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国文化导论(修订本)
作者:李宗桂 著
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1-01
ISBN:9787306070883
定价:¥6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作者运用文化学、哲学、历史学等理论和方法,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变和分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和核心、理想人格、价值取向、社会心理、思维方式、基本精神、类型和特点等,都作了较为系统深入的事实描述和理论阐析。全书按照专题内容写作,各章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既有史的风格,又有论的特点。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中国文化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素质的读物使用。
作者简介
李宗桂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国文化与现代化、当代中国文化、现代新儒学。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课题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中国文化概论”课题组首席专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研究”首席专家。兼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理事暨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儒学研究会会长等职务。
目录
上篇
绪论
第一节 文化和传统文化
一、文化概念的诸种界说
二、传统文化的特定内涵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变和分期
一、中国文化的孕育期
二、中国文化的雏形期
三、中国文化的定型期
四、中国文化的强化期
五、中国文化的转型期
第三节 学习中国文化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章 中国文明发展的特殊道路
第一节 原始宗教的产生
一、从万物有灵到多神崇拜
二、从动物崇拜到图腾崇拜
三、从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
第二节 氏族制的脐带与文明的门槛
一、祖先崇拜与血缘心理
二、农业社会与宗法制度
第三节 “人惟求旧,器惟求新”
一、从家族到国家的维新路径
二、“以天为宗,以德为本”的伦理框架
第二章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
一、封建社会有机体的诸种再生产
二、地主经济和小农经济的互为盈缩
三、农本商末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第二节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结构的基本特征
一、家国同构
二、世卿世禄与官僚制度
三、君权至上
中篇
第三章 弘扬主体精神的儒家
第一节 先秦儒家人情化的伦理亲情
一、泛爱众而亲仁
二、以德王天下
三、隆礼重法
第二节 汉代儒家神学化的天人观念
一、天人感应与王权神授
二、三纲五常与正谊明道
三、阳德阴刑与独尊儒术
第三节 宋代儒家哲理化的理欲之论
一、“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二、“存天理,去人欲”
三、理一分殊
第四节 返本开新的现代新儒学
第五节 儒家人生哲学模式
一、儒家的理想人格
二、三纲八目与大同世界
三、内圣与外王
四、正己正人与成己成物
五、穷独与达兼
第四章 心不逐于物的道家
第一节 先秦道家从无为到逍遥的演变
一、无为而无不为的老子
二、逍遥于“无何有之乡”的庄子
第二节 道家思想在前期封建社会的演变及其作用
一、秦汉新道家的形成和衰落
二、玄学的兴起和演变
三、隋唐道家思想的流播
第三节 道家思想在后期封建社会的流变
一、道家思想在宋代的兴盛与儒道融合
二、道家思想在元代的兴衰
第四节 道家人生哲学模式
一、道家的理想人格
二、不以物累形与返璞归真
三、无为无不为与不为人先
四、与时迁移和功成身退
第五节 儒道互补的内在原因
一、阳刚与阴柔
二、进取与退守
三、庙堂与山林
四、群体与个体
五、恒常与变动
六、肯定与否定
第五章 墨家思想的兴衰
第一节 民之“三患”与“兼以易别”
一、忧民之“三患”的同情心
二、“兼以易别”的仁爱精神
第二节 利即是义与忠孝惠慈
一、利即是义的实惠取向
二、忠孝惠慈的伦理规范
第三节 尚贤与尚同
一、人格平等的尚贤心理
二、天下一家的尚同精神
第四节 墨家人生哲学模式
一、墨家的理想人格
二、讲求实惠的功利原则
三、爱心充溢的群体意识
四、平均平等的文化心态
第五节 墨家的悲剧:由显学而绝学
一、天下尚同于天子:对平等思想的内在否定
二、“和”胜于“同”:墨衰儒盛的内在原因
第六章 法家思想的浮沉
第一节 法、术、势的产生与合一
一、法、术、势的旨趣
二、韩非对法、术、势的综合
第二节 “争于气力”与“计算之心”
一、由道德而“气力”的三世演化说
二、“用计算之心以相待”的人际关系论
第三节 “圣人执要”与君主专制
一、帝王之具:“圣人执要”
二、法家思想与专制集权
第四节 法家人生哲学模式
一、法家的理想人格
二、“法不阿责”的平等观
三、靠“气力”立于世的独立精神
第五节 秦的统一和法家思想的由显转隐
一、法家思想和秦朝兴亡
二、德主刑辅:儒法地位的模式化
第七章 佛教的流传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佛教的基本思想
一、佛教基本教义的核心
二、四谛说
三、缘起和轮回
四、无常、无我和涅槃
第二节 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和发展
一、佛学发展三阶段及其与本土文化的关系
二、中国佛教——禅宗
第三节 佛家人生哲学模式
一、佛家的理想人格
二、心如古井
三、随缘而安
四、与世无争
下篇
第八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和核心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
一、文化结构论
二、中国
绪论
第一节 文化和传统文化
一、文化概念的诸种界说
二、传统文化的特定内涵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变和分期
一、中国文化的孕育期
二、中国文化的雏形期
三、中国文化的定型期
四、中国文化的强化期
五、中国文化的转型期
第三节 学习中国文化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章 中国文明发展的特殊道路
第一节 原始宗教的产生
一、从万物有灵到多神崇拜
二、从动物崇拜到图腾崇拜
三、从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
第二节 氏族制的脐带与文明的门槛
一、祖先崇拜与血缘心理
二、农业社会与宗法制度
第三节 “人惟求旧,器惟求新”
一、从家族到国家的维新路径
二、“以天为宗,以德为本”的伦理框架
第二章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
一、封建社会有机体的诸种再生产
二、地主经济和小农经济的互为盈缩
三、农本商末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第二节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结构的基本特征
一、家国同构
二、世卿世禄与官僚制度
三、君权至上
中篇
第三章 弘扬主体精神的儒家
第一节 先秦儒家人情化的伦理亲情
一、泛爱众而亲仁
二、以德王天下
三、隆礼重法
第二节 汉代儒家神学化的天人观念
一、天人感应与王权神授
二、三纲五常与正谊明道
三、阳德阴刑与独尊儒术
第三节 宋代儒家哲理化的理欲之论
一、“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二、“存天理,去人欲”
三、理一分殊
第四节 返本开新的现代新儒学
第五节 儒家人生哲学模式
一、儒家的理想人格
二、三纲八目与大同世界
三、内圣与外王
四、正己正人与成己成物
五、穷独与达兼
第四章 心不逐于物的道家
第一节 先秦道家从无为到逍遥的演变
一、无为而无不为的老子
二、逍遥于“无何有之乡”的庄子
第二节 道家思想在前期封建社会的演变及其作用
一、秦汉新道家的形成和衰落
二、玄学的兴起和演变
三、隋唐道家思想的流播
第三节 道家思想在后期封建社会的流变
一、道家思想在宋代的兴盛与儒道融合
二、道家思想在元代的兴衰
第四节 道家人生哲学模式
一、道家的理想人格
二、不以物累形与返璞归真
三、无为无不为与不为人先
四、与时迁移和功成身退
第五节 儒道互补的内在原因
一、阳刚与阴柔
二、进取与退守
三、庙堂与山林
四、群体与个体
五、恒常与变动
六、肯定与否定
第五章 墨家思想的兴衰
第一节 民之“三患”与“兼以易别”
一、忧民之“三患”的同情心
二、“兼以易别”的仁爱精神
第二节 利即是义与忠孝惠慈
一、利即是义的实惠取向
二、忠孝惠慈的伦理规范
第三节 尚贤与尚同
一、人格平等的尚贤心理
二、天下一家的尚同精神
第四节 墨家人生哲学模式
一、墨家的理想人格
二、讲求实惠的功利原则
三、爱心充溢的群体意识
四、平均平等的文化心态
第五节 墨家的悲剧:由显学而绝学
一、天下尚同于天子:对平等思想的内在否定
二、“和”胜于“同”:墨衰儒盛的内在原因
第六章 法家思想的浮沉
第一节 法、术、势的产生与合一
一、法、术、势的旨趣
二、韩非对法、术、势的综合
第二节 “争于气力”与“计算之心”
一、由道德而“气力”的三世演化说
二、“用计算之心以相待”的人际关系论
第三节 “圣人执要”与君主专制
一、帝王之具:“圣人执要”
二、法家思想与专制集权
第四节 法家人生哲学模式
一、法家的理想人格
二、“法不阿责”的平等观
三、靠“气力”立于世的独立精神
第五节 秦的统一和法家思想的由显转隐
一、法家思想和秦朝兴亡
二、德主刑辅:儒法地位的模式化
第七章 佛教的流传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佛教的基本思想
一、佛教基本教义的核心
二、四谛说
三、缘起和轮回
四、无常、无我和涅槃
第二节 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和发展
一、佛学发展三阶段及其与本土文化的关系
二、中国佛教——禅宗
第三节 佛家人生哲学模式
一、佛家的理想人格
二、心如古井
三、随缘而安
四、与世无争
下篇
第八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和核心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
一、文化结构论
二、中国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