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朱子学与阳明学(宋明理学纲要)
作者:吴震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5-01
ISBN:9787301302767
定价:¥65.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脱胎于复旦大学的课程 “朱子学与阳明学”,又借鉴了日本“文库本”中岛田虔次《朱子学与阳明学》、小岛毅《朱子学与阳明学》等的写法,结合思想史与哲学史,用“十讲”的容量,介绍了以朱子学和阳明学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其产生的思想背景、社会背景、问题的源流、义理脉络以及大致的发展过程。总体上,本书有如下特点:一、注重思想发展的前后关联,从“近世中国”的思想脉络来审视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将宋明理学的衰落与明清学术嬗变勾连起来。二、谋篇布局上,以问题空间取代个案人物的线性结构方式,打破了一般哲学史以人头或学派来安排叙述的写作方式,凸显宋明新儒学的哲学性。三、简明扼要,突出对问题本身的脉络梳理及事实叙述,剔除与核心问题无关的细节讨论。
作者简介
吴震,京都大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儒学研究会会长、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执行副院长、国际儒联理事暨学术委员会委员、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理事、朱子学会副会长、中华日本哲学会常务理事、日本井上圆了国际学会理事、韩国国立忠南大学儒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等。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宋明理学、明清劝善思想、东亚儒学特别是日本儒学。主要论著有:《阳明后学研究》、《明代知识界讲学活动系年:1522—1602》《罗汝芳评传》《泰州学派研究》《明末清初劝善运动思想研究》《传习录精读》《当中国儒学遭遇“日本”——19世纪末以来“儒学日本化”的问题史考察》《颜茂猷思想研究——17世纪晚明劝善运动的一项个案考察》《儒学思想十论——吴震学术论集》(2016)、《东亚儒学问题新探》《朱子思想再读》《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传习录》《孔教运动的观念想象——中国政教问题再思》等。
目录
朱子学与阳明学:宋明理学纲要
目 录
讲 导论:思想史意义上的“近世中国”001
一 唐宋变革与近世中国的思想走向002
1. 唐宋变革004
2. 近世中国007
二 “刺激-回应”模式的问题省思010
1. 新儒学源自哲学的批判意识011
2. 新儒学源自文化的担当意识013
三 儒释道三教的交错与儒学复兴014
1. “三教合一”抑或“三教融合”?014
2. 儒释道是中国哲学的共同智慧018
四 研究史的回顾与问题的展望021
1. 问题的反省与展望021
2. 一份简要的阅读书单024
第二讲 广义理学视域中的朱子学和阳明学026
一 作为思想运动的宋明理学思潮026
1. 道学、理学、新儒学027
2. 何谓“广义宋明理学”?030
二 关于宇宙的认知图式:理与气032
1. 理气的建构033
2. 理气与体用034
三 关于人生的实践进路:德与知036
1. 德性之知037
2. 德-知之争038
四 朱子学与阳明学的称谓来由043
1. 四海共宗朱子学043
2. 世遂有“阳明学”045
第三讲 宋代新儒学与经典理学化047
一 汉唐经学思潮的形成及其嬗变047
1. 汉唐经学的演变及其特征048
2. 对汉唐经学的“思想突破”050
二 新经典的形成:四书系统的建构053
1. 《大学》《中庸》的独立053
2. 《四书集注》与“四书学”056
三 经典诠释的重建与理学化思潮059
1. 注重经义的风气出现060
2. 经学理学化的展开062
四 礼与理:礼教思想的社会化067
1. 何谓“礼不下庶人”?068
2. 礼即理与以理释礼073
3. 《家礼》学的出现075
第四讲 朱子学与阳明学的思想时代079
一 朱子的学思历程及其思想时代079
1. 接续洛学079
2. 东南三贤083
3. 参悟中和085
二 阳明的学思历程及其思想时代092
1. 格竹事件092
2. 龙场悟道095
三 作为理学传统的朱子学099
1. 理学道统论的重建099
2. 二程对道学的建构102
四 作为心学传统的阳明学106
1. 心法、心传与“心学”106
2. 象山学旨趣:心同理同109
3. 朱陆之辩及其问题所在114
第五讲 理学与心学的哲学基础120
一 性即理与天理观的重建120
1. 性即理与性善证明121
2. 天理观的形上建构124
二 心即理与心性论的重建128
1. 心即理与心外无理129
2. 心即理与心外无物133
三 理一分殊与多元一体136
1. 理一分殊与具体普遍性137
2. 理一分殊与多元一体论140
四 良知自知与当下呈现143
1. 良知自知与自反自证144
2. 良知遍在与当下呈现148
第六讲 宇宙论、本体论以及气学问题154
一 从气化宇宙论到本体宇宙论155
1. 太极即理155
2. 太虚即气160
二 实理、实体、实有的观念论166
1. “天下无实于理”的实体观167
2. 良知即天理的实体化趋向172
三 朱子学的理气宇宙观181
1. 理在气先与理在气中182
2. “理生气”何以可能?185
3. 不离不杂:理气二元论193
四 阳明心学与气学的思想异动196
1. 一气流通与良知学宇宙观197
2. “生之谓性”的意义重估199
3. 气质何以通向道德?202
第七讲 儒家仁学的本体与价值的重建208
一 二程仁学的本体论建构209
1. 仁性爱情与以生言仁209
2. 仁道、仁理、仁体214
二 万物一体与以公言仁217
1. 万物一体217
2. 以公言仁221
三 朱子仁学四句的全面重建225
1. 仁者心之德爱之理225
2. 仁者天地生物之心229
四 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意义232
1. 天地万物一体之仁233
2. 重建共同体的基础238
第八讲 工夫论重建:格物与诚意243
一 居敬穷理的工夫论重建244
1. 中和问题与居敬涵养244
2. 以心观心与以心使心249
3. 格物补传的工夫纲领253
二 《大学》工夫是一套系统256
1. 格物诚意是两个关256
2. 格物诚意不是两事260
三 物为意之所在的意知物266
1. 心意知物的贯通267
2. 意之所在便是物271
四 以良知重建儒家工夫论274
1. 良知一念与念念致良知275
2. 致吾心之良知的格物论281
第九讲 儒家心性论的义理开拓286
一 心体与性体的疏通287
1. 心是“恁地神出鬼没”288
2. 心性合一与知行合一293
二 理欲与性情的分合298
1. 存天理、去人欲299
2. 道心与人心之辩306
3. 即人心而识道心310
三 无善无恶与心性本体315
1. 晚年宗旨“四句教”315
2. 无善无恶是谓至善320
四 现成良知与晚明心学325
1. 见在、现成与当下论326
2. 现成良知与满街圣人332
第十讲 结语:宋明新儒学的衰落与重振339
一 后阳明学与明清学术之嬗变340
1. 承体起用与因用显体340
2. 儒学政治化与宗教化344
二 从明清思想转型看戴震哲学349
1. 戴震思想与宋儒批判350
2. 由训诂寻义理的限制356
三 传统与现实:儒学的时代性362
1. 近现代新儒学的命运362
2. 哲学、文化与新儒学365
参考文献370
后 记380
目 录
讲 导论:思想史意义上的“近世中国”001
一 唐宋变革与近世中国的思想走向002
1. 唐宋变革004
2. 近世中国007
二 “刺激-回应”模式的问题省思010
1. 新儒学源自哲学的批判意识011
2. 新儒学源自文化的担当意识013
三 儒释道三教的交错与儒学复兴014
1. “三教合一”抑或“三教融合”?014
2. 儒释道是中国哲学的共同智慧018
四 研究史的回顾与问题的展望021
1. 问题的反省与展望021
2. 一份简要的阅读书单024
第二讲 广义理学视域中的朱子学和阳明学026
一 作为思想运动的宋明理学思潮026
1. 道学、理学、新儒学027
2. 何谓“广义宋明理学”?030
二 关于宇宙的认知图式:理与气032
1. 理气的建构033
2. 理气与体用034
三 关于人生的实践进路:德与知036
1. 德性之知037
2. 德-知之争038
四 朱子学与阳明学的称谓来由043
1. 四海共宗朱子学043
2. 世遂有“阳明学”045
第三讲 宋代新儒学与经典理学化047
一 汉唐经学思潮的形成及其嬗变047
1. 汉唐经学的演变及其特征048
2. 对汉唐经学的“思想突破”050
二 新经典的形成:四书系统的建构053
1. 《大学》《中庸》的独立053
2. 《四书集注》与“四书学”056
三 经典诠释的重建与理学化思潮059
1. 注重经义的风气出现060
2. 经学理学化的展开062
四 礼与理:礼教思想的社会化067
1. 何谓“礼不下庶人”?068
2. 礼即理与以理释礼073
3. 《家礼》学的出现075
第四讲 朱子学与阳明学的思想时代079
一 朱子的学思历程及其思想时代079
1. 接续洛学079
2. 东南三贤083
3. 参悟中和085
二 阳明的学思历程及其思想时代092
1. 格竹事件092
2. 龙场悟道095
三 作为理学传统的朱子学099
1. 理学道统论的重建099
2. 二程对道学的建构102
四 作为心学传统的阳明学106
1. 心法、心传与“心学”106
2. 象山学旨趣:心同理同109
3. 朱陆之辩及其问题所在114
第五讲 理学与心学的哲学基础120
一 性即理与天理观的重建120
1. 性即理与性善证明121
2. 天理观的形上建构124
二 心即理与心性论的重建128
1. 心即理与心外无理129
2. 心即理与心外无物133
三 理一分殊与多元一体136
1. 理一分殊与具体普遍性137
2. 理一分殊与多元一体论140
四 良知自知与当下呈现143
1. 良知自知与自反自证144
2. 良知遍在与当下呈现148
第六讲 宇宙论、本体论以及气学问题154
一 从气化宇宙论到本体宇宙论155
1. 太极即理155
2. 太虚即气160
二 实理、实体、实有的观念论166
1. “天下无实于理”的实体观167
2. 良知即天理的实体化趋向172
三 朱子学的理气宇宙观181
1. 理在气先与理在气中182
2. “理生气”何以可能?185
3. 不离不杂:理气二元论193
四 阳明心学与气学的思想异动196
1. 一气流通与良知学宇宙观197
2. “生之谓性”的意义重估199
3. 气质何以通向道德?202
第七讲 儒家仁学的本体与价值的重建208
一 二程仁学的本体论建构209
1. 仁性爱情与以生言仁209
2. 仁道、仁理、仁体214
二 万物一体与以公言仁217
1. 万物一体217
2. 以公言仁221
三 朱子仁学四句的全面重建225
1. 仁者心之德爱之理225
2. 仁者天地生物之心229
四 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意义232
1. 天地万物一体之仁233
2. 重建共同体的基础238
第八讲 工夫论重建:格物与诚意243
一 居敬穷理的工夫论重建244
1. 中和问题与居敬涵养244
2. 以心观心与以心使心249
3. 格物补传的工夫纲领253
二 《大学》工夫是一套系统256
1. 格物诚意是两个关256
2. 格物诚意不是两事260
三 物为意之所在的意知物266
1. 心意知物的贯通267
2. 意之所在便是物271
四 以良知重建儒家工夫论274
1. 良知一念与念念致良知275
2. 致吾心之良知的格物论281
第九讲 儒家心性论的义理开拓286
一 心体与性体的疏通287
1. 心是“恁地神出鬼没”288
2. 心性合一与知行合一293
二 理欲与性情的分合298
1. 存天理、去人欲299
2. 道心与人心之辩306
3. 即人心而识道心310
三 无善无恶与心性本体315
1. 晚年宗旨“四句教”315
2. 无善无恶是谓至善320
四 现成良知与晚明心学325
1. 见在、现成与当下论326
2. 现成良知与满街圣人332
第十讲 结语:宋明新儒学的衰落与重振339
一 后阳明学与明清学术之嬗变340
1. 承体起用与因用显体340
2. 儒学政治化与宗教化344
二 从明清思想转型看戴震哲学349
1. 戴震思想与宋儒批判350
2. 由训诂寻义理的限制356
三 传统与现实:儒学的时代性362
1. 近现代新儒学的命运362
2. 哲学、文化与新儒学365
参考文献370
后 记380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