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诗意地栖居:多空间尺度的人居环境评价研究
作者:李陈 等 著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9-01
ISBN:9787545820638
定价:¥6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关关系的科学。1990年代初期,吴良镛先生率先引入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C.A.Doxiadis)的人类聚居学说,他结合中国国情,创立了人居环境科学。本书是作者李陈及其合作者近十多年来在人居环境领域的初步研究成果。本书重点利用地理学的时空分异与区域差异方法评价城乡人居环境,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城乡人居环境地理时空分异特征和发展规律,对城乡人居环境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同时,注意到城乡人居环境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会随着社会发展和主要矛盾的变化而不同,部分指标选择有一定价值,但在不同发展阶段仍需改进。这也决定了研究是不能止步的,作者将持续关注社会动向和学界探索,分析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变化,把握本质,透视规律,将评价研究运用到人居环境不同维度中来。
作者简介
李陈,男,1986年出生,江苏如皋人,博士,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师。研究兴趣有人居环境、城市地理、区域经济、社会保障等学科领域。曾赴瑞典哈姆斯塔德大学交流访学。曾获华东师大研究生校长二等奖学金、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上海市教育工会课题一等奖、上海市体育决策咨询研究课题三等奖。被评为上海高校教师青培项目“优秀学员”、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产学合作教育优秀协调员、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优秀班主任(导师)。 参与教育部哲社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上海哲社等课题,主持全国老龄政策理论研究课题、全国统计科学研究课题、上海市高教研究会课题、上海市体育局课题、上海市教育工会课题、松江区软课题、上海市教委“青培项目”、上海工程大“课程思政”教学项目、上海工程大“思研会”课题、上海工程大“校启”课题等十余项。出版著作一部。在《地理科学》《生态学杂志》《生态经济》《统计与决策》《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CSSCI、CSCD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全国空间尺度的人居环境评价研究
第一节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宜居度时空特征及关联分析
一、数据与方法
二、宜居度时空分析
三、宜居度关联分析
四、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基于分省数据的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时空差异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农村人居环境的区域差异变化
三、农村人居环境的空间格局
四、农村人居环境的时空分析
五、讨论与结论
第三节 基于分省数据的中国农药化肥施用量区域差异研究
一、数据与方法
二、中国分省农药化肥施用量区域差异的时空分析
三、农药化肥施用量区域差异的粮食产量因素分析
四、结论
第二章 区域空间尺度的人居环境评价研究
第一节 长江经济带住房条件的区域差异研究
一、数据与方法
二、住房水平与区域差异
三、住房配套设施与区域差异
四、结论
第二节 长三角城市群人居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一、数据与方法
二、长三角城市群人居环境综合得分与耦合协调度分析
三、长三角城市群人居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差异
四、长三角城市群人居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序变动
五、结论
第三节 基于人-地系统的长三角中心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一、数据与方法
二、自然-社会系统评价
三、人-地协调度
四、综合评价
五、结论与讨论
第四节 长三角中心城市宜居度分级及空间差异
一、指标体系构建
二、研究方法
三、长三角中心城市宜居度分级
四、长三角中心城市宜居度空间差异
五、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城市空间尺度的人居环境评价研究
第一节 城市人居环境气候适宜性评价
一、人居环境与气候适宜性关系
二、方法与数据
三、结果分析
四、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上海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效应评价研究
一、理论述评
二、数据与方法
三、上海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现状分析
四、上海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效应主观评价与制约因素
五、上海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优化路径
第三节 上海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的时空差异研究
一、数据与方法
二、上海市公共体育设施发展的时间序列分析
三、上海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的空间差异分析
四、结语
第四节 松江区人居环境指标构建与评价研究
一、人居环境评价的指标构建依据
二、松江区人居环境的指标构建
三、松江区人居环境的评价研究
四、松江区人居环境的制约因素
五、松江区人居环境的优化对策
第四章 城市化与人居环境研究
第一节 发展中地区城市化过程及动力机制研究——以江苏宿迁为例
一、指标体系构建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三、城市化演化过程分析
四、城市化动力机制定量分析
五、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基于复合指标法对省际边缘区城市化水平测度—以淮海经济区为例
一、指标体系构建与赋权
二、淮海经济区城市化水平测度
三、淮海经济区城市化水平综合分析
四、结论
第三节 基于DAHP法的长三角城市化与城市人居环境协调度分析
一、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二、模型构建
二、长三角人口城市化与城市人居环境协调度分析
三、政策启示
四、结论与讨论
第四节 长三角中心城市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及其变动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二、长三角中心城市城市化水平空间格局
三、长三角中心城市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
四、结论与启示
第五章 城镇体系与区域经济差异
第一节 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市职能分类定量分析
一、研究区域
二、职能指标的选取
三、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主要城市城市职能分类
四、小结
第二节 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城市流强度动态分析
一、引言
二、区域概况、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三、主要城市外向型服务部门区位商及外向功能量
四、城市流强度和城市流倾向度分析
五、主要结论
第三节 上海市区域经济差异演化及原因分析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二、区域经济发展特征
三、区域经济差异演化
四、区域差异原因分析
五、结语
第四节 雾霾跨界合作治理价格机制探讨
一、理论基础
二、实践意义与迫切性
三、运营机制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 全国空间尺度的人居环境评价研究
第一节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宜居度时空特征及关联分析
一、数据与方法
二、宜居度时空分析
三、宜居度关联分析
四、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基于分省数据的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时空差异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农村人居环境的区域差异变化
三、农村人居环境的空间格局
四、农村人居环境的时空分析
五、讨论与结论
第三节 基于分省数据的中国农药化肥施用量区域差异研究
一、数据与方法
二、中国分省农药化肥施用量区域差异的时空分析
三、农药化肥施用量区域差异的粮食产量因素分析
四、结论
第二章 区域空间尺度的人居环境评价研究
第一节 长江经济带住房条件的区域差异研究
一、数据与方法
二、住房水平与区域差异
三、住房配套设施与区域差异
四、结论
第二节 长三角城市群人居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一、数据与方法
二、长三角城市群人居环境综合得分与耦合协调度分析
三、长三角城市群人居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差异
四、长三角城市群人居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序变动
五、结论
第三节 基于人-地系统的长三角中心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一、数据与方法
二、自然-社会系统评价
三、人-地协调度
四、综合评价
五、结论与讨论
第四节 长三角中心城市宜居度分级及空间差异
一、指标体系构建
二、研究方法
三、长三角中心城市宜居度分级
四、长三角中心城市宜居度空间差异
五、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城市空间尺度的人居环境评价研究
第一节 城市人居环境气候适宜性评价
一、人居环境与气候适宜性关系
二、方法与数据
三、结果分析
四、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上海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效应评价研究
一、理论述评
二、数据与方法
三、上海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现状分析
四、上海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效应主观评价与制约因素
五、上海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优化路径
第三节 上海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的时空差异研究
一、数据与方法
二、上海市公共体育设施发展的时间序列分析
三、上海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的空间差异分析
四、结语
第四节 松江区人居环境指标构建与评价研究
一、人居环境评价的指标构建依据
二、松江区人居环境的指标构建
三、松江区人居环境的评价研究
四、松江区人居环境的制约因素
五、松江区人居环境的优化对策
第四章 城市化与人居环境研究
第一节 发展中地区城市化过程及动力机制研究——以江苏宿迁为例
一、指标体系构建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三、城市化演化过程分析
四、城市化动力机制定量分析
五、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基于复合指标法对省际边缘区城市化水平测度—以淮海经济区为例
一、指标体系构建与赋权
二、淮海经济区城市化水平测度
三、淮海经济区城市化水平综合分析
四、结论
第三节 基于DAHP法的长三角城市化与城市人居环境协调度分析
一、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二、模型构建
二、长三角人口城市化与城市人居环境协调度分析
三、政策启示
四、结论与讨论
第四节 长三角中心城市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及其变动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二、长三角中心城市城市化水平空间格局
三、长三角中心城市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
四、结论与启示
第五章 城镇体系与区域经济差异
第一节 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市职能分类定量分析
一、研究区域
二、职能指标的选取
三、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主要城市城市职能分类
四、小结
第二节 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城市流强度动态分析
一、引言
二、区域概况、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三、主要城市外向型服务部门区位商及外向功能量
四、城市流强度和城市流倾向度分析
五、主要结论
第三节 上海市区域经济差异演化及原因分析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二、区域经济发展特征
三、区域经济差异演化
四、区域差异原因分析
五、结语
第四节 雾霾跨界合作治理价格机制探讨
一、理论基础
二、实践意义与迫切性
三、运营机制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