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清华时间简史:生命科学学院
作者:孙之荣,赵南明,施一公,王宏伟 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5-01
ISBN:9787302579496
定价:¥9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清华生物学科的发展简史。清华大学生物系成立于1926年,距今已95年。清华大学生物学科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26–1952年,老清华生物系发展阶段;1984–2006年,生物系的复建与发展阶段;2007至今,生命科学的大发展阶段。现在,清华大学稳步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生命科学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2021年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本书的出版也为探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生物学科贡献微薄之力。 由于编者阅历水平、资料来源渠道有限,本书的写作与梳理难免挂一漏万,不妥之处望海涵,并盼指教,日后尽快修正。
作者简介
孙之荣,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1984年12月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参与了生物系复建的大量工作。亲历了清华大学生物系的复建,到生命学院的成立、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大发展的过程。
目录
目录
第1章清华学堂时期生物科学的雏形(1909—1912)
1.1游美学务处时期生物留学生选派
1.2清华学堂时期生物留学生选派
1.2.1清华学堂及基本情况
1.2.2留学生选派
1.3生物科学相关专业留学生情况
第2章清华学校时期生物学科与生物学系的设立
(1912—1929)
2.1清华学校
2.2生物学科与生物学系的设立及发展
2.2.1生物学科的设立
2.2.2生物学系的创立
2.2.3生物学课程
2.2.4师资队伍
2.2.5基础设施
2.2.6与生物学相关的活动
2.2.7学术期刊
2.3农学发展
2.4研究院与科研
2.5留美预备部选派
2.6爱国运动
第3章国立清华大学初期的生物学系(1929—1937)
3.1扩充学程设立大学及专科分类
3.2课程设置
3.3师资队伍
3.4生物学会
3.5基础设施
3.6科学研究
目录
清华时间简史: 生命科学学院
3.6.1理科研究所生物学部
3.6.2农业研究所
3.6.3研究方向及成果
3.7人才培养
3.7.1本科生培养
3.7.2研究生培养
3.7.3选派公费留美(欧)生
3.7.4其他留学情况
3.8爱国运动
第4章抗战时期(西南联合大学)生物学系的发展
(1937—1946)
4.1南迁长沙
4.2由长沙迁往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成立
4.3师资队伍
4.4课程设置
4.5基础设施
4.5.1长沙临时大学时期的基础设施等
4.5.2西南联合大学时期
4.6科学研究
4.6.1生物学研究所(理科研究所生物学部)
4.6.2农业研究所
4.6.3研究成果
4.7人才培养
4.7.1本科生培养
4.7.2生物学系医预专业
4.7.3研究生培养
4.7.4留学生情况
4.8爱国运动
4.8.1师生参军参战
4.8.2科技助战
4.8.3爱国民主运动新篇章
第5章复员时期国立清华大学生物学系的恢复
(1946—1948)
5.1生物学系的恢复
5.2师资队伍
5.3专业及课程设置
5.4基础设施
5.5科学研究
5.6人才培养
5.6.1本科生培养
5.6.2研究生培养
5.6.3留学及出国研究
5.7爱国运动
第6章清华园解放时期的生物学系及院系调整
(1948—1952)
6.1生物学系、农学院及院系调整
6.2师资队伍
6.3专业及课程设置
6.4科学研究
6.5人才培养
6.5.1本科生培养
6.5.2研究生培养
6.6爱国运动
6.6.1中国共产党组织
6.6.2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6.6.3参加中国建设
6.6.4抗美援朝
第7章生物系恢复重建的准备期(1979—1984)
7.1历史沿革
7.2恢复重建生物系的酝酿
7.2.1学校派出工作小组调查研究,走访老一辈
生物学家
7.2.2学习考察美国生命科学的发展
7.2.3先期成立生物物理研究室和生物化学研究室
7.2.4举办全国生物物理讲习班
7.3清华大学召开恢复重建生物系会议
7.3.11984年6月工字厅东厅会议
7.3.21984年8月恢复重建生物系大会
7.4生物系的重建
7.4.1重建生物系,一切从零开始
7.4.2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正式成立,
系主任的选定
7.5生命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的建立
第8章生物系恢复重建初期十年(1984—1994)
8.1生物系复系
8.1.1定名
8.1.2建系方针和首届系主任
8.1.3复系初期的艰辛
8.2师资队伍
8.3人才培养
8.3.1专业特点与培养目标
8.3.2学生人数与学科点
8.3.3开设课程
8.3.4教学获奖
8.3.5杰出学生代表
8.4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与学生工作队伍
8.5教学科研组织
8.5.1教研组体制
8.5.2生物系为学校体制改革做贡献
8.5.3系管实验室
8.5.4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8.6人才引进
8.7科研成果
第9章乘“985”东风,为创建一流生物学科而奋斗
(1994—2006)
9.1国家“985”计划的实施和支持
9.2师资队伍
9.2.1教职工人数
9.2.2人员名录
9.2.3教师人才引进的情况
9.3人才培养
9.3.1在校学生人数
9.3.2本科生培养
9.3.3研究生培养
9.3.4教学成果
9.4教学科研组织机构
9.4.1实验教学中心
9.4.2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
9.5开拓学科发展新方向
9.5.1生物信息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所
9.5.2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
9.5.3创建、发展了多个生物学科分支
9.6合作与交流
9.7科研成果
9.8学生毕业后成长、发展情况
9.9教师队伍发展壮大,杰出人才不断涌现
第10章蓄势待发,酝酿生命科学大发展(2006—2011)
10.1清华生命科学改革布局
10.1.1施一公回国主持清华生命医学发展
10.1.2清华大生命科学的改革基调和目标
10.2机构调整
10.2.1依托医研院整合资源,协调生命学院和医学院
同步发展及实验平台建设
10.2.2撤系建院,生命科学学院成立
10.3国际化人才引进与人事制度改革
10.3.1历史基础
10.3.2前期准备
10.3.3人事制度改革启动
10.3.4改革的意义
10.3.5教职工队伍
10.4人才培养
10.4.1生命学院创新文化的建立
10.4.2本科生培养
10.4.3研究生培养
10.4.4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联合
培养博士生项目
10.5科研合作
10.5.1与国际知名制药公司的战略合作
10.5.2国际交流
10.6公共科研平台建设
10.6.1清华大学生物医学测试中心
10.6.2清华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10.6.3清华大学蛋白质研究技术中心暨国家蛋白质
科学研究(北京)设施清华基地
10.7科研成果
10.7.1学术论文
10.7.2专著和专利
10.7.3实验室设备
10.7.4获奖情况
第11章高歌猛进,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国际全面接轨
(2011—2019)
11.1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11.1.1缘起与成立
11.1.2组织架构
11.1.3以人为本,提供人才成长沃土
11.1.4生命中心在清华大生命学科发展
中的作用
11.2师资队伍
11.2.1人才引进
11.2.2国际学术委员会及国际评估
11.2.3“引”“育”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11.2.4院党委全方面落实“立德树人”
11.2.5聘请兼职教授、双聘教授和讲席教授
11.2.6设立生命科学学院特殊贡献奖、赵南明
蒲慕明基金、郑昌学优秀教学奖
11.3人才培养
11.3.1本科生招生与培养
11.3.2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11.4国家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1.4.1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11.4.2蛋白质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1.4.3生物信息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1.5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
11.5.1前身——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中心
(2011—2015)
11.5.2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成立
11.5.3人才队伍建设
11.5.4科研平台建设
11.5.5体制机制建设
11.5.6研究成果及意义
11.5.7丰富学术交流活动,营造高质量的国际
学术交流平台
11.6生物医学馆与实验室建设
11.6.1生物技术馆改造
11.6.2李文达医学与生命科学研究中心改建
11.6.3生物学馆修缮
11.6.4生物医学馆建设
11.7学科发展与科学研究
11.7.1学科布局和发展
11.7.2发表论文
11.7.3专著和专利
11.7.4获奖情况
11.7.5实验室设备
11.7.6国际交流
11.7.7学科评估结硕果
附录1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校友
名录
附录2生物科学和技术系既要服务当前又要面向未来
——关于建立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的一些看法
附录3生命科学在向我们挑战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