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气象/生态
-
地质词典[美] 马西娅·比约内鲁德(Marcia Bjornerud)著为什么钻石难久远?为什么远古的冰雪预言了人类的未来?从冰川、沙地到重力风,从真菌孢子、花粉颗粒到沉积物中的微小塑料颗粒,历经挤压、熔解、侵蚀的岩石默默地记录着地球的“前世今生”。这一次,它用75个稀奇古怪的词条引领我们进入更广阔的地质世界,为我们重现古老地表转瞬即逝的轮廓,鬼斧神工的怪石奇峰,讲述险象环生的地球历史。
-
二十四节气杨出云,宋秀华,尤鲁青 编本书以青海河湟谷地二十四节气自然人文智慧为主要素材,结合本地自然特点与人文环境,创设了丰富的节气情境,设计了各节气的“节气读本”材料和“自然趣味活动”方案,兼顾培养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知识体系涉及天文、动植物、农学、工程、物理、化学、数学、地理、艺术、文学、历史、社会、体育等领域适合学校、国家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各级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机构、博物馆等面向小学三年级及以上年龄人群及家庭阅读与开展。
-
苔藓森林Robin Wall Kimmerer作者以不同种类苔藓的独特生物学特征为主题,结合自身的生活与科研经历,用散文般优美的语言,介绍了苔藓在自然界以及原住民文明和现代城市环境,乃至全球生态大背景中的作用。作为最古老的陆生植物,苔藓堪称真正的“先锋植物”,能够将贫瘠的岩石和土壤转变成适合其他植物种子萌发和生长的环境。这些文章提供了一个认识世界的全新角度,以微小到常被忽略的苔藓作为棱镜,折射出对于人类与自然之间关联的深刻反思。
-
寂静的石头George B. Schaller50年前,在喜马拉雅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到底有多艰辛?那里的野生动物生活的怎么样?那里的人们当时过着怎样的生活?本书的大部分篇幅描述了乔治•夏勒博士在喜马拉雅地区的科考活动,包括山、人、日常的行程。每一次旅程都会遇到问题:有的是政治上的,因为喜马拉雅处于多个国家边界的敏感区域;有的是后勤保障方面的,顽固的背夫、不愿动弹的驮畜,还有踪迹难寻的小径——山地旅行永恒的难题;还有一些气候问题,比如沙漠地区汹涌的热浪、青藏高原刺骨的寒风。作者并不是简单地记录自己的科考经历,而是想用自己的笔和相机记录下生活在寂静荒山中的各种生灵,向人们展现它们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唤起人们对正在逝去的喜马拉雅地区的关注。
-
中国生态博物丛书 新疆温带山地卷李文军 管开云主编“中国生态博物丛书”为中国原创高级科普图书,作者团队为数百位科研院所科技工作者及高校的教师,内容具有首创性、独创性和现实价值。以目前中国生态系统为主线,全面介绍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变化和生态文明之美。作为其中的一卷,本书在概述新疆自然资源、动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上,以新疆境内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山系典型生态系统及动植物资源为依托,围绕各大山系垂直梯度(高山冰原带、高山—亚高山草地、针阔叶林和山地灌丛等)的主要植被带,整合文字和图片对植被带中构成生态景观物种的350种动植物和微生物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同时,书中穿插展示新疆生态景观大图,为读者展现新疆山地多样化的生态系统与生物资源。
-
共建和谐美丽家园武汉林学会 长江日报科普传播中心 组编;桂建芳 黄亚婷 蔡燕秋 主编本书是由桂建芳院士领衔,协同湖北省30多位科研院所、高校的学科带头人,以及武汉自然科普领域的知名专家共同创作的大众自然科普图书。全书围绕长江大保护、创建国际湿地公园、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保护地球、防止外来生物入侵、粮食安全等主题开展23节自然通识课,充分彰显了院士专家在自然生态科普领域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有利于推动科普事业繁荣发展,提升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科学三分钟[意]塞雷娜·贾科明 [意]卢卡·佩里 著;[意]卡泰丽娜·弗拉塔洛基 绘通过关于气候和全球变暖的搞笑故事,用科学和笑声一一拆解,看看我们的地球到底发生了什么。如果你搞不懂“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不明白为什么每年的夏天总是过去100年里热的,那么这本书会告诉你真相。 在天体喷发和系外行星、新石器时代的饮食与太阳黑子、冰芯与太空旅行这些研究中寻找气候变化的真相,与气候专家和科学竞赛冠军一起出发,在地球的上方、下方和内部进行一次冒险探索,了解我们的星球以及它正在发生的事情。
-
上海市建筑抗震能力调查评估周伯昌 等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8章,第1章概述了工作的背景、目标、主要内容和意义,第2章介绍了实施技术路线与方法,第3章为数据调查与收集,第4章对上海地震危险性进行了分析,第5章为量大面广的上海市建筑抗震能力评估,第6章对典型建筑结构进行了精细化有限元分析,第7章介绍了调查评估信息管理系统,第8章为总结与展望。本书以上海抗震韧性城市建设为导向,详细介绍上海市建筑抗震能力调查与评估工作的内容、方法、成果等,排摸上海超大城市建筑震灾风险,评估、防范城市震灾风险。同时推广相关工作经验,为全国其它地方开展建筑物抗震能力调查评估提供参考。 读者对象: 主要为从事地震工程、结构抗震、震灾风险调查与评估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科技管理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 作者简介: 周伯昌,硕士,现任上海市地震局高级工程师、震灾风险防治中心负责人。兼任上海佘山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站长三角地震灾害风险研究室主任、中国地震学会强震动观测技术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地震灾害风险与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民防协会理事、上海市应急管理专家、局科技委委员、局地震新闻应对专家、局地震预报评审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地震工程、结构抗震、抗震韧性城市建设、震灾风险评估与防治等。主持和参加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0多篇,申请发明和软件著作权多项。
-
自然观察笔记蒋厚泉,陈银洁 编《自然观察笔记·植物篇》是基于华南植物园多年科普教育课程而编写的,凝聚着科普教育团队的辛勤付出。本书用独特的视角展现动物和植物的生存智慧,通过自然观察,使读者与动植物们深情“对话”。倘祥书中常常感动于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体悟生命的哲理。书中精美的照片时常让人惊叹不已。生动、有趣又富有哲理的故事,引人入胜,不仅向孩子们普及了知识,更能引导孩子们展开一场生动的探究之旅,启迪他们学会思考。
-
大地的故事刘兴诗著名地质学家刘兴诗70多年来,走遍中国大地进行科学考察。他从自身的科考经历出发,写作了这本人人都能读懂的中国地理科普书。 平凡的大地、高山、江河湖海,在作者看来都蕴含着有趣的地理知识:如何知道湖泊的年龄?——挖出湖底的湖泥数一数就知道。真有世外桃源吗?——那当然了,就连原始人也喜欢住在世外桃源里。三星堆里的青铜神坛有什么意义?——或许里面藏着古人对地震的认识呢。 地理学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你知道地球每一天都在变重吗?泾渭分明和泾渭不分到底哪个说法是对的?钱塘江潮为什么这么壮观?苏东坡描绘的赤壁风光为什么今天看不到了? 地理学一点都不枯燥,而是一门能够帮助我们开拓视野的有趣学科。读了这本书,你将对脚下的大地、眼中的高山与江河湖海有全新的认识,也将以更加丰富的视角认识我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