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观:先秦话语及其诗性建构
作者:冀志强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6-01
ISBN:9787301320747
定价:¥52.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在对世界整体的把握上,中国古人非常重视“观”这样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使得华夏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了一种“诗性”特征。尽管“观”这个概念在先秦时期表现为多种形态,但它都没有停留于单纯的观看,而各自都具有多层意义的结构。这不同的层次,就体现为“观”的建构。并且这种建构本身,在其形上层面经常就是具有诗性的。并且,这个概念成为中国文化中主体的基本认知方式与体验方式。它是一种观看方式,也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且更是一种存在方式。我们可以说,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核心课题。从“观”的角度,则有观天文与观人文两个方面。观天文具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它是古代政治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观人文的核心就是观政、观德,而这种德政主要是通过礼的形式来实现的。由于礼需要体现在一系列的仪式中,所以这种礼也就具有了很浓的审美色彩。从《周易》开始,“观”即成为中国古典哲学中主体与对象发生关系的基本方式,而“观”所具有的特殊意蕴就使得由此而来的主体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非认识论的性质。在《周易》中,“观”的对象主要是“象”。在古人看来,“象”可以直接呈现出那种体现为“生生之德”的天地精神。所以,观象也就有了浓厚的诗意色彩。诸子之前,“观”主要体现为一种政治性、礼仪性的交往行为;而到了诸子那里,则主要体现为一种哲学性、审美性的主体方式。儒家的代表人物都重视观人,即通过对一个人各方面的观察来判断他是否具有德性,所以这种观看也是要成为一种从见者到隐者的本质洞见。在老庄这里,“观”成为一个具有深刻形上意义的哲学概念。老庄所说的“观”,并不是通常的经验直观,而是一种超验的体证方式。“观”也就是“体”,观道也就是体道。老子的观,是对道的悟解行为,是由观有到观无的一个归其根的过程。庄子则提出了在“以物观之”和“以道观之”这两种观看方式之间的一个转化。完成了这个转化,也就实现了他所说的游心逍遥的境界。这种境界既是哲学的,同时也是美学的和艺术的。
作者简介
冀志强,河北宁晋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贵州财经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为中华美学学会会员,中国中外文论学会会员,贵州省美学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学、艺术理论、中西哲学比较。在《社会科学战线》、《山东社会科学》、《美术观察》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2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美学》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观:先秦话语及其诗性建构”、贵州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中国画的非透视观法问题研究”等多项科研课题。
目录
目录
导言
一、选题缘起
(一)美的本体论的迷误
(二)审美主体性的奠基
(三)审美现象学的清理
二、文献综述
(一)整体研究
(二)局部研究
三、本书解题
(一)题目的概念与表述
(二)经典文本的选择
(三)本书的方法与结构
章诗性智慧与巫礼传统
一、维柯《新科学》中的诗性智慧
二、文化人类学中的原始思维
三、中国文化与原始思维的关联
(一)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来看
(二)从古典文献中的阐述来看
四、从巫文化到礼文化
第二章“观”的文字考察
一、语言与思维
二、六书与思维
三、从“?q”到“观”
第三章先秦“观”的文化结构
一、观乎天文
(一)绝地天通
(二)经始灵台
(三)观象授时
(四)观天象,见吉凶
二、观乎人文
(一)大观在上
(二)下观而化
(三)观法象魏
(四)观政以礼
(五)乐以观德
(六)赋诗观志
(七)观器视才
(八)仪式中的审美
第四章《周易》:观象知几
一、确定性的寻求
二、“贞观”
三、《观》卦中的逻辑
四、“观”与“天地万物之情”
五、“观”与“象”、“形”
六、“观”在后世的审美建构
(一)仰观俯察的审美视线
(二)观物取象的审美内涵
(三)从观其生到观其生意
第五章儒家:观与德性
一、孔子:观以知仁
(一)观以察隐
(二)非礼勿视
(三)观以知仁
(四)观以达道
(五)《诗》可以观
二、孟子:因续与突破
(一)孔子观看方式的因续
(二)对感性欲望的肯定
(三)主体的修养
三、荀子:观物与养目
(一)疏观万物
(二)礼以养欲
(三)积善成德
第六章老庄:观道与道观
一、老子:观“道”之有无
(一)“道”的言说
(二)“名”的有无
(三)“欲”的有无
(四)观“有”之“无”
(五)观的视角
二、庄子:观物的转化
(一)齐物与逍遥
(二)“化”与“进”、“忘”
(三)庄子的观与审美
三、观物与诗境的完成
(一)邵雍的以物观物
(二)王国维的观物与境界
第七章法家、墨家与屈原
一、法家:不求其观
(一)《管子》
(二)《韩非子》
二、墨家:观乐之害
三、屈原:游目流观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导言
一、选题缘起
(一)美的本体论的迷误
(二)审美主体性的奠基
(三)审美现象学的清理
二、文献综述
(一)整体研究
(二)局部研究
三、本书解题
(一)题目的概念与表述
(二)经典文本的选择
(三)本书的方法与结构
章诗性智慧与巫礼传统
一、维柯《新科学》中的诗性智慧
二、文化人类学中的原始思维
三、中国文化与原始思维的关联
(一)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来看
(二)从古典文献中的阐述来看
四、从巫文化到礼文化
第二章“观”的文字考察
一、语言与思维
二、六书与思维
三、从“?q”到“观”
第三章先秦“观”的文化结构
一、观乎天文
(一)绝地天通
(二)经始灵台
(三)观象授时
(四)观天象,见吉凶
二、观乎人文
(一)大观在上
(二)下观而化
(三)观法象魏
(四)观政以礼
(五)乐以观德
(六)赋诗观志
(七)观器视才
(八)仪式中的审美
第四章《周易》:观象知几
一、确定性的寻求
二、“贞观”
三、《观》卦中的逻辑
四、“观”与“天地万物之情”
五、“观”与“象”、“形”
六、“观”在后世的审美建构
(一)仰观俯察的审美视线
(二)观物取象的审美内涵
(三)从观其生到观其生意
第五章儒家:观与德性
一、孔子:观以知仁
(一)观以察隐
(二)非礼勿视
(三)观以知仁
(四)观以达道
(五)《诗》可以观
二、孟子:因续与突破
(一)孔子观看方式的因续
(二)对感性欲望的肯定
(三)主体的修养
三、荀子:观物与养目
(一)疏观万物
(二)礼以养欲
(三)积善成德
第六章老庄:观道与道观
一、老子:观“道”之有无
(一)“道”的言说
(二)“名”的有无
(三)“欲”的有无
(四)观“有”之“无”
(五)观的视角
二、庄子:观物的转化
(一)齐物与逍遥
(二)“化”与“进”、“忘”
(三)庄子的观与审美
三、观物与诗境的完成
(一)邵雍的以物观物
(二)王国维的观物与境界
第七章法家、墨家与屈原
一、法家:不求其观
(一)《管子》
(二)《韩非子》
二、墨家:观乐之害
三、屈原:游目流观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