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董学与孔学的正本清源(上、下册)

董学与孔学的正本清源(上、下册)

作者:张珂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9-01

ISBN:9787010218656

定价:¥150.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是本书是继《唯实主义》之后 “董学与孔学辨正系列”丛书的第二部,是董学与孔学唯实比较的著作,主题是对董学(董仲舒的哲学体系)和孔学(孔子思想)进行唯实比较,以探索这个持续了两千多年的哲学和历史迷案,解开一些学术和历史谜团。为此,本书以两者的观念事实为基础,通过对董学和孔学的唯实比较,进行拨乱反正和正本清源的工作,为重新阐明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主题和逻辑主线,为构建符合观念事实和历史事实的中国哲学史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传统的观念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史当然的核心和逻辑主线,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的孔子是中国传统哲学史最核心的人物,是中国文化的基石,是中国传统文明的奠基人。这个观点似乎是关于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哲学史的常识性结论。而本书则提出质疑,认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奠基人是董仲舒,董学才是中国传统文明的真正基石,董仲舒与汉武帝根据董学创立了新的国家意识形态,并且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公羊模式”,革命性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也使中国文明发生了质变。也就是说,董仲舒才是中国传统文明的奠基人,董学才是中国哲学和中国传统文明的主题和主旋律。 为此,书中对董学和孔学进行了系统、全面、深入、公正的比较。根据内在的逻辑线索和内容,分为五部。 第一部是董学的本质。集中分析了董学的体系,涉及核心概念体系、方法论、天人合一理论、阴阳哲学、人性理论、皇权主义的政治哲学、教化论以及在国家体制方面的设计和政策建议等诸方面,挖掘其价值观。 第二部是孔学的本质。集中分析了孔子的思想,涉及核心概念体系、理念、方法论,指出孔学内部诸多空白领域和内在悖论,对其价值观进行认定。 第三部是对比董学与孔学是完全不同的哲学思想。对董学和孔学的本质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指出两者是本质上完全不同的哲学思想,体现相互对立的价值观。两者另一个重要的分野在于董学是皇权时期的国家意识形态,而孔学是这个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是由皇权树立起来的“形象代言人”。 第四部是董学与孔学的重新定位。对董学与孔学的真正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位,认为董学是中国传统文明的国家意识形态,孔学只是这个意识形态的一个局部,中国哲学史的主线是董学而不是孔学。董学对孔学进行了扬弃和同化,成为其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和一项具体的政策。 第五部是董仲舒的“托孔入世”的策略考辨。对董仲舒对于孔学的处理方式即“托孔入世”的策略进行了系统的考辨,认为这是中国哲学史“董冠孔戴”现象的滥觞。
作者简介
  张珂,字无可,号风隐。毕业于国际关系学院、北京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在伦敦、纽约和香港等国际投资银行界工作多年,曾任香港上市公司总裁。多年来笔耕不辍,致力于哲学、历史学和诗词创作。现为沈阳城市学院客座教授及特邀研究员,辽宁周易协会副会长。已出版诗集《时间的夜影》《时间的沉沙》,词集《萧月集》以及哲学专著《唯实主义》等。
目录
绪 论…………………………………………………………………… 001

第一部 董学与孔学比较的方法论和理论框架

第一章 唯实主义的具体应用………………………………………… 002
第二章 董学与孔学唯实比较的理论框架…………………………… 004

第二部 董学的本质

第三章 董仲舒的生平………………………………………………… 008
第一节 董仲舒的生活经历概括?………………………………… 008
第二节 董学的创立?……………………………………………… 013
第三节 独特的品行?……………………………………………… 015
第四节 董仲舒仕途中的重要节点?……………………………… 021
第五节 董仲舒多受小人的陷害?………………………………… 025
第六节 董仲舒是汉武帝朝决策的重要参与者?………………… 027
第七节 汉武帝与董仲舒之间的关系考?………………………… 030
第八节 身后的冷遇?……………………………………………… 043
第九节 董仲舒赞?………………………………………………… 043

第四章 对董仲舒著作的唯实考辨…………………………………… 046
第一节 公羊学考辨?……………………………………………… 046
第二节 《公羊传》的真正作者?………………………………… 055
第三节 董学的其他著作?………………………………………… 071

第五章 董学与公羊学………………………………………………… 078
第一节 董学与公羊学之间的关系?……………………………… 078
第二节 公羊学的四个维度?……………………………………… 079
第三节 广义公羊学的出现?……………………………………… 080

第六章 董学的天的形而上学………………………………………… 095
第一节 董学的体系性?…………………………………………… 095
第二节 形而上学?………………………………………………… 095
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天学”?…………………………………… 111
第四节 董仲舒的天的形而上学?………………………………… 124

第七章 董学的天人合一哲学………………………………………… 149
第一节 天人合一哲学是董学的灵魂?…………………………… 149
第二节 从天人感应向天人合一的过渡?………………………… 149
第三节 天人合一理论的原则?…………………………………… 153
第四节 天人合一理论与皇权主义的政治哲学?………………… 155

第八章 董学的阴阳五行哲学………………………………………… 156
第一节 阴阳观与五行观?………………………………………… 156
第二节 阴阳学的创始人邹衍?…………………………………… 169
第三节 董仲舒的阴阳五行哲学?………………………………… 173
第四节 董学阴阳五行哲学的意义?……………………………… 184

第九章 董学的三维本体论…………………………………………… 191
第一节 天、地、人共为本体?…………………………………… 191
第二节 三维本体论中的对应范畴?……………………………… 192
第三节 三维本体论与皇权主义?………………………………… 196

第十章 董学的天道认识论…………………………………………… 198
第一节 董学的名义论?…………………………………………… 198
第二节 天道认识论的功能性?…………………………………… 199
第三节 圣人的作用?……………………………………………… 200
第四节 董学的天道认识论与孔学的比较?……………………… 201
第五节 董学的天道认识论是中国传统哲学史在认识论上的最高点… 202

第十一章 董学的皇权主义…………………………………………… 203
第一节 天人合一理论下的政治哲学?…………………………… 203
第二节 天人合一理论的意义?…………………………………… 217
第三节 灾异论?…………………………………………………… 226
第四节 皇权主义的逻辑?………………………………………… 239
第五节 作为政治理念的皇权主义?……………………………… 247
第六节 对皇权主义的各种误解和诋毁的澄清?………………… 253

第十二章 董学的大一统理论………………………………………… 259
第一节 董仲舒之前的大一统?…………………………………… 259
第二节 董学的大一统概念?……………………………………… 260
第三节 董学的大一统背后的政治理念?………………………… 268
第四节 董学的大一统理念的原则和特征?……………………… 270
第五节 董学的大一统理论的意义?……………………………… 282

第十三章 董学的人性理论…………………………………………… 285
第一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人性理论的两个原则?………………… 285
第二节 董仲舒对于先秦人性论的理论突破?…………………… 286
第三节 董仲舒人性理论的方法论和概念体系?………………… 287
第四节 性三品的人性理论?……………………………………… 299

第十四章 董学的伦理学……………………………………………… 307
第一节 董学伦理学的渊源和基础?……………………………… 307
第二节 董学伦理学的内容?……………………………………… 310
第三节 董学伦理学的本质是国家伦理学?……………………… 319
第四节 董学的仁义观?…………………………………………… 323
第五节 董学关于礼的观念?……………………………………… 335
第六节 伦理学在董学与孔学中的不同地位?…………………… 338
第七节 伦理学是分辨董学与孔学的一个关节点?……………… 338

第十五章 董学的战争哲学…………………………………………… 339
第一节 董学的政治哲学与先秦百家?…………………………… 340
第二节 作为体系性存在的董学战争哲学?……………………… 342
第三节 董学战争哲学的重要理念?……………………………… 345

第十六章 董学的功德观……………………………………………… 362
第一节 立德与立功的和谐统一?………………………………… 362
第二节 功德观的哲学基础?……………………………………… 365
第三节 董学的功德观的哲学意义?……………………………… 366

第十七章 董学的历史哲学…………………………………………… 369
第一节 以史载政的方法论?……………………………………… 370
第二节 三统三正论?……………………………………………… 372
第三节 三世说?…………………………………………………… 380
第四节 圣人论?…………………………………………………… 385

第十八章 董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397
第一节 董学的政治经济学?……………………………………… 398
第二节 汉武帝的宏观经济政策?………………………………… 405
第三节 董仲舒对汉武帝的经济政策的批评?…………………… 410

第十九章 董学的教化论……………………………………………… 413
第一节 董仲舒对教化的极度重视?……………………………… 413
第二节 董学教化论的内容?……………………………………… 415
第三节 董学教化论的影响和意义?……………………………… 422

第二十章 董仲舒对于秦朝的行为模式的扬弃……………………… 425
第一节 董学继承了商鞅模式的基干?…………………………… 425
第二节 董仲舒对秦朝的行为模式的批判?……………………… 427

第二十一章 董学是全新的法律体系………………………………… 431

第二十二章 董学的方法论…………………………………………… 434
第一节 系统论方法?……………………………………………… 435
第二节 天人合一理论?…………………………………………… 440
第三节 阴阳五行哲学?…………………………………………… 441
第四节 董学辩证法?……………………………………………… 441
第五节 以传代经法?……………………………………………… 453
第六节 经验主义和哲学思辨?…………………………………… 457
第七节 董学的方法论与孔学没有共通性?……………………… 459

第二十三章 董学的本质……………………………………………… 461
第一节 董学的逻辑结构?………………………………………… 461
第二节 董学的价值观?…………………………………………… 463
第三节 董学的重要特征?………………………………………… 465
第四节 董学内在的逻辑矛盾和不足?…………………………… 466
第五节 董仲舒的历史贡献?……………………………………… 471

第三部 孔学的本质

第二十四章 本初的孔子……………………………………………… 474

第二十五章 分析孔学所依托的唯实史料…………………………… 478
第一节 孔子的“述而不作”?…………………………………… 478
第二节 研究孔学的唯实史料?…………………………………… 479
第三节 六经真相考辨?…………………………………………… 483
第四节 孔子不曾作《易》考?…………………………………… 489

第二十六章 孔学的概念体系………………………………………… 509
第一节 孔学的孝?………………………………………………… 509
第二节 孔学的仁?………………………………………………… 518
第三节 孔学的礼?………………………………………………… 521
第四节 孔学的义?………………………………………………… 531
第五节 孔学的忠?………………………………………………… 531
第六节 孔学的道?………………………………………………… 539
第七节 孔学的天?………………………………………………… 541
第八节 孔学的性?………………………………………………… 543
第九节 孔学的德?………………………………………………… 543

第二十七章 孔学的核心理念………………………………………… 545
第一节 君子观?…………………………………………………… 545
第二节 义利观?…………………………………………………… 559
第三节 政治观?…………………………………………………… 560
第四节 教育观?…………………………………………………… 569
第五节 中庸观?…………………………………………………… 577
第六节 死亡观?…………………………………………………… 579
第七节 夷夏观?…………………………………………………… 582

第二十八章 残缺的孔学……………………………………………… 584
第一节 孔学没有形而上学?……………………………………… 586
第二节 孔学没有人性论?………………………………………… 592
第三节 孔学没有宗教观?………………………………………… 597
第四节 孔学的政治观的缺陷?…………………………………… 606
第五节 孔学缺乏法制观?………………………………………… 615
第六节 孔学缺乏战争观?………………………………………… 617
第七节 孔学没有经济观?………………………………………… 623

第二十九章 孔学的内在逻辑悖论…………………………………… 626
第一节 孔学的核心概念之间的悖论?…………………………… 627
第二节 孔学在政治观上的悖论?………………………………… 632
第三节 君子伦理学与政治学的悖论?…………………………… 634
第四节 立德与立功的悖论?……………………………………… 641
第五节 孔学在价值观上的悖论?………………………………… 642

第三十章 孔学的方法………………………………………………… 645

第三十一章 孔学的价值观…………………………………………… 651

第三十二章 孔学的本质……………………………………………… 663

第三十三章 孔学对于中国哲学的真正意义………………………… 668

第四部 董学与孔学是完全不同的哲学思想

第三十四章 董学与孔学对于时代危机的不同立场………………… 676
第一节 孔子对于时代危机的立场?……………………………… 676
第二节 董仲舒对于时代危机的立场?…………………………… 685

第三十五章 董学与孔学在观念事实上的本质性差异……………… 696
第一节 两者在观念事实上完全不同?…………………………… 696
第二节 两者在理念上完全不同?………………………………… 697
第三节 两者在体系性上完全不同?……………………………… 702
第四节 两者在方法论上完全不同?……………………………… 702

第三十六章 董学与孔学在价值观上的本质性差异………………… 705

第三十七章 董学与孔学在意识形态上的本质性差异……………… 709

第三十八章 董学和孔学比较小结…………………………………… 710
第一节 前哲学、哲学与哲学体系?……………………………… 710
第二节 所着眼的行为主体不同?………………………………… 711
第三节 董学与孔学的差异是本质性的?………………………… 711
第五部 董学与孔学的重新定位

第三十九章 被扭曲、误解和严重低估的董仲舒…………………… 714
第一节 对董仲舒长达两千年的误读和压制?…………………… 714
第二节 董仲舒的各种“头衔”?………………………………… 715
第三节 近现代对董学的不公正评价原因考?…………………… 732

第四十章 董学对孔学的再造………………………………………… 739
第一节 董学拯救了孔学?………………………………………… 739
第二节 董学改造孔学的具体方式?……………………………… 740
第三节 董学对孔学价值观的扬弃和同化?……………………… 742
第四节 董学与孔学在政治功能上呈现出了一体性?…………… 743

第四十一章 董学与孔学关系的准确定位…………………………… 744
第一节 董学与孔学的真正关系?………………………………… 744
第二节 另一种可能性?…………………………………………… 747
第三节 董学与孔学关系上的错误结论必须加以纠正?………… 748

第四十二章 董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和主体…………………… 749
第一节 董学作为中国哲学主体的表现方面?…………………… 749
第二节 传统中国文明的主要价值观是董学而不是孔学?……… 753

第四十三章 中国哲学史的二元结构………………………………… 763
第一节 中国哲学史的二元结构的内容?………………………… 763
第二节 教化论工具的历史嬗变?………………………………… 764
第三节 孔子的角色始终如一?…………………………………… 765
第四节 二元结构之下的董学和孔学?…………………………… 766

第六部 董仲舒“托孔入世”策略考辨

第四十四章 董仲舒的“托孔入世”策略…………………………… 774
第一节 董仲舒“托孔入世”是历史事实?……………………… 774
第二节 “罢黜百家,独尊孔术”的唯实解构?………………… 775

第四十五章 董仲舒的“托孔入世”策略剖析……………………… 777
第一节 新哲学如何入世是个难题?……………………………… 777
第二节 董仲舒的入世策略选择?………………………………… 784
第三节 董仲舒“托孔入世”策略的实施?……………………… 785
第四节 董仲舒托孔不托儒?……………………………………… 789
第五节 对董仲舒“托孔入世”策略的历史原因的分析?……… 791
第六节 “托孔入世”的效果?…………………………………… 803

第四十六章 董仲舒在董学成功之后的态度变化…………………… 808
第一节 董仲舒继续假托孔子阐述董学的理念?………………… 808
第二节 董仲舒对于《春秋》经文的真实看法?………………… 810

第四十七章 “托孔入世”对于中国哲学史的影响… ………………… 818
第一节 孔子“依董入圣”?……………………………………… 818
第二节 董仲舒的隐形化和“董冠孔戴”现象的出现?………… 820
第三节 董冠孔戴的生成和孔学正统化的原因考辨?…………… 821

参考书目………………………………………………………………… 829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