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珍稀濒危植物种群与保护生物学研究

珍稀濒危植物种群与保护生物学研究

作者:董鸣,臧润国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8-01

ISBN:9787030714794

定价:¥39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物种灭绝是全球最严重的生态安全问题之一,直接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学研究如何保护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进而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珍稀濒危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涉及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综合,也涉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珍稀濒危植物的生存潜力、维持机制及受威胁因素分析是保护生物学家关注的焦点。物种维持机制的研究已从现象描述以及单一的种群生态学研究,发展成为多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的综合性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本书分综论篇和专论篇,较全面地总结了珍稀濒危植物(尤其是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种群与保护生物学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较系统地论述了珍稀濒危植物种群与保护生物学的发展态势和研究前沿。综论篇以科学问题成章,旨在介绍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相关的一般性基础理论,专论篇以我国典型的并已开展较为系统研究的珍稀濒危植物或类型成章,从物种的生物学、生境和生态学特征等方面尽可能进行系统、详细的介绍。
作者简介
暂缺《珍稀濒危植物种群与保护生物学研究》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n
前言 \n
综论篇 \n
第一章 珍稀濒危植物生活史对策与功能性状生态学 3 \n
第一节 引言 3 \n
第二节 生活史对策 4 \n
第三节 珍稀濒危植物性状及其变异 14 \n
第四节 总结与展望 20 \n
主要参考文献 20 \n
第二章 珍稀濒危植物的谱系地理学 25 \n
第一节 引言 25 \n
第二节 珍稀濒危植物谱系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性 26 \n
第三节 珍稀濒危植物谱系地理学的研究现状 27 \n
第四节 总结与展望 30 \n
主要参考文献 32 \n
第三章 珍稀濒危植物种群生存与维持 36 \n
第一节 引言 36 \n
第二节 种群生存力的研究方法 37 \n
第三节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生存潜力与维持机制研究所面临的挑战 39 \n
第四节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生存力分析发展趋势 42 \n
第五节 总结与展望 45 \n
主要参考文献 46 \n
第四章 种群遗传学方法在濒危物种保护中的应用 50 \n
第一节 引言 50 \n
第二节 种群间基因流及估测 50 \n
第三节 种群历史动态及推测 51 \n
第四节 优先保护单元的确定 54 \n
第五节 总结与展望 55 \n
主要参考文献 55 \n
第五章 分子生态学技术在濒危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58 \n
第一节 引言 58 \n
第二节 分子生态学技术 59 \n
第三节 分子生态学技术在濒危植物保护各环节中的应用 63 \n
第四节 总结与展望 66 \n
主要参考文献 67 \n
第六章 分子遗传学在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72 \n
第一节 引言 72 \n
第二节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形成的遗传学基础 72 \n
第三节 遗传学在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74 \n
第四节 总结与展望 77 \n
主要参考文献 77 \n
第七章 珍稀濒危植物濒危状况及濒危机制 80 \n
第一节 引言 80 \n
第二节 濒危物种、珍稀濒危植物、极小种群野生植物 81 \n
第三节 濒危植物的特点 81 \n
第四节 受威胁物种现状 83 \n
第五节 物种受威胁原因 84 \n
第六节 导致物种濒危的几种假说 87 \n
第七节 总结与展望 89 \n
主要参考文献 89 \n
第八章 珍稀濒危植物种群动态及其模型与模拟 93 \n
第一节 引言 93 \n
第二节 基于个体的斑块动态模型 94 \n
第三节 退化景观上的物种维持与适应 98 \n
第四节 总结与展望 102 \n
主要参考文献 104 \n
第九章 珍稀濒危植物保育研究进展 107 \n
第一节 引言 107 \n
第二节 珍稀濒危植物种群、群落及生境的基础调查 108 \n
第三节 珍稀濒危植物濒危机制和受威胁因子研究 109 \n
第四节 珍稀濒危植物就地保护 110 \n
第五节 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 112 \n
第六节 珍稀濒危植物野外回归 114 \n
第七节 珍稀濒危植物扩繁技术 116 \n
第八节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研究进展 117 \n
第九节 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118 \n
第十节 植物保护战略实施进展 119 \n
第十一节 总结与展望 120 \n
主要参考文献 121 \n
第十章 亚热带山地珍稀濒危植物生态学研究 126 \n
第一节 引言 126 \n
第二节 亚热带山地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特点 126 \n
第三节 亚热带山地珍稀濒危植物的生态学特征 127 \n
第四节 亚热带山地珍稀濒危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 134 \n
第五节 亚热带山地珍稀濒危植物濒危机制 137 \n
第六节 总结与展望 139 \n
主要参考文献 141 \n
专 论 篇 \n
第十一章 桫椤种群与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 149 \n
第一节 引言 149 \n
第二节 植物分布 149 \n
第三节 种群生态学 150 \n
第四节 群落生态学 150 \n
第五节 生理生态学 151 \n
第六节 生态场 151 \n
第七节 保护生物学 152 \n
第八节 总结与展望 153 \n
主要参考文献 153 \n
第十二章 东北红豆杉种群与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 157 \n
第一节 引言 157 \n
第二节 物种特征 158 \n
第三节 环境特征 164 \n
第四节 种群生态学 165 \n
第五节 保护生物学 167 \n
第六节 总结与展望 169 \n
主要参考文献 170 \n
第十三章 南方红豆杉种群与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 173 \n
第一节 引言 173 \n
第二节 物种特征 174 \n
第三节 群落生态学 179 \n
第四节 繁殖生物学 184 \n
第五节 种群生态学 189 \n
第六节 总结与展望 192 \n
主要参考文献 197 \n
第十四章 密叶红豆杉种群与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 202 \n
物种特征 202 \n
第二节 环境特征 202 \n
第三节 种群生态学 203 \n
第四节 保护生物学 222 \n
第五节 总结与展望 225 \n
主要参考文献 225 \n
第十五章 西双版纳粗榧种群与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 228 \n
第一节 引言 228 \n
第二节 物种特征 229 \n
第三节 环境特征 231 \n
第四节 种群生态学 233 \n
第五节 保护生物学 236 \n
第六节 总结与展望 240 \n
主要参考文献 240 \n
第十六章 水杉种群与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 242 \n
第一节 引言 242 \n
第二节 水杉属和水杉的系统进化地位与历史分布 242 \n
第三节 生理生态学 243 \n
第四节 种群生态学 244 \n
第五节 群落生态学 246 \n
第六节 保护生物学 247 \n
第七节 总结与展望 248 \n
主要参考文献 251 \n
第十七章 银杉种群与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 254 \n
第一节 引言 254 \n
第二节 研究地点及方法 255 \n
第三节 主要结果 256 \n
第四节 总结与展望 261 \n
主要参考文献 263 \n
第十八章 崖柏种群与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 265 \n
第一节 引言 265 \n
第二节 地理分布和环境特征 265 \n
第三节 群落生态学 266 \n
第四节 种群生态学 268 \n
第五节 生理生态学 272 \n
第六节 繁殖生物学 277 \n
第七节 保护生物学 280 \n
第八节 总结与展望 281 \n
主要参考文献 282 \n
第十九章 银杏自然群落的结构及种群更新研究 286 \n
第一节 引言 286 \n
第二节 研究地点及方法 287 \n
第三节 研究结果 289 \n
第四节 总结与展望 295 \n
主要参考文献 299 \n
第二十章 胡杨种群与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 302 \n
第一节 引言 302 \n
第二节 物候期特征 302 \n
第三节 繁殖生物学 304 \n
第四节 总结与展望 310 \n
主要参考文献 312 \n
第二十一章 盐桦近缘种种群与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 315 \n
第一节 引言 315 \n
第二节 群落调查与数据分析 316 \n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317 \n
第四节 总结与展望 320 \n
主要参考文献 322 \n
第二十二章 天目铁木种群与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 323 \n
第一节 引言 323 \n
第二节 系统进化位置 323 \n
第三节 分布与物种特征 324 \n
第四节 遗传多样性与历史动态 326 \n
第五节 繁殖生物学 327 \n
第六节 总结与展望 327 \n
主要参考文献 328 \n
第二十三章 长柄双花木种群与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 330 \n
第一节 引言 330 \n
第二节 物种特征 331 \n
第三节 环境特征 340 \n
第四节 种群生态学 345 \n
第五节 保护生物学 351 \n
第六节 总结与展望 353 \n
主要参考文献 353 \n
第二十四章 夏蜡梅种群与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 356 \n
第一节 引言 356 \n
第二节 物种特征 357 \n
群落生态学 359 \n
第四节 生理生态特征 361 \n
第五节 种群生态学 364 \n
第六节 保护生物学 366 \n
第七节 总结与展望 368 \n
主要参考文献 370 \n
第二十五章 珙桐种群与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 373 \n
第一节 引言 373 \n
第二节 物种特征 373 \n
第三节 环境特征 379 \n
第四节 种群生态学 380 \n
第五节 群落生态学 385 \n
第六节 保护生物学 386 \n
第七节 总结与展望 389 \n
主要参考文献 389 \n
第二十六章 梓叶槭种群与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 395 \n
第一节 引言 395 \n
第二节 物种特征 395 \n
第三节 环境特征 396 \n
第四节 种群生态学 397 \n
第五节 群落生态学 400 \n
第六节 保护生物学 400 \n
第七节 总结与展望 401 \n
主要参考文献 402 \n
第二十七章 七子花种群与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 403 \n
第一节 引言 403 \n
第二节 物种特征 404 \n
第三节 生理生态学 405 \n
第四节 繁殖生物学 407 \n
第五节 种群生态学 408 \n
第六节 群落生态学 412 \n
第七节 保护生物学 413 \n
第八节 总结与展望 415 \n
主要参考文献 416 \n
第二十八章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黄梅秤锤树研究进展 418 \n
第一节 物种特性 418 \n
第二节 系统位置 419 \n
第三节 群落生态学 420 \n
种群生态学 421 \n
第五节 总结与展望 425 \n
主要参考文献 426 \n
第二十九章 领春木种群与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 429 \n
第一节 物种特征 429 \n
第二节 群落生态学 432 \n
第三节 种群生态学 435 \n
第四节 分子生态学 439 \n
第五节 总结与展望 442 \n
主要参考文献 443 \n
第三十章 小勾儿茶和毛柄小勾儿茶种群与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 448 \n
第一节 小勾儿茶的分类、形态与分布 448 \n
第二节 小勾儿茶的群落生态学 449 \n
第三节 毛柄小勾儿茶种群与保护生物学 450 \n
第四节 总结与展望 452 \n
主要参考文献 452 \n
第三十一章 连香树种群与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 454 \n
第一节 物种特征 454 \n
第二节 分类学与系统发育学 454 \n
第三节 繁殖生态学与生理生态学 455 \n
第四节 分子生态学 456 \n
第五节 总结与展望 457 \n
主要参考文献 457 \n
第三十二章 刺五加种群与保护生物学研究 461 \n
第一节 引言 461 \n
第二节 研究地区概况 463 \n
第三节 种群结构 465 \n
第四节 生命表和繁殖力表的编制与分析 471 \n
第五节 莱斯利矩阵模型 480 \n
第六节 种群的繁殖价 484 \n
第七节 种群构筑型 487 \n
第八节 繁殖生物学 493 \n
第九节 种群分布格局 498 \n
第十节 总结与展望 501 \n
主要参考文献 502 \n
中文索引 505 \n
外文索引 515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