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与鲨共舞:商业生态系统互补方参与动态和战略分析
作者:周轩 著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10-01
ISBN:9787509682333
定价:¥9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今天,无论欧美还是中国,数字技术驱动的商业生态系统正在撼动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商业生态系统”俨然已成为管理理论界和实践界的超级热点现象。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组织认识到,市场竞争的焦点已经从“产品经济”模式向“(产品)系统经济”模式转换,价值创造的核心部位已经从战略联盟的焦点企业转向了商业生态系统层面,因此通过构建或参与一个健康的、充满活力的商业生态系统,就成为持续创造和捕获新的价值、推动企业成长和进化,从而不断增强企业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战略选择。《与鲨共舞:商业生态系统互补方参与动态和战略分析》基于大量的互补方(不仅仅是企业或其他组织,还包括大量个人和小团队等)参与商业生态系统的案例,提炼出多生态系统参与、供给品调整、创新、创业、构建新的商业生态系统等几类战略,以资相关研究和实战借鉴。
作者简介
周轩,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博士毕业,南开大学商学院《南开管理评论》编辑部主任,参与发起并推动成立中国管理类学术期刊联盟——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期刊工作委员会,并获评该联盟“优秀编辑”称号。主要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平台和生态),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此外,他还是一名多面写手,在《三联生活周刊》“生活圆桌”栏目发表生活类随笔十余篇。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主要研究内容
二、主要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整合
第一节 商业生态系统合法性及定义
一、商业生态系统概念合法性
二、商业生态系统定义
第二节 商业生态系统研究视角与流派
一、创新视角
二、组织结构视角
三、价值主张视角
四、产业组织视角
第三节 商业生态系统研究整合:核心特质和核心逻辑
一、商业生态系统核心特质(1-2-3-4框架)
二、商业生态系统核心逻辑
第四节 生态战略的定义、议题、范式、议程与缺口
一、生态战略的定义
二、生态战略研究核心议题框架(G-I-V-E框架)
三、生态战略分析范式:分类与分层
四、生态战略研究议程
五、生态战略研究缺口
第三章 商业生态系统成员间关系分析
第一节 商业生态系统成员构成
一、商业生态系统主导者
二、商业生态系统其他参与者(互补方)
三、“创新-响应”模式
第二节 商业生态系统成员间的关系
一、商业生态系统成员间的关系:组织间关系视角
二、商业生态系统成员间的关系:苹果VS微信的案例分析
第三节 关键互补方参与和商业生态系统价值
一、商业生态系统中的互补类型与互补方类型
二、关键互补方参与和商业生态系统价值创造及价值捕获
三、关键互补方参与商业生态系统案例分析
……
第四章 商业生态系统互补方参与动态:理论模型与单案例纵向追踪
第五章 商业生态系统互补方参与战略:多案例横向比较
第六章 商业生态系统互补方参与和价值创造的实证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主要研究内容
二、主要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整合
第一节 商业生态系统合法性及定义
一、商业生态系统概念合法性
二、商业生态系统定义
第二节 商业生态系统研究视角与流派
一、创新视角
二、组织结构视角
三、价值主张视角
四、产业组织视角
第三节 商业生态系统研究整合:核心特质和核心逻辑
一、商业生态系统核心特质(1-2-3-4框架)
二、商业生态系统核心逻辑
第四节 生态战略的定义、议题、范式、议程与缺口
一、生态战略的定义
二、生态战略研究核心议题框架(G-I-V-E框架)
三、生态战略分析范式:分类与分层
四、生态战略研究议程
五、生态战略研究缺口
第三章 商业生态系统成员间关系分析
第一节 商业生态系统成员构成
一、商业生态系统主导者
二、商业生态系统其他参与者(互补方)
三、“创新-响应”模式
第二节 商业生态系统成员间的关系
一、商业生态系统成员间的关系:组织间关系视角
二、商业生态系统成员间的关系:苹果VS微信的案例分析
第三节 关键互补方参与和商业生态系统价值
一、商业生态系统中的互补类型与互补方类型
二、关键互补方参与和商业生态系统价值创造及价值捕获
三、关键互补方参与商业生态系统案例分析
……
第四章 商业生态系统互补方参与动态:理论模型与单案例纵向追踪
第五章 商业生态系统互补方参与战略:多案例横向比较
第六章 商业生态系统互补方参与和价值创造的实证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