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孟子与早期经学研究
作者:魏忠强 著
出版社:燕山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9-01
ISBN:9787576100013
定价:¥56.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孟子其人其书与六经关系,进而反观早期儒学的发展大势。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属于经学的研究范畴,更属于思想史的研究范畴。孟子有对《诗》、《书》、《礼》、乐、《春秋》的称引与论述,并无文字上涉及《易》经的内容。孟子称引《诗》经*多,其中体现了孟子“以史论《诗》”的《诗》学风格,与汉人“以礼论《诗》”不同。孟子称引《书》经有以史论《书》的风格,将《书》经作为谈说的依据与辩论的论据,往往附述《书》篇的历史背景与作《书》的原由,亦往往以史迹相附会而论。孟子对《礼》、乐、《春秋》的引论,亦关涉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许多问题。孟子不言《易》,其原因在于他将《易》尚且视为筮卜之书,也与孟子并非稷下先生且所持之学与齐、楚之学的风格差异较大有一定关系。近百年来,经学趋于衰微,其实则是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由经学到史学的转型过程,经学的某些功用、职能、精义于有形无形之中“移魂”至史学的身上。
作者简介
魏忠强,山东嘉祥人,历史学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思想史、儒学史。
目录
目 录
绪言
节 选题背景 1
第二节 研究综述 3
第一章 孟子“通五经”辩说 12
节 孟子的通达精神 12
一、孟子与两汉“通儒”概念的流变 13
二、早期儒家通权达变思想溯源 16
三、孟子的通达精神试析 20
第二节 五经、六经与六艺之辨 25
第二章 孟子与《诗》 33
节 《孟子》引《诗》 36
第二节 孟子的诗学观 55
第三节 以史论《诗》与以礼论《诗》 60
第四节 孟子与诗学相关的弟子考 69
一、关于高子是否是孟子弟子的争论 70
二、孟仲子与诗学 72
三、高子与诗学 74
第三章 孟子与《书》 78
节 《孟子》引《书》 79
第二节 孟子的书学观初探 85
第三节 孟子引《书》与近年出土文献引《书》之比较 91
第四节 孟子以史论《书》 97
第四章 孟子与“礼”“乐” 106
节 《孟子》与“礼” 108
第二节 孟子所论“礼”制 116
一、孟子对井田制的设想 117
二、孟子言井田属于礼制范畴 120
三、孟子言井田的原因 126
第三节 孟子重于礼义 132
第四节 孟子与“乐” 134
一、孟子论“乐” 135
二、孟子论“乐”与《乐记》成书问题 139
第五章 孟子与《春秋》 144
节 孟子论《春秋》 144
第二节 孟子的《春秋》观对公羊学的影响 148
一、复仇思想 149
二、素王思想 152
三、通变思想 155
第六章 孟子与《易》 158
节 子思《中庸》与《易》的关系 159
第二节 孟子何以不言《易》 161
一、早期儒家的六经系统 162
二、孟子奉行“五经”系统 163
三、孟子不言《易》的原因 165
第二节 焦循《孟子正义》中的《易》学观平议 168
一、焦循之“贯通”精神 169
二、焦循对孟子论“道”的理解 171
三、焦循对孟子论“经、权”的理解 174
四、焦循对孟子“性善”论的理解 177
五、对焦循以《易》释孟体系的检讨 180
余论——以经、史、子之辨为视角 186
附录:孔孟所见圣人异同考……………………………………………………………………
参考书目 192
后记 202
绪言
节 选题背景 1
第二节 研究综述 3
第一章 孟子“通五经”辩说 12
节 孟子的通达精神 12
一、孟子与两汉“通儒”概念的流变 13
二、早期儒家通权达变思想溯源 16
三、孟子的通达精神试析 20
第二节 五经、六经与六艺之辨 25
第二章 孟子与《诗》 33
节 《孟子》引《诗》 36
第二节 孟子的诗学观 55
第三节 以史论《诗》与以礼论《诗》 60
第四节 孟子与诗学相关的弟子考 69
一、关于高子是否是孟子弟子的争论 70
二、孟仲子与诗学 72
三、高子与诗学 74
第三章 孟子与《书》 78
节 《孟子》引《书》 79
第二节 孟子的书学观初探 85
第三节 孟子引《书》与近年出土文献引《书》之比较 91
第四节 孟子以史论《书》 97
第四章 孟子与“礼”“乐” 106
节 《孟子》与“礼” 108
第二节 孟子所论“礼”制 116
一、孟子对井田制的设想 117
二、孟子言井田属于礼制范畴 120
三、孟子言井田的原因 126
第三节 孟子重于礼义 132
第四节 孟子与“乐” 134
一、孟子论“乐” 135
二、孟子论“乐”与《乐记》成书问题 139
第五章 孟子与《春秋》 144
节 孟子论《春秋》 144
第二节 孟子的《春秋》观对公羊学的影响 148
一、复仇思想 149
二、素王思想 152
三、通变思想 155
第六章 孟子与《易》 158
节 子思《中庸》与《易》的关系 159
第二节 孟子何以不言《易》 161
一、早期儒家的六经系统 162
二、孟子奉行“五经”系统 163
三、孟子不言《易》的原因 165
第二节 焦循《孟子正义》中的《易》学观平议 168
一、焦循之“贯通”精神 169
二、焦循对孟子论“道”的理解 171
三、焦循对孟子论“经、权”的理解 174
四、焦循对孟子“性善”论的理解 177
五、对焦循以《易》释孟体系的检讨 180
余论——以经、史、子之辨为视角 186
附录:孔孟所见圣人异同考……………………………………………………………………
参考书目 192
后记 202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