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江苏古黄河三角洲地区地质演化
作者:刘建东 等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1-01
ISBN:9787030664136
定价:¥16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江苏古黄河三角洲地区地质演化》是在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基础上进行研究编写的,利用了岩心及其相关测试分析、地面调查、地球物理勘查等资料,以第四纪地质学、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为理论指导,阐述了废黄河口区域第四系分布范围、物质组成、堆(沉)积厚度、空间变化、形成环境,建立了区域第四纪地层层序,分析了古地理环境及演变规律;探索了基岩面埋深与起伏变化和隐伏基岩的地层、岩石、构造特征,评价了区域地壳稳定性。《江苏古黄河三角洲地区地质演化》以岩石地层单位为基础,开展第四纪多重地层划分对比研究,在建立江苏古黄河三角洲地区第四纪地层层序结构的基础上,研究了第四纪岩相古地理、海岸线变迁和沉积环境变化特征,揭示了基岩面的起伏变化和隐伏基岩的地层、岩石、构造特征,以岩石地层为基础研究了新构造运动特征。
作者简介
暂缺《江苏古黄河三角洲地区地质演化》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序
第1章 自然地理概况 1
1.1 位置及特征 1
1.2 气候 1
1.3 水系 1
1.4 地形地貌 2
1.4.1 徐淮黄泛平原 4
1.4.2 苏北滨海平原 5
第2章 第四纪地质 7
2.1 地层划分 7
2.1.1 第四纪划分沿革及地层划分方案 7
2.1.2 全新统淤尖组、连云港组(Qhy、Qhl) 10
2.1.3 上更新统灌南组(Qp3g) 11
2.1.4 中更新统小腰庄组(Qp2x) 11
2.1.5 下更新统五队镇组(Qp1w) 12
2.1.6 海侵层确定、深海氧同位素1~5 阶段 12
2.2 浅表地层论述 13
2.2.1 废黄河沉积区分布范围及沉积物特征 14
2.2.2 潮坪沉积区分布范围及沉积物特征 14
2.2.3 废黄河沉积区和潮坪沉积区综合对比 15
2.2.4 废黄河三角洲沉积模式 18
2.3 代表性钻孔论述 19
2.3.1 滨海县滨淮镇新岭社区钻孔XJ01岩性描述 19
2.3.2 响水县南河镇平建钻孔JZ04岩性描述 25
2.3.3 滨海县头罾盐场钻孔XG01岩性描述 32
2.3.4 灌南县田楼镇东盘村钻孔JZ03岩性描述 39
2.3.5 灌云县圩丰镇钻孔YQ01岩性描述 46
2.4 岩石地层学 52
2.4.1 化学分析 52
2.4.2 重矿物分析 58
2.4.3 黏土矿物组合特征 64
2.4.4 沉积物原生、后生地球化学作用 66
2.5 年代地层学 70
2.5.1 古地磁测试 70
2.5.2 14C 测年 74
2.6 生物环境地层学 75
2.6.1 孢粉数据分析 75
2.6.2 微体古生物数据分析 82
2.6.3 宏体生物分析 86
2.7 多重标准划分地层 89
第3章 第四纪沉积环境与岩相古地理 94
3.1 沉积物粒度变化与环境演化 94
3.1.1 粒度变化特征 94
3.1.2 沉积环境 97
3.2 沉积相与沉积体系 98
3.3 上新世末期岩相古地理特征 101
3.4 早更新世早期岩相古地理特征 102
3.5 早更新世中期岩相古地理特征 104
3.6 早更新世晚期岩相古地理特征 105
3.7 中更新世早期早时岩相古地理特征 107
3.8 中更新世早期晚时岩相古地理特征 108
3.9 中更新世晚期岩相古地理特征 110
3.10 晚更新世早期岩相古地理特征 112
3.11 晚更新世MIS4对应时期岩相古地理特征 113
3.12 晚更新世MIS3对应时期岩相古地理特征 115
3.13 晚更新世MIS2对应时期岩相古地理特征 116
3.14 全新世岩相古地理特征 118
第4章 前第四纪地质 120
4.1 地层分区概述 120
4.2 苏鲁造山带地层区地层 120
4.2.1 云台岩群花果山岩组 120
4.2.2 新近系宿迁组 122
4.3 扬子地层区地层 127
4.3.1 新元古界 130
4.3.2 下古生界 132
4.3.3 上古生界 136
4.3.4 中生界和新生界 146
4.4 岩浆岩 152
4.5 变质岩 153
4.5.1 花果山岩组变质岩 153
4.5.2 周岗组变质岩 154
第5章 基岩构造 157
5.1 大地构造分区及特征 157
5.1.1 苏鲁造山带 157
5.1.2 扬子板块 158
5.2 韧性流变构造 159
5.2.1 面理与线理构造 159
5.2.2 褶皱构造 160
5.2.3 构造岩岩石特征 160
5.2.4 韧性剪切带 162
5.2.5 变形期次 162
5.3 褶皱 162
5.3.1 小尖—陈家港背斜(A1) 163
5.3.2 小喜滩向斜(A2) 164
5.3.3 新淮河口背斜(A3) 164
5.3.4 康庄—新滩盐场背斜(A4) 164
5.3.5 滨淮倒转向斜(A5) 165
5.3.6 八滩南—大淤尖背斜(A6) 166
5.4 脆性构造 166
5.4.1 断裂构造 166
5.4.2 其他脆性构造 177
5.5 新构造运动与区域稳定性 177
5.5.1 新构造运动特征 178
5.5.2 新构造分区及特征 181
5.5.3 基岩面特征 182
5.5.4 地壳稳定性分析 185
5.6 地质发展史 186
5.6.1 苏鲁造山带 186
5.6.2 扬子板块 187
第6章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 190
6.1 水文地质 190
6.1.1 地下水类型 190
6.1.2 水文地质结构特征及含水岩组富水性 190
6.1.3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 192
6.1.4 地下水水位动态 193
6.1.5 地下水水质特征 193
6.2 工程地质 194
6.2.1 工程地质分区 194
6.2.2 工程地质评价 194
6.3 环境地质 197
6.3.1 海岸的坍塌、淤积及岸线变迁 197
6.3.2 水土污染问题 198
6.3.3 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198
参考文献 199
序
第1章 自然地理概况 1
1.1 位置及特征 1
1.2 气候 1
1.3 水系 1
1.4 地形地貌 2
1.4.1 徐淮黄泛平原 4
1.4.2 苏北滨海平原 5
第2章 第四纪地质 7
2.1 地层划分 7
2.1.1 第四纪划分沿革及地层划分方案 7
2.1.2 全新统淤尖组、连云港组(Qhy、Qhl) 10
2.1.3 上更新统灌南组(Qp3g) 11
2.1.4 中更新统小腰庄组(Qp2x) 11
2.1.5 下更新统五队镇组(Qp1w) 12
2.1.6 海侵层确定、深海氧同位素1~5 阶段 12
2.2 浅表地层论述 13
2.2.1 废黄河沉积区分布范围及沉积物特征 14
2.2.2 潮坪沉积区分布范围及沉积物特征 14
2.2.3 废黄河沉积区和潮坪沉积区综合对比 15
2.2.4 废黄河三角洲沉积模式 18
2.3 代表性钻孔论述 19
2.3.1 滨海县滨淮镇新岭社区钻孔XJ01岩性描述 19
2.3.2 响水县南河镇平建钻孔JZ04岩性描述 25
2.3.3 滨海县头罾盐场钻孔XG01岩性描述 32
2.3.4 灌南县田楼镇东盘村钻孔JZ03岩性描述 39
2.3.5 灌云县圩丰镇钻孔YQ01岩性描述 46
2.4 岩石地层学 52
2.4.1 化学分析 52
2.4.2 重矿物分析 58
2.4.3 黏土矿物组合特征 64
2.4.4 沉积物原生、后生地球化学作用 66
2.5 年代地层学 70
2.5.1 古地磁测试 70
2.5.2 14C 测年 74
2.6 生物环境地层学 75
2.6.1 孢粉数据分析 75
2.6.2 微体古生物数据分析 82
2.6.3 宏体生物分析 86
2.7 多重标准划分地层 89
第3章 第四纪沉积环境与岩相古地理 94
3.1 沉积物粒度变化与环境演化 94
3.1.1 粒度变化特征 94
3.1.2 沉积环境 97
3.2 沉积相与沉积体系 98
3.3 上新世末期岩相古地理特征 101
3.4 早更新世早期岩相古地理特征 102
3.5 早更新世中期岩相古地理特征 104
3.6 早更新世晚期岩相古地理特征 105
3.7 中更新世早期早时岩相古地理特征 107
3.8 中更新世早期晚时岩相古地理特征 108
3.9 中更新世晚期岩相古地理特征 110
3.10 晚更新世早期岩相古地理特征 112
3.11 晚更新世MIS4对应时期岩相古地理特征 113
3.12 晚更新世MIS3对应时期岩相古地理特征 115
3.13 晚更新世MIS2对应时期岩相古地理特征 116
3.14 全新世岩相古地理特征 118
第4章 前第四纪地质 120
4.1 地层分区概述 120
4.2 苏鲁造山带地层区地层 120
4.2.1 云台岩群花果山岩组 120
4.2.2 新近系宿迁组 122
4.3 扬子地层区地层 127
4.3.1 新元古界 130
4.3.2 下古生界 132
4.3.3 上古生界 136
4.3.4 中生界和新生界 146
4.4 岩浆岩 152
4.5 变质岩 153
4.5.1 花果山岩组变质岩 153
4.5.2 周岗组变质岩 154
第5章 基岩构造 157
5.1 大地构造分区及特征 157
5.1.1 苏鲁造山带 157
5.1.2 扬子板块 158
5.2 韧性流变构造 159
5.2.1 面理与线理构造 159
5.2.2 褶皱构造 160
5.2.3 构造岩岩石特征 160
5.2.4 韧性剪切带 162
5.2.5 变形期次 162
5.3 褶皱 162
5.3.1 小尖—陈家港背斜(A1) 163
5.3.2 小喜滩向斜(A2) 164
5.3.3 新淮河口背斜(A3) 164
5.3.4 康庄—新滩盐场背斜(A4) 164
5.3.5 滨淮倒转向斜(A5) 165
5.3.6 八滩南—大淤尖背斜(A6) 166
5.4 脆性构造 166
5.4.1 断裂构造 166
5.4.2 其他脆性构造 177
5.5 新构造运动与区域稳定性 177
5.5.1 新构造运动特征 178
5.5.2 新构造分区及特征 181
5.5.3 基岩面特征 182
5.5.4 地壳稳定性分析 185
5.6 地质发展史 186
5.6.1 苏鲁造山带 186
5.6.2 扬子板块 187
第6章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 190
6.1 水文地质 190
6.1.1 地下水类型 190
6.1.2 水文地质结构特征及含水岩组富水性 190
6.1.3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 192
6.1.4 地下水水位动态 193
6.1.5 地下水水质特征 193
6.2 工程地质 194
6.2.1 工程地质分区 194
6.2.2 工程地质评价 194
6.3 环境地质 197
6.3.1 海岸的坍塌、淤积及岸线变迁 197
6.3.2 水土污染问题 198
6.3.3 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198
参考文献 199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