9月被引进南京财经大学,任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生导师,获评省二级教授。研究方向为《资本论》与当代中国经济。在《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60余篇;承担多项国家、省级科研课题。出版《〈资本论〉的基本思想与理论逻辑》 《唯物史观的经济分析范式及其应用》 《公有制经济振兴之路》等个人专著。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个人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和集体1~3等奖多项,并获国际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首届(2009年)“21世纪世界政治经济学杰出成果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省先进工作者” “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省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及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现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等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目录
第一章 指引人类走向幸福的明灯
——《资本论》的历史背景、成书过程和深远影响
第一节 时代的产物
一、《资本论》诞生的时代
二、工人阶级的伟大斗争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三、体现崇高历史使命的伟大科学成果
第二节 千辛万苦写成的书
一、《资本论》创作与出版过程
二、马克思毕生心血的凝结
三、恩格斯的无私贡献
第三节 深远的影响
一、“工人阶级的圣经”
二、在全世界的传播
三、在世界人文社会科学论坛中的崇高地位
四、《资本论》在中国的传播
第二章 伟大科学发现的结晶
——《资本论》的思想方法、理论基石和崭新因素
第一节 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
一、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二、经济关系的人格化原理
第二节 由唯物史观确定的研究对象
一、确定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科学依据
二、《资本论》研究对象的特点
三、《资本论》研究对象的方法论指导价值
第三节 唯物史观的辩证方法
一、《资本论》的研究方法及其特色
二、研究方法或分析方法的核心
三、经济学分析方法的特殊性
四、科学的叙述方法
第四节 崭新的经济理论
一、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的中心
二、政治经济学说史上的伟大革命
三、恩格斯对《资本论》理论贡献的评价
四、经济学术语的革命对我们的启迪
第三章 “一个艺术的整体”
——《资本论》1至3卷的总体逻辑体系
第一节 理论上再现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形态
一、《资本论》是“一个艺术的整体”
二、经济范畴的逻辑演进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三、《资本论》五大经济范畴体现的经济关系
第二节 理论逻辑与历史过程的一致
一、理论逻辑体现唯物史观的要求
二、理论逻辑再现了十个层面的经济关系演进史
第三节 理论逻辑再现资本的运动过程
一、理论逻辑与资本增殖运动的顺序相一致
二、理论逻辑再现了资本运动的特征
三、理论逻辑再现了资本运动的时空形式
四、理论逻辑再现的是资本家控制的资本运动
第四节 理论逻辑与认识论的一致性
一、全卷从总体上体现了从现象到本质再回到现象的认识过程
二、许多篇章的理论逻辑也体现了辩证的认识过程
三、《资本论》的理论逻辑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形成假象的过程
第五节 本章的结束语
第四章 发现整个社会结构最隐蔽的秘密
——《资本论》第1卷的基本思想与理论逻辑
第一节 《资本论》第1卷的研究对象
一、 理解第1卷研究对象应把握的要点
二、 第1卷分析的是隐藏最深的经济关系
三、《资本论》第1卷的叙述逻辑梗概
四、 理解第1卷研究对象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第二节 资本运动的起点和历史前提
一、理解资本的生产过程首先需要弄清商品流通关系
二、商品的性质和货币的起源
三、货币的各种职能形式以及商品流通的拓展
四、《资本论》第1卷第1篇的理论逻辑
第三节 资本关系的历史性质
一、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两种不同性质的流通
二、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
三、劳动力商品是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范畴
第四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与方法
一、科学地回答“爆炸性问题”
二、资本带来剩余价值的秘密
三、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四、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五、辩证地认识剩余价值生产
六、资本剥削关系的虚伪性
七、《资本论》第1卷第3篇至第6篇的理论逻辑
第五节 全面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
一、只有从再生产角度才能全面认识资本的本质
二、资本的全部价值都是工人创造的
三、资本的增殖是用无酬劳动占有更多的无酬劳动
四、资本主义积累与工人阶级的命运
五、资本的起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历史趋势
六、威克菲尔德的殖民理论吐露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本质
七、《资本论》第1卷第7篇的简短结语
第五章 再现商品生产社会的经济运行机制
——《资本论》第2卷的基本思想与理论逻辑
第一节 《资本论》第2卷的研究对象
一、理解第2卷研究对象应把握的要点
二、第2卷理论逻辑是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再现
三、对研究市场经济一般运行机制的指导价值
第二节 单个产业资本的循环
一、单个产业资本在运动中的形态变化与循环
二、三种循环形式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产业资本运动的本质特征
三、资本是一种运动
四、资本运动的时空形式和流通费用
第三节 单个产业资本的周转
一、研究资本周转的方法和目的
二、影响周转速度的两方面因素
三、周转速度对资本增殖程度的影响
四、单个产业资本运动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
五、资本周转与商品流通一般的关系
第四节 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
一、科学地认识社会总资本的循环运动
二、马克思对前人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科学评价
三、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实现途径、中介和条件
四、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第六章 阐明生产条件所有者经济利益的实现形式
——《资本论》第3卷的基本思想与逻辑
第一节 《资本论》第3卷的研究对象
一、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叙述由本质上升到现象
二、理解第3卷研究对象应把握的要点
三、《资本论》第3卷的理论逻辑
第二节 本质的生产关系神秘化为表面的假象
一、剩余价值的本质被利润现象所掩盖
二、剩余价值率(m)数量关系为利润率(p)所扭曲
三、关于利润范畴一般性质的研讨
第三节 职能资本家争夺平均利润
一、平均利润率在职能资本家的竞争中形成
二、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及其包含的矛盾
三、商业资本也参与平均利润的竞争
四、商人资本的历史分析
五、重视商业资本对产业资本的“内部依赖性”
第四节 银行资本家以利息形式分享平均利润
一、讨论《资本论》第3卷最复杂的问题
二、作为银行信用制度实质内容的生息资本关系
三、银行信用制度形成及其历史作用
四、银行信用制度与银行的资本构成
五、银行借贷货币资本的运动与社会现实资本运动的关系
六、银行信用制度与商品流通的关系
七、生息资本的历史比较
第五节 土地所有者以地租形式坐享超额利润
一、资本主义地租的历史特征与本质
二、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地租的理论逻辑
三、级差地租
四、绝对地租
五、农业以外的地租和土地价格现象
六、资本主义地租的历史分析
第六节 资本主义收入分配关系的假象与本质
一、《资本论》的总结篇和理论逻辑
二、批判萨伊三位一体公式和斯密教条的错误
三、资本主义的收入分配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背面
四、《资本论》的政治结论
第七章 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经济运动规律
——《资本论》揭示的经济运动规律
第一节 深入研究客观经济规律
一、弄清客观经济规律的重要性
二、经济规律的科学含义
三、揭示经济规律的唯物史观方法
第二节 《资本论》阐述的经济规律
一、梳理《资本论》揭示的经济规律的说明
二、《资本论》中的经济规律体系
附录: 《资本论》第1至3卷研读纲要
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
序言和跋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第一章 商品
第二章 交换过程
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
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四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三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五章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第六章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第七章 剩余价值率
第八章 工作日
第九章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第四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十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第十一章 协作
第十二章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第十三章 机器和大工业
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十四章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第十五章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
第十六章 剩余价值的各种公式
第六篇 工资
第十七章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
第十八章 计时工资
第十九章 计件工资
第二十章 工资的国民差异
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
第二十一章 简单再生产
第二十二章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第二十三章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第二十四章 所谓原始积累
第二十五章 现代殖民理论
第二卷 资本的流通过程
恩格斯撰写的序言
第一篇 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第一章 货币资本的循环
第二章 生产资本的循环
第三章 商品资本的循环
第四章 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
第五章 流通时间
第六章 流通费用
第二篇 资本周转
第七章 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第八章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第九章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周转和周期
第十章 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理论。重农学派和亚当、斯密
第十一章 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理论。李嘉图
第十二章 劳动期间
第十三章 生产时间
第十四章 流通时间
第十五章 周转时间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
第十六章 可变资本的周转
第十七章 剩余价值的流通
第三篇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第十八章 导言
第十九章 前人对这个问题的阐述
第二十章 简单再生产
第二十一章 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第三卷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弗·恩格斯撰写的序言
第一篇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第一章 成本价格和利润
第二章 利润率
第三章 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
第四章 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
第五章 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
第六章 价格变动的影响
第七章 补充说明
第二篇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第八章 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的不同构成和由此引起的利润率的差别
第九章 一般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第十章 一般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均化。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超额利润
第十一章 工资的一般变动对生产价格的影响
第十二章 补充说明
第三篇 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
第十三章 规律本身
第十四章 起反作用的各种原因
第十五章 规律的内部矛盾的展开
第四篇 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商人资本)
第十六章 商品经营资本
第十七章 商业利润
第十八章 商人资本的周转。价格
第十九章 货币经营资本
第二十章 关于商人资本的历史考察
第五篇 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生息资本
第二十一章 生息资本
第二十二章 利润的分割。利息率。“自然”利息率
第二十三章 利息和企业主收入
第二十四章 资本关系在生息资本形式上的外表化
第二十五章 信用和虚拟资本
第二十六章 货币资本的积累,它对利息率的影响
第二十七章 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
第二十八章 流通手段和资本。图克和富拉顿的见解
第二十九章 银行资本的组成部分
第三十章 货币资本和现实资本。Ⅰ
第三十一章 货币资本和现实资本。Ⅱ(续)
第三十二章 货币资本和现实资本。Ⅲ(续完)
第三十三章 信用制度下的流通手段
第三十四章 通货原理和1844年英国的银行立法
第三十五章 贵金属和汇兑
第三十六章 资本主义以前的状态
第六篇 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
第三十七章 导论
第三十八章 级差地租:概论
第三十九章 级差地租的第一形式(级差地租Ⅰ)
第四十章 级差地租的第二形式(级差地租Ⅱ)
第四十一章 级差地租Ⅱ——第一种情况:生产价格不变
第四十二章 级差地租Ⅱ——第二种情况:生产价格下降
第四十三章 级差地租Ⅱ——第三种情况生产价格上涨。结论
第四十四章 最坏耕地也有级差地租
第四十五章 绝对地租
第四十六章 建筑地段的地租。矿山地租。土地价格
第四十七章 资本主义地租的起源
第七篇 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第四十八章 三位一体的公式
第四十九章 关于生产过程的分析
第五十章 竞争的假象
第五十一章 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
第五十二章 阶级
弗·恩格斯 《资本论》第三册增补
——《资本论》的历史背景、成书过程和深远影响
第一节 时代的产物
一、《资本论》诞生的时代
二、工人阶级的伟大斗争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三、体现崇高历史使命的伟大科学成果
第二节 千辛万苦写成的书
一、《资本论》创作与出版过程
二、马克思毕生心血的凝结
三、恩格斯的无私贡献
第三节 深远的影响
一、“工人阶级的圣经”
二、在全世界的传播
三、在世界人文社会科学论坛中的崇高地位
四、《资本论》在中国的传播
第二章 伟大科学发现的结晶
——《资本论》的思想方法、理论基石和崭新因素
第一节 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
一、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二、经济关系的人格化原理
第二节 由唯物史观确定的研究对象
一、确定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科学依据
二、《资本论》研究对象的特点
三、《资本论》研究对象的方法论指导价值
第三节 唯物史观的辩证方法
一、《资本论》的研究方法及其特色
二、研究方法或分析方法的核心
三、经济学分析方法的特殊性
四、科学的叙述方法
第四节 崭新的经济理论
一、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的中心
二、政治经济学说史上的伟大革命
三、恩格斯对《资本论》理论贡献的评价
四、经济学术语的革命对我们的启迪
第三章 “一个艺术的整体”
——《资本论》1至3卷的总体逻辑体系
第一节 理论上再现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形态
一、《资本论》是“一个艺术的整体”
二、经济范畴的逻辑演进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三、《资本论》五大经济范畴体现的经济关系
第二节 理论逻辑与历史过程的一致
一、理论逻辑体现唯物史观的要求
二、理论逻辑再现了十个层面的经济关系演进史
第三节 理论逻辑再现资本的运动过程
一、理论逻辑与资本增殖运动的顺序相一致
二、理论逻辑再现了资本运动的特征
三、理论逻辑再现了资本运动的时空形式
四、理论逻辑再现的是资本家控制的资本运动
第四节 理论逻辑与认识论的一致性
一、全卷从总体上体现了从现象到本质再回到现象的认识过程
二、许多篇章的理论逻辑也体现了辩证的认识过程
三、《资本论》的理论逻辑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形成假象的过程
第五节 本章的结束语
第四章 发现整个社会结构最隐蔽的秘密
——《资本论》第1卷的基本思想与理论逻辑
第一节 《资本论》第1卷的研究对象
一、 理解第1卷研究对象应把握的要点
二、 第1卷分析的是隐藏最深的经济关系
三、《资本论》第1卷的叙述逻辑梗概
四、 理解第1卷研究对象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第二节 资本运动的起点和历史前提
一、理解资本的生产过程首先需要弄清商品流通关系
二、商品的性质和货币的起源
三、货币的各种职能形式以及商品流通的拓展
四、《资本论》第1卷第1篇的理论逻辑
第三节 资本关系的历史性质
一、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两种不同性质的流通
二、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
三、劳动力商品是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范畴
第四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与方法
一、科学地回答“爆炸性问题”
二、资本带来剩余价值的秘密
三、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四、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五、辩证地认识剩余价值生产
六、资本剥削关系的虚伪性
七、《资本论》第1卷第3篇至第6篇的理论逻辑
第五节 全面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
一、只有从再生产角度才能全面认识资本的本质
二、资本的全部价值都是工人创造的
三、资本的增殖是用无酬劳动占有更多的无酬劳动
四、资本主义积累与工人阶级的命运
五、资本的起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历史趋势
六、威克菲尔德的殖民理论吐露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本质
七、《资本论》第1卷第7篇的简短结语
第五章 再现商品生产社会的经济运行机制
——《资本论》第2卷的基本思想与理论逻辑
第一节 《资本论》第2卷的研究对象
一、理解第2卷研究对象应把握的要点
二、第2卷理论逻辑是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再现
三、对研究市场经济一般运行机制的指导价值
第二节 单个产业资本的循环
一、单个产业资本在运动中的形态变化与循环
二、三种循环形式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产业资本运动的本质特征
三、资本是一种运动
四、资本运动的时空形式和流通费用
第三节 单个产业资本的周转
一、研究资本周转的方法和目的
二、影响周转速度的两方面因素
三、周转速度对资本增殖程度的影响
四、单个产业资本运动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
五、资本周转与商品流通一般的关系
第四节 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
一、科学地认识社会总资本的循环运动
二、马克思对前人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科学评价
三、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实现途径、中介和条件
四、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第六章 阐明生产条件所有者经济利益的实现形式
——《资本论》第3卷的基本思想与逻辑
第一节 《资本论》第3卷的研究对象
一、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叙述由本质上升到现象
二、理解第3卷研究对象应把握的要点
三、《资本论》第3卷的理论逻辑
第二节 本质的生产关系神秘化为表面的假象
一、剩余价值的本质被利润现象所掩盖
二、剩余价值率(m)数量关系为利润率(p)所扭曲
三、关于利润范畴一般性质的研讨
第三节 职能资本家争夺平均利润
一、平均利润率在职能资本家的竞争中形成
二、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及其包含的矛盾
三、商业资本也参与平均利润的竞争
四、商人资本的历史分析
五、重视商业资本对产业资本的“内部依赖性”
第四节 银行资本家以利息形式分享平均利润
一、讨论《资本论》第3卷最复杂的问题
二、作为银行信用制度实质内容的生息资本关系
三、银行信用制度形成及其历史作用
四、银行信用制度与银行的资本构成
五、银行借贷货币资本的运动与社会现实资本运动的关系
六、银行信用制度与商品流通的关系
七、生息资本的历史比较
第五节 土地所有者以地租形式坐享超额利润
一、资本主义地租的历史特征与本质
二、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地租的理论逻辑
三、级差地租
四、绝对地租
五、农业以外的地租和土地价格现象
六、资本主义地租的历史分析
第六节 资本主义收入分配关系的假象与本质
一、《资本论》的总结篇和理论逻辑
二、批判萨伊三位一体公式和斯密教条的错误
三、资本主义的收入分配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背面
四、《资本论》的政治结论
第七章 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经济运动规律
——《资本论》揭示的经济运动规律
第一节 深入研究客观经济规律
一、弄清客观经济规律的重要性
二、经济规律的科学含义
三、揭示经济规律的唯物史观方法
第二节 《资本论》阐述的经济规律
一、梳理《资本论》揭示的经济规律的说明
二、《资本论》中的经济规律体系
附录: 《资本论》第1至3卷研读纲要
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
序言和跋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第一章 商品
第二章 交换过程
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
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四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三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五章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第六章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第七章 剩余价值率
第八章 工作日
第九章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第四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十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第十一章 协作
第十二章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第十三章 机器和大工业
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十四章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第十五章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
第十六章 剩余价值的各种公式
第六篇 工资
第十七章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
第十八章 计时工资
第十九章 计件工资
第二十章 工资的国民差异
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
第二十一章 简单再生产
第二十二章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第二十三章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第二十四章 所谓原始积累
第二十五章 现代殖民理论
第二卷 资本的流通过程
恩格斯撰写的序言
第一篇 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第一章 货币资本的循环
第二章 生产资本的循环
第三章 商品资本的循环
第四章 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
第五章 流通时间
第六章 流通费用
第二篇 资本周转
第七章 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第八章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第九章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周转和周期
第十章 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理论。重农学派和亚当、斯密
第十一章 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理论。李嘉图
第十二章 劳动期间
第十三章 生产时间
第十四章 流通时间
第十五章 周转时间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
第十六章 可变资本的周转
第十七章 剩余价值的流通
第三篇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第十八章 导言
第十九章 前人对这个问题的阐述
第二十章 简单再生产
第二十一章 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第三卷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弗·恩格斯撰写的序言
第一篇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第一章 成本价格和利润
第二章 利润率
第三章 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
第四章 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
第五章 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
第六章 价格变动的影响
第七章 补充说明
第二篇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第八章 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的不同构成和由此引起的利润率的差别
第九章 一般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第十章 一般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均化。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超额利润
第十一章 工资的一般变动对生产价格的影响
第十二章 补充说明
第三篇 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
第十三章 规律本身
第十四章 起反作用的各种原因
第十五章 规律的内部矛盾的展开
第四篇 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商人资本)
第十六章 商品经营资本
第十七章 商业利润
第十八章 商人资本的周转。价格
第十九章 货币经营资本
第二十章 关于商人资本的历史考察
第五篇 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生息资本
第二十一章 生息资本
第二十二章 利润的分割。利息率。“自然”利息率
第二十三章 利息和企业主收入
第二十四章 资本关系在生息资本形式上的外表化
第二十五章 信用和虚拟资本
第二十六章 货币资本的积累,它对利息率的影响
第二十七章 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
第二十八章 流通手段和资本。图克和富拉顿的见解
第二十九章 银行资本的组成部分
第三十章 货币资本和现实资本。Ⅰ
第三十一章 货币资本和现实资本。Ⅱ(续)
第三十二章 货币资本和现实资本。Ⅲ(续完)
第三十三章 信用制度下的流通手段
第三十四章 通货原理和1844年英国的银行立法
第三十五章 贵金属和汇兑
第三十六章 资本主义以前的状态
第六篇 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
第三十七章 导论
第三十八章 级差地租:概论
第三十九章 级差地租的第一形式(级差地租Ⅰ)
第四十章 级差地租的第二形式(级差地租Ⅱ)
第四十一章 级差地租Ⅱ——第一种情况:生产价格不变
第四十二章 级差地租Ⅱ——第二种情况:生产价格下降
第四十三章 级差地租Ⅱ——第三种情况生产价格上涨。结论
第四十四章 最坏耕地也有级差地租
第四十五章 绝对地租
第四十六章 建筑地段的地租。矿山地租。土地价格
第四十七章 资本主义地租的起源
第七篇 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第四十八章 三位一体的公式
第四十九章 关于生产过程的分析
第五十章 竞争的假象
第五十一章 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
第五十二章 阶级
弗·恩格斯 《资本论》第三册增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