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陆相断陷盆地源汇系统控砂原理与应用
作者:徐长贵,杜晓峰,朱红涛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12-01
ISBN:9787030667823
定价:¥18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陆相断陷盆地源汇系统控砂原理与应用》通过总结渤海海域典型陆相断陷盆地源汇系统的研究成果,形成陆相断陷盆地源汇系统完善的理论体系、成熟的技术体系、标准的工业化应用流程及规范,并且源汇系统控砂理论在渤海油田油气勘探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对其他类似盆地和构造区油气勘探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陆相断陷盆地源汇系统控砂原理与应用》内容包括源汇系统研究概述、渤海海域新生代盆地结构与沉积充填、陆相断陷盆地源汇系统控砂理论体系、陆相断陷盆地源汇系统控砂机制与控砂模式、陆相断陷盆地源汇系统控砂原理工业化应用方法、源汇系统主要研究技术方法、渤海海域源汇系统实例分析。《陆相断陷盆地源汇系统控砂原理与应用》部分插图配有彩图二维码,见封底
作者简介
暂缺《陆相断陷盆地源汇系统控砂原理与应用》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第1章 源汇系统研究概述
1 1.1 国内外源汇系统的研究现状 2
1.2 渤海海域新生代源汇系统研究进展 5
第2章 渤海海域新生代盆地结构与沉积充填9
2.1 渤海海域区域地质背景 10
2.2 渤海走滑伸展叠合构造特征 12
2.2.1 渤海走滑伸展叠合构造样式 13
2.2.2 渤海走滑伸展叠合构造成因 16
2.2.3 渤海海域叠合断裂对盆地结构的控制 20
2.3 渤海新生代地层层序与沉积充填特征 27
2.3.1 新生代层序地层格架 27
2.3.2 新生代沉积体系构成 30
2.3.3 不同层序沉积体系展布特征 44
2.3.4 沉积充填结构的时空差异 50
第3章 陆相断陷盆地源汇系统控砂理论体系 55
3.1 源汇系统控砂理论核心思想 56
3.2 源汇系统要素构成 58
3.2.1 物源子系统 58
3.2.2 搬运通道子系统 61
3.2.3 基准面转换子系统 62
3.2.4 沉积汇聚子系统 65
3.3 源汇系统类型 68
3.4 源汇系统级次 72
3.5 源汇系统动力学机制 73
3.5.1 风化剥蚀作用与沉积响应 73
3.5.2 基准面转换作用与源汇响应 74
第4章 陆相断陷盆地源汇系统控砂机制与控砂模式 77
4.1 伸展型源汇系统 78
4.1.1 伸展型源汇系统控砂机制 78
4.1.2 陡坡型源汇系统控砂模式 80
4.1.3 缓坡型源汇系统控砂模式 88
4.2 走滑型源汇系统 91
4.2.1 走滑型源汇系统控砂机制 91
4.2.2 走滑型源汇系统控砂模式 94
4.3 陆相断陷盆地源汇系统分布模式 99
第5章 陆相断陷盆地源汇系统控砂原理工业化应用方法 101
5.1 源汇系统研究思路 102
5.2 源汇系统工业化应用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02
5.2.1 源汇系统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102
5.2.2 物源子系统分析与物质供给通量表征 104
5.2.3 源汇系统划分与物源供给通量表征 106
5.2.4 输砂通道子系统分析与搬运通量表征 108
5.2.5 坡折子系统描述与表征 109
5.2.6 源汇系统耦合模式与沉积响应分析 110
第6章 源汇系统主要研究技术方法 113
6.1 高精度层序地层分析技术组合 114
6.1.1 地震层序识别与划分 114
6.1.2 测井层序识别与划分 115
6.1.3 地球化学层序识别与划分 117
6.2 古地貌恢复技术 118
6.2.1 古地貌恢复技术在源汇系统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118
6.2.2 古地貌恢复技术在源汇系统研究中的技术流程 120
6.3 物源区母岩恢复技术 124
6.3.1 元素物源示踪 124
6.3.2 锆石测年恢复 125
6.4 地震沉积学技术 127
6.4.1 地震沉积学在源汇系统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127
6.4.2 地震沉积学在源汇系统研究中的技术流程 129
6.5 沉积通量计算技术 130
6.5.1 物源剥蚀通量计算技术 130
6.5.2 沉积区通量表征 133
6.6 源汇约束下的沉积模拟技术 138
6.6.1 计算机层序地层模拟技术及进展 138
6.6.2 沉积物理模拟技术现状及进展 140
第7章 渤海海域源汇系统实例分析 143
7.1 源汇系统在断陷期区域沉积体系评价中的应用 144
7.1.1 物源子系统特征 144
7.1.2 搬运通道子系统构成 146
7.1.3 源汇系统类型及特征 148
7.1.4 源汇系统耦合模式 151
7.2 源汇系统在拗陷期区域沉积体系评价中的应用 153
7.2.1 物源子系统特征 154
7.2.2 搬运通道子系统构成 159
7.2.3 沉积汇聚子系统构成 162
7.2.4 源汇系统耦合模式 168
7.3 源汇系统在石南陡坡型储层定量预测中的应用 170
7.3.1 物源子系统特征 170
7.3.2 搬运通道子系统构成 174
7.3.3 坡折子系统构成 175
7.3.4 沉积汇聚子系统构成 176
7.3.5 陡坡型源汇系统优质储层预测 177
7.4 源汇系统在辽东南洼东部缓坡型优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179
7.4.1 物源子系统特征 179
7.4.2 搬运通道子系统构成 180
7.4.3 坡折子系统构成 180
7.4.4 缓坡型源汇系统优质储层预测 182
7.5 源汇系统在辽西凸起轴向型储层精细预测中的应用 185
7.5.1 隐性物源子系统特征 186
7.5.2 搬运通道子系统与坡折子系统构成 188
7.5.3 沉积汇聚子系统构成 190
7.5.4 轴向带型源汇系统优质储层预测 193
7.6 源汇系统在辽中南洼同沉积走滑型储层精细预测中的应用 196
7.6.1 辽中南洼走滑断裂体系特征 197
7.6.2 辽中南洼走滑型源汇系统构成 199
7.6.3 同沉积走滑型源汇系统优质储层预测 202
7.7 源汇系统在石南陡坡共轭走滑型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205
7.7.1 石南陡坡共轭走滑断裂体系特征 205
7.7.2 石南陡坡共轭走滑型源汇系统构成 207
7.7.3 共轭走滑型源汇系统优质储层预测 208
参考文献 209
第1章 源汇系统研究概述
1 1.1 国内外源汇系统的研究现状 2
1.2 渤海海域新生代源汇系统研究进展 5
第2章 渤海海域新生代盆地结构与沉积充填9
2.1 渤海海域区域地质背景 10
2.2 渤海走滑伸展叠合构造特征 12
2.2.1 渤海走滑伸展叠合构造样式 13
2.2.2 渤海走滑伸展叠合构造成因 16
2.2.3 渤海海域叠合断裂对盆地结构的控制 20
2.3 渤海新生代地层层序与沉积充填特征 27
2.3.1 新生代层序地层格架 27
2.3.2 新生代沉积体系构成 30
2.3.3 不同层序沉积体系展布特征 44
2.3.4 沉积充填结构的时空差异 50
第3章 陆相断陷盆地源汇系统控砂理论体系 55
3.1 源汇系统控砂理论核心思想 56
3.2 源汇系统要素构成 58
3.2.1 物源子系统 58
3.2.2 搬运通道子系统 61
3.2.3 基准面转换子系统 62
3.2.4 沉积汇聚子系统 65
3.3 源汇系统类型 68
3.4 源汇系统级次 72
3.5 源汇系统动力学机制 73
3.5.1 风化剥蚀作用与沉积响应 73
3.5.2 基准面转换作用与源汇响应 74
第4章 陆相断陷盆地源汇系统控砂机制与控砂模式 77
4.1 伸展型源汇系统 78
4.1.1 伸展型源汇系统控砂机制 78
4.1.2 陡坡型源汇系统控砂模式 80
4.1.3 缓坡型源汇系统控砂模式 88
4.2 走滑型源汇系统 91
4.2.1 走滑型源汇系统控砂机制 91
4.2.2 走滑型源汇系统控砂模式 94
4.3 陆相断陷盆地源汇系统分布模式 99
第5章 陆相断陷盆地源汇系统控砂原理工业化应用方法 101
5.1 源汇系统研究思路 102
5.2 源汇系统工业化应用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02
5.2.1 源汇系统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102
5.2.2 物源子系统分析与物质供给通量表征 104
5.2.3 源汇系统划分与物源供给通量表征 106
5.2.4 输砂通道子系统分析与搬运通量表征 108
5.2.5 坡折子系统描述与表征 109
5.2.6 源汇系统耦合模式与沉积响应分析 110
第6章 源汇系统主要研究技术方法 113
6.1 高精度层序地层分析技术组合 114
6.1.1 地震层序识别与划分 114
6.1.2 测井层序识别与划分 115
6.1.3 地球化学层序识别与划分 117
6.2 古地貌恢复技术 118
6.2.1 古地貌恢复技术在源汇系统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118
6.2.2 古地貌恢复技术在源汇系统研究中的技术流程 120
6.3 物源区母岩恢复技术 124
6.3.1 元素物源示踪 124
6.3.2 锆石测年恢复 125
6.4 地震沉积学技术 127
6.4.1 地震沉积学在源汇系统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127
6.4.2 地震沉积学在源汇系统研究中的技术流程 129
6.5 沉积通量计算技术 130
6.5.1 物源剥蚀通量计算技术 130
6.5.2 沉积区通量表征 133
6.6 源汇约束下的沉积模拟技术 138
6.6.1 计算机层序地层模拟技术及进展 138
6.6.2 沉积物理模拟技术现状及进展 140
第7章 渤海海域源汇系统实例分析 143
7.1 源汇系统在断陷期区域沉积体系评价中的应用 144
7.1.1 物源子系统特征 144
7.1.2 搬运通道子系统构成 146
7.1.3 源汇系统类型及特征 148
7.1.4 源汇系统耦合模式 151
7.2 源汇系统在拗陷期区域沉积体系评价中的应用 153
7.2.1 物源子系统特征 154
7.2.2 搬运通道子系统构成 159
7.2.3 沉积汇聚子系统构成 162
7.2.4 源汇系统耦合模式 168
7.3 源汇系统在石南陡坡型储层定量预测中的应用 170
7.3.1 物源子系统特征 170
7.3.2 搬运通道子系统构成 174
7.3.3 坡折子系统构成 175
7.3.4 沉积汇聚子系统构成 176
7.3.5 陡坡型源汇系统优质储层预测 177
7.4 源汇系统在辽东南洼东部缓坡型优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179
7.4.1 物源子系统特征 179
7.4.2 搬运通道子系统构成 180
7.4.3 坡折子系统构成 180
7.4.4 缓坡型源汇系统优质储层预测 182
7.5 源汇系统在辽西凸起轴向型储层精细预测中的应用 185
7.5.1 隐性物源子系统特征 186
7.5.2 搬运通道子系统与坡折子系统构成 188
7.5.3 沉积汇聚子系统构成 190
7.5.4 轴向带型源汇系统优质储层预测 193
7.6 源汇系统在辽中南洼同沉积走滑型储层精细预测中的应用 196
7.6.1 辽中南洼走滑断裂体系特征 197
7.6.2 辽中南洼走滑型源汇系统构成 199
7.6.3 同沉积走滑型源汇系统优质储层预测 202
7.7 源汇系统在石南陡坡共轭走滑型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205
7.7.1 石南陡坡共轭走滑断裂体系特征 205
7.7.2 石南陡坡共轭走滑型源汇系统构成 207
7.7.3 共轭走滑型源汇系统优质储层预测 208
参考文献 209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