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国乡村建设思想百年史(上下册)
作者:王先明 等 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1-08-01
ISBN:9787100194495
定价:¥28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该书系统梳理了20世纪以来的乡村建设思想和实践的历史,重点分析孙中山、梁漱溟、晏阳初、毛泽东、刘少奇等多位历史人物对“乡村建设”这个历史命题的认识、表述和实践,进而叙写现当代中国共产党为建设中国乡村做出的努力,尤其是中共十八大后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在超越性发展中所具有的新时代特色。中国共产党通过乡村振兴战略,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已久的“三农”问题,实现了全面小康的目标。无论是基于思想脉络还是基于实践探索,其中“新农村建设”的思想诉求或话语模式绵延既久,已跨越了时代,贯穿百年历史进程。
作者简介
王先明,南开大学杰出教授,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专家。兼任国家教材委历史学专家委员,中国义和团研究会会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为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社会史、文化史。在国家权威历史学杂志《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世界历史》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多部,代表作有《乡路漫漫:20世纪之中国乡村(1901—1949)》《变动时代的乡绅一一乡绅与乡村社会结构变迁(1901—1945)》《走向社会的历史学一一社会史理论问题研究》等。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多项。获人事部、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优秀教师奖章”, 获教育部“第三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多次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乡村建设思想形成之背景
一、时代背景一:乡村破坏之征象
二、时代背景二:破坏乡村的力量与原因
三、从“农村立国”到“村治”主张
四、沈定一与东乡自治0
第二章 乡村建设思想之孕育与形成
一、孙中山建设思想之影响
二、乡村建设思想的源起
三、乡村建设与乡村自治
四、乡村建设与农村复兴思潮
五、基本释义:乡村建设及其思想
第三章 走向高涨的乡村建设思想一、民国知识分子与乡村建设
二、农村合作派的乡村建设思想
三、乡村建设派的乡村建设思想
四、中国经济派的乡村建设思想
五、中国农村派的乡村建设思想
第四章 乡村建设思想的传播与扩展
一、乡村建设思想的传播概况
二、大众媒体对乡村问题的关注
三、乡村报道焦点之一:乡村现状及乡村衰落的原因
四、乡村报道焦点之二:解决乡村问题的呼吁与探讨
五、乡村报道焦点之三:乡村建设的着力点
六、乡村报道焦点之四:对乡村建设运动的反思与展望
第五章 多种乡村建设理论与模式的比较
一、米迪刚与“翟城村模式”
二、晏阳初与“定县模式”
三、梁漱溟与“邹平模式”
四、卢作孚与“北碚模式”
五、彭禹廷与“宛西模式”
六、沈鸿烈与“青岛模式”
七、其他代表人物的乡建思想与实践模式
八、各种乡村建设模式的综合比较
第六章 国民政府的乡村建设理论与政策
一、理论家的思想主张—以陶希圣为例
二、蒋介石的乡村建设主张
三、国民政府的乡村治理与建设的政策、措施
四、阎锡山的“村政”及乡村十年建设
五、其他地方的乡村建设实践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乡村建设的思想与主张
一、早期共产党人的乡村建设思想
二、毛泽东革命理论中的乡村建设思想
三、从苏维埃到延安时期的乡村建设
四、中国共产党乡村建设的历史经验
第八章 历史转折与乡村建设思想的时代诉求
一、引论—延安论辩的思想意义
二、社会建设:乡村建设思想的主导方向
三、固本之举:建设路径选择的再思考
四、历史转折:乡村建设思想的时代价值
五、留待未来:一个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第九章 新中国建设的路向选择与乡村建设
一、历史转折:工作重心的转移
二、主导取向:乡村重心的时代性转移
三、三大建设:新中国建设的基本内容
四、建设方针:重点建设城市的政策取向
五、集体化:乡村重建与农业改造
六、新探索:工业化道路与乡村建设问题
第十章 对新中国农村建设问题的调研与思考
一、 邓子恢关于新中国农村建设的认识
二、周恩来与新中国农业建设主张
三、刘少奇与新中国农业建设的认识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层关于农村建设思想的侧重点
五、毛泽东与《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孕育
一、道路探索中的思想碰撞与互动
二、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孕育
三、刘少奇与新农村建设思想的提出
四、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制度根基
五、“四化”建设的题中之意
第十二章 时代主题的摆动与“优农”思想的形成
一、中共八大与“建设”的时代主题
二、摆动中的时代主题:建设抑或革命
三、乡村危象的持续发生及其反思
四、“实现农轻重”:“优农”思想的提出
五、“抓革命,促生产”:“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乡村建设
第十三章 “一心一意搞建设”—新时期的农村改革与制度重建
一、农村率先改革与“四化”建设再起航
二、生产责任制与乡村建设的体制性变革
三、直选与自治:乡村民主建设的思想与实践
四、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新时期”的乡村社会建设
五、发展中的新问题:新时期的“三农”之困
第十四章 新农村建设思想与实践的国家战略
一、“三农”问题再聚焦:新农村建设的新背景
二、从农村城市化到建设新农村:新农村建设新路径
三、五位一体:新农村建设思想再阐释
四、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
五、和谐社会基础:新农村建设的落脚点
第十五章 中国乡村建设思想发展的时代性跨越
一、新农村建设思想历史探源
二、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制度建构
三、新农村建设思想内涵的时代性跨越
四、历史演变进程的比较与审思
五、主导方向与基本诉求
六、“新常态”下新农村建设思想的新高度
七、振兴乡村—谱写新时代中国乡村建设新篇章
结 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第一章 乡村建设思想形成之背景
一、时代背景一:乡村破坏之征象
二、时代背景二:破坏乡村的力量与原因
三、从“农村立国”到“村治”主张
四、沈定一与东乡自治0
第二章 乡村建设思想之孕育与形成
一、孙中山建设思想之影响
二、乡村建设思想的源起
三、乡村建设与乡村自治
四、乡村建设与农村复兴思潮
五、基本释义:乡村建设及其思想
第三章 走向高涨的乡村建设思想一、民国知识分子与乡村建设
二、农村合作派的乡村建设思想
三、乡村建设派的乡村建设思想
四、中国经济派的乡村建设思想
五、中国农村派的乡村建设思想
第四章 乡村建设思想的传播与扩展
一、乡村建设思想的传播概况
二、大众媒体对乡村问题的关注
三、乡村报道焦点之一:乡村现状及乡村衰落的原因
四、乡村报道焦点之二:解决乡村问题的呼吁与探讨
五、乡村报道焦点之三:乡村建设的着力点
六、乡村报道焦点之四:对乡村建设运动的反思与展望
第五章 多种乡村建设理论与模式的比较
一、米迪刚与“翟城村模式”
二、晏阳初与“定县模式”
三、梁漱溟与“邹平模式”
四、卢作孚与“北碚模式”
五、彭禹廷与“宛西模式”
六、沈鸿烈与“青岛模式”
七、其他代表人物的乡建思想与实践模式
八、各种乡村建设模式的综合比较
第六章 国民政府的乡村建设理论与政策
一、理论家的思想主张—以陶希圣为例
二、蒋介石的乡村建设主张
三、国民政府的乡村治理与建设的政策、措施
四、阎锡山的“村政”及乡村十年建设
五、其他地方的乡村建设实践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乡村建设的思想与主张
一、早期共产党人的乡村建设思想
二、毛泽东革命理论中的乡村建设思想
三、从苏维埃到延安时期的乡村建设
四、中国共产党乡村建设的历史经验
第八章 历史转折与乡村建设思想的时代诉求
一、引论—延安论辩的思想意义
二、社会建设:乡村建设思想的主导方向
三、固本之举:建设路径选择的再思考
四、历史转折:乡村建设思想的时代价值
五、留待未来:一个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第九章 新中国建设的路向选择与乡村建设
一、历史转折:工作重心的转移
二、主导取向:乡村重心的时代性转移
三、三大建设:新中国建设的基本内容
四、建设方针:重点建设城市的政策取向
五、集体化:乡村重建与农业改造
六、新探索:工业化道路与乡村建设问题
第十章 对新中国农村建设问题的调研与思考
一、 邓子恢关于新中国农村建设的认识
二、周恩来与新中国农业建设主张
三、刘少奇与新中国农业建设的认识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层关于农村建设思想的侧重点
五、毛泽东与《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孕育
一、道路探索中的思想碰撞与互动
二、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孕育
三、刘少奇与新农村建设思想的提出
四、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制度根基
五、“四化”建设的题中之意
第十二章 时代主题的摆动与“优农”思想的形成
一、中共八大与“建设”的时代主题
二、摆动中的时代主题:建设抑或革命
三、乡村危象的持续发生及其反思
四、“实现农轻重”:“优农”思想的提出
五、“抓革命,促生产”:“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乡村建设
第十三章 “一心一意搞建设”—新时期的农村改革与制度重建
一、农村率先改革与“四化”建设再起航
二、生产责任制与乡村建设的体制性变革
三、直选与自治:乡村民主建设的思想与实践
四、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新时期”的乡村社会建设
五、发展中的新问题:新时期的“三农”之困
第十四章 新农村建设思想与实践的国家战略
一、“三农”问题再聚焦:新农村建设的新背景
二、从农村城市化到建设新农村:新农村建设新路径
三、五位一体:新农村建设思想再阐释
四、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
五、和谐社会基础:新农村建设的落脚点
第十五章 中国乡村建设思想发展的时代性跨越
一、新农村建设思想历史探源
二、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制度建构
三、新农村建设思想内涵的时代性跨越
四、历史演变进程的比较与审思
五、主导方向与基本诉求
六、“新常态”下新农村建设思想的新高度
七、振兴乡村—谱写新时代中国乡村建设新篇章
结 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