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多维关系演化与调控
作者:程桦 等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10-01
ISBN:9787030699961
定价:¥249.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多维关系演化与调控》针对我国采煤沉陷区普遍面临的“生态-经济-社会”问题,围绕其多维关系演化规律及调控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介绍了我国采煤沉陷区基本情况及主要特征,研究了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多维关系及演化规律,分析了我国东、西部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多维系统的差异。研究了采煤沉陷区生态风险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分别提出了生态与社会环境约束下采煤沉陷区经济发展转型的模式选择及实现路径,以及生态与经济发展约束下采煤沉陷区社会运行风险及其治理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调控目标与机制。
作者简介
暂缺《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多维关系演化与调控》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问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
第二节 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问题研究现状 3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3
二、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面临的问题 9
第三节 研究内容 11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2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4
第一节 概念界定 14
一、采煤沉陷区 14
二、“生态-经济-社会”复合体 14
三、“生态-经济-社会”多维关系 15
四、演化规律 15
五、调控机制 16
第二节 主要理论基础 17
一、系统动力学理论 17
二、开采沉陷理论 19
三、压力状态响应理论 22
四、经济转型理论 24
五、风险社会理论 28
六、协调发展理论 29
第三章 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多维关系与演化规律 32
第一节 采煤沉陷区的形成机理与特征 32
一、研究区概况 32
二、两淮采煤沉陷区开采沉陷规律和环境影响 34
三、鄂尔多斯采煤沉陷区开采沉陷规律和环境影响 51
第二节 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多维关系解析 64
一、“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结构 64
二、“生态-经济-社会”因果关系 66
第三节 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多维关系演化规律 69
一、耦合模型 69
二、二维关系演化规律 72
三、三维关系演化规律 92
第四节 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系统风险因素与辨识 96
一、系统风险因素辨识与协调发展预警模型建立 96
二、系统发展协调度警度测度模型 100
三、系统发展协调度预警分析 101
本章小结 104
第四章 采煤沉陷区生态风险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 107
第一节 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承载力与经济社会需求 107
一、采煤沉陷区资源利用现状 107
二、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承载力 130
第二节 采煤沉陷区生态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 156
一、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体系 156
二、淮南市生态安全评估与预警 157
三、淮北市生态安全评估与预警 160
四、鄂尔多斯市生态安全评估与预警 162
第三节 多维关系视角下的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模式 165
一、两淮采煤沉陷区可持续利用模式 165
二、鄂尔多斯采煤沉陷区可持续利用模式 167
第四节 经济与社会发展双重需求下的采煤沉陷区生态安全保障与控制策略 168
一、淮南市/淮北市可持续发展策略 168
二、鄂尔多斯市可持续发展策略 170
本章小结 172
第五章 生态与社会约束下的采煤沉陷区经济发展转型 174
第一节 采煤沉陷区经济发展现状与生态、社会约束 174
一、经济发展现状 174
二、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构建 176
三、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动力学特征 178
四、系统视角下采煤沉陷区经济转型的生态和社会约束 179
第二节 基于自然资源与人口特征的采煤沉陷区经济发展模式选择 184
一、采煤沉陷区经济转型绩效评价 184
二、采煤沉陷区城市转型速度 192
三、采煤沉陷区转型影响因素 198
四、基于EVS模型的采煤沉陷区经济转型模式选择 203
第三节 基于多维关系演化规律的采煤沉陷区经济发展转型路径 210
一、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经济转型路径选择 210
二、淮北市采煤沉陷区经济转型路径选择 214
三、鄂尔多斯市采煤沉陷区经济转型路径选择 217
第四节 采煤沉陷区经济发展转型的保障体系 220
一、投资政策 220
二、财税政策 221
三、人力资源体系 222
四、居民安置 222
五、生态补偿 224
本章小结 225
第六章 生态与经济约束下的采煤沉陷区社会风险及治理 226
第一节 采煤沉陷区社会运行风险及生态经济诱因 226
一、采煤沉陷区社会运行的风险识别 226
二、采煤沉陷区社会风险聚集的生态与经济诱因 231
第二节 采煤沉陷区社会运行风险评估与防控体系构建 235
一、采煤沉陷区社会运行风险评估原则 235
二、采煤沉陷区社会运行风险评估指标 237
三、采煤沉陷区社会运行风险的防控体系 242
第三节 采煤沉陷区社会治理模式 246
一、采煤沉陷区社会风险治理的综合困境 246
二、采煤沉陷区社会风险治理的模式选择 251
三、采煤沉陷区社会风险治理的路径选择 255
第四节 采煤沉陷区社会风险治理:以淮南市为例 260
一、淮南采煤沉陷区的社会风险识别 260
二、淮南采煤沉陷区社会风险的治理措施及经验 266
三、淮南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特色治理模式 270
第五节 基于“生态-经济-社会”互动的社会治理运行方式 273
一、采煤沉陷区社会风险治理的运行方式 273
二、采煤沉陷区社会风险治理状况与评估 278
第六节 采煤沉陷区社会治理运行保障体系 284
一、保障对象 284
二、保障手段 285
三、保障过程 285
本章小结 286
第七章 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调控机制研究 289
第一节 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多维关系调控目标 289
一、生态-经济子系统协调发展的调控目标 289
二、经济-社会子系统协调发展的调控目标 290
三、生态-社会子系统协调发展的调控目标 291
四、“生态-经济-社会”三维系统协调发展的调控目标 292
第二节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调控措施分析 293
一、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调控措施及特点分析 293
二、典型采煤沉陷区调控措施特征 298
第三节 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运行机理与
调控机制解析 304
一、采煤沉陷区三维系统协调发展的运行机理探讨 304
二、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调控机制解析 306
三、“公共政策-法制保障-绩效管理”综合调控机制框架设计 314
第四节 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公共政策需求与设计 314
一、产业政策需求与设计 314
二、政府管制政策需求与设计 318
三、财税政策需求与设计 320
四、金融政策需求与设计 324
五、匹配不同协调发展类型的公共政策组合设计 327
第五节 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法制保障建设 329
一、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法制建设的问题及分析 329
二、采煤沉陷区制度法制化建设的路径设计 330
第六节 采煤沉陷区协调发展的绩效评估与管理体系构建 339
一、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340
二、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绩效管理系统设计 341
本章小结 348
参考文献 350
后记 362
图目录
图1.1 研究技术路线图 13
图2.1 “生态-经济-社会”多维关系内涵与研究内容安排 15
图2.2 采动引起的地表裂缝 19
图2.3 采动引起的塌陷坑 19
图2.4 非充分采动时主断面内地表移动和变形分布规律 20
图2.5 压力-状态-响应及其改进模型 23
图2.6 “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机制图 30
图3.1 2006~2016年煤炭产量及其煤炭 与能源总量占比 33
图3.2 前10名省(自治区)年累计采煤量 33
图3.3 地表移动观测站示意图 35
图3.4 工作面走向下沉曲线图 35
图3.5 数值模型 36
图3.6 重复开采工作面走向下沉曲线 37
图3.7 重复开采工作面走向倾斜曲线 38
图3.8 重复开采工作面走向曲率曲线 39
图3.9 重复开采工作面走向水平移动曲线 41
图3.10 重复开采工作面走向水平变形曲线 42
图3.11 下沉系数和水平移动系数与采动次数之间关系图 44
图3.12 和与采动次数之间关系图 45
图3.13 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利用示意图 49
图3.14 斜坡地立体苗木种植结构 50
图3.15 沉陷积水区“边沉边治理”技术原理 50
图3.16 治理前后对照图 51
图3.17 22201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布置图 52
图3.18 52304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布置图 52
图3.19 GPR地裂缝发育信息提取结果 54
图3.20 采动地裂缝动态发育曲线 55
图3.21 地裂缝深度与宽度之间的关系 55
图3.22 地裂缝发育深度与落差之间的关系 55
图3.23 滑动型地裂缝模型 56
图3.24 滑动型地裂缝动态发育过程 57
图3.25 滑动型裂缝距与沟谷坡度之间的关系 60
图3.26 滑动型裂缝角与沟谷坡度之间的关系 60
图3.27 滑动型裂缝距与沟谷位置之间的关系 61
图3.28 滑动型裂缝角与沟谷位置之间的关系 61
图3.29 土壤综合改良技术体系组成流程图 62
图3.30 系统之间及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图 64
图3.31 系统总体结构 65
图3.32 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因果关系图 67
图3.33 X、Y系统耦合过程示意图 71
图3.34 淮南、淮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度 74
图3.35 鄂尔多斯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度 75
图3.36 淮南市“经济-社会”耦合度指数变化 76
图3.37 淮北市“经济-社会”耦合度指数变化 77
图3.38 鄂尔多斯市“经济-社会”耦合度指数变化 78
图3.39 淮南、淮北“生态-社会”协调发展度 81
图3.40 鄂尔多斯市“生态-社会”耦合协调发展度 81
图3.41 淮南市“生态-社会”耦合度指数变化 83
图3.42 淮北市“生态-社会”耦合度指数变化 84
图3.43 鄂尔多斯市“生态-社会”耦合度指数 84
图3.44 淮南、淮北“生态-社会”协调发展度 87
图3.45 鄂尔多斯市“经济-生态”耦合协调发展度 88
图3.46 淮南市“经济-生态”耦合度指数变化 89
图3.47 淮北市“经济-生态”耦合度指数变化 90
图3.48 鄂尔多斯市“经济-生态”耦合度指数 91
图3.49 淮南、淮北“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度 93
图3.50 鄂尔多斯市“生态-经济-社会”耦合协调发展度 94
图3.51 研究区多维系统协调发展警度值 102
图4.1 2010~2017年淮南市自然资本供求变化 112
图4.2 淮南市各地类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 113
图4.3 淮南市各地类人均生态足迹变化 113
图4.4 2010~2017年淮南市存量流量利用比 117
图4.5 淮北市人均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赤字/盈余变化 119
图4.6 淮北市各地类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 119
图4.7 淮北市各地类人均生态
序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问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
第二节 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问题研究现状 3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3
二、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面临的问题 9
第三节 研究内容 11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2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4
第一节 概念界定 14
一、采煤沉陷区 14
二、“生态-经济-社会”复合体 14
三、“生态-经济-社会”多维关系 15
四、演化规律 15
五、调控机制 16
第二节 主要理论基础 17
一、系统动力学理论 17
二、开采沉陷理论 19
三、压力状态响应理论 22
四、经济转型理论 24
五、风险社会理论 28
六、协调发展理论 29
第三章 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多维关系与演化规律 32
第一节 采煤沉陷区的形成机理与特征 32
一、研究区概况 32
二、两淮采煤沉陷区开采沉陷规律和环境影响 34
三、鄂尔多斯采煤沉陷区开采沉陷规律和环境影响 51
第二节 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多维关系解析 64
一、“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结构 64
二、“生态-经济-社会”因果关系 66
第三节 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多维关系演化规律 69
一、耦合模型 69
二、二维关系演化规律 72
三、三维关系演化规律 92
第四节 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系统风险因素与辨识 96
一、系统风险因素辨识与协调发展预警模型建立 96
二、系统发展协调度警度测度模型 100
三、系统发展协调度预警分析 101
本章小结 104
第四章 采煤沉陷区生态风险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 107
第一节 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承载力与经济社会需求 107
一、采煤沉陷区资源利用现状 107
二、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承载力 130
第二节 采煤沉陷区生态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 156
一、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体系 156
二、淮南市生态安全评估与预警 157
三、淮北市生态安全评估与预警 160
四、鄂尔多斯市生态安全评估与预警 162
第三节 多维关系视角下的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模式 165
一、两淮采煤沉陷区可持续利用模式 165
二、鄂尔多斯采煤沉陷区可持续利用模式 167
第四节 经济与社会发展双重需求下的采煤沉陷区生态安全保障与控制策略 168
一、淮南市/淮北市可持续发展策略 168
二、鄂尔多斯市可持续发展策略 170
本章小结 172
第五章 生态与社会约束下的采煤沉陷区经济发展转型 174
第一节 采煤沉陷区经济发展现状与生态、社会约束 174
一、经济发展现状 174
二、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构建 176
三、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动力学特征 178
四、系统视角下采煤沉陷区经济转型的生态和社会约束 179
第二节 基于自然资源与人口特征的采煤沉陷区经济发展模式选择 184
一、采煤沉陷区经济转型绩效评价 184
二、采煤沉陷区城市转型速度 192
三、采煤沉陷区转型影响因素 198
四、基于EVS模型的采煤沉陷区经济转型模式选择 203
第三节 基于多维关系演化规律的采煤沉陷区经济发展转型路径 210
一、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经济转型路径选择 210
二、淮北市采煤沉陷区经济转型路径选择 214
三、鄂尔多斯市采煤沉陷区经济转型路径选择 217
第四节 采煤沉陷区经济发展转型的保障体系 220
一、投资政策 220
二、财税政策 221
三、人力资源体系 222
四、居民安置 222
五、生态补偿 224
本章小结 225
第六章 生态与经济约束下的采煤沉陷区社会风险及治理 226
第一节 采煤沉陷区社会运行风险及生态经济诱因 226
一、采煤沉陷区社会运行的风险识别 226
二、采煤沉陷区社会风险聚集的生态与经济诱因 231
第二节 采煤沉陷区社会运行风险评估与防控体系构建 235
一、采煤沉陷区社会运行风险评估原则 235
二、采煤沉陷区社会运行风险评估指标 237
三、采煤沉陷区社会运行风险的防控体系 242
第三节 采煤沉陷区社会治理模式 246
一、采煤沉陷区社会风险治理的综合困境 246
二、采煤沉陷区社会风险治理的模式选择 251
三、采煤沉陷区社会风险治理的路径选择 255
第四节 采煤沉陷区社会风险治理:以淮南市为例 260
一、淮南采煤沉陷区的社会风险识别 260
二、淮南采煤沉陷区社会风险的治理措施及经验 266
三、淮南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特色治理模式 270
第五节 基于“生态-经济-社会”互动的社会治理运行方式 273
一、采煤沉陷区社会风险治理的运行方式 273
二、采煤沉陷区社会风险治理状况与评估 278
第六节 采煤沉陷区社会治理运行保障体系 284
一、保障对象 284
二、保障手段 285
三、保障过程 285
本章小结 286
第七章 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调控机制研究 289
第一节 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多维关系调控目标 289
一、生态-经济子系统协调发展的调控目标 289
二、经济-社会子系统协调发展的调控目标 290
三、生态-社会子系统协调发展的调控目标 291
四、“生态-经济-社会”三维系统协调发展的调控目标 292
第二节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调控措施分析 293
一、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调控措施及特点分析 293
二、典型采煤沉陷区调控措施特征 298
第三节 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运行机理与
调控机制解析 304
一、采煤沉陷区三维系统协调发展的运行机理探讨 304
二、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调控机制解析 306
三、“公共政策-法制保障-绩效管理”综合调控机制框架设计 314
第四节 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公共政策需求与设计 314
一、产业政策需求与设计 314
二、政府管制政策需求与设计 318
三、财税政策需求与设计 320
四、金融政策需求与设计 324
五、匹配不同协调发展类型的公共政策组合设计 327
第五节 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法制保障建设 329
一、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法制建设的问题及分析 329
二、采煤沉陷区制度法制化建设的路径设计 330
第六节 采煤沉陷区协调发展的绩效评估与管理体系构建 339
一、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340
二、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绩效管理系统设计 341
本章小结 348
参考文献 350
后记 362
图目录
图1.1 研究技术路线图 13
图2.1 “生态-经济-社会”多维关系内涵与研究内容安排 15
图2.2 采动引起的地表裂缝 19
图2.3 采动引起的塌陷坑 19
图2.4 非充分采动时主断面内地表移动和变形分布规律 20
图2.5 压力-状态-响应及其改进模型 23
图2.6 “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机制图 30
图3.1 2006~2016年煤炭产量及其煤炭 与能源总量占比 33
图3.2 前10名省(自治区)年累计采煤量 33
图3.3 地表移动观测站示意图 35
图3.4 工作面走向下沉曲线图 35
图3.5 数值模型 36
图3.6 重复开采工作面走向下沉曲线 37
图3.7 重复开采工作面走向倾斜曲线 38
图3.8 重复开采工作面走向曲率曲线 39
图3.9 重复开采工作面走向水平移动曲线 41
图3.10 重复开采工作面走向水平变形曲线 42
图3.11 下沉系数和水平移动系数与采动次数之间关系图 44
图3.12 和与采动次数之间关系图 45
图3.13 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利用示意图 49
图3.14 斜坡地立体苗木种植结构 50
图3.15 沉陷积水区“边沉边治理”技术原理 50
图3.16 治理前后对照图 51
图3.17 22201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布置图 52
图3.18 52304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布置图 52
图3.19 GPR地裂缝发育信息提取结果 54
图3.20 采动地裂缝动态发育曲线 55
图3.21 地裂缝深度与宽度之间的关系 55
图3.22 地裂缝发育深度与落差之间的关系 55
图3.23 滑动型地裂缝模型 56
图3.24 滑动型地裂缝动态发育过程 57
图3.25 滑动型裂缝距与沟谷坡度之间的关系 60
图3.26 滑动型裂缝角与沟谷坡度之间的关系 60
图3.27 滑动型裂缝距与沟谷位置之间的关系 61
图3.28 滑动型裂缝角与沟谷位置之间的关系 61
图3.29 土壤综合改良技术体系组成流程图 62
图3.30 系统之间及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图 64
图3.31 系统总体结构 65
图3.32 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因果关系图 67
图3.33 X、Y系统耦合过程示意图 71
图3.34 淮南、淮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度 74
图3.35 鄂尔多斯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度 75
图3.36 淮南市“经济-社会”耦合度指数变化 76
图3.37 淮北市“经济-社会”耦合度指数变化 77
图3.38 鄂尔多斯市“经济-社会”耦合度指数变化 78
图3.39 淮南、淮北“生态-社会”协调发展度 81
图3.40 鄂尔多斯市“生态-社会”耦合协调发展度 81
图3.41 淮南市“生态-社会”耦合度指数变化 83
图3.42 淮北市“生态-社会”耦合度指数变化 84
图3.43 鄂尔多斯市“生态-社会”耦合度指数 84
图3.44 淮南、淮北“生态-社会”协调发展度 87
图3.45 鄂尔多斯市“经济-生态”耦合协调发展度 88
图3.46 淮南市“经济-生态”耦合度指数变化 89
图3.47 淮北市“经济-生态”耦合度指数变化 90
图3.48 鄂尔多斯市“经济-生态”耦合度指数 91
图3.49 淮南、淮北“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度 93
图3.50 鄂尔多斯市“生态-经济-社会”耦合协调发展度 94
图3.51 研究区多维系统协调发展警度值 102
图4.1 2010~2017年淮南市自然资本供求变化 112
图4.2 淮南市各地类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 113
图4.3 淮南市各地类人均生态足迹变化 113
图4.4 2010~2017年淮南市存量流量利用比 117
图4.5 淮北市人均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赤字/盈余变化 119
图4.6 淮北市各地类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 119
图4.7 淮北市各地类人均生态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