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
-
结构抗震位移设计谱邓连生 肖玉钢 王锴华科学有效的抗震设计理论是提高建筑物抵御地震作用的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不论采用哪种形式的抗震设计理论,定量地描述地震作用都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地震作用主要可以描述为3种不同的形式:力、能量和位移。结构在强地震作用下发生屈服进入弹塑性变形阶段后,其破坏程度并不取决于瞬时的地震作用力,采用位移参数衡量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状态更为合理。位移设计谱是确定结构地震位移需求的重要途径和依据。相对于加速度谱,在位移谱的研究中存在更多的问题,也更难解决。目前,专门介绍地震动位移反应谱和位移设计谱的中、英文版书籍和学术专著仍非常少。 本书作者一直在地震工程领域知名专家谢礼立院士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地震动反应谱和抗震设计谱是所在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本书以地震动位移反应谱和设计谱为为重心主要介绍本书作者所在团队在近年来所开展的研究工作。本书可以作为地震工程和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的参考书籍,也可以作为从事地震动反应谱和设计谱研究的参考文献。本书首先介绍了地震动及反应谱的基本知识,如记录的获取,常见的地震动数据库,反应谱的计算等,其次逐步介绍了地震动的选取、分析和数据处理方法,然后介绍了弹性和非弹性地震动反应谱的特性,最后介绍了研究团队提出的3种位移设计谱方法。
-
稳稳震震科普馆郭媛 吴嘉贤 黄静宇绘《稳稳震震科普馆》以广东省地震局科普品牌IP“稳稳”“震震”为引导者,带领读者进入“地震科普馆”,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创新的表达形式、通俗简洁的语言,告诉小读者地震科学常识和应急避震技能。该科普绘本主要面向5~15岁的小读者。 《稳稳震震科普馆》地震科普绘本由广东省地震局广东省地震科普教育馆里长期从事中小学生地震科普教育的科普团队进行文字创作,并由从事畅销科普绘本与科普图文创作8年、并获得省级以及科普奖的全媒体科普作者进行再度绘编。绘本绘图由“新时代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大赛”科普图书类十佳作品、第五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图书类)银奖作品创作者创作,图画精美。 《稳稳震震科普馆》既传达了科学实用的、关键时刻救命的应急避震科普知识,又展现了生动、丰富、有趣的画面,深谙儿童及青少年的阅读喜好,能让孩子轻松阅读并掌握科学知识。同时,围绕绘本中的两个主角“稳稳”“震震”,已建立包含科普视频、科普展馆、科普文创、科普表情包等较为完善的科普矩阵,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相信能成为中小学生喜爱的地震科普读物。
-
防灾避险应急手册《防灾避险应急手册》编写组本书详细介绍了暴雨、火灾、地震、雪灾、台风、雷电、泥石流等一系列灾害险情,以及在灾难来临时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技能,力求让全社会每一个人都能始终保持高度警觉,掌握更多灾难中逃生的本领,让灾害险情损失降到。
-
图说国门生物安全《图说国门生物安全》编委会本书聚焦“国门生物安全”这一主题,参考大量权威文献,以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史实讲述国门生物安全问题的历史渊源,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带读者重温古今中外由于国门生物安全工作缺失带来的惨痛教训,呈现国门生物安全管理的发展历程,并对当前方兴未艾的国门生物安全全球治理提出前景展望,期盼为进一步提升公众对国门生物安全的认识,推动社会各界协同共治、更好应对国门生物安全威胁,提升国门生物安全治理水平,共同守护祖国绿水青山、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助力。书中重点回顾了生物安全遭受严重破坏的历史,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国门生物安全管理在党的领导下筚路蓝缕、可歌可泣的发展历程,以期引导社会公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厚植爱党爱国情怀。
-
地震台站标准化设计与示例赵刚 等地震台站标准化是提升台站管理水平和观测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推进防震减灾业务信息化、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地震局高度重视台站标准化相关工作,在新疆、云南、福建等地调研时多次强调要改善台站环境,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开展地震台站标准化示范改造工作,不但能显著提升地震台站的公益性、科技性等行业特色,而且能够大大提升台站的标准化水平,实现了标识标志清晰、综合布线规范、设备布设合理、外观形象统一的台站新面貌。
-
中国地震年鉴《中国地震年鉴》编辑部《中国地震年鉴(2021)》全面、系统反映2021年度地震与地震灾害、防震减灾地震科技、机构人事、规划财务、合作交流和党的建设等工作以及重要会议活动等的情况,是一部记载2021年全国地震灾害概况、防震减灾现状与发展、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工作的资料性工具书。
-
民国时期地震考证高孟潭《民国时期地震考证》是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与中国地震局办公室共同申报并承担的“中国历史地震档案考证、研究和利用”项目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本书对每一个地震事件均给出发震时刻、震中位置、震中烈度、震级、震源深度及震中附近 的主要地名。相关资料来自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于1999年编的《中国近代地震目录》。本汇编的档案及文献均保持原有历史真实面貌,并尽可能本着这一原则搜集和编纂了这一 历史时期重要地震事件的地震记录图纸、地震现场宏观考察或调查报告和各种期上发表的重要地震论文、专著等科技成果。
-
中国地震科学考察报告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本次地震科学考察取得以下发现和认识:泸县6.0级地震的实际深度基本上处于4km左右,多数余震集中于5km浅范围内。主震位于重磁异常和高低速异常分界线以及大地电磁高、低阻边界带附近。震源体下方存在明显的低速异常分布,使得上覆地层更容易积累应变能,当达到介质强度极限时发生破裂,引发强震。地震发生在北东向华蓥山褶断带内部,发震构造与震中附近的华蓥山褶断带西支断裂及附近已知的地表断层几何结构不一致。主震震源机制为逆冲型,余震区存在多条断层同时活动,震前具有少量前震活动,余震频次低、强度弱,呈现为具有少量前震的孤立型地震序列特征。地球化学观测分析认为,地震的发生与四川盆地内大型北西向断裂的构造活动无关,而可能与区域强构造挤压背景下局部应力的释放有关,且地震的发生促进了震中附近北西向浅层隐伏断裂带气体的释放。地震造成的大量房屋严重内伤,加重了灾后恢复重建的难度,提高了恢复重建的成本。建议在恢复重建中,要切实提高区域抗震设防水平和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提高学校、幼儿园、医院等重点目标建筑物设防标准,加强建筑物附属设施和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能力,有效减少震后因破坏和坠落造成的人员伤亡。
-
中国地震科学考察报告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青海玛多7.4级地震科学考察取得以下发现和认识:(1)玛多地震使北西向、左旋走滑的昆仑山口—江错断层江错段发生破裂,在地表形成总长160km的破裂带,地表同震位移为1~2m;(2)玛多地震使东昆仑断裂带玛沁—玛曲段应力积累水平升高;(3)工程震害调查表明近断层地震动的速度大脉冲和强竖向分量是导致此次地震桥梁震害的主要原因;(4)未来1年需注意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和南天山至西昆仑交界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科考获取了一批野外调查和观测数据,这为促进地震活动地块划分、地震危险区确定和区域地震趋势等方向的科研与业务活动,并为争取国家科技资源持续深入研究提供良好基础。同时,这次地震科学考察以实战方式探索了面向业务化的地震科学考察的组织体系和队伍编成,与震后应急响应协同、前后方双指挥长机制、信息报送等实践,将为后续地震科考实施提供借鉴经验。
-
地震易发区既有房屋建筑抗震加固技术选编孙柏涛 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和第八次会议部署,以“两个坚持、三个转变”为根本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关注普通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结合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总体工作方案要求,针对我国既有建筑因地制宜制定实用性的维修、加固方案,全面提升地震易发区建筑抗震防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