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存与发展研究:以徽州区域为例
作者:秦枫 著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12-01
ISBN:9787312052545
定价:¥50.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数字化”两个基本概念,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保护、传播、利用现状以及面临的现实问题。运用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香农的信息论、布瓦索的信息空间论以及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保护、传播与利用提供理论基础;重点阐述了数字媒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技术与文化两个层面如何应对数字化的抽象与编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核心载体——数据库的设计、建构、管理与运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下媒介环境下的传播逻辑与路径,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在不同领域的发展应用。
作者简介
秦枫,博士,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项,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重点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安徽省优秀青年人才重点项目2项,以及省级重点智库课题、厅级课题若干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等多项。近年来围绕数字媒体与文化传播、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发表论文近20篇,出版相关教材及专著2部。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文化发展繁荣
1.1.2 非遗境况窘迫
1.1.3 数字技术进步
1.1.4 产业发展需要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概况与趋势
1.3.2 国内研究概况与趋势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阐释
2.1.1 文化遗产
2.1.2 非物质文化遗产
2.1.3 徽州
2.1.4 数字化
2.2 主要理论基础
2.2.1 编码/解码理论
2.2.2 信息论
2.2.3 I-space理论
2.2.4 文化遗产相关理论
2.2.5 互动仪式链理论
第3章 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问题
3.1 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与特征
3.2 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问题
3.2.1 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3.2.2 徽州非遗问题
3.3 数字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接合”
第4章 数字环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
4.1 移场与错位
4.1.1 移场:物理场-数字场
4.1.2 错位:时空-主体错乱
4.2 转译与赋权
4.2.1 转译:以今译古
4.2.2 赋权:自我增能
4.3 改变与忽视
4.3.1 改变:整体性变革
4.3.2 忽视:选择性记忆
4.4 再现与传承
4.4.1 再现:数字载体呈现
4.4.2 传承:扩大数字受众
4.5 传播与认同
4.5.1 传播:媒介即传播
4.5.2 认同:认识“我”
第5章 抽象编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生存
5.1 数字意愿
5.1.1 传承人的声音
5.1.2 公众的意见
5.1.3 政府的行为
5.1.4 市场的心愿
5.1.5 学者的态度
5.2 文化抽象
5.2.1 多样化:“各美其美”
5.2.2 简明化:“少即是多”
5.2.3 故事化:“故事就是力量”
5.2.4 主体化:“我”与“他”
5.3 数字编码
5.3.1 编码技术:如何被传递?
5.3.2 编码语义:如何被理解?
5.3.3 编码效度:多少被接受?
5.3.4 协同编码:怎样去把关?
第6章 数字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6.1 非遗数据库建构意义
6.1.1 集成与建档
6.1.2 保护与共享
6.1.3 管理与应用
6.2 非遗数据库建构
6.2.1 非遗数据库建构机制:合作-参与
6.2.2 非遗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实体-联系
6.2.3 非遗数据库组织架构
6.2.4 非遗数据库功能架构
6.3 案例:非遗数字地图
6.3.1 非遗数字地图的设计
6.3.2 非遗数字地图的呈现
6.3.3 非遗数字地图的作用
第7章 公益与市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
7.1 非遗传播困境与模式选择
7.1.1 时间线性,历史挖掘与文化保留
7.1.2 空间广度:文化交流与价值再生
7.1.3 跨越时空:整体性传播实践
7.2 公益与市场:非遗传播的两种逻辑
7.2.1 公益逻辑:文化认同与传承
7.2.2 市场逻辑:符号资本与经济
7.3 数字媒介下非遗互动传播
7.3.1 非遗短视频的互动主体与内容生产模式
7.3.2 非遗短视频用户互动动机
7.3.3 非遗短视频用户的互动形式
7.3.4 非遗短视频的互动仪式构成要素及结果
第8章 意义传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
8.1 地方性知识传承
8.2 普及型教育学习
8.3 公益性数字展示
8.4 产业性创意加值
第9章 回顾、反思与展望
9.1 回顾
9.2 反思与展望
附录
附录1 徽州地区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一览表
附录2 徽州地区市级非遗项目一览表(共142项)
附录3 徽州地区县(区)级非遗项目一览表(共240项)
附录4 “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访谈提纲
附录5 “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访谈资料一览表
参考文献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文化发展繁荣
1.1.2 非遗境况窘迫
1.1.3 数字技术进步
1.1.4 产业发展需要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概况与趋势
1.3.2 国内研究概况与趋势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阐释
2.1.1 文化遗产
2.1.2 非物质文化遗产
2.1.3 徽州
2.1.4 数字化
2.2 主要理论基础
2.2.1 编码/解码理论
2.2.2 信息论
2.2.3 I-space理论
2.2.4 文化遗产相关理论
2.2.5 互动仪式链理论
第3章 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问题
3.1 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与特征
3.2 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问题
3.2.1 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3.2.2 徽州非遗问题
3.3 数字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接合”
第4章 数字环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
4.1 移场与错位
4.1.1 移场:物理场-数字场
4.1.2 错位:时空-主体错乱
4.2 转译与赋权
4.2.1 转译:以今译古
4.2.2 赋权:自我增能
4.3 改变与忽视
4.3.1 改变:整体性变革
4.3.2 忽视:选择性记忆
4.4 再现与传承
4.4.1 再现:数字载体呈现
4.4.2 传承:扩大数字受众
4.5 传播与认同
4.5.1 传播:媒介即传播
4.5.2 认同:认识“我”
第5章 抽象编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生存
5.1 数字意愿
5.1.1 传承人的声音
5.1.2 公众的意见
5.1.3 政府的行为
5.1.4 市场的心愿
5.1.5 学者的态度
5.2 文化抽象
5.2.1 多样化:“各美其美”
5.2.2 简明化:“少即是多”
5.2.3 故事化:“故事就是力量”
5.2.4 主体化:“我”与“他”
5.3 数字编码
5.3.1 编码技术:如何被传递?
5.3.2 编码语义:如何被理解?
5.3.3 编码效度:多少被接受?
5.3.4 协同编码:怎样去把关?
第6章 数字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6.1 非遗数据库建构意义
6.1.1 集成与建档
6.1.2 保护与共享
6.1.3 管理与应用
6.2 非遗数据库建构
6.2.1 非遗数据库建构机制:合作-参与
6.2.2 非遗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实体-联系
6.2.3 非遗数据库组织架构
6.2.4 非遗数据库功能架构
6.3 案例:非遗数字地图
6.3.1 非遗数字地图的设计
6.3.2 非遗数字地图的呈现
6.3.3 非遗数字地图的作用
第7章 公益与市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
7.1 非遗传播困境与模式选择
7.1.1 时间线性,历史挖掘与文化保留
7.1.2 空间广度:文化交流与价值再生
7.1.3 跨越时空:整体性传播实践
7.2 公益与市场:非遗传播的两种逻辑
7.2.1 公益逻辑:文化认同与传承
7.2.2 市场逻辑:符号资本与经济
7.3 数字媒介下非遗互动传播
7.3.1 非遗短视频的互动主体与内容生产模式
7.3.2 非遗短视频用户互动动机
7.3.3 非遗短视频用户的互动形式
7.3.4 非遗短视频的互动仪式构成要素及结果
第8章 意义传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
8.1 地方性知识传承
8.2 普及型教育学习
8.3 公益性数字展示
8.4 产业性创意加值
第9章 回顾、反思与展望
9.1 回顾
9.2 反思与展望
附录
附录1 徽州地区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一览表
附录2 徽州地区市级非遗项目一览表(共142项)
附录3 徽州地区县(区)级非遗项目一览表(共240项)
附录4 “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访谈提纲
附录5 “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访谈资料一览表
参考文献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