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道德原理:道德学引论
作者:李建华 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5-01
ISBN:9787520183239
定价:¥18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大陆出版的本以道德学命名的著作,试图在区分伦理与道德的基础上,创立道德学,以区别于一般意义的伦理学。本书以道德运行的内在轨迹为依据,揭示了道德存在、道德价值、道德内化、道德外释、道德演化的主要问题与一般规律,强调道德变化就是这五个环节的螺旋式上升,质疑现代性中的道德线性发展理念,倡导道德适应主义的学术立场,这是作者30年来思考道德问题的学术总结。
作者简介
李建华,男,湖南桃江人,哲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浙江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荣誉院长,哲学、教育学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伦理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评审专家、国家出版基金学术评委、中国伦理学会青年工作者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央宣传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程”专家、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指委委员(2018-2022)、湖南省伦理学会会长等职;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哲学)成员、湖南省社科联副主席、湖南城市学院党委书记、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主要从事伦理学、政治哲学、道德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等研究,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其中120多篇在《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转载、摘要,出版著作《道德情感论》《道德心理学》《现代德治论》《趋善避恶论》《官员的道德》《走向经济伦理》《行政伦理学》《国家治理与政治伦理》《公共治理与公共伦理》《伦理与事理》《成.人与成圣》等30多部,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教学奖励40多项。
目录
导言 道德学何以可能
一 道德的存在样态与运行
二 道德究竟是如何起源的
三 道德学及其解惑功用
四 道德学的研究方法
部分 道德存在
章 伦理与道德
一 相通与相异:伦理和道德的本义
二 互释与自解:伦理与道德的纠缠
三 性分与际分:伦理与道德的侧向
第二章 人性与道德
一 “人性是什么”与“人性应当是什么”
二 人性与道德关系的复杂性简化
三 人为什么需要道德——一种类型学分析
四 基于真实人性的道德学意味着什么
第三章 自我与道德
一 自我的要义、社会本质及三个层面
二 道德的自我形成与自我的道德边界
三 自我的道德如何向社会的伦理延伸
第四章 善恶与道德
一 善与恶:道德的独特性
二 作为价值观的友善
三 道德恶的本质是什么
四 我们面临的善恶困惑
五 对待恶的历史主义态度
六 为什么从善比从恶难
第二部分 道德价值
第五章 道德自由
一 道德自由为何种自由
二 道德必然,该如何面对
三 道德自由的三个向度
第六章 道德权利
一 道德同样要讲权利
二 道德权利与法律权利的差异
三 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非对等性
四 正当性界面:主要道德权利
第七章 道德尊严
一 理解人的尊严的主要维度
二 道德尊严的特性及其展开
三 道德尊严不排斥应有惩罚
四 道德赏罚何以可能
第八章 道德幸福
一 作为价值存在的道德幸福
二 道德幸福是创造出来的
三 道德幸福与美好生活向往
四 面对人类灾难的道德幸福
第三部分 道德内化
第九章 道德榜样
一 榜样、道德榜样及其他
二 道德榜样的意义在于示范
三 榜样的力量并不是无穷的
四 如何提振道德榜样的影响力
第十章 道德模仿
一 一种特殊的道德学习方式
二 道德模仿的机制
三 效亲—尊师—看官—习典
四 道德模仿中的移情机理
第十一章 道德心理
一 道德心理结构
二 认知的清晰
三 情感的体验
四 意志的磨砺
第十二章 道德态度
一 道德态度:由知到行的准备
二 道德挫败对道德态度的影响
三 道德态度的测量方法
第十三章 道德习惯
一 道德习惯成就道德自然
二 道德习惯养成的心理机制
三 道德习惯培育的社会条件
第十四章 道德人格
一 道德人格的内涵
二 道德人格的功用
三 道德人格的塑造与提升
四 人格分裂的道德整合
第四部分 道德外释
第十五章 道德效力
一 道德规范的影响力
二 道德效力的基本特性
三 道德效力的发生条件
四 “道德无效”现象批判
第十六章 道德服从
一 规范压力下的道德自觉
二 道德服从何以可能
三 道德服从的功能及其量度
第十七章 道德控制
一 一种特殊的社会控制方式
二 道德控制的度
三 道德控制的社会心理承受力
第十八章 道德宽容
一 道德宽容,何种宽容
二 道德宽容的实现
三 道德宽容的现代价值及其限度
第五部分 道德演化
第十九章 道德适应
一 道德适应:平衡与创造
二 道德适应何以可能
三 道德适应的衍化逻辑
第二十章 道德空间
一 道德空间的特性
二 道德空间的维度
三 道德空间的“立法”
第二十一章 道德连接
一 “大断裂”时代的道德复杂性
二 多重复杂性与道德连接
三 道德断裂的文化特征
四 连接与规训:道德学的功能
第二十二章 道德继承
一 道德继承,何种继承
二 道德继承的基本属性
三 道德基因与道德继承
第二十三章 道德变迁
一 从适应性看道德变化
二 成功例证:改革开放的道德价值
三 陌生人社会的道德性状
四 道德的预测功能
五 “世道”与“人心”
结语 守护道德“乌托邦”
参考文献
一 道德的存在样态与运行
二 道德究竟是如何起源的
三 道德学及其解惑功用
四 道德学的研究方法
部分 道德存在
章 伦理与道德
一 相通与相异:伦理和道德的本义
二 互释与自解:伦理与道德的纠缠
三 性分与际分:伦理与道德的侧向
第二章 人性与道德
一 “人性是什么”与“人性应当是什么”
二 人性与道德关系的复杂性简化
三 人为什么需要道德——一种类型学分析
四 基于真实人性的道德学意味着什么
第三章 自我与道德
一 自我的要义、社会本质及三个层面
二 道德的自我形成与自我的道德边界
三 自我的道德如何向社会的伦理延伸
第四章 善恶与道德
一 善与恶:道德的独特性
二 作为价值观的友善
三 道德恶的本质是什么
四 我们面临的善恶困惑
五 对待恶的历史主义态度
六 为什么从善比从恶难
第二部分 道德价值
第五章 道德自由
一 道德自由为何种自由
二 道德必然,该如何面对
三 道德自由的三个向度
第六章 道德权利
一 道德同样要讲权利
二 道德权利与法律权利的差异
三 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非对等性
四 正当性界面:主要道德权利
第七章 道德尊严
一 理解人的尊严的主要维度
二 道德尊严的特性及其展开
三 道德尊严不排斥应有惩罚
四 道德赏罚何以可能
第八章 道德幸福
一 作为价值存在的道德幸福
二 道德幸福是创造出来的
三 道德幸福与美好生活向往
四 面对人类灾难的道德幸福
第三部分 道德内化
第九章 道德榜样
一 榜样、道德榜样及其他
二 道德榜样的意义在于示范
三 榜样的力量并不是无穷的
四 如何提振道德榜样的影响力
第十章 道德模仿
一 一种特殊的道德学习方式
二 道德模仿的机制
三 效亲—尊师—看官—习典
四 道德模仿中的移情机理
第十一章 道德心理
一 道德心理结构
二 认知的清晰
三 情感的体验
四 意志的磨砺
第十二章 道德态度
一 道德态度:由知到行的准备
二 道德挫败对道德态度的影响
三 道德态度的测量方法
第十三章 道德习惯
一 道德习惯成就道德自然
二 道德习惯养成的心理机制
三 道德习惯培育的社会条件
第十四章 道德人格
一 道德人格的内涵
二 道德人格的功用
三 道德人格的塑造与提升
四 人格分裂的道德整合
第四部分 道德外释
第十五章 道德效力
一 道德规范的影响力
二 道德效力的基本特性
三 道德效力的发生条件
四 “道德无效”现象批判
第十六章 道德服从
一 规范压力下的道德自觉
二 道德服从何以可能
三 道德服从的功能及其量度
第十七章 道德控制
一 一种特殊的社会控制方式
二 道德控制的度
三 道德控制的社会心理承受力
第十八章 道德宽容
一 道德宽容,何种宽容
二 道德宽容的实现
三 道德宽容的现代价值及其限度
第五部分 道德演化
第十九章 道德适应
一 道德适应:平衡与创造
二 道德适应何以可能
三 道德适应的衍化逻辑
第二十章 道德空间
一 道德空间的特性
二 道德空间的维度
三 道德空间的“立法”
第二十一章 道德连接
一 “大断裂”时代的道德复杂性
二 多重复杂性与道德连接
三 道德断裂的文化特征
四 连接与规训:道德学的功能
第二十二章 道德继承
一 道德继承,何种继承
二 道德继承的基本属性
三 道德基因与道德继承
第二十三章 道德变迁
一 从适应性看道德变化
二 成功例证:改革开放的道德价值
三 陌生人社会的道德性状
四 道德的预测功能
五 “世道”与“人心”
结语 守护道德“乌托邦”
参考文献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