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战时高校内迁与教育改革

战时高校内迁与教育改革

作者:王运来,张玥 等著,张宪文,朱庆葆 编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5-01

ISBN:9787214265418

定价:¥11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我国的高等学校和文化机构进行了有预谋、长时期、大规模的摧残与破坏。面对日军的侵凌进逼,各地高校师生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历尽艰辛向战区后方转移,中国大地上由此出现了一场全国性的高校内迁运动。战时的中国高等教育遭受了巨大创伤,同时也凝铸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在大后方营造了若干教科融合的人文重镇和学术高地,形成了一道“文化抗战”的壮美风景线。本书通过对大量文献史料的整理与分析,描绘了战时高校内迁的整体图景;透过中央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浙江大学等几所典型高校的内迁与改革历程,以点带面地展现各个时期、各条路线上不同高校的内迁原委,呈现当时高校师生对日本侵略的反抗与斗争,以及为赓续中华文化命脉、维持教育事业所付出的艰苦努力。
作者简介
  王运来,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兼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导。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史、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兼任全国高校校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先后主持3项国家社科和国家自科课题,获得6项部省级科研奖励。已指导120位研究生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著有《江苏高等教育的早期现代化》《道与术——中国著名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与治校方略》等。 张玥,教育学博士,南京医科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医学教育研究。在C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著有《抗战时期国立大学校长治校方略研究》等。
目录
目录
导论
一、我国高等学校遭受空前浩劫
二、以“战时须作平时看”擘画战时高等教育
三、千难万险的高等学校大迁徙
四、陕甘宁边区创建高等教育新样态
五、战时中国高等教育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第一章全面抗战之前全国高等教育大势
第一节我国高等教育的肇始与早期发展
一、我国第一个学制的制定与施行
二、中国资产阶级新教育制度的建立
第二节全面抗战爆发之前的高等教育
一、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确立与实施
二、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和废止
三、高等学校开设基本情况
第三节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大学等校被迫内迁
一、东北大学的创建与快速发展
二、东北三大名校流亡北平
第四节“一二·九”学生运动掀起抗日救亡怒潮
一、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二、张学良:“用事实来答复你们!”

第二章战时中国高等教育方针的确立
第一节战时高等教育纲领性的规定
一、战时高等教育的督导政策
二、战时高等教育实施方案纲要
第二节“战时须作平时看”方针的确立
一、社会各界关于战时高等教育方针的争论
二、大学校长对战时高等教育方针的认识
三、国民政府对战时高等教育方针的定性
四、战时高校办学的总体规范
第三节战时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资助
一、国民政府的高等教育救济
二、国民政府对国立大学的支持

第三章战时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调整
第一节大学学制的调适
一、大学及独立学院管理体制的调整与优化
二、大学研究院(所)的设置与运行
三、专科学校管理制度的调整与优化
第二节管理体制的调适
一、公立高校管理体制的调整与优化
二、私立高校管理体制的调整与优化
三、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与调整
第三节行政体制的调适
一、中央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调整与优化
二、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调整与优化

第四章战时高校的内迁整体图景
第一节抗战时期高校内迁概貌
一、高校内迁的范畴
二、高校内迁的概况
第二节抗战时期高校内迁过程
一、高校内迁的三次高潮期
二、高校内迁的五条路线

第五章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内迁与改革
第一节从长沙临大到西南联大
一、组建长沙临时大学
二、定名西南联合大学
第二节通才教育与学生自治
一、西南联大的通才教育
二、西南联大的学生自治
第三节教授治校和“大师论”
一、大师在联大
二、西南联大的“教授治校”
第四节“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一、三校优势互补
二、梅贻琦治校有方
第五节刚毅坚卓与联大风骨
一、西南联大的校训
二、联大风骨

第六章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的内迁与改革
第一节从平津三校到西安临大
一、平津三校西迁
二、规模庞大的西安临大
三、非常时期之教育
第二节西北联大的“立”与“分”
一、南迁汉中更名西北联大
二、战时当作平时看”的办学活动
三、五校分立
第三节公诚勤朴为报国
一、天下为公,公以去私
二、不诚无物,诚以去弱
三、勤奋敬业,勤以开源
四、质朴务实,朴以节流
五、公诚勤朴”的传承

第七章国立中央大学的内迁与改革
第一节“万人大学”计划夭折
一、安定,充实,发展
二、甜梦”破碎
第二节首都大学迁址陪都
一、未雨绸缪
二、重庆复学
第三节动物西迁与沙坪学灯
一、漫漫动物西迁路
二、沙坪学子苦读灯
第四节罗家伦力倡文化抗战
一、我们的大学要比敌人的大学好”
二、建立有机体的民族文化”
三、诚朴雄伟”新学风
第五节“炸弹下长大”的中央大学
一、大学教育与民族生存紧密联系
二、学术演讲与课外活动异常活跃
第六节发起成立九三学社
一、自发组成“自然科学座谈会”
二、发起组织“民主科学座谈会”
三、九三座谈会”定名“九三学社”

第八章国立浙江大学的内迁与改革
第一节“文军”长征
一、四次迁徙
二、多地办学
第二节培养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
一、力倡导师制
二、推行通才教育
三、贯通学习与研究
四、重视体育美育
第三节校长竺可桢:“甘当浙大保姆”
一、临危受命
二、教师灵魂说
三、爱生如子
第四节弘扬“求是”精神
一、确定“求是”校训
二、弦歌不辍,以苦为乐
三、坚持科学,求真务实
四、竭尽知能,造福地方
五、读书不忘爱国,共赴国难

第九章战时公立院校的内迁与改革
第一节公立大学的内迁与改革
一、部署公立高校内迁
二、各类公立学校的整体分布
三、全面抗战前后公立高校办学状况对比
四、抗战期间公立高校的经济损失
第二节原有国立大学的内迁与改革
一、内迁概况
二、十三校分述
第三节抗战中所建国立大学的内迁与改革
一、内迁概况
二、十六校分述
第四节其他院校的内迁与改革
一、独立学院与专科学校
二、内迁院校的演化

第十章战时私立大学的内迁与改革
第一节国人自办私立高校的变革与发展
一、私立申改国立,奋力谋求生存与发展
二、内迁或留守,民族危亡下的艰难抉择
第二节教会大学的变革与发展
一、教会大学的迁移情况
二、战争环境下的应对与变革
三、教会大学迁校的作用与影响

第十一章陕甘宁边区高等教育的创建与发展
第一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
一、建立陕甘宁边区高等教育的历史背景
二、陕甘宁边区高等教育的政策方针
三、陕甘宁边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等教育的特点
一、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二、教育为革命斗争和抗战服务
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四、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五、教学模式多种多样

第十二章战时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审思
第一节战时中国高校改革审思
一、外部环境是高校发展的保障
二、大学精神是高校发展的核心
三、大学校长是高校发展的关键
第二节战时中国高校改革历史观照
一、大学的使命与责任
二、学制改革与年限调整
三、通才教育与学生自治
四、学术自由与教授治校
五、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
六、本科生导师制和文科院士制度的示范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