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神经反馈原理与实践
作者:Thomas F.Collura(托马斯-F.科卢拉) 著,伏云发 译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4-01
ISBN:9787121371851
定价:¥99.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阐述基于脑电的神经反馈科学原理和技术基准的著作,兼具完整性与权威性。本书内容分为2部分,第1部分主要介绍大脑节律如何反映主要的神经调节过程,以及用于神经反馈训练的大脑活动信息测量、处理和反馈原理、方法与实践;第2部分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法,论述了神经反馈的核心科学原理,以及神经反馈评估和治疗的临床经验与实践。本书适合神经调控、认知与心理调控、脑机智能融合等方向的高年级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同时,本书可启发并指导神经反馈应用于:神经和精神疾病的防治与康复,尤其是对认知和心理障碍的干预;健康个体的认知与行为表现的提升和优化、情绪调节能力的提升、脑机协同训练和学习等实践。
作者简介
Thomas F. Collura (托马斯 F. 科卢拉),博士,智慧脑(BrainMaster)科技公司的创始人兼总裁,俄亥俄州贝德福德脑健康中心主任,国际神经反馈和研究学会(ISNR)的前任主席,应用心理生理学和生物反馈协会(AAPB)EEG分部前任主席,曾在AT&T贝尔实验室、克利夫兰诊所神经病学部、凯斯西储大学和Picker X-射线公司(现为西门子医疗系统公司)担任教职。主要研究方向为大脑诱发电位、硅集成电路、癫痫脑电图谱、定量脑电图和神经反馈。伏云发,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副教授。昆明理工大学脑信息处理与脑机交互融合控制学科方向团队负责人。主要从事:(1)智能自主机器人控制理论、方法及创新应用;(2)现代信号处理和模式识别理论、方法及创新应用(应用于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和特征识别);(3)脑信息处理与脑-机交互控制和通信(Brai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Brain-machine Interaction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 )的理论、方法、模型及创新应用;(4)脑功能神经成像、脑网络连通性计算与脑-计算机接口(Brain Functional Neuroimage, Brain network connectivity and Brain-computer Interface)及创新应用;(5)实验心理学与行为学(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nd Behavioral Science)及创新应用。
目录
第1章 概述 1
1.1 神经反馈的定义 1
1.2 主要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及其特点 3
1.3 EEG信号的产生 4
1.3.1 大脑皮层的锥体细胞产生电位 4
1.3.2 EEG信号幅度反映局部的同步 5
1.3.3 测量的大脑节律反映了激活和抑制时的调节机制 5
1.3.4 EEG信号在大脑内的容积传导 6
1.4 EEG信号的测量 6
1.4.1 在头部放置传感器 6
1.4.2 使用差分放大器 7
1.4.3 放大器的性能指标:输入阻抗和共模抑制比 7
1.4.4 信号特性:频率和振幅 7
1.5 EEG信号的处理 8
1.5.1 数字化:采样率和分辨率 8
1.5.2 快速傅里叶变换就像一个“棱镜” 8
1.5.3 数字滤波就像一个“有色透镜” 8
1.6 相干性和同步性 9
1.6.1 由反馈训练的阈值和方案设置决策点 9
1.6.2 通过数据存储保存信号和结果 10
1.6.3 统计数据为信息评估和决策提供依据 10
1.7 如何将EEG信息反馈给受训者 10
1.7.1 图像/文本显示提供视觉反馈 11
1.7.2 声音提供听觉反馈 11
1.7.3 触觉反馈和其他反馈 11
1.8 受训者须知 12
1.9 大脑中发生了什么 12
1.9.1 自动调节 12
1.9.2 操作性条件反射 13
1.9.3 想要保持安静、集中注意力和放松 13
1.9.4 增强后同步化 13
1.9.5 经典条件反射和其他机制 14
1.10 非自主性技术 14
1.10.1 颅电刺激 14
1.10.2 光刺激 15
1.11 神经反馈的结果 15
1.11.1 神经反馈是一个学习过程 15
1.11.2 神经反馈可以实现特定的生理变化 16
1.11.3 神经反馈既是一门技艺,又是一门科学 16
1.12 神经反馈是否会造成伤害 17
1.13 神经反馈的临床应用 19
第2章 EEG信号和节律的神经生理起源 23
2.1 偶极子源和突触后电位 24
2.1.1 泊松方程 25
2.1.2 偶极子场的测量 25
2.2 EEG信号在头皮处变模糊:来自侵入式记录的证据 29
2.3 神经动力学基础 33
2.4 混沌与脑动力学:一种简化的视角 37
2.4.1 神经反馈的EEG动力学观测 37
2.4.2 基本模型 38
2.4.3 一种EEG波模型:进入动作状态 39
2.4.4 生理模型及其在神经活动中的应用 41
2.4.5 神经元汇集的重要性:时间一致性 43
2.4.6 向混沌的转变 44
2.4.7 建立临床实用模型 45
2.4.8 训练应用:第一阶段――初级突触训练 46
2.4.9 训练应用:第二阶段――次级突触训练 46
2.4.10 总结 47
2.5 大脑和皮层的功能解剖结构 48
2.6 直流(DC)和慢变皮层电位(SCP) 49
第3章 EEG仪器及其测量 56
3.1 引言 56
3.2 差分放大器 57
3.3 10―20系统 63
3.4 EEG电极材料 64
第4章 EEG信号数字化与处理 68
4.1 采样原理 71
4.1.1 采样分辨率 71
4.1.2 采样率 71
4.1.3 窗(数据段)大小和频率分辨率 72
4.1.4 频率混叠和频谱泄露 72
4.2 联合时频分析(JTFA) 73
4.3 数字滤波器 74
4.3.1 数字滤波器带宽、类型与阶数 75
4.3.2 正交滤波器 76
4.4 持续奖励准则 78
4.5 不应期 78
第5章 EEG信号成分及其性质 81
5.1 ? 节律 82
5.2 ? 节律 83
5.3 ? 节律 84
5.4 ? 节律 86
5.5 ? 节律 89?
5.6 DC和SCP的频率 90
5.7 亚慢频电位 91
第6章 基于连通性的EEG生物反馈 92
6.1 相干性 92
6.2 相干性和相位的类比 94
6.3 谱相关系数 97
6.4 同步性 99
6.5 同调性 100
6.6 不对称性 101
6.7 相位 101
6.8 信号之和 102
6.9 利用压缩谱阵列模型显示双导联EEG信号和/差结果 104
第7章 神经反馈训练方案基础 111
7.1 标准训练方案 111
7.1.1 “警觉度”训练方案 111
7.1.2 “专注度”训练方案 111
7.1.3 “最佳表现”训练方案 112
7.1.4 “放松”训练方案 112
7.1.5 “敏锐度”训练方案 112
7.1.6 “深入度”训练方案 113
7.2 “挤压”方案 115
7.3 多重抑制方案 115
7.3.1 重叠频段的使用 116
7.3.2 多重阈值 116
7.4 亚慢频和超慢频训练方案 116
7.5 同步性训练 117
7.5.1 单人同步性训练 117
7.5.2 单人双导联同步性训练 118
7.5.3 单人和/差导联训练 118
7.5.4 单人四导联同步性训练 120?
7.6 双人模式 120
7.6.1 双人双导联同步性训练 121
7.6.2 双人四导联同步性训练 122
7.7 应用聚焦――应用于最佳表现的神经反馈 123
7.8 基本注意事项 124
7.9 ? 放松 125
7.10 ? 相干性 125
7.11 集中训练方案 126
7.12 低频抑制“挤压”训练 127
7.13 宽带“挤压”训练 128
7.14 ? /? 训练 128
7.15 光刺激、听觉刺激和电磁刺激 129
7.15.1 光刺激 129
7.15.2 触觉刺激――“接触器”振动触觉垫 129
第8章 实时Z分数训练 131
8.1 与Z分数和人群统计数据有关的一些重要概念 135
8.2 瞬时Z分数和静态Z分数 136
8.3 多变量训练――ZOK比率 139
8.4 多变量实时Z分数训练结果 142
8.5 Z+:下一代LZT训练软件 149
8.6 Z柱状图 154
8.7 Z 地形图 155
8.8 Z分数训练的理念:在灵活性、适当性与被卡住之间寻找平衡 157
第9章 LORETA(溯源)神经反馈 158
第10章 光刺激和非自主(意志)性神经反馈 163
第11章 实践中的神经反馈 179
第12章 疗程管理和控制 184
第13章 MINI-Q评估和训练方法 190
13.1 四导联传感器位置方案的功能分析及利用实时Z分数 192
13.2 MINI-Q Ⅱ位置方案1――“记忆和规划” 193
13.3 MINI-Q Ⅱ位置方案2――“视觉和规划” 194
13.4 MINI-Q Ⅱ位置方案3――“执行和表达” 195
13.5 MINI-Q Ⅱ位置方案4――“感知和理解” 196
13.6 MINI-Q Ⅱ位置方案5――“注意和感知” 197
13.7 MINI-Q Ⅱ位置方案5a――“记忆和感知” 198
13.8 MINI-Q Ⅱ位置方案6――“视觉和行为” 199
13.9 MINI-Q Ⅱ位置方案7――“规划和表达” 200
13.10 MINI-Q Ⅱ位置方案8――“理解和执行” 201
参考文献 203
1.1 神经反馈的定义 1
1.2 主要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及其特点 3
1.3 EEG信号的产生 4
1.3.1 大脑皮层的锥体细胞产生电位 4
1.3.2 EEG信号幅度反映局部的同步 5
1.3.3 测量的大脑节律反映了激活和抑制时的调节机制 5
1.3.4 EEG信号在大脑内的容积传导 6
1.4 EEG信号的测量 6
1.4.1 在头部放置传感器 6
1.4.2 使用差分放大器 7
1.4.3 放大器的性能指标:输入阻抗和共模抑制比 7
1.4.4 信号特性:频率和振幅 7
1.5 EEG信号的处理 8
1.5.1 数字化:采样率和分辨率 8
1.5.2 快速傅里叶变换就像一个“棱镜” 8
1.5.3 数字滤波就像一个“有色透镜” 8
1.6 相干性和同步性 9
1.6.1 由反馈训练的阈值和方案设置决策点 9
1.6.2 通过数据存储保存信号和结果 10
1.6.3 统计数据为信息评估和决策提供依据 10
1.7 如何将EEG信息反馈给受训者 10
1.7.1 图像/文本显示提供视觉反馈 11
1.7.2 声音提供听觉反馈 11
1.7.3 触觉反馈和其他反馈 11
1.8 受训者须知 12
1.9 大脑中发生了什么 12
1.9.1 自动调节 12
1.9.2 操作性条件反射 13
1.9.3 想要保持安静、集中注意力和放松 13
1.9.4 增强后同步化 13
1.9.5 经典条件反射和其他机制 14
1.10 非自主性技术 14
1.10.1 颅电刺激 14
1.10.2 光刺激 15
1.11 神经反馈的结果 15
1.11.1 神经反馈是一个学习过程 15
1.11.2 神经反馈可以实现特定的生理变化 16
1.11.3 神经反馈既是一门技艺,又是一门科学 16
1.12 神经反馈是否会造成伤害 17
1.13 神经反馈的临床应用 19
第2章 EEG信号和节律的神经生理起源 23
2.1 偶极子源和突触后电位 24
2.1.1 泊松方程 25
2.1.2 偶极子场的测量 25
2.2 EEG信号在头皮处变模糊:来自侵入式记录的证据 29
2.3 神经动力学基础 33
2.4 混沌与脑动力学:一种简化的视角 37
2.4.1 神经反馈的EEG动力学观测 37
2.4.2 基本模型 38
2.4.3 一种EEG波模型:进入动作状态 39
2.4.4 生理模型及其在神经活动中的应用 41
2.4.5 神经元汇集的重要性:时间一致性 43
2.4.6 向混沌的转变 44
2.4.7 建立临床实用模型 45
2.4.8 训练应用:第一阶段――初级突触训练 46
2.4.9 训练应用:第二阶段――次级突触训练 46
2.4.10 总结 47
2.5 大脑和皮层的功能解剖结构 48
2.6 直流(DC)和慢变皮层电位(SCP) 49
第3章 EEG仪器及其测量 56
3.1 引言 56
3.2 差分放大器 57
3.3 10―20系统 63
3.4 EEG电极材料 64
第4章 EEG信号数字化与处理 68
4.1 采样原理 71
4.1.1 采样分辨率 71
4.1.2 采样率 71
4.1.3 窗(数据段)大小和频率分辨率 72
4.1.4 频率混叠和频谱泄露 72
4.2 联合时频分析(JTFA) 73
4.3 数字滤波器 74
4.3.1 数字滤波器带宽、类型与阶数 75
4.3.2 正交滤波器 76
4.4 持续奖励准则 78
4.5 不应期 78
第5章 EEG信号成分及其性质 81
5.1 ? 节律 82
5.2 ? 节律 83
5.3 ? 节律 84
5.4 ? 节律 86
5.5 ? 节律 89?
5.6 DC和SCP的频率 90
5.7 亚慢频电位 91
第6章 基于连通性的EEG生物反馈 92
6.1 相干性 92
6.2 相干性和相位的类比 94
6.3 谱相关系数 97
6.4 同步性 99
6.5 同调性 100
6.6 不对称性 101
6.7 相位 101
6.8 信号之和 102
6.9 利用压缩谱阵列模型显示双导联EEG信号和/差结果 104
第7章 神经反馈训练方案基础 111
7.1 标准训练方案 111
7.1.1 “警觉度”训练方案 111
7.1.2 “专注度”训练方案 111
7.1.3 “最佳表现”训练方案 112
7.1.4 “放松”训练方案 112
7.1.5 “敏锐度”训练方案 112
7.1.6 “深入度”训练方案 113
7.2 “挤压”方案 115
7.3 多重抑制方案 115
7.3.1 重叠频段的使用 116
7.3.2 多重阈值 116
7.4 亚慢频和超慢频训练方案 116
7.5 同步性训练 117
7.5.1 单人同步性训练 117
7.5.2 单人双导联同步性训练 118
7.5.3 单人和/差导联训练 118
7.5.4 单人四导联同步性训练 120?
7.6 双人模式 120
7.6.1 双人双导联同步性训练 121
7.6.2 双人四导联同步性训练 122
7.7 应用聚焦――应用于最佳表现的神经反馈 123
7.8 基本注意事项 124
7.9 ? 放松 125
7.10 ? 相干性 125
7.11 集中训练方案 126
7.12 低频抑制“挤压”训练 127
7.13 宽带“挤压”训练 128
7.14 ? /? 训练 128
7.15 光刺激、听觉刺激和电磁刺激 129
7.15.1 光刺激 129
7.15.2 触觉刺激――“接触器”振动触觉垫 129
第8章 实时Z分数训练 131
8.1 与Z分数和人群统计数据有关的一些重要概念 135
8.2 瞬时Z分数和静态Z分数 136
8.3 多变量训练――ZOK比率 139
8.4 多变量实时Z分数训练结果 142
8.5 Z+:下一代LZT训练软件 149
8.6 Z柱状图 154
8.7 Z 地形图 155
8.8 Z分数训练的理念:在灵活性、适当性与被卡住之间寻找平衡 157
第9章 LORETA(溯源)神经反馈 158
第10章 光刺激和非自主(意志)性神经反馈 163
第11章 实践中的神经反馈 179
第12章 疗程管理和控制 184
第13章 MINI-Q评估和训练方法 190
13.1 四导联传感器位置方案的功能分析及利用实时Z分数 192
13.2 MINI-Q Ⅱ位置方案1――“记忆和规划” 193
13.3 MINI-Q Ⅱ位置方案2――“视觉和规划” 194
13.4 MINI-Q Ⅱ位置方案3――“执行和表达” 195
13.5 MINI-Q Ⅱ位置方案4――“感知和理解” 196
13.6 MINI-Q Ⅱ位置方案5――“注意和感知” 197
13.7 MINI-Q Ⅱ位置方案5a――“记忆和感知” 198
13.8 MINI-Q Ⅱ位置方案6――“视觉和行为” 199
13.9 MINI-Q Ⅱ位置方案7――“规划和表达” 200
13.10 MINI-Q Ⅱ位置方案8――“理解和执行” 201
参考文献 203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