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表意实践与文化认同:当代影像人类学研究
作者:梁君健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11-01
ISBN:9787520391450
定价:¥99.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影像是当代社会的主流媒介,也是文化表意实践的重要载体,对于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形塑和坚持文化自信,以及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和开展跨文化对话,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书研究了全球范围内利用视听手段展开文化表意的历史、理论与方法,探讨了影视传播在促进文化认同和跨文化理解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本书由三个部分构成,对应于研究对象的三个具体领域。其中,部分处理人类学领域如何用视听媒介来研究文化,第二部分处理视听语言如何进行文化表意,第三部分探讨影视产品是如何传播文化和构建文化认同的。
作者简介
梁君健,清华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影视传播、影视艺术、影视人类学等方向的研究。现为中国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会民族影视与影视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民委民族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北京市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青年创新人才。出版专著《现代中国与革命中国:的图像建构研究》和《表意实践与文化认同:当代影像人类学研究》;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在权威媒体发表影视与文化评论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等课题。担任数部纪录片的导演及摄影。
目录
前言
导论
上篇 机械复制时代的影音民族志
章 人类学的田野转向与视觉民族志的兴起
节 古典人类学的方法论困境
第二节 弗雷泽和斯宾塞对于田野工作方法的推动
第三节 斯宾塞的探险与田野工作的早期尝试
第四节 斯宾塞与影视人类学的次转向
第二章 田野调查与近现代中国的文化图式
节 西方人类学摄影的几次转折
第二节 人类学摄影中的晚清与民国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田野摄影
第三章 重回人类学:贝特森和米德对视觉人类学的改造
节 媒介与信息:重新界定视觉手段的人类学用途
第二节 田野中的贝特森和米德:方法与观念
第三节 蛋糕理论:视觉媒介的科学与艺术之争
附 米德和贝特森的后一次争吵
第四章 电化教育、民族国家与人类学电影的中国起源
节 电影作为现代化的辞令和实践
第二节 电影壮游与民族国家
第三节 电化教育与民族国家对人类学影像制作的双重影响
中篇 人类学电影与文化诗学
第五章 新几内亚田野作业的视觉方法创新与伦理反思
节 哈佛一皮博迪探险队的工作过程及取得的成果
第二节 新几内亚人类学作业的视觉方法
第三节 异质文化与战争研究的田野伦理
第六章 人类学纪录片的符号学与诗学:加德纳的电影创作
节 偶发性、叙事动机与符号学
第二节 对白、解说和音响的蒙太奇使用
第三节 诗学与作者性的形成
第四节 纪录片的四类真实与人类学的诗学转向
第七章 疯狂的祭司:让·鲁什与“电影通灵”的发明
节 电影通灵的描述性特点
第二节 让·鲁什的人类学研究与“电影通灵”的内涵
第三节 电影通灵的出现情境:从分享到虚构
第四节 让·鲁什的历史地位
第八章 《茶道》中的二阶视觉工作法与文化表意实践
节 《茶道》的制作过程及影像特点
第二节 方法论突破:对文化仪式的二阶视觉研究
第三节 《茶道》对于影视人类学的理论价值与实践启示
第九章 我国北方狩猎民族纪录片中的文化诗学实践
节 《鄂伦春族》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民族工作机制
第二节 从科学到诗学:山神与神鹿的文化表征
第三节 酒能通神:鄂温克人的精神世界
第四节 中国人类学影像的类别特征
下篇 大众媒介与跨文化理解
第十章 好莱坞探险电影的人类学困局
节 历史坐标:大众传媒与人类学
第二节 战争冒险家
第三节 《青草》:旅行志和自然史诗的结合
第四节 《象》:对自然史诗的叙事强化
第五节 《金刚》:奠定探险电影的叙事类型
第十一章 互联网纪录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
节 影像与文化传承
第二节 文化呈现文本的批判话语分析
第三节 文化的物质性与美学化
第四节 传承叙事中的个体化视角
第五节 传统文化题材纪录片的当下价值
第十二章 藏族村民影像与视觉人类学的新领域
节 理解村民影像的“表意实践”
第二节 藏族村民影像的实践场域:创作与传播
第三节 拍摄主题:生态话题与整体文化
第四节 藏族村民影像的视听语言特征与视觉人类学的新领域
导论
上篇 机械复制时代的影音民族志
章 人类学的田野转向与视觉民族志的兴起
节 古典人类学的方法论困境
第二节 弗雷泽和斯宾塞对于田野工作方法的推动
第三节 斯宾塞的探险与田野工作的早期尝试
第四节 斯宾塞与影视人类学的次转向
第二章 田野调查与近现代中国的文化图式
节 西方人类学摄影的几次转折
第二节 人类学摄影中的晚清与民国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田野摄影
第三章 重回人类学:贝特森和米德对视觉人类学的改造
节 媒介与信息:重新界定视觉手段的人类学用途
第二节 田野中的贝特森和米德:方法与观念
第三节 蛋糕理论:视觉媒介的科学与艺术之争
附 米德和贝特森的后一次争吵
第四章 电化教育、民族国家与人类学电影的中国起源
节 电影作为现代化的辞令和实践
第二节 电影壮游与民族国家
第三节 电化教育与民族国家对人类学影像制作的双重影响
中篇 人类学电影与文化诗学
第五章 新几内亚田野作业的视觉方法创新与伦理反思
节 哈佛一皮博迪探险队的工作过程及取得的成果
第二节 新几内亚人类学作业的视觉方法
第三节 异质文化与战争研究的田野伦理
第六章 人类学纪录片的符号学与诗学:加德纳的电影创作
节 偶发性、叙事动机与符号学
第二节 对白、解说和音响的蒙太奇使用
第三节 诗学与作者性的形成
第四节 纪录片的四类真实与人类学的诗学转向
第七章 疯狂的祭司:让·鲁什与“电影通灵”的发明
节 电影通灵的描述性特点
第二节 让·鲁什的人类学研究与“电影通灵”的内涵
第三节 电影通灵的出现情境:从分享到虚构
第四节 让·鲁什的历史地位
第八章 《茶道》中的二阶视觉工作法与文化表意实践
节 《茶道》的制作过程及影像特点
第二节 方法论突破:对文化仪式的二阶视觉研究
第三节 《茶道》对于影视人类学的理论价值与实践启示
第九章 我国北方狩猎民族纪录片中的文化诗学实践
节 《鄂伦春族》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民族工作机制
第二节 从科学到诗学:山神与神鹿的文化表征
第三节 酒能通神:鄂温克人的精神世界
第四节 中国人类学影像的类别特征
下篇 大众媒介与跨文化理解
第十章 好莱坞探险电影的人类学困局
节 历史坐标:大众传媒与人类学
第二节 战争冒险家
第三节 《青草》:旅行志和自然史诗的结合
第四节 《象》:对自然史诗的叙事强化
第五节 《金刚》:奠定探险电影的叙事类型
第十一章 互联网纪录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
节 影像与文化传承
第二节 文化呈现文本的批判话语分析
第三节 文化的物质性与美学化
第四节 传承叙事中的个体化视角
第五节 传统文化题材纪录片的当下价值
第十二章 藏族村民影像与视觉人类学的新领域
节 理解村民影像的“表意实践”
第二节 藏族村民影像的实践场域:创作与传播
第三节 拍摄主题:生态话题与整体文化
第四节 藏族村民影像的视听语言特征与视觉人类学的新领域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