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21)
作者: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12-01
ISBN:9787030698568
定价:¥5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21》是关于2020年中国科学传播发展状况的报告,对中国报纸、期刊、图书、广播电视、影视作品、网络、科普活动、科普教育、理论研究等方面科学传播情况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和评价。《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21》是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首次编撰的关于中国科学传播的年度报告,视角新颖、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观点鲜明,对中国科学传播现状进行了客观分析和深度解读,是一份富有创新性和学术价值的科学传播研究报告。
作者简介
暂缺《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21)》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一 中国科学传播综述 1
(一)媒介融合扬长补短多端发力 2
1. 公众格外关注政府发布疫情信息 2
2.“两微一端”即时在线传播独具优势 3
3. 电视广播防疫新闻受到公众关注 4
4. 报刊针对科学知识解读各有侧重 4
5. 出版机构快速推出防疫科普作品 5
6. 科学防疫影视节目成为播放热点 6
7. 网络平台内容浏览数量快速增长 6
8. 科普教育培养后备人才成效显著 7
9. 科普讲解创新科学知识传播方式 7
10. 科学沙龙搭建思想交流互动平台 8
11. 各类会展活动日益重视科普展示 8
(二)不同媒体科学传播优势尽显 8
1. 报纸图文结合成为常态 8
2. 广播电视加快融合发展 9
3. 刊物侧重知识深度解读 9
4. 科普图书成为市场亮点 10
5. 短微视频占据网络主流 11
6. 科学影视作品崭露头角 11
7. 科学传播注重理论研究 11
8. 科普讲解形式深受欢迎 12
(三)科学传播内容形式呈现变化 12
1. 科学传播活动基本转为线上 12
2. 图书创作质量水平显著提升 13
3. 广播电视科学作品陆续上线 13
4. 报纸美化版面吸引读者关注 14
5. 网络科学内容日趋生动多样 14
6. 媒体进入深度融合发展阶段 14
7. 自然地理科学影片异军突起 15
二 中国报纸科学传播 17
(一)中国报纸科学传播情况 18
1. 纸质传媒数量出现回升 18
2. 报纸科技新闻版面不足 18
(二)中国报纸科学传播主要特点 19
1. 抗疫报道权威流量相得益彰 19
2. 科学报道各有侧重相辅相成 21
3. 弘扬科学精神注重人物报道 21
4. 重视国际报道纵览前沿科技 22
5. 版面多样活跃呈现视觉精彩 23
(三)中国报纸科学传播存在的问题 24
1. 科技报纸版面压缩,报纸阅读场景锐减 24
2. 出版周期相对延长,报纸信息发布滞后 24
(四)中国报纸科学传播发展建议 25
1. 拓展融媒体,凸显互动性 25
2. 整合碎片化,润物细无声 26
3. 寓知识补给,促能力提升 27
4. 增科学解读,重专业支撑 27
三 中国期刊科学传播 29
(一)中国期刊科学传播情况 29
1. 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29
2. 刊物水平参差不齐 31
3. 优秀期刊特色突出 36
(二)中国期刊科学传播主要特点 41
1. 政府支持为主,逐步面向市场 41
2. 主办单位多样,办刊人员较少 42
3. 细分读者市场,侧重知识普及 43
(三)中国期刊科学传播存在的问题 43
1. 优秀人才缺乏,发行数量偏少 43
2. 传统方式为主,融合发展不足 44
3. 偏重传统模式,应变能力较弱 45
4. 学生市场扎堆,成人市场偏冷 46
(四)中国期刊科学传播发展建议 46
1. 坚定面向市场,推进集群经营 46
2. 加强政策扶持,落实优惠措施 47
3. 明确目标读者,提供精准供给 47
4. 创新传播理念,促进融合发展 48
5. 加强人才培养,提升平台价值 49
四 中国图书科学传播 51
(一)中国图书科学传播情况 51
1. 科普图书种数情况 51
2. 科普图书印数情况 52
(二)中国图书科学传播主要特点 52
1. 差异化竞争促成特色产品线 53
2. 呼应热点聚焦抗疫知识普及 54
3. 跨领域百科类读物市场向好 55
4. 知名专家作品提升科学内涵 57
5. 融合媒体作品广受读者青睐 58
(三)中国图书科学传播存在的问题 59
1.创作手法单一,选题趋同突出 59
2. 引进图书居多,原创作品匮乏 59
3. 创作队伍老化,专业编辑缺乏 60
(四)中国图书科学传播发展建议 60
1. 制订鼓励科普原创作品政策 60
2. 加强科普创作人才队伍建设 60
3. 设立资助科普创作出版基金 61
4. 营造全民科学阅读良好氛围 61
五 中国广播电视科学传播 63
(一)中国广播电视科学传播情况 63
1. 科技成为广播电视重要内容 63
2. 主要广播电视单设科教频道 66
(二)中国广播电视科学传播主要特点 67
1. 广播电视成为科学抗疫传播主要渠道 67
2. 科学知识技术方法成为广播电视亮点 69
3. 原创大型科技纪实影片供需依然失衡 71
(三)中国广播电视科学传播存在的问题 72
1. 科学节目专业制作团队长期缺位 72
2. 科技人员参与科学节目热情不足 73
3. 科研与广播电视机构需加强协作 73
六 中国影视作品科学传播 75
(一)中国影视作品科学传播情况 75
1. 科幻电影崭露头角 76
2. 纪实影片题材多元 79
(二)中国影视作品科学传播主要特点 81
1. 国家鼓励科幻电影产业发展 81
2. 围绕科技创新进行艺术创作 81
3. 网络科幻电影成为播放主力 82
4. 科技手法增强内容表现张力 82
5. 深入浅出叙述故事引人入胜 82
6. 探索科学文化国际传播途径 82
7. 题材丰富多样传播方式创新 83
(三)中国影视作品科学传播存在的问题 83
1. 科幻电影缺乏优秀脚本 83
2. 创作缺乏严谨科学支撑 84
3. 运营风险投入回报难料 84
4. 选题范围较窄同质严重 84
5. 叙事视角固化方式单一 85
(四)中国影视作品科学传播发展建议 85
1. 全球视野中国故事 85
2. 尊重科学专家支撑 85
3. 增强特效严格标准 86
4. 打造集群国际合作 86
5. 扩大题材范围来源 86
6. 探索“院线联动”渠道 87
7. 传承文化弘扬科学 87
七 中国网络科学传播 89
(一)中国网络科学传播情况 89
1. 网络科学传播蓬勃发展 89
2. 线上线下融合进展迅速 90
3. 科学纪实影片良性上升 90
4. 科学动漫内容提质增速 91
5. 科普短微视频异彩纷呈 91
6. 网络科学传播渐成主流 91
(二)中国网络科学传播主要特点 92
1. 娱乐化:有趣好玩是卖点 93
2. 碎片化:短小精悍是利器 93
3. 多元化:丰富多彩是魅力 93
(三)中国网络科学传播存在的问题 94
1. 作品质量一般 95
2. 专家回应缺位 96
3. 审核把关不严 96
4. 版权存在隐患 96
5. 专业人才紧缺 97
(四)中国网络科学传播发展建议 97
1. 增强内容科学内涵 97
2. 运用数据分析需求 98
3. 聚焦受众个性偏好 98
4. 建全审核维权机制 98
八 中国科普活动科学传播 101
(一)中国科普活动科学传播情况101
1. 科普场馆拉近公众科技距离101
2. 科技展览传播科技创新成就102
3. 面向公众开展科学普及活动102
4. 科技知识公众科普讲解竞赛105
5. 科普讲座科学咖啡沙龙活动106
(二)中国科普活动科学传播主要特点109
1. 政府组织举办大型科普活动为主 109
2. 科协举办多种形式公众科普活动 110
3. 公众欢迎实物模型互动体验方式 110
4. 科研机构实验设施面向社会开放 110
5. 各类科普竞赛吸引公众广泛参与 111
(三)中国科普活动科学传播存在的问题 111
1. 科普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111
2. 公众科普活动相对较少 111
3. 科普活动受众范围有限 112
4. 科普展品技术含量偏低 112
5. 农村科普活动供需失衡 112
(四)中国科普活动科学传播发展建议 112
1. 加大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112
2. 广泛举办面向公众科普活动 113
3. 创新科普活动丰富内容形式 114
4. 重视互动科普展品研发生产 114
5. 促进科普活动惠及广大农民 115
九 中国科普传播教育人才培养 117
(一)科普教育作用凸显 118
1. 科普成为基础研究项目考核必要条件 118
2. 支持鼓励高校持续有效开展科普活动 118
(二)科普教育研究成果 119
1. 国内代表性研究成果 119
2. 国外代表性研究成果 119
(三)科普教育全面展开 120
1. 小学校内科普教育 120
2. 校外科普教育情况 121
(四)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人才培养 124
1. 65 所高校开设科学教育专业 124
2. 50 所高校培养科学教育硕士 124
3. 社会人才培养启动制度创新 127
(五)科普教育人才培养建议 129
1. 改革基础教育激发科普教育活力 129
2. 提升中小学校科学教师专业素养 129
3. 加大校内校外科普教育资源协同 129
4. 探索打通科学传播职称全国互认 129
十 中国科学传播理论研究 131
(一)中国科学传播理论研究进展 132
1. 科学传播理论研究活动 132
2. 科学传播理论研究成果 133
(二)中国科学传播理论成果主要内容 134
1. 科学传播理论与实践 134
2. 科学传播与数字文化 135
3. 疫情下应急科学传播 137
4. 信息化加速人才培养 139
(三)中国科学传播理论存在的问题 140
1. 理论研究滞后实践需求 140
2. 专业研究队伍亟待加强 141
(四)中国科学传播理论研究建议 141
1. 紧跟国际科学传播理论研究前沿 141
2. 瞄准国家需求创新科学传播理论 142
十一 中国科学传播大事记(2020年度) 143
主要参考文献 153
一 中国科学传播综述 1
(一)媒介融合扬长补短多端发力 2
1. 公众格外关注政府发布疫情信息 2
2.“两微一端”即时在线传播独具优势 3
3. 电视广播防疫新闻受到公众关注 4
4. 报刊针对科学知识解读各有侧重 4
5. 出版机构快速推出防疫科普作品 5
6. 科学防疫影视节目成为播放热点 6
7. 网络平台内容浏览数量快速增长 6
8. 科普教育培养后备人才成效显著 7
9. 科普讲解创新科学知识传播方式 7
10. 科学沙龙搭建思想交流互动平台 8
11. 各类会展活动日益重视科普展示 8
(二)不同媒体科学传播优势尽显 8
1. 报纸图文结合成为常态 8
2. 广播电视加快融合发展 9
3. 刊物侧重知识深度解读 9
4. 科普图书成为市场亮点 10
5. 短微视频占据网络主流 11
6. 科学影视作品崭露头角 11
7. 科学传播注重理论研究 11
8. 科普讲解形式深受欢迎 12
(三)科学传播内容形式呈现变化 12
1. 科学传播活动基本转为线上 12
2. 图书创作质量水平显著提升 13
3. 广播电视科学作品陆续上线 13
4. 报纸美化版面吸引读者关注 14
5. 网络科学内容日趋生动多样 14
6. 媒体进入深度融合发展阶段 14
7. 自然地理科学影片异军突起 15
二 中国报纸科学传播 17
(一)中国报纸科学传播情况 18
1. 纸质传媒数量出现回升 18
2. 报纸科技新闻版面不足 18
(二)中国报纸科学传播主要特点 19
1. 抗疫报道权威流量相得益彰 19
2. 科学报道各有侧重相辅相成 21
3. 弘扬科学精神注重人物报道 21
4. 重视国际报道纵览前沿科技 22
5. 版面多样活跃呈现视觉精彩 23
(三)中国报纸科学传播存在的问题 24
1. 科技报纸版面压缩,报纸阅读场景锐减 24
2. 出版周期相对延长,报纸信息发布滞后 24
(四)中国报纸科学传播发展建议 25
1. 拓展融媒体,凸显互动性 25
2. 整合碎片化,润物细无声 26
3. 寓知识补给,促能力提升 27
4. 增科学解读,重专业支撑 27
三 中国期刊科学传播 29
(一)中国期刊科学传播情况 29
1. 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29
2. 刊物水平参差不齐 31
3. 优秀期刊特色突出 36
(二)中国期刊科学传播主要特点 41
1. 政府支持为主,逐步面向市场 41
2. 主办单位多样,办刊人员较少 42
3. 细分读者市场,侧重知识普及 43
(三)中国期刊科学传播存在的问题 43
1. 优秀人才缺乏,发行数量偏少 43
2. 传统方式为主,融合发展不足 44
3. 偏重传统模式,应变能力较弱 45
4. 学生市场扎堆,成人市场偏冷 46
(四)中国期刊科学传播发展建议 46
1. 坚定面向市场,推进集群经营 46
2. 加强政策扶持,落实优惠措施 47
3. 明确目标读者,提供精准供给 47
4. 创新传播理念,促进融合发展 48
5. 加强人才培养,提升平台价值 49
四 中国图书科学传播 51
(一)中国图书科学传播情况 51
1. 科普图书种数情况 51
2. 科普图书印数情况 52
(二)中国图书科学传播主要特点 52
1. 差异化竞争促成特色产品线 53
2. 呼应热点聚焦抗疫知识普及 54
3. 跨领域百科类读物市场向好 55
4. 知名专家作品提升科学内涵 57
5. 融合媒体作品广受读者青睐 58
(三)中国图书科学传播存在的问题 59
1.创作手法单一,选题趋同突出 59
2. 引进图书居多,原创作品匮乏 59
3. 创作队伍老化,专业编辑缺乏 60
(四)中国图书科学传播发展建议 60
1. 制订鼓励科普原创作品政策 60
2. 加强科普创作人才队伍建设 60
3. 设立资助科普创作出版基金 61
4. 营造全民科学阅读良好氛围 61
五 中国广播电视科学传播 63
(一)中国广播电视科学传播情况 63
1. 科技成为广播电视重要内容 63
2. 主要广播电视单设科教频道 66
(二)中国广播电视科学传播主要特点 67
1. 广播电视成为科学抗疫传播主要渠道 67
2. 科学知识技术方法成为广播电视亮点 69
3. 原创大型科技纪实影片供需依然失衡 71
(三)中国广播电视科学传播存在的问题 72
1. 科学节目专业制作团队长期缺位 72
2. 科技人员参与科学节目热情不足 73
3. 科研与广播电视机构需加强协作 73
六 中国影视作品科学传播 75
(一)中国影视作品科学传播情况 75
1. 科幻电影崭露头角 76
2. 纪实影片题材多元 79
(二)中国影视作品科学传播主要特点 81
1. 国家鼓励科幻电影产业发展 81
2. 围绕科技创新进行艺术创作 81
3. 网络科幻电影成为播放主力 82
4. 科技手法增强内容表现张力 82
5. 深入浅出叙述故事引人入胜 82
6. 探索科学文化国际传播途径 82
7. 题材丰富多样传播方式创新 83
(三)中国影视作品科学传播存在的问题 83
1. 科幻电影缺乏优秀脚本 83
2. 创作缺乏严谨科学支撑 84
3. 运营风险投入回报难料 84
4. 选题范围较窄同质严重 84
5. 叙事视角固化方式单一 85
(四)中国影视作品科学传播发展建议 85
1. 全球视野中国故事 85
2. 尊重科学专家支撑 85
3. 增强特效严格标准 86
4. 打造集群国际合作 86
5. 扩大题材范围来源 86
6. 探索“院线联动”渠道 87
7. 传承文化弘扬科学 87
七 中国网络科学传播 89
(一)中国网络科学传播情况 89
1. 网络科学传播蓬勃发展 89
2. 线上线下融合进展迅速 90
3. 科学纪实影片良性上升 90
4. 科学动漫内容提质增速 91
5. 科普短微视频异彩纷呈 91
6. 网络科学传播渐成主流 91
(二)中国网络科学传播主要特点 92
1. 娱乐化:有趣好玩是卖点 93
2. 碎片化:短小精悍是利器 93
3. 多元化:丰富多彩是魅力 93
(三)中国网络科学传播存在的问题 94
1. 作品质量一般 95
2. 专家回应缺位 96
3. 审核把关不严 96
4. 版权存在隐患 96
5. 专业人才紧缺 97
(四)中国网络科学传播发展建议 97
1. 增强内容科学内涵 97
2. 运用数据分析需求 98
3. 聚焦受众个性偏好 98
4. 建全审核维权机制 98
八 中国科普活动科学传播 101
(一)中国科普活动科学传播情况101
1. 科普场馆拉近公众科技距离101
2. 科技展览传播科技创新成就102
3. 面向公众开展科学普及活动102
4. 科技知识公众科普讲解竞赛105
5. 科普讲座科学咖啡沙龙活动106
(二)中国科普活动科学传播主要特点109
1. 政府组织举办大型科普活动为主 109
2. 科协举办多种形式公众科普活动 110
3. 公众欢迎实物模型互动体验方式 110
4. 科研机构实验设施面向社会开放 110
5. 各类科普竞赛吸引公众广泛参与 111
(三)中国科普活动科学传播存在的问题 111
1. 科普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111
2. 公众科普活动相对较少 111
3. 科普活动受众范围有限 112
4. 科普展品技术含量偏低 112
5. 农村科普活动供需失衡 112
(四)中国科普活动科学传播发展建议 112
1. 加大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112
2. 广泛举办面向公众科普活动 113
3. 创新科普活动丰富内容形式 114
4. 重视互动科普展品研发生产 114
5. 促进科普活动惠及广大农民 115
九 中国科普传播教育人才培养 117
(一)科普教育作用凸显 118
1. 科普成为基础研究项目考核必要条件 118
2. 支持鼓励高校持续有效开展科普活动 118
(二)科普教育研究成果 119
1. 国内代表性研究成果 119
2. 国外代表性研究成果 119
(三)科普教育全面展开 120
1. 小学校内科普教育 120
2. 校外科普教育情况 121
(四)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人才培养 124
1. 65 所高校开设科学教育专业 124
2. 50 所高校培养科学教育硕士 124
3. 社会人才培养启动制度创新 127
(五)科普教育人才培养建议 129
1. 改革基础教育激发科普教育活力 129
2. 提升中小学校科学教师专业素养 129
3. 加大校内校外科普教育资源协同 129
4. 探索打通科学传播职称全国互认 129
十 中国科学传播理论研究 131
(一)中国科学传播理论研究进展 132
1. 科学传播理论研究活动 132
2. 科学传播理论研究成果 133
(二)中国科学传播理论成果主要内容 134
1. 科学传播理论与实践 134
2. 科学传播与数字文化 135
3. 疫情下应急科学传播 137
4. 信息化加速人才培养 139
(三)中国科学传播理论存在的问题 140
1. 理论研究滞后实践需求 140
2. 专业研究队伍亟待加强 141
(四)中国科学传播理论研究建议 141
1. 紧跟国际科学传播理论研究前沿 141
2. 瞄准国家需求创新科学传播理论 142
十一 中国科学传播大事记(2020年度) 143
主要参考文献 153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