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气象/生态
-
我们的选择(美)戈尔 著,邵志军 译有一句古老的非洲谚语这么说:“想要走得快,就单独上路;想要走得远,就结伴同行。”阿尔•戈尔继《难以忽视的真相》之后,最新推出的世界重量级环保巨著——《我们的选择》以近300幅撼动人心的精美插图,集中展现了所有能找到的最效的气候危机的解决之道,这些方法汇聚成一种合力,就能解决目前的危机。同时,他通过全面而理性的分析后指出:气候危机其实也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许多痼疾般的痛苦的根源,曾遭到长期的忽略,可借此一劳永逸地予以解决。未来的世代借?可以拥有更健康、更繁荣的生活,而新的一代人也可以可以拥有更多的成功机会来追求幸福。本书的用意就在于激励读者积极行动,发挥一己之力,更要参与各国、全世界的政治行动,作出我们无法回避的选择!
-
科学新探索读本·自然和宇宙《科学新探索读本》丛书编写组 编《科学新探索读本:自然和宇宙》是《科学新探索读本》系列丛书之一,共分三篇,内容包括:地球景观、自然探秘、宇宙星空学。本书力求图文并茂,在文字叙述和引导的同时,提供大量精美精致的图片,让小读者在深入浅出的故事中走进自然科学殿堂,早日成为未来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
-
图说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物候王修筑 著在漫长的宇宙演进过程中,在千变万化的自然界中,古人不断对天地间的变化进行观察、总结。在世界文明史上,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总结使用至今的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物候就是极其光辉的一页。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地面气候演变次序而总结出来的,用以表示一年四季天气变化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早在二千七百多年前,古人就用一根固定长度直立的杆子观测太阳照射下投在地上的杆影长度来测量太阳光照的变化。古人白天用圭表测日影,夜晚通过观测星相变化,以北斗星斗柄所指方向定节气,并将一年杆影最长的一天叫日短至,又叫冬至,杆影最短的一天叫日长至,又叫夏至。到了两千四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已有了春分、秋分、冬至、夏至,还确定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时间。《吕氏春秋》中出现了“始雨水”、“桃始华”和有关冷暖降水的一些自然物候现象的记录,后来演化成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随着劳动生产的需要,观察范围不断扩大,观察时间不断增加,到了秦汉时代,二十四节气已基本完善。公元前132年《淮南子》一书中就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这是目前见到的最早、最完整的记载。书中指出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这和现代天文学的计算方法完全一致。二十四节气是以太阳回归年计算的,是以阳历(公历)为标准的。由于农历是以月亮的圆缺为一个朔望月,并有闰月年的情况发生,不能准确反映节令。所以,人们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以太阳在黄道上所处的位置为准,每月两节气中前边的叫做节气,后边的叫做中气。后人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二十四节气的每一个名称,包含了丰富的内涵,点出了这段时间的气象条件和变化,以及它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尤其是物候现象很有规律,所以能够准确地确定农时,因而总结出了生动而具体的候应,并把每天的物候变化情况编成了物候历。古代人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每岁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应,气候一词即出于此。这成为农业气象学及物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还总结了有规律的冷热干湿等现象,如三伏、九九、梅雨等杂节气,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节气的不足。二十四节气所反映的是黄河中下游自然季节物候的特征。我国幅员广大,在同一节气中各地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各地也有了与其相对应的农谚,供农业生产参考。两千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二十四节气是科学的,在中华民族的农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直到今天,它仍在指导着我国的农业生产及气象研究。我们有责任,将这宝贵的遗产继承、发扬、光大!
-
趣味气象钟成 执行主编这是一本关于气象的小小百科全书,它将带你走进奇妙无穷的风云世界,去触摸和感受地球大气的脉动和呼吸,去感悟风云变幻的奥秘、奇光异彩的天空和妙趣万千的气象,去领略雨城、雾都、雪屋和极昼极夜之地的奇风异景,去探寻万千气象的内涵和真谛。 翻开这本书,你将在神秘天空这个旋转的立体大舞台上,看到多姿多彩的云霞、漫天飞舞的雪花,还有那惊心动魄的雷电、狂暴肆虐的台风所扮演的一个个生动而鲜明的角色,上演的一幕幕妙趣横生的剧目。
-
大家小书·天道与人文竺可桢 著,施爱东 编许多文史工作者在选用素材时,都有“六经注我”或堆砌编排的特点,其最终分析可能失之偏颇。竺可桢选用材料十分讲究,对历史的分析基本上做到了唯材料是举。《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对气候变迁的分期,既不是根据温度变迁的周期,也不是根据历史朝代的不同,更不是根据纪年方式的变更。而纯粹是“根据手边材料的性质”。把气候时期分为“考古时期”、“物候时期”、“方志时期”、“仪器观测时期”,这种分期方式与气候变迁本身并无关系,表面上看来极不合自然逻辑,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是最方便实用且能最接近客观真实的一种方式,典型地体现了他所反复提倡的“求是”精神。
-
毁灭启示录传奇翰墨编委会 编《毁灭启示录:文明的灾难》海上巨大的风浪,以及大副错误的判断与操作,让游走在万顷碧波之上的海洋巨轮上演了一幕“泰坦尼克”式的悲剧;爆炸的核反应堆,将半个地球推向了恐怖与绝望的深渊;“温室效应”的加剧让人类不得不思考,当海水重新淹没地球时,谁会再造一艘拯救世界的“诺亚方舟”;克隆技术的出现,也许会使世界在不久后变得疯狂而无序……
-
热带雨林之旅张家荣 著雨林,大地的最后回忆! 在那里,人类失落的世界依旧完整!一切正在改变,不要错过这一次旅行! 你知道,必须的!《热带雨林之旅》(作者张家荣)共包括了巨木擎天;宽大的脚掌;长藤善舞;空中城市;巨叶及其他;榕树的合作者;茎花与茎果;反策略等数章内容。
-
大气圈(美)德索尼 著,羌宁 译大气圈是各种天气现象发生的场所。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废弃物排入大气,破坏了臭氧层。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增多,冰川融化,危害了地球生命和全球生态系统。《大气圈(被污染的地球面纱)》介绍了大气的作用、历史演变及其功能,关注了各种正常和极端的天气现象及其形成原因,详细描述了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恶劣影响的空气污染物。最后,还着重解释了人类活动对大气造成的局部和全球性影响,呼吁人类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大气圈(被污染的地球面纱)》的作者是达娜·德索尼。
-
走向和谐刘祥学,刘玄启 著《走向和谐:广西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地理学研究》之所以值得关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采用新的研究角度和理论、方法。以往以及当下研究广西民族和谐发展的论著,都是从历史学或民族学的角度出发,采用历史学或民族学的理论和方法,虽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解开了此中的某些奥秘。但是,结论还不能说是十分圆满。本书作者意识到,在一个地理区域内,民族关系的发展状况,既受民族政策等政治因素的强烈影响,同时又与地理环境尤其是与各自聚居地域的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仅从历史学或民族学的角度,研究民族政策等政治因素对该区域民族关系的影响,显然难以得出全面和周密的结论。因此,他们便转换视角,另觅蹊径,运用历史地理学主要是民族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并将它与历史学和民族学的知识结合起来,深入探讨广西的民族地理及其对民族关系发生作用的机制,从民族地理分布格局、环境承载状况、经济地理及文化地理等几个层面,揭示广西民族和谐发展关系形成的地理因素,从而弥补了以往学术研究的不足。 其次,是资料翔实丰富。广西僻处祖国南疆边陲,文化教育的发展长期滞后于中原内地。加上广西各少数民族绝大多数都有自己的本民族语言,却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在汉文化传人并广泛传播后,壮族社会内部虽曾产生过“土俗字”,但始终未能得到普及,因此留下来的历史文献资料相对较少,而且极为分散。这就为研究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但本书的作者知难而上,他们除下大力气广搜博览、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外,还不辞辛劳,深入到左右江地区的百色、乐业、凌云、靖西、龙州、大新、凭祥、南丹、三江、罗城、龙胜、灵川、平乐、兴安等地进行社会调查,考察当地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搜集各种资料。全书除利用社会调查中搜集到的资料外,还征引古代文献170部;现代方志、地图集16部;民国时期及现当代专著与调查报告100部、民国时期及现当代论文、工作报告、新闻报道47篇,资料翔实而丰富。这就为全书的撰述与论证,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再次,是颇多新颖的见解。由于采用新的研究角度、理论与方法,作者能见他人之未见,在书中提出了不少从历史学或民族学角度研究的论著未曾言说的见解。例如,作者在分析汉唐、两宋、明清和民国时期广西地理环境的承载状况后指出,广西历史上随着外来人口的大量迁入,土地的承载指数虽然有所变化,但始终未曾超过警戒线。因为外来人口的迁入,虽然使广西人口不断增长,但在明代以前,主要是分布在平原地区,这些地方尚有可供开发的土地;更重要的是,外来人口的迁入,又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推动着土地的垦殖与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从而缓解了人口增长对自然环境的压力。因此,广西人口的增长始终没有超过土地的承载力。这种人地关系的状况,是广西民族和睦关系形成的重要因素。
-
气候(美)德索尼 著,谢丽,王雯 译地球是独一无二的,地球气候的独特性,使它成为唯一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气候(当地球不再春暖花开)》阐述了历史上、特别是最近几十年中的全球气候变化,介绍了地球气候系统运行的过程,气候变化对水圈、地圈、生物圈造成的影响。人类活动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引起了全球变暖,对气候产生了破坏性的影响。《气候(当地球不再春暖花开)》作者达娜·德索尼呼吁大家积极行动起来,采取有效措施节能减排,减缓全球变暖的进程,并对人类如何适应这个变暖的世界提出了有效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