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研究
作者:董凤 著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5-01
ISBN:9787312034183
定价:¥32.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高职教研论丛: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研究》以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为研究对象,结合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建构的现状,在对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的内涵、功能、主要内容、基本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构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理论依据、现实条件、原则、方法、基本路径等方面,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和论证。既有理论论证,又有实证分析,不仅为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而且对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实践教育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高职教研论丛: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研究》可作为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为从事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教学和理论研究者提供指导,还可供其他领域从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工作者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董凤,女,1966年生,安徽濉溪人,硕士,副教授,1990年开始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先后在省级刊物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并参与研究省级课题4项,院级课题6项。
目录
前言
章 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概述
节 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的内涵
一、高职院校的内涵与高职教育的特点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含义和必要性
三、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的内涵
第二节 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的特征
一、整合性
二、指向性
三、规律性
四、发展性
五、长期性
六、全面性
七、实践性
第三节 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的功能
一、育人功能
二、优化整合功能
三、管理功能
四、能动发展功能
第二章 构建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节 应对国内外形势和网络信息化严峻挑战的需要
一、应对经济全球化形势和国际政治斗争严峻挑战的需要
二、应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严峻挑战的需要
三、应对中国社会的“双重转型”严峻挑战的需要
四、应对网络信息化严峻挑战的需要
第二节 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需要
一、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职院校的指导地位
二、有利于克服重职业技能、轻思想教育的倾向
三、有利于结合高职特点,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四、有利于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顺利推进
第三节 高职院校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
一、有利于高职院校的政治稳定
二、有利于维护正常教学秩序
三、有利于维护正常生活秩序
第四节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需要
一、有利于高职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
二、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三、有利于引导高职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四、有利于高职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第五节 推动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需要
一、青年学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
二、它直接关系到我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任务的完成
三、它直接影响到我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
四、它直接关联到我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用的发挥
第三章 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运行现状及成因分析
节 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建设的成效
一、机制建设中贯穿了党的指导思想
二、建立和完善运行良好的组织机构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载体不断创新
四、开展积极有效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活动
五、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模式
第二节 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二、教育教学机制不完善,引发了各种矛盾
三、保障机制不力,缺乏规范性
四、激励机制不完善
五、实践机制缺乏实效性
六、评估机制有待完善
第三节 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问题成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影响
二、学校教育影响
三、家庭教育影响
四、高职学生自身的因素
第四章 构建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的现实条件
节 马克思主义的品格特征是基础条件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
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
四、马克思主义的开放发展的特性
第二节 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是政治保障
第三节 国内外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及启示
一、国外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
二、国内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及启示
第四节 高职院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自身优势
一、优秀的群体优势
二、丰富的资源优势
三、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积极成果和历史经验
第五章 构建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的理论依据、原则和方法
节 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构建的理论依据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二、马克思人学思想
三、系统论思想
四、社会主义意识必须灌输的理论
五、接受理论
六、思想认识螺旋式上升规律
第二节 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构建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二、要素协同原则
三、立体交互原则
四、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五、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原则
六、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
七、可持续性原则
八、渐进原则
第三节 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构建的方法
一、树立创新观念,确保机制建设与时俱进
二、完善建设内容,保证机制建设的全面性
三、运用多样化形式,增强机制建设的实效性
四、创设不同载体,增加机制建设的多样性
五、实现专业化管理,提高机制建设的规范性
六、激发工作动力,保证机制建设的持续性
第六章 构建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的基本路径
节 加强领导机制
一、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领导机制的内涵
二、完善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领导机制的原则
三、完善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领导机制的意义
四、完善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领导机制的途径
第二节 创新教育教学机制
一、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二、丰富教育教学内容
三、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四、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五、创新教学手段和形式
六、优化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第三节 强化管理服务机制
一、管理机制构建的途径
二、构建“五位一体”的服务机制
第四节 加强实践教育机制
一、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教育机制的内涵
二、实践教育机制构建的重要意义
三、实践教育机制构建的路径
第五节 完善保障机制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保障机制的含义
二、完善保障机制的路径
第六节 健全激励机制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激励机制的含义
二、激励机制的几种主要形式
三、运用激励机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七节 构建评估机制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评估的含义
二、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评估的基本原则
三、构建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评估机制的意义
四、构建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评估机制的途径
第七章 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的正确运用
节 整合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资源
一、加强教育人力资源的整合
二、加强学校活动资源的整合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科的整合
四、进一步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
第二节 增强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的工作实效
一、加强党政组织领导和指挥协调
二、加强多方配合,共建大众化事业
三、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
四、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监督机制
五、完善大学生党、团组织建设,推进马克思主大众化的进程
六、根据大学生成长的思想特点与规律进行合理教育
七、将职业生涯规划列为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的主题
八、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重点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
九、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接受主体的有效性
第三节 推动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的持续创新
一、利用多种宣传平台,加大宣传力度
二、注重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的素质
三、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
四、改革读本,实现教育读本的通俗化
五、正确处理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种关系
六、采用“三贴近”的形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附录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章 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概述
节 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的内涵
一、高职院校的内涵与高职教育的特点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含义和必要性
三、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的内涵
第二节 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的特征
一、整合性
二、指向性
三、规律性
四、发展性
五、长期性
六、全面性
七、实践性
第三节 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的功能
一、育人功能
二、优化整合功能
三、管理功能
四、能动发展功能
第二章 构建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节 应对国内外形势和网络信息化严峻挑战的需要
一、应对经济全球化形势和国际政治斗争严峻挑战的需要
二、应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严峻挑战的需要
三、应对中国社会的“双重转型”严峻挑战的需要
四、应对网络信息化严峻挑战的需要
第二节 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需要
一、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职院校的指导地位
二、有利于克服重职业技能、轻思想教育的倾向
三、有利于结合高职特点,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四、有利于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顺利推进
第三节 高职院校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
一、有利于高职院校的政治稳定
二、有利于维护正常教学秩序
三、有利于维护正常生活秩序
第四节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需要
一、有利于高职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
二、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三、有利于引导高职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四、有利于高职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第五节 推动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需要
一、青年学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
二、它直接关系到我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任务的完成
三、它直接影响到我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
四、它直接关联到我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用的发挥
第三章 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运行现状及成因分析
节 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建设的成效
一、机制建设中贯穿了党的指导思想
二、建立和完善运行良好的组织机构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载体不断创新
四、开展积极有效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活动
五、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模式
第二节 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二、教育教学机制不完善,引发了各种矛盾
三、保障机制不力,缺乏规范性
四、激励机制不完善
五、实践机制缺乏实效性
六、评估机制有待完善
第三节 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问题成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影响
二、学校教育影响
三、家庭教育影响
四、高职学生自身的因素
第四章 构建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的现实条件
节 马克思主义的品格特征是基础条件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
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
四、马克思主义的开放发展的特性
第二节 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是政治保障
第三节 国内外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及启示
一、国外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
二、国内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及启示
第四节 高职院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自身优势
一、优秀的群体优势
二、丰富的资源优势
三、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积极成果和历史经验
第五章 构建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的理论依据、原则和方法
节 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构建的理论依据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二、马克思人学思想
三、系统论思想
四、社会主义意识必须灌输的理论
五、接受理论
六、思想认识螺旋式上升规律
第二节 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构建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二、要素协同原则
三、立体交互原则
四、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五、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原则
六、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
七、可持续性原则
八、渐进原则
第三节 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构建的方法
一、树立创新观念,确保机制建设与时俱进
二、完善建设内容,保证机制建设的全面性
三、运用多样化形式,增强机制建设的实效性
四、创设不同载体,增加机制建设的多样性
五、实现专业化管理,提高机制建设的规范性
六、激发工作动力,保证机制建设的持续性
第六章 构建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的基本路径
节 加强领导机制
一、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领导机制的内涵
二、完善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领导机制的原则
三、完善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领导机制的意义
四、完善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领导机制的途径
第二节 创新教育教学机制
一、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二、丰富教育教学内容
三、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四、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五、创新教学手段和形式
六、优化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第三节 强化管理服务机制
一、管理机制构建的途径
二、构建“五位一体”的服务机制
第四节 加强实践教育机制
一、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教育机制的内涵
二、实践教育机制构建的重要意义
三、实践教育机制构建的路径
第五节 完善保障机制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保障机制的含义
二、完善保障机制的路径
第六节 健全激励机制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激励机制的含义
二、激励机制的几种主要形式
三、运用激励机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七节 构建评估机制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评估的含义
二、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评估的基本原则
三、构建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评估机制的意义
四、构建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评估机制的途径
第七章 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的正确运用
节 整合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资源
一、加强教育人力资源的整合
二、加强学校活动资源的整合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科的整合
四、进一步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
第二节 增强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的工作实效
一、加强党政组织领导和指挥协调
二、加强多方配合,共建大众化事业
三、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
四、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监督机制
五、完善大学生党、团组织建设,推进马克思主大众化的进程
六、根据大学生成长的思想特点与规律进行合理教育
七、将职业生涯规划列为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的主题
八、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重点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
九、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接受主体的有效性
第三节 推动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的持续创新
一、利用多种宣传平台,加大宣传力度
二、注重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的素质
三、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
四、改革读本,实现教育读本的通俗化
五、正确处理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种关系
六、采用“三贴近”的形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附录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