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以交流和沟通重构社会关系模式
作者:丁元竹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12-01
ISBN:9787520376181
定价:¥24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在分析社会体制基本问题的界定、研究方法、理论和实践历史脉络的基础上,探讨了公共利益与公共空间、社会空间与社会关系模式,社会动员机制、国际上社会体制的案例情况和国别经验,以及当前推进社会体制改革面临的新环境、新形势等,论述了社会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总体设计和配套政策,建构了有关社会体制的逻辑体系。
作者简介
丁元竹,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督学、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承担国家和国际组织委托课题二十余项,出版专著和主编著作二十余本,在《社会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数百篇。
目录
第一章 概念阐释、研究价值、研究方法、理论框架
第一节 主要概念阐释和研究范围界定
一 主要概念
二 社会体制内涵外延的阐释和分析
三 核心概念及其拓展领域
第二节 研究价值
一 现实意义
二 实践价值
三 学术价值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 实地研究
二 理论研究与学理解释
三 大数据研究方法
四 综合决策机制研究
第四节 理论框架
第二章 社会体制的历史逻辑
第一节 中国社会体制的历史脉络
一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社会体制
二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体制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当代世界主要社会体制类型及其演变
一 以公众承担社会事务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体制:美国模式
二 福利国家的社会体制:欧洲模式
三 全球化下的社会体制
第三章 社会体制的理论逻辑
第一节 中国学者对于社会体制的探索
一 市民社会及其治理还是其他?
二 与经济体制改革配套的社会体制改革
三 以社会管理体制为核心的社会体制
四 以社会规范为核心的社会体制
第二节 国际学者对于社会体制的认识
一 把社会作为整体探索与社会需求
二 人与人关系模式组成的社会制度形式
三 制度、地位和角色的社会结构下的社会体制
四 同舟共济、公平发展的社会共识
五 对现行资本主义制度系统升级的理论探索
第三节 社会体制中“社会”与“文化”的逻辑
一 “社会”与“文化”
二 经济人与社会人
三 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与文化一体化
四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社会体制的探索
第四章 社会空间中的社会关系模式
第一节 社会与社会领域
一 相关概念的诠释
二 社会领域
第二节 社会互动中的社会秩序
一 社会秩序
二 社会沟通
三 社会沟通的历史演变
四 现代社会沟通的关节点
第三节 商业模式变化与社会空间扩张
一 互信社会价值的重塑
二 重塑交流的公共利益机制
第五章 “小我”与“大我”的公共空间
第一节 公共领域与公益利益:社会体制的核心
一 基本概念
二 公共领域的理论诠释
第二节 公共利益与社会发展
一 公共消费与社会空间
二 公共消费的结构化特征
第三节 共享经济:公私的混合领域
一 共享经济的产生、含义与特征
二 共享经济的社会体制内涵
三 共享经济的混合制度分析
四 共享经济的社会基础分析
第六章 社会动员机制与社会活力
第一节 社会动员机制
一 社会动员机制与社会治理体系
二 社会信任与社会治理体系的价值基础
三 公共空间拓展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 重塑社会动员机制
第二节 志愿服务的社会机制
一 志愿精神是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二 志愿精神是人类生活共同体的基本价值
三 志愿服务是日常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第七章 社会体制的国际视角
第一节 内生环境下的文化与社会体制:以印度社会发展为例
一 印度社会的人文生态与印度社会的生成
二 技术进步与印度社会变迁和转型
三 善良温和、机智聪慧、自信坚韧的人性特征
四 变化中的社会规范和习俗
第二节 公共领域和公共空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案例
一 公共部门的扩张和新型公共空间建设
二 公共领域的人力资源布局
第三节 社会关系模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案例
一 社会组织与公共领域
二 国(境)外公共服务类的社会组织模式
三 国(境)外公共服务类非营利组织的主要职能
第四节 社会领域创新
一 社会创新及其兴起
二 社会创新的主要内容和方式
第五节 互联网环境下的社会体制:特朗普治下的美国社会体制分析
一 特朗普的个体偏好及其特点分析
二 美国群体的媒体偏好及其特点分析
第八章 社会体制的创新环境
第一节 互联网环境下的当代社会结构变迁
一 技术创新与社会组织发展
二 技术进步中生成新型社会组织
三 社会组织服务方式创新
第二节 互联网环境下的公共部门
一 政府治理与国家治理的新阶段
二 政府治理的新理论
第三节 信息化环境下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制
一 信息化环境下的基本公共服务理论反思
二 基本公共服务供需平台的理论建构
三 基本公共服务平台的价值分析
第四节 技术创新与公共域的扩张
第五节 社会政策的综合决策
一 社会政策的决策机制
二 以现代技术和体制机制创新支撑社会政策决策
三 能力提升和绩效评估
第九章 改革和创新社会体制
第一节 社会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
一 始终坚持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和努力实现社会和谐这一根本宗旨
二 把提高人民的幸福感作为推动社会体制改革的抓手
三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体制的落
第一节 主要概念阐释和研究范围界定
一 主要概念
二 社会体制内涵外延的阐释和分析
三 核心概念及其拓展领域
第二节 研究价值
一 现实意义
二 实践价值
三 学术价值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 实地研究
二 理论研究与学理解释
三 大数据研究方法
四 综合决策机制研究
第四节 理论框架
第二章 社会体制的历史逻辑
第一节 中国社会体制的历史脉络
一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社会体制
二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体制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当代世界主要社会体制类型及其演变
一 以公众承担社会事务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体制:美国模式
二 福利国家的社会体制:欧洲模式
三 全球化下的社会体制
第三章 社会体制的理论逻辑
第一节 中国学者对于社会体制的探索
一 市民社会及其治理还是其他?
二 与经济体制改革配套的社会体制改革
三 以社会管理体制为核心的社会体制
四 以社会规范为核心的社会体制
第二节 国际学者对于社会体制的认识
一 把社会作为整体探索与社会需求
二 人与人关系模式组成的社会制度形式
三 制度、地位和角色的社会结构下的社会体制
四 同舟共济、公平发展的社会共识
五 对现行资本主义制度系统升级的理论探索
第三节 社会体制中“社会”与“文化”的逻辑
一 “社会”与“文化”
二 经济人与社会人
三 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与文化一体化
四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社会体制的探索
第四章 社会空间中的社会关系模式
第一节 社会与社会领域
一 相关概念的诠释
二 社会领域
第二节 社会互动中的社会秩序
一 社会秩序
二 社会沟通
三 社会沟通的历史演变
四 现代社会沟通的关节点
第三节 商业模式变化与社会空间扩张
一 互信社会价值的重塑
二 重塑交流的公共利益机制
第五章 “小我”与“大我”的公共空间
第一节 公共领域与公益利益:社会体制的核心
一 基本概念
二 公共领域的理论诠释
第二节 公共利益与社会发展
一 公共消费与社会空间
二 公共消费的结构化特征
第三节 共享经济:公私的混合领域
一 共享经济的产生、含义与特征
二 共享经济的社会体制内涵
三 共享经济的混合制度分析
四 共享经济的社会基础分析
第六章 社会动员机制与社会活力
第一节 社会动员机制
一 社会动员机制与社会治理体系
二 社会信任与社会治理体系的价值基础
三 公共空间拓展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 重塑社会动员机制
第二节 志愿服务的社会机制
一 志愿精神是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二 志愿精神是人类生活共同体的基本价值
三 志愿服务是日常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第七章 社会体制的国际视角
第一节 内生环境下的文化与社会体制:以印度社会发展为例
一 印度社会的人文生态与印度社会的生成
二 技术进步与印度社会变迁和转型
三 善良温和、机智聪慧、自信坚韧的人性特征
四 变化中的社会规范和习俗
第二节 公共领域和公共空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案例
一 公共部门的扩张和新型公共空间建设
二 公共领域的人力资源布局
第三节 社会关系模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案例
一 社会组织与公共领域
二 国(境)外公共服务类的社会组织模式
三 国(境)外公共服务类非营利组织的主要职能
第四节 社会领域创新
一 社会创新及其兴起
二 社会创新的主要内容和方式
第五节 互联网环境下的社会体制:特朗普治下的美国社会体制分析
一 特朗普的个体偏好及其特点分析
二 美国群体的媒体偏好及其特点分析
第八章 社会体制的创新环境
第一节 互联网环境下的当代社会结构变迁
一 技术创新与社会组织发展
二 技术进步中生成新型社会组织
三 社会组织服务方式创新
第二节 互联网环境下的公共部门
一 政府治理与国家治理的新阶段
二 政府治理的新理论
第三节 信息化环境下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制
一 信息化环境下的基本公共服务理论反思
二 基本公共服务供需平台的理论建构
三 基本公共服务平台的价值分析
第四节 技术创新与公共域的扩张
第五节 社会政策的综合决策
一 社会政策的决策机制
二 以现代技术和体制机制创新支撑社会政策决策
三 能力提升和绩效评估
第九章 改革和创新社会体制
第一节 社会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
一 始终坚持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和努力实现社会和谐这一根本宗旨
二 把提高人民的幸福感作为推动社会体制改革的抓手
三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体制的落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