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鄂西南地区二叠系大隆组页岩气资源潜力分析
作者:牟传龙 等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6-01
ISBN:9787030706560
定价:¥189.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鄂西南地区二叠系大隆组页岩气资源潜力分析》按照页岩气资源潜力分析工作的总体要求,以“有利的沉积相带为页岩气富集的基础,有效的保存条件为页岩气富集高产的关键”为统一的指导思想,以华电华中清洁能源有限公司的相关科研项目或课题成果为基础,全面清理、收集、查阅了大量区调资料、科研报告及科学研究文献成果,重点关注有关鄂西南地区二叠系大隆组地层、沉积相及页岩气的相关认识与进展。以活动论构造学、沉积学、岩相古地理学、油气地质学及层序古地理编图技术、有机地球化学和岩石学等的综合运用、相互验证与约束,对鄂西南地区二叠系大隆组页岩气资源潜力进行分析,并划分页岩气有利区。
作者简介
暂缺《鄂西南地区二叠系大隆组页岩气资源潜力分析》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
1.1 区域地质背景 1
1.2 鄂西南地区褶皱断裂特征 2
1.2.1 主要褶皱特征 3
1.2.2 主要断裂特征 5
1.2.3 地质结构特征 6
1.3 湘鄂西地区构造沉积演化 9
1.4 鹤峰区块地质概况 13
1.4.1 构造发育特征 13
1.4.2 综合变形序列 18
1.4.3 构造层划分及其特征 20
第二章 区域地层特征 22
2.1 地层沉积特征 22
2.1.1 震旦系 22
2.1.2 寒武系 22
2.1.3 奥陶系 24
2.1.4 志留系 25
2.1.5 泥盆系 26
2.1.6 石炭系 26
2.1.7 二叠系 27
2.1.8 三叠系 28
2.2 鹤峰区块地层发育特征 28
2.2.1 鹤峰区块二叠系部分剖面描述 28
2.2.2 鹤地1井钻井及地层发育特征 34
2.2.3 鹤峰区块二叠系岩石地层单位特征 38
2.2.4 鹤峰区块二叠系沉积特征 39
2.3 上二叠统大隆组发育特征 39
2.3.1 年代地层学 39
2.3.2 岩石地层 41
2.3.3 生物地层学 4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3
3.1 指导思想 43
3.2 具体技术路线 43
3.3 研究内容与方法 44
3.4 鹤地1井钻井概况 46
3.4.1 录井油气水显示特征 47
3.4.2 测井综合解释评价 48
3.4.3 钻探效果综合评价 56
第四章 层序与岩相古地理 57
4.1 大隆组地层展布特征 57
4.2 鹤峰区块地层平面展布特征 58
4.3 沉积相与岩相古地理 59
4.3.1 沉积相划分 60
4.3.2 岩石微相类型与特征 64
4.3.3 层序划分与对比 70
4.3.4 大隆组层序岩相古地理 75
4.4 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与页岩气 82
4.4.1 全区有利相带分布区叠合 83
4.4.2 鹤峰区块有利相带分布区叠合 83
第五章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85
5.1 有机质类型 85
5.2 富有机质泥页岩有机质丰度 89
5.3 富有机质泥页岩有机质成熟度 96
第六章 鄂西南地区二叠系大隆组矿物组分及岩石学特征研究 99
6.1 矿物组分特征 99
6.2 矿物岩石类型划分 107
6.3 矿物的分布特征 107
6.4 鹤峰区块大隆组矿物与岩石类型、 沉积特征及黑色岩系的成因分析 109
6.4.1 矿物组分特征 109
6.4.2 岩石类型及特征 114
6.4.3 黑色岩系的空间发育特征 116
6.4.4 大隆组黑色岩系地球化学分析研究 118
6.4.5 黑色岩系及矿物组分成因初探 134
第七章 鄂西南地区二叠系大隆组成岩作用研究 142
7.1 成岩作用与成岩矿物 142
7.1.1 压实作用 142
7.1.2 胶结作用 143
7.1.3 溶蚀作用和交代作用 146
7.1.4 有机与无机成岩作用的关系及特征 148
7.2 成岩序列 150
7.2.1 成岩阶段划分依据 150
7.2.2 成岩演化与成岩序列 151
第八章 鄂西南地区二叠系大隆组储集性特征 153
8.1 储集物性特征 153
8.2 孔隙结构特征 159
8.3 储集空间特征 161
8.3.1 页岩孔隙定性表征 161
8.3.2 页岩孔隙定量表征 170
8.3.3 页岩孔隙结构特征 173
8.3.4 微纳米CT扫描及处理结果 174
8.4 储层发育控制因素 178
8.4.1 有机质 178
8.4.2 矿物 181
8.4.3 构造作用与裂缝 183
8.5 成岩作用对储集物性的影响 183
8.5.1 无机成岩对页岩气储层的影响 183
8.5.2 有机成岩对页岩气储层的影响 184
8.5.3 页岩气储层孔隙演化过程 184
第九章 页岩气保存条件 186
9.1 保存条件参数 188
9.2 宏观保存条件评价 189
9.2.1 盖层评价 189
9.2.2 埋藏深度 192
9.2.3 顶底板条件 194
9.2.4 构造完整性及断裂发育特征 195
9.3 微观保存条件评价 211
9.3.1 侵蚀基准面确定 212
9.3.2 水文地质垂直分带 212
9.3.3 地层水特征及封闭性分析 213
9.3.4 大气淡水下渗深度 215
9.4 邻区重点钻井保存条件分析及勘探启示 217
9.4.1 重点钻井分析 217
9.4.2 勘探启示 218
第十章 资源潜力分析 220
10.1 资源评价方法选取 220
10.2 资源评价单元划分 220
10.3 评价参数选取 221
10.4 资源量计算 222
10.5 资源分布特征可信度评价 223
第十一章 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 224
11.1 含气量特征 224
11.1.1 气体赋存方式 224
11.1.2 页岩总解析气量 225
11.2 含气性控制因素 226
11.2.1 等温吸附 227
11.2.2 基本地质条件 229
11.3 成藏富集条件 235
11.3.1 沉积相带是控制页岩气层发育*主要的因素,深水台盆相是页岩气富集高产的基础 235
11.3.2 晚期良好的保存条件是页岩气富集成藏的关键 237
11.4 鹤峰区块页岩气成藏条件 240
第十二章 鄂西南地区二叠系大隆组页岩气有利区块优选与评价 242
12.1 有利区块的评价原则 242
12.2 页岩气有利区块的优选 246
参考文献 251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
1.1 区域地质背景 1
1.2 鄂西南地区褶皱断裂特征 2
1.2.1 主要褶皱特征 3
1.2.2 主要断裂特征 5
1.2.3 地质结构特征 6
1.3 湘鄂西地区构造沉积演化 9
1.4 鹤峰区块地质概况 13
1.4.1 构造发育特征 13
1.4.2 综合变形序列 18
1.4.3 构造层划分及其特征 20
第二章 区域地层特征 22
2.1 地层沉积特征 22
2.1.1 震旦系 22
2.1.2 寒武系 22
2.1.3 奥陶系 24
2.1.4 志留系 25
2.1.5 泥盆系 26
2.1.6 石炭系 26
2.1.7 二叠系 27
2.1.8 三叠系 28
2.2 鹤峰区块地层发育特征 28
2.2.1 鹤峰区块二叠系部分剖面描述 28
2.2.2 鹤地1井钻井及地层发育特征 34
2.2.3 鹤峰区块二叠系岩石地层单位特征 38
2.2.4 鹤峰区块二叠系沉积特征 39
2.3 上二叠统大隆组发育特征 39
2.3.1 年代地层学 39
2.3.2 岩石地层 41
2.3.3 生物地层学 4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3
3.1 指导思想 43
3.2 具体技术路线 43
3.3 研究内容与方法 44
3.4 鹤地1井钻井概况 46
3.4.1 录井油气水显示特征 47
3.4.2 测井综合解释评价 48
3.4.3 钻探效果综合评价 56
第四章 层序与岩相古地理 57
4.1 大隆组地层展布特征 57
4.2 鹤峰区块地层平面展布特征 58
4.3 沉积相与岩相古地理 59
4.3.1 沉积相划分 60
4.3.2 岩石微相类型与特征 64
4.3.3 层序划分与对比 70
4.3.4 大隆组层序岩相古地理 75
4.4 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与页岩气 82
4.4.1 全区有利相带分布区叠合 83
4.4.2 鹤峰区块有利相带分布区叠合 83
第五章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85
5.1 有机质类型 85
5.2 富有机质泥页岩有机质丰度 89
5.3 富有机质泥页岩有机质成熟度 96
第六章 鄂西南地区二叠系大隆组矿物组分及岩石学特征研究 99
6.1 矿物组分特征 99
6.2 矿物岩石类型划分 107
6.3 矿物的分布特征 107
6.4 鹤峰区块大隆组矿物与岩石类型、 沉积特征及黑色岩系的成因分析 109
6.4.1 矿物组分特征 109
6.4.2 岩石类型及特征 114
6.4.3 黑色岩系的空间发育特征 116
6.4.4 大隆组黑色岩系地球化学分析研究 118
6.4.5 黑色岩系及矿物组分成因初探 134
第七章 鄂西南地区二叠系大隆组成岩作用研究 142
7.1 成岩作用与成岩矿物 142
7.1.1 压实作用 142
7.1.2 胶结作用 143
7.1.3 溶蚀作用和交代作用 146
7.1.4 有机与无机成岩作用的关系及特征 148
7.2 成岩序列 150
7.2.1 成岩阶段划分依据 150
7.2.2 成岩演化与成岩序列 151
第八章 鄂西南地区二叠系大隆组储集性特征 153
8.1 储集物性特征 153
8.2 孔隙结构特征 159
8.3 储集空间特征 161
8.3.1 页岩孔隙定性表征 161
8.3.2 页岩孔隙定量表征 170
8.3.3 页岩孔隙结构特征 173
8.3.4 微纳米CT扫描及处理结果 174
8.4 储层发育控制因素 178
8.4.1 有机质 178
8.4.2 矿物 181
8.4.3 构造作用与裂缝 183
8.5 成岩作用对储集物性的影响 183
8.5.1 无机成岩对页岩气储层的影响 183
8.5.2 有机成岩对页岩气储层的影响 184
8.5.3 页岩气储层孔隙演化过程 184
第九章 页岩气保存条件 186
9.1 保存条件参数 188
9.2 宏观保存条件评价 189
9.2.1 盖层评价 189
9.2.2 埋藏深度 192
9.2.3 顶底板条件 194
9.2.4 构造完整性及断裂发育特征 195
9.3 微观保存条件评价 211
9.3.1 侵蚀基准面确定 212
9.3.2 水文地质垂直分带 212
9.3.3 地层水特征及封闭性分析 213
9.3.4 大气淡水下渗深度 215
9.4 邻区重点钻井保存条件分析及勘探启示 217
9.4.1 重点钻井分析 217
9.4.2 勘探启示 218
第十章 资源潜力分析 220
10.1 资源评价方法选取 220
10.2 资源评价单元划分 220
10.3 评价参数选取 221
10.4 资源量计算 222
10.5 资源分布特征可信度评价 223
第十一章 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 224
11.1 含气量特征 224
11.1.1 气体赋存方式 224
11.1.2 页岩总解析气量 225
11.2 含气性控制因素 226
11.2.1 等温吸附 227
11.2.2 基本地质条件 229
11.3 成藏富集条件 235
11.3.1 沉积相带是控制页岩气层发育*主要的因素,深水台盆相是页岩气富集高产的基础 235
11.3.2 晚期良好的保存条件是页岩气富集成藏的关键 237
11.4 鹤峰区块页岩气成藏条件 240
第十二章 鄂西南地区二叠系大隆组页岩气有利区块优选与评价 242
12.1 有利区块的评价原则 242
12.2 页岩气有利区块的优选 246
参考文献 25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