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网络公共情绪:识别、预警与元治理

网络公共情绪:识别、预警与元治理

作者:周云倩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7-01

ISBN:9787520381024

定价:¥95.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由舆情事件的刺激所引发和聚合的网络公共情绪已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舆情动向,体现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并存的多维效应——既是对社会存在的映射,又形成对实践主体认知框架的建构;具有缓释社会矛盾的“安全阀”作用,但也或成为情感动员的利器;既能推动公民诉求的公开表达,也可能引发后真相之时弊。故而,需充分考虑网络公共情绪的复杂性、动态性和演化性等多元特征和现实影响,对其的治理要破除简单的管控定式,在柔性治理中引入元治理范式,强化政府的治理责任和调动多元治理主体的参与,综合运用结构正义供给、媒体宣导、社会心理服务、大数据监测和个体情绪调节等治理方式。
作者简介
  周云倩,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美国加州大学访问学者。以“优秀”等级结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在研国家社科基金学术外译项目1项,另主持省部级重点项目等科研课题共17项,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项;出版学术专著《程序正义视域下的舆论监督》等,发表学术论文87篇,成果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近年先后荣获江西省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与二等奖等奖项。
目录
序 网络公共情绪论题的可贵笺探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价值
一 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价值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 情绪
二 公共情绪
三 网络公共情绪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研究内容
一 研究框架
二 研究难点与主要观点
三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网络公共情绪概述
第一节 概念辨析
一 网络舆情与网络公共情绪
二 网络公共情绪与潜舆论
第二节 网络公共情绪的表征
一 隐喻与转喻
二 模态互动
第三节 网络公共情绪的特性
一 扩散性
二 传染性
三 放大性
四 积淀性
第三章 网络公共情绪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媒介因素
一 媒介赋权
二 传播框架
第二节 心理因素
一 选择性注意
二 认知图式
三 归因
四 社会比较
第三节 社会结构因素
一 社会阶层结构分化
二 社会利益结构变迁
第四章 网络公共情绪的自组织演化
第一节 网络公共情绪自组织演化的特性
一 开放性
二 非平衡性
三 非线性
四 涨落性
第二节 网络公共情绪的熵流分析
一 正熵和负熵
二 网络公共情绪的熵流模型
第三节 网络公共情绪自组织演化的实证研究
一 样本案例的选择与简述
二 基于舆情生命周期的网络公共情绪演化分析
三 研究结论
第五章 网络公共情绪的识别与度量
第一节 网络公共情绪测度的价值
一 舆情监测的关键指标
二 舆情研究的重要支撑
第二节 舆情事件中网络公共情绪识别的技术框架
一 Web文本采集和预处理
二 文本分类
三 情感信息抽取
四 文本情感识别与分类
第三节 基于情绪细粒度识别的实证研究
一 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设计
三 研究结论
第六章 网络公共情绪的传播结构
第一节 网络公共情绪传播结构的特性
一 小世界效应
二 无标度网络
三 社群结构
第二节 网络公共情绪传播结构的分析方法
一 社会网络分析法简介
二 社会网络分析法的特点
三 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应用
第三节 网络公共情绪传播结构的实证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理论基础
三 研究设计
四 研究分析
五 研究结论
第七章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网络公共情绪预警
第一节 网络公共情绪预警的理论基础
一 系统非优理论
二 控制论
三 信息论
第二节 网络公共情绪的预警指标
一 预警指标的筛选原则
二 预警指标的选取方法
三 预警指标体系的建构
第三节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网络公共情绪预警模型
一 BP神经网络
二 网络公共情绪BP神经网络的预警模型设计
第四节 实验验证
一 案例简介
二 数据归一化处理和分析
三 BP神经网络训练与模型验证
第八章 网络公共情绪的现实效应
第一节 映射与共意:社会表征之用
一 映射社会问题
二 促成群体共意 ………………………………………”
第二节 减压与抗争:社会冲突之维
一 充当“社会安全阀”
二 引发“情感抗争”
第三节 增能与异化:传播赋权之效
一 情绪传播的增能实践
二 情绪传播的增能异化 ………………………………”
第九章 网络公共情绪的元治理
第一节 元治理在网络公共情绪治理中的适用性
一 间接和柔性的治理
二 多元的治理主体 ……………………………………”
三 多种的治理手段 ……………………………………”
第二节 政府:网络公共情绪的元治理者
一 做好治理的顶层设计
二 推动参与主体的协同
三 负责治理监管和危机管理
第三节 网络公共情绪的元治理路径
一 结构正义供给
二 媒体多方宣导
三 大数据情绪监测
四 强化社会心理服务
五 个体情绪调节
参考文献
后记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