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太虚与欧阳竟无佛学思想对比研究
作者:丁小平 著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3-01
ISBN:9787518810444
定价:¥16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太虚和欧阳竟无是近代中国佛教史上具有标志性、代表性的佛学思想家,全面、系统地对比研究太虚与欧阳竟无的佛学思想,有助于理清近代中国佛教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外在方向、经验和问题,有助于理解当代中国佛教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学术现象,探究“怎样的佛教才是真正的佛教?怎样的佛教才能适应‘现代’而继续发展下去?”等问题,进而考察和展望佛教的未来走向,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新文化所需注意的经验和教训,提供有意义的思考和参考。
作者简介
丁小平,男,汉族,1973年7月出生于湖南省洪江市,哲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宗教学专业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佛教。先后在《世界宗教研究》、《宗教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不离而觉——佛教出世现》和《总持之智——太虚大师研究》两部。2006至2009年,于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师从陈兵教授攻读博士学位。2011年9月至2014年4月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哲学博士后流动站,师从洪修平教授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目录
序
绪论
一、太虚的佛学思想形成过程
二、欧阳竟无的佛学思想发展脉络
三、小结
第一章 体用思想之辨
第一节 唯识学的体用思想
一、体用必须一致
二、相对的体用不二
三、绝对的体用不二
四、正智与真如的体用不二
第二节 欧阳竞无的体用简别思想
一、体用对立
二、即用显体
三、即体求体
第三节 太虚的体用圆融思想
一、六种缘起理论的体用圆融
二、阿赖耶识缘起理论的体用圆融
三、三自性理论的体用圆融
四、“圆中性”的体用圆融
五、佛性“皆有”与“分有”的体用圆融
第四节 小结
一、体用简别的思想渊源
二、“无余涅槃唯一宗趣”的思想动因
第二章 法相唯识能否分宗
第一节 法相唯识“分宗说”
一、“分宗说”的形成过程
二、“分宗说”的大义
第二节 “一宗说”与“分宗说”之辨
一、“宗”义的界定
二、缘起与缘生的开合
三、教相与观行的统
四、法相与法性的通贯
第三节 小结
一、标准的双重性与一贯性
二、平面、形式的逻辑与立体、辩证的逻辑
第三章 《大乘起信论》之辨
第一节 欧阳竞无对于《起信论》的批判
一、对“真如受熏”义的批判
二、对“随缘不变”义的批判
第二节 太虚对于《起信论》的维护
一、与欧阳竟无相同之阐释
二、“佛法总聚”之思想立场
三、对“真如”之不同阐释
四、对“熏习”之不同阐释
第三节 小结
一、宗派见的困境
二、观义释名的原则
第四章 儒佛关系之辨
第一节 欧阳竟无的儒佛之辨
一、严格区分儒佛
二、从用上沟通儒佛
三、从体上沟通儒佛
第二节 太虚的儒佛之辨
一、人性论之辨
二、对儒家的拣择与融摄
第三节 小结
一、儒佛之辨的异同
二、从辨异到求同的原因
第五章 佛教与宗教、哲学之间
第一节 佛教与宗教之间
第二节 佛教与哲学之间
第三节 文化的抉择
第六章 佛教教育思想对比
第一节 教师的选择和标准
一、欧阳竟无的接续师之说
二、太虚的师资境界
第二节 教学的内容和次第
一、经典的闻思之道
二、佛法的融贯之道
第三节 教学、研究的方法
一、汉学为辅、宋学为主的方法
二、信解行证整体相应的方法
第四节 小结
参考文献
一、典籍
二、著作
三、论文
后记
绪论
一、太虚的佛学思想形成过程
二、欧阳竟无的佛学思想发展脉络
三、小结
第一章 体用思想之辨
第一节 唯识学的体用思想
一、体用必须一致
二、相对的体用不二
三、绝对的体用不二
四、正智与真如的体用不二
第二节 欧阳竞无的体用简别思想
一、体用对立
二、即用显体
三、即体求体
第三节 太虚的体用圆融思想
一、六种缘起理论的体用圆融
二、阿赖耶识缘起理论的体用圆融
三、三自性理论的体用圆融
四、“圆中性”的体用圆融
五、佛性“皆有”与“分有”的体用圆融
第四节 小结
一、体用简别的思想渊源
二、“无余涅槃唯一宗趣”的思想动因
第二章 法相唯识能否分宗
第一节 法相唯识“分宗说”
一、“分宗说”的形成过程
二、“分宗说”的大义
第二节 “一宗说”与“分宗说”之辨
一、“宗”义的界定
二、缘起与缘生的开合
三、教相与观行的统
四、法相与法性的通贯
第三节 小结
一、标准的双重性与一贯性
二、平面、形式的逻辑与立体、辩证的逻辑
第三章 《大乘起信论》之辨
第一节 欧阳竞无对于《起信论》的批判
一、对“真如受熏”义的批判
二、对“随缘不变”义的批判
第二节 太虚对于《起信论》的维护
一、与欧阳竟无相同之阐释
二、“佛法总聚”之思想立场
三、对“真如”之不同阐释
四、对“熏习”之不同阐释
第三节 小结
一、宗派见的困境
二、观义释名的原则
第四章 儒佛关系之辨
第一节 欧阳竟无的儒佛之辨
一、严格区分儒佛
二、从用上沟通儒佛
三、从体上沟通儒佛
第二节 太虚的儒佛之辨
一、人性论之辨
二、对儒家的拣择与融摄
第三节 小结
一、儒佛之辨的异同
二、从辨异到求同的原因
第五章 佛教与宗教、哲学之间
第一节 佛教与宗教之间
第二节 佛教与哲学之间
第三节 文化的抉择
第六章 佛教教育思想对比
第一节 教师的选择和标准
一、欧阳竟无的接续师之说
二、太虚的师资境界
第二节 教学的内容和次第
一、经典的闻思之道
二、佛法的融贯之道
第三节 教学、研究的方法
一、汉学为辅、宋学为主的方法
二、信解行证整体相应的方法
第四节 小结
参考文献
一、典籍
二、著作
三、论文
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