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江苏产业发展报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019)
作者:宣烨 编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12-01
ISBN:9787513662130
定价:¥9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分四篇,第一篇市场环境篇,包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江苏制造的目标与任务、国家产业链重构与江苏服务型制造战略机遇、”互联网”与江苏服务型制造发展新模式。第二篇为市场结构篇,包括工程机械行业、轨道交通行业、汽车行业、船舶行业、专用设备行业、医疗器械行业、电子行业等。第三篇为市场绩效篇,包括“中国制造2019”与江苏服务型制造业转型升级、“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政策与江苏服务型制造业战略定位。第四篇为政策建议篇。
作者简介
宣烨,1968年12月出生,教授,经济学博士,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院长,南京财经大学连云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江苏离校青蓝工程创新团队带头人,江苏“333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中国企业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南京财经大学区域经济学科带头人,从事产业经济、现代服务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等领域的研究,曾在《管理世界》、《财贸经济》、《南开经济研究》等经济学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以及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等省部级奖励6项,主持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15项,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机构多次全文转载。
目录
第一篇 基础篇
第一章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提出及其内涵
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出的背景
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特征
第二章 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
二、现代化产业体系逐步建立
三、产业转型升级稳步
四、人力资源禀赋不断完善
第三章 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
一、高速增长难以持续
二、传统制造业模式难以持续
三、价值链中低端地位亟须提升
四、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仍需提升
第四章 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一、强化产业融合发展能力,开拓制造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二、深化科技创新内在动力,占制造业发展制高点
三、扩大开放合作,建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渠道
四、增强品牌建设力度,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品牌
五、巩固优势产业地位,发挥数字经济的提升作用
第五章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经验借鉴
一、发达国家“去工业化”是大势所趋
二、“再工业化”的核心是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
三、对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第二篇 重点产业篇
第六章 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
一、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产业概述
二、江苏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产业发展现状
三、江苏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产业存在的问题
四、加快发展江苏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产业的路径
第七章 工程机械
一、工程机械行业概述
二、江苏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现状
三、江苏工程机械行业存在的问题
四、加快发展江苏工程机械产业的路径
第八章 物联网
一、物联网产业概述
二、江苏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三、江苏物联网产业存在的问题
四、加快发展江苏物联网产业的路径
第九章 新材料
一、新材料产业概述
二、江苏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三、江苏新材料产业存在的问题
四、加快发展江苏新材料产业的路径
第十章 生物医药和新型器械
一、生物医药和新型器械产业概述
二、江苏生物医药和新型器械产业发展现状
三、江苏生物医药和器械产业存在的问题
四、加快发展江苏生物医药和新型器械产业的路径
第十一章 高端纺织
一、高端纺织产业概述
二、江苏高端纺织产业发展现状
三、江苏高端纺织产业存在的问题
四、加快发展江苏高端纺织产业的路径
第十二章 集成电路
一、集成电路产业概述
二、江苏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现状
三、江苏集成电路产业存在的问题
四、加快发展江苏集成电路产业的路径
第十三章 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
一、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概述
二、江苏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发展现状
三、江苏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存在的问题
四、加快发展江苏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的路径
第十四章 高端装备
一、高端装备产业概述
二、江苏高端装备产业发展现状
三、江苏高端装备产业存在的问题
四、加快发展江苏高端装备产业的路径
第十五章 节能环保
一、节能环保产业概述
二、江苏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三、江苏节能环保产业存在的问题
四、加快发展江苏节能环保产业的路径
第十六章 核心信息技术
一、核心信息技术产业概述
二、江苏核心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三、江苏核心信息技术产业存在的问题
四、加快发展江苏核心信息技术产业的路径
第十七章 汽车及零部件
一、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概述
二、江苏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现状
三、江苏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存在的问题
四、加快发展江苏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路径
第十八章 新型显示
一、新型显示产业概述
二、江苏新型显示产业发展现状
三、江苏新型显示产业存在的问题
四、加快发展江苏新型显示产业的路径
第三篇 产业创新篇
第十九章 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一、“两业”深度融合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二、江苏“两业”融合发展现状与存在不足
三、国内外“两业”融合的经验做法
四、江苏“两业”深度融合的思路对策
五、江苏“两业”深度融合的政策建议
第二十章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与新技术
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与新技术概述
二、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与新技展
三、加快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与新技术发展路径
四、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与新技术典型案例
第四篇 政策建议篇
一、强化组织保障
二、加强政策引导
三、完善要索支撑
四、深化国际合作
五、营造良好环境
第一章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提出及其内涵
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出的背景
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特征
第二章 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
二、现代化产业体系逐步建立
三、产业转型升级稳步
四、人力资源禀赋不断完善
第三章 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
一、高速增长难以持续
二、传统制造业模式难以持续
三、价值链中低端地位亟须提升
四、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仍需提升
第四章 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一、强化产业融合发展能力,开拓制造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二、深化科技创新内在动力,占制造业发展制高点
三、扩大开放合作,建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渠道
四、增强品牌建设力度,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品牌
五、巩固优势产业地位,发挥数字经济的提升作用
第五章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经验借鉴
一、发达国家“去工业化”是大势所趋
二、“再工业化”的核心是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
三、对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第二篇 重点产业篇
第六章 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
一、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产业概述
二、江苏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产业发展现状
三、江苏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产业存在的问题
四、加快发展江苏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产业的路径
第七章 工程机械
一、工程机械行业概述
二、江苏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现状
三、江苏工程机械行业存在的问题
四、加快发展江苏工程机械产业的路径
第八章 物联网
一、物联网产业概述
二、江苏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三、江苏物联网产业存在的问题
四、加快发展江苏物联网产业的路径
第九章 新材料
一、新材料产业概述
二、江苏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三、江苏新材料产业存在的问题
四、加快发展江苏新材料产业的路径
第十章 生物医药和新型器械
一、生物医药和新型器械产业概述
二、江苏生物医药和新型器械产业发展现状
三、江苏生物医药和器械产业存在的问题
四、加快发展江苏生物医药和新型器械产业的路径
第十一章 高端纺织
一、高端纺织产业概述
二、江苏高端纺织产业发展现状
三、江苏高端纺织产业存在的问题
四、加快发展江苏高端纺织产业的路径
第十二章 集成电路
一、集成电路产业概述
二、江苏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现状
三、江苏集成电路产业存在的问题
四、加快发展江苏集成电路产业的路径
第十三章 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
一、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概述
二、江苏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发展现状
三、江苏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存在的问题
四、加快发展江苏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的路径
第十四章 高端装备
一、高端装备产业概述
二、江苏高端装备产业发展现状
三、江苏高端装备产业存在的问题
四、加快发展江苏高端装备产业的路径
第十五章 节能环保
一、节能环保产业概述
二、江苏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三、江苏节能环保产业存在的问题
四、加快发展江苏节能环保产业的路径
第十六章 核心信息技术
一、核心信息技术产业概述
二、江苏核心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三、江苏核心信息技术产业存在的问题
四、加快发展江苏核心信息技术产业的路径
第十七章 汽车及零部件
一、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概述
二、江苏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现状
三、江苏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存在的问题
四、加快发展江苏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路径
第十八章 新型显示
一、新型显示产业概述
二、江苏新型显示产业发展现状
三、江苏新型显示产业存在的问题
四、加快发展江苏新型显示产业的路径
第三篇 产业创新篇
第十九章 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一、“两业”深度融合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二、江苏“两业”融合发展现状与存在不足
三、国内外“两业”融合的经验做法
四、江苏“两业”深度融合的思路对策
五、江苏“两业”深度融合的政策建议
第二十章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与新技术
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与新技术概述
二、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与新技展
三、加快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与新技术发展路径
四、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与新技术典型案例
第四篇 政策建议篇
一、强化组织保障
二、加强政策引导
三、完善要索支撑
四、深化国际合作
五、营造良好环境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