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研究报告

作者:刘旭等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3-01

ISBN:9787030717597

定价:¥150.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由中国工程院组织编写,全书共分为5篇17章。第1篇系统梳理了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和重要意义,总结了党中央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顶层设计和近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所取得的进展和成就。第2篇主要梳理了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进展、中国工程院开展的系列生态文明战略研究成果及国内部分智库生态文明研究的成果。第3篇主要总结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实践模式,并从流域、区域、行业、工业园区等不同尺度、不同领域,以实践案例形式进行展现。第4篇着重聚焦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绩效评估,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并对中国生态文明指数和重点区域生态文明指数进行评估。第5篇总结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研究成果及实践模式,对未来中国生态文明战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作者简介
暂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研究报告》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篇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
第1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与重要意义 3
1.1 生态文明的概念与内涵 3
1.1.1 生态文明的概念 3
1.1.2 生态文明的内涵 4
1.2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5
1.2.1 推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当代中国相结合 5
1.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化发展 6
1.2.3 新常态下指导中国未来绿色发展的行为准则 7
1.2.4 有力彰显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生态环境责任 8
第2章 中央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 9
2.1 生态文明的提出与发展历程 9
2.1.1 党的十六大与生态文明的萌芽 9
2.1.2 党的十七大与生态文明的提出 10
2.1.3 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生态文明”的深化 11
2.2 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 13
2.2.1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14
2.2.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4
2.2.3 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和加快生态保护修复 15
2.2.4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16
2.2.5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17
2.2.6 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绿色行动体系 19
2.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19
2.3.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孕育阶段 19
2.3.2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开展 22
2.3.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 22
第3章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进展与成就 24
3.1 取得的主要进展与成就 24
3.2 其他有关进展与成就 27
3.3 经验与挑战 29
3.3.1 取得的主要经验 29
3.3.2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9
第2篇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成果
第4章 中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成果 35
4.1 生态文明文献检索概述 35
4.2 生态文明建设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 38
4.3 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古代哲学 39
4.4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40
4.5 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44
第5章 中国工程院生态文明研究成果 48
5.1 中国工程院生态文明研究成果概述 48
5.2 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Ⅰ期)成果综述 49
5.2.1 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Ⅰ期)项目概述 49
5.2.2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 51
5.2.3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重要领域九大战略 51
5.2.4 生态文明建设“十三五”发展目标与约束性指标 52
5.2.5 生态文明建设“十三五”重点任务 53
5.2.6 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条件与政策建议 53
5.3 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Ⅱ期)成果综述 54
5.3.1 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Ⅱ期)项目概述 54
5.3.2 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Ⅱ期)研究成果综述 54
5.3.3 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Ⅱ期)战略研究成果 55
5.3.4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 56
5.4 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Ⅲ期)成果综述 56
5.4.1 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Ⅲ期)项目概述 56
5.4.2 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Ⅲ期)研究成果综述 57
5.5 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Ⅳ期)成果综述 58
5.5.1 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Ⅳ期)项目概述 58
5.5.2 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Ⅳ期)研究成果综述 58
5.6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研究综述 59
5.6.1 美丽乡村建设与现代农业化战略研究 59
5.6.2 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研究 59
5.6.3 新形势下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战略研究 60
5.6.4 新形势下的环境保护战略研究 60
5.6.5 环境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研究 60
5.6.6 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型工业化战略研究 61
5.6.7 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消费与文化战略研究 61
5.6.8 生态文明建设的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 61
5.6.9 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交通战略研究 62
5.6.10 固体废物分类资源化利用战略研究 62
第6章 部分智库对中国生态文明研究的贡献 63
6.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成果概述 63
6.2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研究成果概述 64
6.3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成果概述 66
6.4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成果概述 68
6.5 清华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研究成果概述 69
6.6 国内其他智库生态文明研究成果概述 70
6.6.1 清华大学“生态文明十五讲”70
6.6.2 北京大学“生态文明与环境管理课程”71
6.6.3 南开大学“生态文明慕课”71
第3篇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模式
第7章 区域生态文明实践模式 75
7.1 省级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75
7.2 市级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76
7.2.1 浙江省湖州市:注重理念引领,打造“生态+”先行地 76
7.2.2 广东省深圳市:坚持先行先试,打造“深圳质量”77
7.3 县级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78
7.3.1 江苏省昆山市:优化建设模式,培育绿色发展新优势 78
7.3.2 浙江省安吉县:紧抓“两山”发源地机遇,探索“两山”转化安吉路径 79
7.4 乡镇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80
7.5 村级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81
第8章 流域生态文明实践模式 83
8.1 流域生态文明实践模式及其特点 83
8.2 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84
8.2.1 自然保护与人工修复相结合,推动上游地区生态恢复 84
8.2.2 探索建立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形成“新安江模式” 86
8.2.3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引导流域整体性保护 87
8.3 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89
8.3.1 积极探索“草畜”平衡制度,减缓源头区生态系统压力 89
8.3.2 多种生态保护修复措施,共同推动生态系统恢复 90
8.3.3 跨省横向补偿机制,推进流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保护 92
8.4 珠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93
8.4.1 环境准入和生态修复协同推进,探索源头区生态恢复新路径 93
8.4.2 多种生态补偿模式共举,推动流域生态整体性保护 93
8.4.3 因地制宜,建立符合广东和江西的生态补偿措施 94
8.5 辽河流域生态文明实践 96
第9章 产业生态文明实践模式 98
9.1 工业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98
9.1.1 工业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99
9.1.2 工业园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106
9.2 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113
9.2.1 湖北省鄂州市峒山村:南方水网区水体清洁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 114
9.2.2 重庆市巴南区二圣镇:西南山区生态保育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 115
9.2.3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集约化农区清洁生产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 116
9.2.4 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西北干旱区节水环保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 118
9.2.5 山西省临汾市吉县:黄土高原区果园清洁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 118
9.2.6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大中城市郊区生态多功能生态农业建设模式 120
第10章 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典型实践模式 121
10.1 制度引领型模式 121
10.2 绿色驱动型模式 122
10.3 生态友好型模式 123
10.4 生态惠益型模式 124
10.5 文化延伸型模式 126
第4篇 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评估
第11章 生态文明指数评估指标与方法 131
11.1 评估指标体系 131
11.1.1 指标选取原则 131
11.1.2 指标体系框架 132
11.1.3 指标含义解释 132
11.2 指标权重 133
11.3 评估方法 134
11.3.1 综合评估方法 134
11.3.2 评价基准选择 134
11.3.3 评价等级划分 136
11.4 数据来源与处理 136
第12章 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评估结果 137
12.1 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整体状况 137
12.2 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指数层评估 140
12.2.1 生态状况 140
12.2.2 环境质量 140
12.2.3 产业优化 141
12.2.4 资源效率 141
12.2.5 城乡协调 142
12.2.6 城镇人居 142
12.2.7 创新能力 143
12.2.8 教育投入 143
12.3 主体功能类型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评估 143
12.3.1 优化开发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 143
12.3.2 重点开发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 144
12.3.3 农产品主产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 145
12.3.4 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 146
12.4 中国生态文明指数年际变化 148
第13章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 150
13.1 北京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 150
13.2 天津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 150
13.3 河北省生态文明发展水平 151
13.4 山西省生态文明发展水平 152
13.5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 152
13.6 辽宁省生态文明发展水平 153
13.7 吉林省生态文明发展水平 154
13.8 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发展水平 154
13.9 上海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 155
13.10 江苏省生态文明发展水平 155
13.11 浙江省生态文明发展水平 156
13.12 安徽省生态文明发展水平 157
13.13 福建省生态文明发展水平 157
13.14 江西省生态文明发展水平 158
13.15 山东省生态文明发展水平 158
13.16 河南省生态文明发展水平 159
13.17 湖北省生态文明发展水平 160
13.18 湖南省生态文明发展水平 160
13.19 广东省生态文明发展水平 161
13.20 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 162
13.21 海南省生态文明发展水平 162
13.22 重庆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 163
13.23 四川省生态文明发展水平 163
13.24 贵州省生态文明发展水平 164
13.25 云南省生态文明发展水平 165
13.26 西藏自治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 165
13.27 陕西省生态文明发展水平 166
13.28 甘肃省生态文明发展水平 166
13.29 青海省生态文明发展水平 167
13.30 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 167
13.3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 168
第14章 重点区域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评估 170
14.1 京津冀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评估 170
14.1.1 京津冀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总体状况 170
14.1.2 京津冀生态文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