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审美的境象
作者:时胜勋 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4-01
ISBN:9787520199179
定价:¥9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是对中国当代艺术话语范式进行梳理和探讨。书中重点考察全球本土化、再东方化、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跨文化身份建构,四者分别构成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时代性、文化性、现实性、域外性情境;重点讨论中国当代艺术的现代性转型以及审美现代性、方法探索、美学追求等多方面的问题。同时,跨文化多元审美现代性又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即境象互生,积极回应当前社会文化挑战。跨文化多元审美现代性(“审美的境象”)这一范式将语境性与本体性、审美性与现代性、一体性与多元性、艺术性与社会性等结合起来,对于理解中国当代艺术话语的复杂性、可能性与实践性,有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时胜勋,1978年生,河南郑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从事文艺美学与艺术学理论研究,在《学术月刊》《文艺争鸣》《文艺理论研究》等发表论文70多篇,部分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转摘,著有《国际化与本土化》《李泽厚评传》《蒋孔阳评传》《中国艺术话语》《现代中国文论话语》《中国文论身份研究》《国际化与本土化:全球化时代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景观》等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曾获北京大学人文杰出青年学者奖。
目录
绪论为何要研究中国当代艺术话语范式?1
一“话语转向”(discursive turn)与艺术话语的推出1
二“范式转向”(paradigm shift)与艺术范式的推出4
三从话语角度理解中国当代艺术9
四从话语范式角度理解中国当代艺术12
五理解中国当代艺术需要不断推进话语范式研究22
第一章什么是当代艺术?26
一艺术观念的嬗变与反思26
二“物”之艺:媒介、技术与经济28
三“神”之艺:精神的生产与升华32
四“境”之艺:内外兼修与境界追求35
五当代艺术的前沿趋势:从艺术终结论到艺术生存论38
第二章中国当代艺术的知识学审理43
一美学观照与审美自主化诉求43
二批评介入、退场与再入场48
三社会化生产及其问题52
四学科化生产的跟进与发展54
五比较与跨文化研究转向57
第三章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论考量61
一中国当代艺术的话语生成及其构成61
二从当代艺术到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症候63
三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反思66
四从中国当代艺术到当代中国艺术71
第四章全球本土化:中国当代艺术的时代情境76
一西方现代艺术(美术)观念在中国的确立76
二西方艺术话语的全球化79
三中国当代艺术的西方推进81
四中国当代艺术的西方研究84
五对西方立场的批判性反思88
六从全球化到全球本土化94
第五章再东方化: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情境98
一西学与国粹思潮激荡下的艺术自审98
二发现东方艺术精神的三重机缘102
三东方文艺复兴的历史演进106
四东方文化复兴的当代推进111
五中国当代艺术的文艺复兴话语114
六中国当代艺术的新东方美学诉求118
第六章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中国当代艺术的现实情境120
一社会主义与当代艺术有何关联?120
二社会主义文化话语演进中的艺术定位122
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艺术的价值128
四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价值:数量、质量与范式131
五社会主义的中国当代艺术学话语134
第七章跨文化身份建构:中国当代艺术的域外情境140
一中国当代艺术的后殖民话语140
二当代异邦艺术与中国艺术形象146
三海外华人流散艺术的游牧文化经验152
四跨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当代艺术文化身份158
五中西方艺术的跨文化融合与超越162
第八章中国艺术的现代性转型166
一审视中国当代艺术的不同视角166
二艺术现代性在西方的演进172
三中国艺术现代性的三大任务176
四中国艺术现代性的思想之维181
五中国艺术现代性的审美之维183
第九章审美现代性在中国的表现形态186
一审美现代性的发生及其内涵186
二审美现代性在中国的生成191
三新审美现代性194
四中国审美主义198
五工商审美现代性201
六消费审美现代性204
七审美现代性批判206
八生存审美现代性208
第十章中国当代艺术的方法探索212
一写实主义212
二写意主义215
三抽象主义220
四实验主义223
五民间主义225
第十一章中国当代艺术的美学追求229
一红色调229
二黄色调231
三炫色调233
四蓝色调234
五黑色调236
六绿色调238
七白色调239
第十二章中国当代艺术的批评性开掘242
一艺术批评性的历史脉络243
二建设性的批评性的多重维度246
三艺术批评性全球转向的必要性250
四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性全球转向的内涵255
五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性的审美影响力与话语权256
第十三章中国当代艺术的非常态生存关切260
一现代性生态危机对艺术的挑战260
二生态美学及环境美学的兴起262
三从生态困境到非常态生存境况265
四非常态美学的价值自觉与精神诉求268
五中国当代艺术对非常态的介入272
六中国当代艺术的新人文主义理想276
第十四章中国当代艺术的审美与文化精神重生278
一当代艺术的审美流变:从美的艺术到丑的艺术278
二“丑陋”艺术的四副美学面孔281
三中国当代艺术的“丑陋”之路283
四中国当代艺术的审美精神凝聚与超越286
五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精神融合与拓展290
结语跨文化多元审美现代性的理论内涵与思想意义295
一跨文化多元审美现代性的理论构成295
二构建中国当代艺术的“四核驱动”298
三敞开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文化空间300
参考文献304
后记315
一“话语转向”(discursive turn)与艺术话语的推出1
二“范式转向”(paradigm shift)与艺术范式的推出4
三从话语角度理解中国当代艺术9
四从话语范式角度理解中国当代艺术12
五理解中国当代艺术需要不断推进话语范式研究22
第一章什么是当代艺术?26
一艺术观念的嬗变与反思26
二“物”之艺:媒介、技术与经济28
三“神”之艺:精神的生产与升华32
四“境”之艺:内外兼修与境界追求35
五当代艺术的前沿趋势:从艺术终结论到艺术生存论38
第二章中国当代艺术的知识学审理43
一美学观照与审美自主化诉求43
二批评介入、退场与再入场48
三社会化生产及其问题52
四学科化生产的跟进与发展54
五比较与跨文化研究转向57
第三章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论考量61
一中国当代艺术的话语生成及其构成61
二从当代艺术到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症候63
三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反思66
四从中国当代艺术到当代中国艺术71
第四章全球本土化:中国当代艺术的时代情境76
一西方现代艺术(美术)观念在中国的确立76
二西方艺术话语的全球化79
三中国当代艺术的西方推进81
四中国当代艺术的西方研究84
五对西方立场的批判性反思88
六从全球化到全球本土化94
第五章再东方化: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情境98
一西学与国粹思潮激荡下的艺术自审98
二发现东方艺术精神的三重机缘102
三东方文艺复兴的历史演进106
四东方文化复兴的当代推进111
五中国当代艺术的文艺复兴话语114
六中国当代艺术的新东方美学诉求118
第六章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中国当代艺术的现实情境120
一社会主义与当代艺术有何关联?120
二社会主义文化话语演进中的艺术定位122
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艺术的价值128
四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价值:数量、质量与范式131
五社会主义的中国当代艺术学话语134
第七章跨文化身份建构:中国当代艺术的域外情境140
一中国当代艺术的后殖民话语140
二当代异邦艺术与中国艺术形象146
三海外华人流散艺术的游牧文化经验152
四跨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当代艺术文化身份158
五中西方艺术的跨文化融合与超越162
第八章中国艺术的现代性转型166
一审视中国当代艺术的不同视角166
二艺术现代性在西方的演进172
三中国艺术现代性的三大任务176
四中国艺术现代性的思想之维181
五中国艺术现代性的审美之维183
第九章审美现代性在中国的表现形态186
一审美现代性的发生及其内涵186
二审美现代性在中国的生成191
三新审美现代性194
四中国审美主义198
五工商审美现代性201
六消费审美现代性204
七审美现代性批判206
八生存审美现代性208
第十章中国当代艺术的方法探索212
一写实主义212
二写意主义215
三抽象主义220
四实验主义223
五民间主义225
第十一章中国当代艺术的美学追求229
一红色调229
二黄色调231
三炫色调233
四蓝色调234
五黑色调236
六绿色调238
七白色调239
第十二章中国当代艺术的批评性开掘242
一艺术批评性的历史脉络243
二建设性的批评性的多重维度246
三艺术批评性全球转向的必要性250
四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性全球转向的内涵255
五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性的审美影响力与话语权256
第十三章中国当代艺术的非常态生存关切260
一现代性生态危机对艺术的挑战260
二生态美学及环境美学的兴起262
三从生态困境到非常态生存境况265
四非常态美学的价值自觉与精神诉求268
五中国当代艺术对非常态的介入272
六中国当代艺术的新人文主义理想276
第十四章中国当代艺术的审美与文化精神重生278
一当代艺术的审美流变:从美的艺术到丑的艺术278
二“丑陋”艺术的四副美学面孔281
三中国当代艺术的“丑陋”之路283
四中国当代艺术的审美精神凝聚与超越286
五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精神融合与拓展290
结语跨文化多元审美现代性的理论内涵与思想意义295
一跨文化多元审美现代性的理论构成295
二构建中国当代艺术的“四核驱动”298
三敞开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文化空间300
参考文献304
后记31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