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医中药入门一本通

中医中药入门一本通

作者:李继明,杜杰慧 著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11-01

ISBN:9787117319539

定价:¥10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介绍了中医诊脉、辨舌、药性和汤头入门等基础理论知识,其中包括寒性、热性、温性与平性药物248种,汤头方剂200余首及各种舌苔插图120余幅。中篇介绍了《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条辨》等中医经典理论知识,其中包括中医名家张仲景、陈修园、吴瑭、薛雪和叶桂等的主要理论与方剂,仅陈修园的《金匮方歌括》和《长沙方歌括》中的方剂就达300余首。下篇介绍了妇科、产科、外科、疔科、伤科、眼科和喉科入门等中医临床应用知识,包括傅山、亟斋居士、陈若虚和曹心怡等中医名家治疗各科疾病的主要理论与方剂。根据临床需要作者对原书进行了部分修改,增加了“食鉴本草”和“药症忌宜”等内容。本书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可供中医师、中药师、中医院校学生及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李继明,成都中医药大学国学院研究员,从事中医教学、科研和临床工近40年,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古籍文献整理、中医文化、地方医学史和出土医药文献研究,出版中医古籍整理专著10余种,发表中医学术论文30余篇,著有《四川中医药史话》《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李斯炽》《中华中医昆仑李斯炽卷》《李斯炽医集》《揭秘敝昔遗书——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医学文物文献初识》等专著。
目录
目 录
篇 中医基础
第1章 诊脉入门 2
一、《南雅堂医书》平辨脉法歌诀
  2
(一)平脉法 2
(二)辨脉法 4
二、《珍珠囊》脉法诸歌 6
(一)诊脉至捷歌 6
(二)妊娠脉歌 6
(三)小儿脉歌 7
(四)《玉函经》注解 7
(五)生死歌诀 8
(六)诊杂病生死歌诀 12
(七)诊暴病歌 12
(八)形证相反歌 12
(九)诊四时病五行相克歌诀
   12
(十)伤寒决生死脉歌 12
(十一)阳毒阴毒歌 12
(十二)诸杂病生死歌 13
(十三)察色观病生死歌 14
(十四)五脏察色候歌诀 15
(十五)难产生死歌 15
(十六)新产生死歌 15
(十七)妊娠伤寒歌 15
(十八)产后伤寒歌 16
三、《医宗金鉴》四言脉诀 16
四、梦觉道人《三指禅》辑要 25
(一)脉学源流 25
(二)定脉部位 26
(三)寸尺解 26
(四)六部脉解 26
(五)定至数 27
(六)二十七脉名目 27
(七)缓 27
(八)有胃气生 27
(九)脉贵有神 28
(十)读缓字法 28
(十一)四时平脉 28
(十二)浮沉迟数四大纲 28
(十三)对待总论 29
(十四)奇经八脉 32
五、金溪龚信《脉诀》 32
(一)脉学大要 32
(二)脉体捷法 37
(三)诸脉相类 39
(四)止脉 39
(五)分人迎气口脉诀 39
(六)内因脉 40
(七)外因脉 40
(八)不内不外因脉 40
(九)死绝脉 40
(十)动止脉 40
(十一)诸脉宜忌类 41
第2章 辨舌入门 42
一、江笔花《望舌色》 42
二、方耕霞《舌苔歌诀》 42
三、吴坤安《察舌辨证歌》 43
四、张诞先《伤寒舌鉴》 49
(一)白苔舌总论 49
(二)黄苔舌总论 54
(三)黑苔舌总论 58
(四)灰色舌总论 61
(五)红色舌总论 63
(六)紫色舌总论 67
(七)霉酱色舌苔总论 70
(八)蓝色舌苔总论 70
(九)妊娠伤寒舌总论 71
第3章 药性入门 73
一、青囊药性赋 73
(一)诸品药性阴阳论 73
(二)寒性类 73
(三)热性类 74
(四)温性类 74
(五)平性类 75
(六)药性赋 75
(七)诸品药性赋 76
(八)引经药报使歌 81
(九)六陈歌 82
(十)十八反歌 82
(十一)十九畏歌 82
(十二)妊娠禁服歌 82
(十三)药相主治五脏法 83
(十四)用药身梢论 83
(十五)用丸散论 83
二、药性歌括 83
三、分类药性 96
(一)补气药性 96
(二)下气药性 96
(三)破气药性 97
(四)补血药性 97
(五)止血药性 97
(六)破血药性 97
(七)健脾强胃药性 97
(八)温脾暖胃药性 97
(九)调脾开胃药性 97
(十)补肺虚嗽药性 97
(十一)泻肺实嗽药性 97
(十二)治诸咳嗽药性 97
(十三)诸喘急药性 98
(十四)退诸火热药性 98
(十五)退虚热药性 98
(十六)退劳热骨蒸药性 98
(十七)发汗药性 98
(十八)止汗药性 98
(十九)消食药性 98
(二十)宽中药性 98
(二十一)散膨消痞药性 98
(二十二)止渴药性 98
(二十三)解郁药性 98
(二十四)通大便药性 98
(二十五)利小便药性 98
(二十六)消水肿药性 99
(二十七)止呕吐及吐酸药性 99
(二十八)止泄泻药性 99
(二十九)治痢疾药性 99
(三十)治疟疾药性 99
(三十一)辟瘟消胀药性 99
(三十二)治头痛药性 99
(三十三)治头风药性 99
(三十四)治头眩药性 99
(三十五)治脑痛药性 99
(三十六)治心痛药性 99
(三十七)治腰痛药性 100
(三十八)治胁痛药性 100
(三十九)治膝痛药性 100
(四十)治咽喉肿痛及声音
    不出药性 100
(四十一)治眼目不明及肿痛
       药性 100
(四十二)治身体风痛药性 100
(四十三)治齿牙疼痛药性 100
(四十四)治耳聋药性 100
(四十五)去风药性 100
(四十六)去寒药性 100
(四十七)去湿药性 101
(四十八)补肾益精药性 101
(四十九)兴壮元阳药性 101
(五十)滋补真阴药性 101
(五十一)正心定聪药性 101
(五十二)强筋壮骨药性 101
(五十三)治梦泄遗精药性 101
(五十四)补益虚损药性 101
(五十五)破积块药性 101
(五十六)理伤损药性 101
(五十七)治痈疮止痛排脓
       消肿药性 101
(五十八)治乳痈药性 102
(五十九)治黄疸药性 102
(六十)治心烦难眠药性 102
(六十一)治肠风下血药性 102
(六十二)治淋病尿血药性 102
(六十三)治吐血药性 102
(六十四)通经水药性 102
(六十五)调经水药性 102
(六十六)安胎药性 102
(六十七)治产后血迷药性 102
(六十八)治产后气血诸病药性
       102
(六十九)治血崩药性 102
(七十)治带下药性 102
(七十一)治腹中诸虫药性 102
(七十二)治堕胎药性 103
(七十三)治霍乱转筋及祛
       烦暑药性 103
(七十四)治辟岚瘴药性诗 103
(七十五)肠风酒痔药性歌 103
(七十六)药性治中有制诀 103
(七十七)膨胀忌服 103
(七十八)用药凡例 103
四、本经便读 104
(一)《神农本草经·上品》 104
(二)《神农本草经·中品》 108
(三)《神农本草经·下品》 112
五、名医别录 114
(一)梁·陶弘景《名医别录》
   114
(二)唐·苏恭《唐本草》 116
(三)唐·陈藏器《本草拾遗》
   116
(四)唐·甄权《药性本草》
   117
(五)蜀·韩保升《蜀本草》
   117
(六)宋·马志《开宝本草》
   117
(七)宋·苏颂《图经本草》
   118
(八)宋·掌禹锡《嘉祜本草》
   118
(九)宋·大明《日华子诸家
   本草》 118
(十)元·朱震亨《本草补遗》
   118
(十一)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119
第4章 汤头入门 120
一、徐灵胎方剂论 120
(一)方药离合论 120
(二)古方加减论 120
(三)方剂古今论 121
(四)古今方剂大小论 121
(五)煎药法论 122
(六)服药法论 122
二、方耕霞《新辑汤头歌诀》 122
(一)表散之剂 122
1.人参败毒散 122
2.杏苏散 123
3.银翘散 123
4.桑菊饮 123
5.防风解毒汤 123
6.竹叶柳蒡汤 124
7.普剂消毒饮 124
8.甘露消毒饮 124
9.麻黄汤 124
10.桂枝汤 125
11.大青龙汤 125
12.小青龙汤 125
13.葛根汤 125
14.九味羌活汤 126
15.小续命汤 126
16.再造散 126
17.五积散 126
18.羌活胜湿汤 127
19.三物香薷饮 127
20.川芎茶调散 127
21.金沸草散 127
22.苍耳散 127
23.清震汤 128
24.香苏饮 内伤外感 128
25.牛蒡豆豉汤 128
(二)攻里之剂 128
1.大小承气汤 128
2.调胃承气汤 129
3.大小陷胸汤 129
4.增液承气汤 129
5.大柴胡汤 129
6.凉膈散 129
7.蜜煎导 130
8.木香槟榔丸 130
9.枳实导滞丸 130
10.疏凿饮子 130
11.舟车丸 131
12.滚痰丸 131
13.实脾饮 131
14.清气化痰方 131
15.枳实消痞丸 132
16.八正散 132
17.五苓散 132
18.茵陈蒿汤 132
19.龙胆泻肝汤 132
20.导赤散 133
21.泻黄散 133
22.泻白散 133
23.泻青丸 133
24.葶苈大枣汤 133
25.洁古芍药汤 134
26.附子泻心汤 134
27.半夏泻心汤 134
28.润肠丸 134
29.通幽汤 134
30.万氏牛黄丸 135
31.至宝丹 135
32.紫雪丹 135
33.太乙玉枢丹 135
34.苏合香丸 136
35.活络丹 136
(三)和解之剂 136
1.小柴胡汤 136
2.黄连汤 136
3.逍遥散 137
4.藿香正气汤 137
5.六和汤 137
6.平胃汤 137
7.保和丸 138
8.越鞠丸 138
9.四磨饮 138
10.苏子降气汤 138
11.旋覆代赭汤 138
12.橘皮竹茹汤 139
13.丁香柿蒂汤 139
14.二陈汤 139
15.半夏天麻白术汤 139
16.三子养亲汤 139
17.定喘白果汤 140
18.五皮饮 140
19.清脾饮 140
20.绝疟七宝饮 140
21.何人饮 140
22.鳖甲饮子 141
23.达原饮 141
24.橘核丸 141
25.中满分消汤 141
26.韭汁牛乳饮 142
27.瓜萎薤白汤 142
28.栀子豆豉汤 142
29.黄土汤 142
30.脚气鸡鸣散 142
31.顺风匀气散 143
32.独活寄生汤 143
33.奔豚汤 143
34.痛泻要方 143
35.清暑益气汤 143
36.三仁汤 144
(四)寒凉之剂 144
1.白虎汤 144
2.竹叶石膏汤 144
3.犀角(代)地黄汤 144
4.六一散 144
5.葛根芩连汤 145
6.消斑青黛饮 145
7.化斑汤 145
8.清宫汤 145
9.冬地三黄汤 146
10.玉女煎 146
11.清瘟败毒饮 146
12.神犀丹 146
13.甘露饮 146
14.沙参麦冬饮 147
15.杏仁滑石汤 147
16.清燥救肺汤 147
17.清胃散 147
18.当归六黄汤 147
19.秦艽白术汤 147
20.滋燥养营汤 148
21.左金丸 148
22.补肺阿胶汤 148
23.千金苇茎汤 148
24.猪肾荠苊汤 149
25.消渴方 149
26.小蓟饮子 149
27.清心莲子饮 149
28.白头翁汤 149
29.黄连阿胶汤 150
30.清骨散 150
(五)温热之剂 150
1.理中汤 150
2.真武汤 150
3.四逆汤 150
4.白通汤 151
5.吴茱萸汤 151
6.四神丸 151
7.苓桂术甘汤 151
8.芪附汤 152
9.天台乌药散 152
10.回阳救急汤 152
11.大顺散 152
12.来复丹 152
13.黑锡丹 153
14.半硫丸 153
15.浆水散 153
(六)补益之剂 153
1.四君子汤 153
2.四物汤 154
3.小建中汤 154
4.补中益气汤 154
5.归脾汤 154
6.参苓白术散 155
7.养心汤 155
8.人参养营汤 155
9.金匮肾气汤 155
10.炙甘草汤 156
11.生脉散 156
12.地黄饮子 156
13.右归饮 156
14.当归补血汤 157
15.七宝美髯丹 157
16.天王补心丹 157
17.紫菀汤 157
18.黄芪鳖甲散 157
19.妙香散 158
20.黑地黄丸 158
21.虎潜丸 158
22.通关滋肾丸 158
23.河车大造丸 159
24.斑龙丸 159
(七)固涩之剂 159
1.金锁固精丸 159
2.真人养脏汤 159
3.茯菟丹 159
4.桑螵蛸散 160
5.诃子散 160
6.桃花汤 160
7.柏子仁丸 160
8.阳虚自汗牡蛎粉 160
9.猪肚丸 161
10.萆薜分清饮 161
(八)因证之剂 161
1.瓜蒂散 161
2.稀涎散 161
3.乌梅丸 162
4.化虫丸 162
5.集效丸 162
6.葛花解酲汤 162
7.烧祥散 162
8.妊娠六合汤 163
9.达生散 163
10.交加饮子 163
11.清魂散 163
12.黑神散 164
13.羚羊角散 164
14.牡丹皮散 164
15.天仙藤散 164
16.白术散 164
17.竹叶汤 164
18.紫菀良方 165
19.失笑散 165
20.如圣汤 165
21.生化汤 165
22.保产无忧散 165
23.参术饮 165
24.升阳举经汤 166
25.真人活命饮 166
26.托里十补汤 166
27.痴狗咬灵方 166
28.锡类散 167
第二篇 经典理论
第5章 
内经入门《灵素辑要》 170
一、道生 170
二、望色 175
三、闻声 177
四、察问 178
五、切脉 179
六、经络 186
七、病机 194
八、审治 230
九、生死 233
十、杂论 235
第6章 金匮入门 236
一、张仲景《金匮要略》 236
(一)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236
(二)痉湿暍病脉证 237
(三)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
   238
(四)疟病脉证并治 239
(五)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239
(六)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240
(七)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
   证治 241
(八)奔豚气病脉证治 242
(九)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
   242
(十)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242
(十一)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
      并治 243
(十二)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244
(十三)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
      并治 246
(十四)水气病脉证并治 246
(十五)黄疸病脉证并治 248
(十六)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
      血病脉证治 249
(十七)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
       250
(十八)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
      并治 252
(十九)趺蹶手指臂肿转筋
      狐疝蛔虫病脉证治 252
(二十)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
       252
(二十一)妇人产后病脉证治
       253
(二十二)妇人杂病脉证并治
       254
二、陈修园《金匮方歌括》 255
(一)痉湿暍病方 255
瓜蒌桂枝汤 255
葛根汤 255
大承气汤 255
麻黄加术汤 255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255
防己黄芪汤 255
桂枝附子汤 白术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 256
白虎加人参汤 256
瓜蒂汤 256
(二)百合狐惑阴阳毒方 256
百合知母汤 256
百合滑石代赭石汤 256
百合鸡子黄汤 256
百合地黄汤 256
百合洗方 256
瓜蒌牡蛎散 256
百合滑石散 256
甘草泻心汤 257
苦参汤 257
雄黄熏法 257
赤小豆当归散 257
升麻鳖甲汤 257
升麻鳖甲汤去蜀椒雄黄 257
(三)疟病方 257
鳖甲煎丸 257
白虎加桂枝汤 257
蜀漆散 258
附外台秘要三方(牡蛎汤、
 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根汤、
 柴胡桂姜汤) 258
(四)中风历节方 258
侯氏黑散 258
风引汤 258
防己地黄汤 258
头风摩散 259
桂枝芍药知母汤 259
乌头汤 259
矾石汤 259
附方(古今录验续命汤、千
 金三黄汤、近效术附汤、
 崔氏八味肾气丸、千金
 越婢加术汤) 259
(五)血痹虚劳方 260
黄芪五物汤 260
桂枝龙骨牡蛎汤 260
天雄散 260
小建中汤 260
黄芪建中汤 260
八味肾气丸 260
薯蓣丸 260
酸枣仁汤 261
大黄虫丸 261
附方(千金翼炙甘草汤、
 肘后獭肝散) 261
(六)肺痿肺痈咳嗽上气方 261
甘草干姜汤 261
射干麻黄汤 261
皂荚丸 261
厚朴麻黄汤 261
泽漆汤 262
麦冬汤 262
葶苈大枣泻肺汤 262
桔梗汤 262
越婢加半夏汤 262
小青龙加石膏汤 262
附方(外台炙甘草汤、千金
 甘草汤、千金生姜甘草汤、
 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外台桔梗白散、千金苇茎
 汤、葶苈大枣泻肺汤) 262
(七)奔豚方 263
奔豚汤 263
桂枝加桂汤 263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263
(八)胸痹心痛短气方 263
瓜蒌薤白白酒汤 263
瓜蒌薤白半夏汤 263
枳实瓜蒌薤白桂枝汤 263
人参汤 264
茯苓杏仁甘草汤 264
橘皮枳实生姜汤 264
薏苡附子散 264
桂枝生姜枳实汤 264
乌头赤石脂丸 264
附方(九痛丸) 264
(九)腹满寒疝宿食方 264
附子粳米汤 264
厚朴七物汤 264
大柴胡汤 265
厚朴三物汤 265
大承气汤 265
大建中汤 265
大黄附子汤 265
赤丸方 265
大乌头煎 265
当归生姜羊肉汤 265
乌头桂枝汤 265
附方(外台乌头汤、外台柴胡
 桂枝汤、外台走马汤) 266
大承气汤 266
瓜蒌散 266
(十)五脏风寒积聚方 266
旋覆花汤 266
麻仁丸 266
甘姜苓术汤 266
(十一)痰饮咳嗽方 266
苓桂术甘汤 266
肾气丸 266
甘遂半夏汤 267
十枣汤 267
大青龙汤 267
小青龙汤 267
木防己汤 267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267
泽泻汤 267
厚朴大黄汤 267
葶苈大枣泻肺汤 267
小半夏汤 267
己椒苈黄丸 267
小半夏加茯苓汤 267
五苓散 268
附方(外台茯苓饮) 268
桂苓五味甘草汤 268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汤
 268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 268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
 268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黄汤
 268
(十二)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方
 268
肾气丸 268
五苓散 268
文蛤散 268
瓜蒌瞿麦丸 268
蒲灰散 269
滑石白鱼散 269
茯苓戎盐汤 269
白虎加人参汤 269
猪苓汤 269
(十三)水气病方 269
越婢加术汤 269
防己黄芪汤 269
越婢汤 269
防己茯苓汤 269
甘草麻黄汤 269
麻黄附子汤 270
杏子汤 270
蒲灰散 270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 270
桂枝加黄芪汤 270
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 270
枳术汤 270
附方(外台防己黄芪汤) 270
(十四)黄疸病方 270
茵陈蒿汤 270
硝石矾石散 270
栀子大黄汤 270
桂枝加黄芪汤 271
猪膏发煎 271
茵陈五苓散 271
大黄硝石汤 271
小半夏汤 271
小柴胡汤 271
小建中汤 271
附方(瓜蒂散、千金麻黄醇
 酒汤) 271
(十五)惊悸吐衄下血方 271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
 龙骨救逆汤 271
半夏麻黄丸 271
柏叶汤 271
黄土汤 272
赤小豆散 272
泻心汤 272
(十六)呕吐哕下利方 272
吴茱萸汤 272
半夏泻心汤 272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272
小半夏汤 272
猪苓散 272
四逆汤 272
小柴胡汤 272
大半夏汤 272
大黄甘草汤 272
茯苓泽泻汤 272
文蛤汤 273
半夏干姜散 273
生姜半夏汤 273
橘皮汤 273
橘皮竹茹汤 273
四逆汤 273
桂枝汤 273
大承气汤 273
小承气汤 273
桃花汤 273
白头翁汤 273
栀子豉汤 273
通脉四逆汤 274
紫参汤 274
诃黎勒散 274
附方(千金翼小承气汤、
 外台黄芩汤) 274
(十七)疮痈肠痈浸淫病方 274
薏苡附子败酱散 274
大黄牡丹汤 274
王不留行散 274
排脓散 274
排脓汤 275
黄连粉 275
(十八)趺蹶手指臂肿转筋
     狐疝蝣蛔虫方 275
藜芦甘草汤 275
鸡屎白散 275
蜘蛛散 275
甘草粉蜜汤 275
乌梅丸 275
(十九)妇人妊娠病方 275
桂枝汤 275
桂枝茯苓丸 275
附子汤 275
胶艾汤 276
当归芍药散 276
干姜人参半夏丸 276
当归贝母苦参丸 276
葵子茯苓散 276
当归散 276
白术散 276
(二十)妇人产后方 276
小柴胡汤 276
大承气汤 277
当归生姜羊肉汤 277
枳实芍药散 277
下瘀血汤 277
竹叶汤 277
竹皮大丸 277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277
附方(千金三物三黄汤、
 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 277
(二十一)妇人杂病方 278
小柴胡汤 278
半夏厚朴汤 278
甘麦大枣汤 278
小青龙汤 278
泻心汤 278
温经汤 278
土瓜根散 278
旋覆花汤 278
胶姜汤 278
大黄甘遂汤 278
抵当汤 279
矾石丸 279
红蓝花酒 279
当归芍药散 279
小建中汤 279
肾气丸 279
蛇床子散 279
狼牙汤 279
膏发煎 279
小儿疳虫蚀齿方 279
第7章 伤寒入门 280
一、张仲景《伤寒论》 280
(一)辨太阳病脉证篇 280
(二)辨阳明病脉证篇 289
(三)辨少阳病脉证篇 293
(四)辨太阴病脉证篇 293
(五)辨少阴病脉证篇 293
(六)辨厥阴病脉证篇 295
(七)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法 297
(八)辨阴阳易差后劳复脉证
    并治 298
二、陈修园《长沙方歌括》 298
(一)太阳方 298
桂枝汤 298
桂枝加葛根汤 298
桂枝加附子汤 299
桂枝去芍药汤 299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299
桂枝麻黄各半汤 299
桂枝二麻黄一汤 299
白虎加人参汤 299
桂枝二越婢一汤 299
桂枝去桂加茯苓自术汤 299
甘草干姜汤 299
芍药甘草汤 300
调胃承气汤 300
四逆汤 300
葛根汤 300
葛根加半夏汤 300
葛根黄芩黄连汤 300
麻黄汤 300
大青龙汤 300
小青龙汤 301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301
干姜附子汤 301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301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301
桂枝甘草汤 301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301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301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302
芍药甘草附子汤 302
茯苓四逆汤 302
五苓散 302
茯苓甘草汤 302
栀子豉汤 302
栀子甘草豉汤 302
栀子生姜豉汤 302
栀子厚朴汤 303
栀子千姜汤 303
真武汤 303
小柴胡汤 303
小建中汤 303
大柴胡汤 304
柴胡加芒硝汤 304
桃核承气汤 30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304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救逆汤 304
桂枝加桂汤 304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304
抵当汤 304
抵当丸 305
大陷胸丸 305
大陷胸汤 305
小陷胸汤 305
文蛤散 305
白散 305
柴胡桂枝汤 305
柴胡桂枝干姜汤 305
半夏泻心汤 306
十枣汤 306
大黄黄连泻心汤 306
附子泻心汤 306
生姜泻心汤 306
甘草泻心汤 306
赤石脂禹余粮汤 306
旋覆代赭汤 306
桂枝人参汤 307
瓜蒂散 307
黄芩汤 307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307
黄连汤 307
桂枝附子汤 307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307
甘草附子汤 307
白虎汤 308
炙甘草汤 308
(二)阳明方 308
大承气汤 308
小承气汤 308
猪苓汤 308
蜜煎导方 308
猪胆汁方 308
茵陈蒿汤 308
麻子仁丸 309
栀子柏皮汤 309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309
(三)少阳方 309
小柴胡汤方 309
(四)太阴方 309
桂枝加芍药汤 309
桂枝加大黄汤 309
(五)少阴方 309
麻黄细辛附子汤 309
麻黄附子甘草汤 309
黄连阿胶汤 309
附子汤 310
桃花汤 310
吴茱萸汤 310
猪肤汤 310
甘草汤 310
桔梗汤 310
苦酒汤 310
半夏散及汤 310
白通汤 310
白通加猪胆汁汤 311
通脉四逆汤 311
四逆散 311
(六)厥阴方 311
乌梅丸 311
当归四逆汤 311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312
麻黄升麻汤 312
下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312
白头翁汤 312
(七)霍乱方 312
四逆加人参汤 312
理中丸 312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313
(八)阴阳易差后劳复方 313
枳实栀子豉汤 313
牡蛎泽泻散 313
竹叶石膏汤 313
第8章 温病入门 314
一、吴鞠通《温病条辨》 314
(一)《原病篇》 314
(二)《上焦篇》辑要 315
风温、温热、温疫、温毒、
 冬温 315
暑温 318
伏暑 320
湿温、寒湿 321
温疟 322
秋燥 322
杏苏散方 323
(三)《中焦篇》 324
风温、温热、温疫,温毒、
 冬温 324
暑温、伏暑 328
寒湿 328
湿温(疟痢疸痹附) 331
秋燥 337
(四)《下焦篇》 337
风温、温热、温疫、温毒,
 冬温 337
暑温、伏暑 341
寒湿 342
湿温 343
秋燥 346
二、江左寄瓢子《温热赘言》 346
(一)温热病大意 346
(二)风温证条例 347
三、薛生白《湿热条辨》 348
四、叶天士《温热论》 351
第三篇 临床各科
第9章 女科入门 356
《傅青主女科证治》 356
(一)带下 356
白带 356
青带 356
黄带 357
黑带 357
赤带 358
(二)血崩 358
血崩昏暗 358
年老血崩 359
少妇血崩 359
交感出血 359
郁结血崩 360
闪跌血崩 360
血海太热血崩 360
(三)调经 361
经水先期 361
经水后期 362
经水先后无定期 362
经水数月一行 362
年老经水复行 363
经水忽来忽断时痛时止 363
经水未来腹先痛 364
行经后少腹疼痛 364
经前腹痛吐血 364
经水将来脐下先疼痛 365
经水过多 365
经前泄水 365
经前大便下血 366
年未老经水断 366
(四)种子 367
身瘦不孕 367
胸满不思食不孕 367
下部冰冷不受孕 367
胸满食少不孕 368
少腹急迫不孕 368
嫉妒不孕 369
肥胖不孕 369
骨蒸夜热不孕 370
腰酸腹胀不孕 370
便涩腹胀足水肿不孕 371
(五)妊娠 371
恶阻 371
水肿 372
少腹痛 372
口干咽痛 373
吐泻腹痛 373
子悬胁痛 373
跌损 374
小便下血病名胎漏 374
子鸣 375
腰腹疼痛渴汗躁狂 375
中恶 375
多怒堕胎 376
(六)小产 376
行房小产 376
闪跌小产 377
大便干结小产 377
畏寒腹痛小产 377
大怒小产 378
第10章 产科入门 384
一、亟斋居士《大生要旨》 384
(一)临产 384
(二)宜忌 388
(三)试痛 388
(四)验案 389
(五)保胎 389
(六)饮食 390
(七)小产 390
(八)产后 390
(九)胎死腹中 392
(十)胞衣不下 392
(十一)乳少 393
(十二)格言 393
(十三)方药 394
(十四)胎前经验方 395
(十五)临产方 398
(十六)产后方 399
二、《傅青主治产论》 400
(一)难产 400
血虚难产 400
交骨不开难产 400
足手先下难产 401
气逆难产 401
子死产门难产 402
子死腹中难产 402
(二)正产 403
胞衣不下 403
气虚血晕 403
血晕不语 404
败血攻心晕狂 404
肠下 405
(三)产后 405
产后少腹痛 405
产后气喘 406
恶寒身颤 406
恶心呕吐 406
血崩 407
手伤胞胎淋漓不止 407
四肢水肿 408
肉线出 408
肝痿 408
气血两虚乳汁不下 409
郁结乳汁不通 409
三、《傅青主女科·产后编》 410
产后总论 410
正产 410
伤产 410
调产 410
催生 411
冻产 411
热产 411
横产 411
盘肠产 411
难产 411
死产 411
下胞 411
断脐 412
新产治法 412
产后用药十误 413
产后寒热 413
胎前患伤寒、疫证、疟疾、
 堕胎等证 413
血块 413
血晕 414
厥证 415
血崩 415
气短似喘 416
妄言妄见 416
伤食 417
忿怒 417
类疟 418
类伤寒二阳证 418
类伤寒三阴证 419
类中风 419
类痉 420
出汗 420
盗汗 420
口渴兼小便不利 421
遗尿 421
误破尿胞 421
患淋 421
便数 421
泻 422
完谷不化 422
痢 423
霍乱 423
呕逆不食 424
咳嗽 424
水肿 424
流注 425
膨胀 425
怔忡惊悸 426
骨蒸 426
心痛 426
腹痛 427
小腹痛 427
虚劳 427
遍身疼痛 427
腰痛 427
胁痛 428
阴痛 428
恶露 428
乳痈 428
风甚 429
不语 429
难产神效方 430
第11章 幼科入门 431
《幼科杂病心法要诀》 431
(一)四诊总括 431
察色 431
听声 431
审病 432
切脉 432
虎口三关部位脉纹图 432
虎口三关部位脉纹形色 433
(二)初生门 434
(三)惊风门 441
(四)痫证门 443
(五)疳证门 444
(六)吐证门 449
(七)泻证门 450
(八)感冒门 452
(九)瘟疫门 453
(十)暑证门 454
(十一)霍乱门 455
(十二)痢疾门 455
(十三)疟疾门 456
(十四)咳嗽门 456
(十五)喘证门 457
(十六)痰证门 458
(十七)疝证门 459
(十八)淋证门 460
(十九)头痛门 461
(二十)腹痛门 461
(二十一)黄疸门 462
(二十二)水肿门 462
(二十三)腹胀门 463
(二十四)发热门 464
(二十五)积滞门 465
(二十六)癖疾门 465
(二十七)汗证门 465
(二十八)失血门 466
(二十九)杂证门 467
第12章 外科入门 471
一、南丰李梃《外科证治诗》 471
(一)痈疽总论 471
(二)脑颈部 477
(三)手部 482
(四)胸腹部 483
(五)背腰部 486
(六)臀腿部 487
(七)足膝部 493
(八)遍身部 495
二、南丰李梃《外科药方赋》 504
第13章 疔科入门 533
《金匮过玉书》治疔法 533
总论治法 533
辨证 534
忌用升药说 535
疔不可用药线说 536
药忌酒说 536
头面后项手指生疔便捷治法
 (附:治火眼) 536
疔与痈疽治法异同 537
外科须明脉理 537
钉脑疔 537
印堂疔 538
鼻疔 538
迎香疔(附:迎香毒) 538
耳疔(疔头黑色,又名黑疔)
 538
颧疔 538
腮疔 538
龙泉疔 虎须疔 539
反唇疔 锁口疔 承浆疔
 539
牙疔 539
穿牙疔(附:穿牙毒及小儿
 走马牙疳) 540
舌疔 540
喉疔(附:喉证治法) 540
蚂蝗疔(又名蚂蝗风) 541
松子疔 541
正对口疔(附:痈疽治法)
 541
偏对口疔(附:痈疽治法)
 541
十指疔 542
蛇头疔 天蛇毒 水蛇头疔
 542
蛇眼疔 543
蛇背疔 543
蛇腹疔(又名鱼肚疔,初起
 宜灸虎口穴) 543
蛇节疔(又名蛀节疔,初起
 宜灸虎口穴) 543
鳅肚疔 543
断指疔 543
僵节蛀疔 543
手丫疔 543
虎口疔(又名合谷疔,
 附:虎口毒) 543
托盘疔(附:手心毒,
 穿掌毒) 544
手背疗 手槽疔 544
肉龟疔(俗名脚发背) 544
乌茄疔 544
冷疔 544
脱骨疔 545
火焰疔 545
紫靥疔 545
黄鼓疔 545
白刃疔 546
黑靥疔 546
羊毛疔(又名羊毛痧) 546
羊毛疔瘤 546
心经疔 547
火疔(附:一切痧证治法)
 547
血疔 547
黑疔 547
鱼眼疔 547
鱼脐疔 548
七星赶月疔、护场疔、
 三十六疔 548
刀膝疔 548
红丝疔 548
对疔 549
水疔 549
葡萄疔 549
暗疔 549
内疔 549
痘疔治法 550
看疔秘法 550
卷簾疔 550
火珠疔 550
忘汲疔 550
豢虎疔 550
燕窝疔 550
注命疔 550
透肠疔 551
骊龙疔 551
赤斑疔 551
痘证回毒方(兼治疔肿) 551
拔毒膏 551
痘疔溃烂方 551
牛粪散 551
蒜灸方 551
第14章 伤科入门 552
一、《正骨心法要旨》 552
(一)外治手法 552
(二)器具总论 553
(三)经义 555
(四)十不治证 555
(五)头面部 556
(六)胸背部 562
(七)四肢部 565
(八)内治杂证法 569
(九)附:补遗方 575
二、金溪龚信《伤科证治》 576
(一)杖疮 576
(二)折伤 577
(三)金疮 579
(四)破伤风 580
(五)汤火伤 581
(六)虫兽伤 582
第15章 眼科入门 584
《眼科心法要诀》 584
(一)总论诸歌 584
目睛原始歌 584
五轮所属部位歌 584
五轮主五脏病歌 584
八廓部位歌 584
八廓所属歌 584
八廓主六腑命门包络病歌
 585
内因为病歌 585
外因为病歌 585
不内外因为病歌 585
(二)内障总名歌 586
内障初患久变五风歌 586
五风初患有余歌 586
五风初患不足歌 587
黄风有余歌 587
黄风不足歌 587
绿风有余歌 587
绿风不足歌 587
黑风有余歌 587
黑风不足歌 587
乌风有余歌 587
乌风不足歌 588
青风有余歌 588
青风不足歌 588
圆翳歌 588
冰翳歌 588
滑翳歌 588
涩翳歌 589
浮翳歌 589
沉翳歌 589
横翳歌 590
散翳歌 590
偃月翳歌 590
白翳黄心歌 590
黑水凝翳歌 591
枣花翳歌 591
雷头风歌 591
惊振内障歌 591
瞳人干缺歌 592
雀目内障歌 592
高风内障歌 592
胎患内障歌 593
(三)外障总名歌 593
暴赤生翳歌 593
血灌瞳人歌 594
睑硬睛痛歌 594
赤膜下垂歌 594
黄膜上冲歌 594
蟹睛疼痛歌 594
旋螺尖起歌 595
胬肉攀睛歌 595
鸡冠蚬肉歌 595
神祟疼痛歌 595
突起睛高歌 596
漏睛脓出歌 596
鹘眼凝睛歌 596
倒睫拳毛歌 596
胞肉胶凝歌 597
两眦赤脉歌 597
花翳白陷歌 597
黑翳如珠歌 597
钉翳根深歌 597
风牵僻歌 598
冰瑕翳深歌 598
两睑黏睛歌 598
玉翳浮满歌 598
膜入水轮歌 598
逆顺生翳歌 599
风牵睑出歌 599
睑生风粟椒疮歌 599
混睛歌 599
被物撞破歌 599
撞刺生翳歌 600
痛如针刺歌 600
眼痒歌 600
冲风泪出歌 600
风赤疮痍歌 600
暴风客热歌 601
伤寒热病后患目歌 601
肝虚积热歌 601
因他患后生翳歌 601
脾生痰核歌 601
天行赤眼歌 602
小儿青盲歌 602
胎风赤烂歌 602
癍疮入眼歌 602
辘轳转关歌 602
小儿生赘歌 603
小儿疳服歌 603
小儿通睛歌 603
眯目飞尘飞丝歌 603
(四)补遗 604
能远怯近歌 604
能近怯远歌 604
瞳神散大歌 604
瞳神缩小歌 604
干涩昏花歌 604
白眼痛歌 605
女子逆经歌 605
行经目痛歌 605
妊娠目病歌 605
产后病目歌 606
(五)附:外治方 606
焮肿膏方 606
紫金膏方 606
石燕丹方 606
摩风膏方 606
摩障灵光膏方 607
广大重明汤方 607
五胆膏方 607
第16章 喉科入门 608
一、陈若虚咽喉虚实论 608
二、喉科紫珍集指南赋 608
三、喉科指南赋方治歌括 612
(一)金锁匙 612
(二)清咽利膈汤 612
(三)通关散 612
(四)本药 613
(五)秘药 613
(六)荆防败毒散 614
(七)涂方凉膈散 614
(八)瀛洲学士汤 614
(九)三黄汤 614
(十)千金内托散 614
(十一)生肌散 614
(十二)金箍散 615
(十三)黄连泻心汤 615
(十四)二陈汤 615
(十五)补中益气汤 615
四、曾心怡喉痧正的 615
(一)喉痧源流总论 615
(二)论因 616
(三)论证 616
(四)论脉 617
(五)论治 617
(六)验舌 619
(七)申禁 619
(八)善后 619
(九)防先 620
(十)喉痧条治 620
(十一)喉痧备用各方 621
五、耐修子录白喉治法忌表择微
   623
(一)洞主仙师前论答耐修问
   625
(二)洞主仙师后论 答乙医某
    生问 628
(三)白喉症治养阴忌表歌括
   631
第17章 食鉴本草 633
食鉴本草 633
谷类 633
粳米 633
糯米 633
黍米 633
稷米 633
大麦 633
小麦 633
荞麦 633
芝麻 633
黑大豆 633
白扁豆 633
绿豆 634
赤小豆 634
菜类 634
蔓菁菜 634
菠菜 634
芥菜 634
苋菜 634
鹿角菜 634
芹菜 634
莼菜 634
紫菜 634
茭白 634
蕨 634
茄 634
葱 634
韭 634
薤 635
蒜 635
胡荽 635
葵菜 635
白萝卜 635
瓠子 635
笋 635
菌 635
生姜 635
瓜类 635
一切瓜 635
冬瓜 635
菜瓜 635
黄瓜 635
香瓜 636
丝瓜 636
西瓜 636
果类 636
一切果 636
莲子 636
藕 636
枣 636
梅子 636
樱桃 636
橘 636
柑 636
橙皮 636
桃 636
李 636
杏 637
枇杷 637
梨 637
石榴 637
栗 637
柿 637
白果 637
核桃仁 637
松子 637
圆眼 637
荔子 637
榧子 637
榛子 637
荸荠 637
菱 637
山药 638
味类 638
水 638
盐 638
酱 638
酒 638
醋 638
茶 638
白糖 638
红糖 638
饴糖 638
鸟类 638
一切禽鸟 638
鸡肉 638
鸭 639
鹅 639
兽类 639
一切走兽肉 639
猪 639
羊 639
牛 639
鳞类 639
一切鱼 639
鲤鱼 639
鲫鱼 639
白鱼 639
鲥鱼 639
鲟鱼 639
鳝鱼 639
鳗鱼 639
鲳鱼 640
河鲀 640
甲类 640
鳖 640
蟹 640
蛤蜊 640
螺蛳 640
虫类 640
虾 640
海蜇 640
风类 640
葱粥 640
苍耳粥 640
煮黑鱼 640
羊脂粥 640
松精粉 641
黄牛脑髓酒 641
寒类 641
五合茶 641
干姜粥 641
吴萸粥 641
川椒茶 641
丁香熟水 641
肉桂酒 642
暑类 642
绿豆粥 642
桂浆 642
面粥 642
湿类 642
薏苡粥 642
郁李仁粥 642
赤小豆饮 642
紫苏粥 642
苍术酒 642
燥类 642
地黄粥 642
苏麻粥 642
人乳粥 643
甘蔗粥 643
小麦汤 643
甘豆汤 643
藕蜜膏 643
四汁膏 643
梨膏 643
蒸柿饼 643
气类 643
橘饼 643
木香酒 643
杏仁粥 643
血类 643
阿胶粥 643
桑耳粥 643
槐茶 644
马齿苋羹 644
柏茶 644
猪膒片 644
羊肺、羊肝、羊肾 644
藕粉 644
藕节汤 644
归元仙酒 644
痰类 644
茯苓粥 644
竹沥粥 644
蒸梨 644
苏子酒 644
虚类 644
人乳 644
牛乳 644
人参粥 645
门冬粥 645
粟米粥 645
理脾糕 645
山药粥 645
芡实粥 645
莲子粥 645
茯苓粥 645
扁豆粥 645
苏蜜煎 645
姜橘汤 645
莲肉膏 645
豆麦粉 645
茯苓膏 645
清米汤 646
枸杞粥 646
胡桃粥 646
参归腰子 646
补肾腰子 646
猪肾酒 646
人参猪肚 646
鳗鱼羹 646
建莲肉 646
实类 646
开膈鱼 646
珍珠粉 646
附录 647
生产保全母子神方 647
产后必要芎归方 647
稀痘奇方 647
秘传肥儿丸大人亦可服 647
重刻大宗伯董玄宰先生
 秘传延寿丹方 648
何首乌 648
菟丝子 648
豨莶草 648
嫩桑叶 648
女贞实 648
忍冬花 649
川杜仲 649
雄牛膝 649
怀庆生地 649
加减法 649
第18章 药症忌宜 651
风证 651
类中风 651
感冒风寒 651
伤风热 652
霍乱 652
疰夏 652
湿证 652
脚气 653
燥证 653
火证 653
猝眩仆 653
猝心痛 653
目暴赤肿痛甚,见肝实条内
 654
二便忽闭,以利小便为先
 654
头面赤肿 654
忽大渴思冰水 654
口干舌苦 654
暴喑 654
暴注 654
躁扰狂越,骂詈惊骇 654
禁栗如丧神守 655
气逆冲上 655
瞤瘈瞀瘈 655
阴虚 655
表虚 656
里虚 656
阳实 656
阴实 656
阳厥 656
阴厥 657
上肾下虚 657
心虚 657
癫□惊邪 657
心烦不得眠 657
怔忡 657
伏梁 657
三棱 658
肝虚 658
转筋 658
目昏目光短 658
目翳 658
亡血过多 658
偏头痛 659
目黑暗眩晕 659
肥气 659
脾虚 659
饮食劳倦伤脾 659
停饮 659
水肿 660
脾虚中满 660
噎膈 660
脾泄 660
健忘 660
倦怠嗜卧 661
痞气 661
肺虚 661
□喘 661
咳嗽 661
肺痿 662
龟胸 662
息贲 662
肾虚腰痛 662
骨乏无力 662
骨蒸潮热 662
传尸痨 662
五心烦热 663
梦遗泄精 663
小便短涩 663
溺有余沥 663
溺血血淋 663
伤精白浊 663
五淋 663
精塞水窍不通 663
齿浮 664
下消 664
善恐 664
阴窍漏气 664
疝 664
奔豚 665
命门虚 665
阴瘘 665
肾泄 665
小肠虚遗尿 665
胆虚 665
病后不得眠 665
胃虚 666
胃弱不纳食 666
胃虚呕吐 666
霍乱转筋属胃虚 666
繇于暑 666
繇于寒 666
绞肠痧 666
中恶 666
反胃 667
大肠虚 667
虚热便闭不通 667
虚热滑泄不禁 667
肠鸣脱肛 667
膀胱虚 668
小便不禁 668
遗尿 668
三焦虚 668
短气腹寒 668
心实 668
谵语 668
肝实 668
善怒 669
善叹息 669
发搐 669
目赤肿痛 669
脾实 669
虫胀 669
中消 670
湿热腹痛 670
肺热 670
喘急 670
声重 670
喉癣,肺胀,肺痈 670
吐脓血血痰,咳嗽嗽血 671
上消 671
命门实 671
强阳不倒 671
水窍涩痛 671
小肠实 671
小水不利及赤 672
胆实 672
口苦耳聋胁痛 672
鼻渊 672
胃实 672
谵语发狂 672
嘈杂吞酸 672
呕吐 672
大肠实 673
便硬闭 673
脏毒肠风下血 673
肠痈 673
膀胱实 673
癃闭 673
三焦实 673
喉痹 674
头面赤热 674
赤白游风 674
诸疟 674
寒多 674
汗多 674
无汗 675
疟母 675
诸痢 675
泄泻 675
诸疸 675
痰繇于热 676
痰繇于风寒 676
痰繇于湿 676
饮如涎而薄者 676
诸气 676
诸郁 676
关格 677
哕症 677
因痰水停膈而发者 677
吐血咯血鼻衄齿衄耳衄舌上
 出血 677
瘀血行后 678
如瘀血行后宜 678
头痛挟风寒者 678
头痛挟邪热者 678
头痛挟痰者 678
头痛阴虚者 678
眉棱骨痛 678
上下龈 679
胃脘痛 679
因寒者 679
因宿食者 679
因瘀血者 679
因血虚者 679
因虫者 679
因恼怒者 680
因痰饮者 680
腹痛因于寒 680
诸痛不可按 680
诸痛可按 680
痹 680
痿 680
交肠 681
鬼疰尸疰飞尸客忤 681
诸病应忌药总例 682
补气 682
温补 682
大热 682
破气 682
闭气 682
降气 682
破血 682
升提发散 682
辛温辛热发散 682
吐 682
下 682
降泄 682
利水 682
损津液 682
敛摄 682
固涩 682
消导 682
开窍 682
香燥 682
辛燥 682
辛热 682
湿润 682
滞腻 682
滑利 682
发湿 683
苦寒伤胃 683
补命门相火 683
补肾水苦寒 683
酸寒 683
咸寒 683
生冷 683
咸 683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