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恢复生态学:跨学科的融合

恢复生态学:跨学科的融合

作者:管卫兵,王为东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2-01

ISBN:9787030678195

定价:¥90.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世界是一个整体,每一个学科和生境都无法孤立存在。《恢复生态学——跨学科的融合》从各个生态系统角度出发,从多学科交叉的原则出发,整合现有的生态学新技术和新理念,以近年恢复生态学的相关**内容编写而成,以期为这个蓝色星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作者简介
暂缺《恢复生态学:跨学科的融合》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前言
**章绪论001
**节全球生态危机003
一、人类成为自然破坏力004
二、环境破坏是人口过快增长的恶果005
三、人类面临的重大生态科学问题005
四、生态修复工程是解决生态危机的重要方向008
第二节恢复生态学的发展011
一、恢复生态学概念011
二、恢复生态学研究简史012
三、恢复生态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014
四、恢复生态学发展趋势014
五、我国恢复生态学的发展016
第二章生态系统退化及修复036
**节生态系统退化原因及特征037
一、生态系统退化原因038
二、生态系统退化的诊断及评价指标041
三、生态恢复的评价046
第二节生态恢复主要研究内容050
一、生态恢复研究的基本内容050
二、恢复生态学近期研究趋势054
三、生态恢复的基本原则056
第三节生态修复技术和程序060
一、生态恢复技术060
二、生态恢复成功的标准062
三、生态恢复的程序063
第三章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071
**节生态修复的理论生态学基础072
一、群落生态学072
二、景观生态学078
三、区域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080
四、全球变化生态学081
五、保护生物学和生物多样性科学082
六、生理生态学082
七、入侵生态学083
八、土壤学084
九、动、植物学085
十、微生物分子生态学085
第二节生态修复的应用生态学基础086
一、应用生态学发展086
二、农业生态学088
三、水产养殖生态学093
四、污染生态学094
五、流域生态学095
六、生态水文学096
七、生态化学计量学097
八、古生态学098
九、气象学和气候变化研究099
十、生态学模型100
第三节恢复生态学的理论102
一、来自生态学的理论102
二、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理论103
第四章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114
**节多样性与稳定性115
一、生物多样性115
二、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关系115
第二节生态系统服务117
一、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117
二、中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价值119
第三节生态系统服务与生物多样性关系121
一、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评估122
二、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123
三、保护区在保护生物样性中的作用125
四、入侵生物对生态系统影响125
五、物种引入126
第五章生态哲学、生态文化和生态经济133
**节生态哲学133
一、中国生态哲学理论的发展历程133
二、西方生态伦理学发展135
第二节生态经济和文化138
一、生态经济学138
二、生态文化142
三、人类生态学143
第六章退化陆地生态系统的修复149
**节山地生态系统149
一、山地生态系统基本概念和意义150
二、山地生态系统的退化152
三、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恢复模式153
四、干旱河谷生态系统恢复155
五、岩溶生态系统恢复156
第二节水土流失地生态退化及治理159
一、水土流失的现状与形势160
二、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总体布局162
三、水土保持科技发展和重点领域164
第三节森林生态系统退化及恢复169
一、中国森林系统状况169
二、世界森林状况和功能170
三、森林退化及其评价研究171
四、退化森林的修复174
五、中国人工林发展176
六、森林火灾的防范177
第四节草地生态系统修复179
一、草地生态系统功能180
二、草地生态系统类型180
三、草地退化182
四、退化草地的恢复技术184
五、农牧交错带生态修复187
第五节农田污染及农业生态化189
一、中国主要农业生态系统类型190
二、农田生态系统功能193
三、我国农田生态系统退化现状193
四、退化农田生态系统的修复195
五、农业生态化是必然趋势196
第六节荒漠化土地及其治理199
一、荒漠概念及类型199
二、荒漠化概念及原因202
三、荒漠化治理技术203
四、沙漠化土地治理205
第七章淡水生态系统修复215
**节河流生态修复216
一、河流生态修复研究进展216
二、受损河流生态修复的任务和原则220
三、河流生态修复的主要技术222
四、河流生态修复评价226
第二节湖泊富营养化及生态修复228
一、湖泊生态系统现状229
二、富营养化湖泊生态恢复的理论基础233
三、湖泊恢复的生态调控措施236
第三节淡水湿地系统生态恢复239
一、中国湿地现状239
二、湿地的生态功能239
三、湿地退化的特征240
四、湿地恢复的策略和方法241
第四节水库生态修复245
一、水库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45
二、水库生态系统修复249
第五节淡水养殖生态修复253
一、我国淡水生态养殖发展现状253
二、传统淡水养殖的弊端与水体富营养化254
三、养殖池塘环境生态修复技术257
四、淡水生态养殖与新养殖模式发展现状257
五、综合养殖是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方向259
第八章海洋生态修复268
一、我国近海生态系统现状与特征268
二、近海生态退化的原因分析270
**节盐沼湿地生态系统修复271
一、盐沼生态系统功能研究271
二、盐沼湿地适应系统影响因素272
三、盐沼湿地生态恢复的目标274
四、盐沼湿地生态恢复的主要技术手段275
五、恢复成功的主要指数276
第二节红树林湿地保护和修复278
一、红树林种类和分布279
二、红树林的保护与生态恢复工程280
第三节海草床生态系统修复285
一、海草床生态系统286
二、中国海草床退化现状和原因287
三、海草保护与恢复289
第四节珊瑚礁生态系统修复290
一、中国珊瑚礁生态系统研究现状291
二、珊瑚礁退化现状和原因291
三、珊瑚礁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293
四、珊瑚礁生态修复的实践294
五、珊瑚礁生态系统评价296
第五节河口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298
一、河口生态系统的主要人为干扰299
二、流域人类活动对河口的影响300
三、河口生态修复301
四、河口生态系统评价303
第六节海湾生态系统保护305
一、中国海湾基本情况306
二、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307
三、典型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307
第七节海水生态养殖310
一、我国海水养殖发展现状310
二、海水养殖模式发展311
三、海水生态养殖发展趋势313
第八节海岛生态修复315
一、岛屿生态系统316
二、海岛生态退化的影响因素317
三、海岛生态修复技术318
四、中国海岛保护与管理工作进展320
第九节海洋渔业的生态修复321
一、国内研究现状和水平322
二、海洋渔业生态失衡机理判断322
三、我国海洋渔业生态修复技术体系构建324
第十节砂质海滩养护与修复327
一、国内外海滩养护进展328
二、海滩养护技术329
第九章破坏地和其他污染生态修复337
**节中国污染概况337
一、大气污染337
二、土壤污染339
三、水环境污染340
四、海洋环境污染342
五、矿山迹地环境污染342
六、棕地开发和利用343
第二节矿山迹地的生态恢复344
一、矿山迹地生态恢复的发展历程344
二、矿山生态修复新技术345
第三节污染土壤生态修复346
一、污染退化土地的生态修复346
二、土壤污染的生态恢复348
第四节水污染治理349
一、中国水污染控制现状349
二、建立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理体系350
三、水污染防治规划重点任务353
第五节大气污染治理357
一、常规大气污染物控制取得进展358
二、城市进入新型复合大气污染阶段358
三、大气污染的植物修复359
第六节垃圾污染处理361
一、电子垃圾361
二、餐厨垃圾362
三、农村生活垃圾363
四、建筑垃圾363
五、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的现状及问题364
六、垃圾渗滤液365
七、垃圾分类的工作366
第七节城市工业废弃地修复367
一、工业废弃地的更新、改造367
二、工业之后的景观的设计手法368
三、工业废弃地改造为公园的意义与技术370
第八节石油污染371
一、海洋石油状况371
二、海洋石油污染372
三、海洋石油污染处理方法373
四、陆上石油污染的修复374
第九节微塑料的污染375
一、微塑料的迁移分布376
二、微塑料的生物效应377
第十章多功能景观生态设计和管理——人类的未来383
**节生态恢复的前景——人工设计的生态方案384
一、利用自然力修复384
二、生态系统服务仿生修复技术模块385
三、人工设计的生态方案385
四、生态工程386
五、生态设计387
第二节从生态系统管理到复合生态系统管理的演进390
一、生态系统管理理论萌芽阶段390
二、生态系统管理理论形成和发展阶段391
三、复合或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论形成与发展392
四、适应性管理393
第三节构建多功能景观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394
一、景观多功能性概念395
二、景观多功能性和景观服务关系395
第四节生态城市——建立以人为主的生态系统399
一、城市化及其生态效应400
二、生态城市研究和建设400
三、城市生态系统恢复401
四、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404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