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声音与中国早期电影研究(1896-1949)
作者:徐建华 著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7-01
ISBN:9787519028886
定价:¥60.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声音与中国早期电影研究(1896-1949)》共分为五章。绪论部分讨论了《声音与中国早期电影研究(1896-1949)》的选题依据、研究对象、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第一章从声音角度将早期电影分为四个时期,概括出各个时期的电影声音特征,指出电影声音发展的非线性;第二章研究了全配乐时期的电影音乐,讨论了电影革命歌曲的社会政治意义,解析歌星与文化、歌唱片与商业之间的关联,研究电影音乐的民族化,以及早期电影中的声画蒙太奇运用,试图以全面的视角探究电影音乐的复杂属性。第三章从早期电影音响的写实与表意,录音技术的发展,音响与城市文化,戏剧风格的音响,战后电影中的纪实音响几个方面探讨了早期音响的发展历程,结合不同时间的时代特征,解析电影音响反映、表现、想象的时代空间。第四章探究了有声电影到来对演员表演与编剧创作的影响,讨论了早期电影语言的戏剧化,人物类型与语言特色,国语电影与方言电影在政治、经济环境下的博弈,以及战后艺术电影中的画外音应用。
作者简介
徐建华,山东青岛人,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2014年9月至今,主持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大声音史观下的中国早期电影研究(1896-1949)》,任项目负责人。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电影史学与资料库建设研究”、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民营电影业的发展战略与实践研究”、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中国电影创作战略研究—基于十家电影公司的样本分析”等项目。编译图书《电子媒体管理》。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第一章 从无声到有声:中国早期电影的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节 静默的美感与对声音的向往(1896-1931)
第二节 博弈语境中的共存:无声还是有声(1931-1937)
第三节 电影声音畸形发展期:抗战时期的电影声音发展(1937-1945)
第四节 从摸索到成熟:战后电影声音发展(1945-1949)
第二章 音乐与中国早期电影
第一节 语境重置:西洋配乐之于早期电影
第二节 电影音乐的社会属性与政治属性
第三节 票房奇迹与文化想象:歌星与有声电影
第四节 歌舞片中的音乐:商业与艺术统一
第五节 早期电影音乐的民族化
第六节 电影中的声画蒙太奇
第三章 音响与中国早期电影
第一节 写实与表意:声音探索期的电影音响
第二节 录音技术的发展与音响
第三节 音响:城市文化和听觉现代性
第四节 特殊音响
第五节 战后电影中的纪实音响
第四章 语言与中国早期电影
第一节 有声电影到来:语言表演与语言创作
第二节 语言应用与电影戏剧化
第三节 典型人物的语言特征
第四节 国语电影与方言电影
第五节 战后电影中的画外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早期著名电影歌曲
科研成果
致谢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第一章 从无声到有声:中国早期电影的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节 静默的美感与对声音的向往(1896-1931)
第二节 博弈语境中的共存:无声还是有声(1931-1937)
第三节 电影声音畸形发展期:抗战时期的电影声音发展(1937-1945)
第四节 从摸索到成熟:战后电影声音发展(1945-1949)
第二章 音乐与中国早期电影
第一节 语境重置:西洋配乐之于早期电影
第二节 电影音乐的社会属性与政治属性
第三节 票房奇迹与文化想象:歌星与有声电影
第四节 歌舞片中的音乐:商业与艺术统一
第五节 早期电影音乐的民族化
第六节 电影中的声画蒙太奇
第三章 音响与中国早期电影
第一节 写实与表意:声音探索期的电影音响
第二节 录音技术的发展与音响
第三节 音响:城市文化和听觉现代性
第四节 特殊音响
第五节 战后电影中的纪实音响
第四章 语言与中国早期电影
第一节 有声电影到来:语言表演与语言创作
第二节 语言应用与电影戏剧化
第三节 典型人物的语言特征
第四节 国语电影与方言电影
第五节 战后电影中的画外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早期著名电影歌曲
科研成果
致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