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绿色规划 绿色发展:城市绿色空间重构研究
作者:李夺,黎鹏展 著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3-01
ISBN:9787568067782
定价:¥6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是城市规划方面的著作。城市绿色空间是城市极为重要而特殊的生态安全屏障。根据城市居民对绿色空间复合功能的强烈需求,本书对城市绿色空间的重构进行了探讨。本书以生态整体规划为思路,以土地空间资源配置为基础,以“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结构、功能组织、用地布局、关键控制要素为核心内容,构建衔接多尺度、整合多功能的绿色空间规划框架体系、规划管控技术、管理实施策略,力图弥补现行城乡规划体系和规划范式应对绿色空间的不足,并推动实现绿色空间的“生态优先、绿色生产、宜居生活”。
作者简介
李夺,男,1982年3月生。南阳理工学院讲师,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区域及城乡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在国内外主要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编制完成规划项目百余项。 黎鹏展,男,1982年11月生,南阳理工学院讲师,韩国牧园大学造型艺术设计专业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室内外环境空间设计。多年来,先后在国内相关专业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著作3本;新型发明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参与省级课题4项,地厅级课题10余项。个人作品多次在各项设计大赛中获奖。指导学生参加设计比赛获奖4次。先后主持设计室内设计项目30余项,景观设计项目20余项,规划项目20余项。
目录
第一章 绿色空间概述 (1)
一、城市绿色空间的概念与演化 (1)
二、城市绿色空间的特征与分类 (3)
三、城市绿地与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 (5)
四、城市绿色空间规划与实践 (8)
五、绿色空间规划的导向 (11)
六、生态整体规划思路 (26)
七、城市绿色空间的基础及应用研究进展 (43)
第二章 城市绿色空间规划的理论基础 (49)
一、精明增长理论 (49)
二、低碳城市理论 (52)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54)
四、“反规划”理论 (64)
五、生态城市理论 (67)
第三章 城市绿色空间结构规划 (73)
一、绿色城市安全结构 (73)
二、绿色城市产业结构 (79)
三、绿色城市空间结构 (83)
第四章 城市绿色空间用地布局 (87)
一、功能组织与用地布局 (87)
二、生态网络与关键区规划 (91)
三、都市农业与游憩业规划 (120)
四、复合功能区用地规划 (132)
第五章 绿色城市交通规划设计 (139)
一、绿色交通概述 (139)
二、城市交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44)
三、绿色城市交通发展的目标与对策 (148)
第六章 城市绿色建筑规划 (157)
一、绿色建筑革命 (157)
二、绿色建筑的前提条件与意义 (164)
三、绿色建筑理念 (170)
第七章 城市绿色空间保护设施建设 (183)
一、大气污染控制设施建设 (183)
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186)
三、光污染的消除与防治 (190)
四、新能源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193)
第八章 绿色空间规划实施与管理策略 (196)
一、完善规划编制途径 (196)
二、优化管理工具 (204)
三、创新管理机制 (212)
参考文献 (221)
一、城市绿色空间的概念与演化 (1)
二、城市绿色空间的特征与分类 (3)
三、城市绿地与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 (5)
四、城市绿色空间规划与实践 (8)
五、绿色空间规划的导向 (11)
六、生态整体规划思路 (26)
七、城市绿色空间的基础及应用研究进展 (43)
第二章 城市绿色空间规划的理论基础 (49)
一、精明增长理论 (49)
二、低碳城市理论 (52)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54)
四、“反规划”理论 (64)
五、生态城市理论 (67)
第三章 城市绿色空间结构规划 (73)
一、绿色城市安全结构 (73)
二、绿色城市产业结构 (79)
三、绿色城市空间结构 (83)
第四章 城市绿色空间用地布局 (87)
一、功能组织与用地布局 (87)
二、生态网络与关键区规划 (91)
三、都市农业与游憩业规划 (120)
四、复合功能区用地规划 (132)
第五章 绿色城市交通规划设计 (139)
一、绿色交通概述 (139)
二、城市交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44)
三、绿色城市交通发展的目标与对策 (148)
第六章 城市绿色建筑规划 (157)
一、绿色建筑革命 (157)
二、绿色建筑的前提条件与意义 (164)
三、绿色建筑理念 (170)
第七章 城市绿色空间保护设施建设 (183)
一、大气污染控制设施建设 (183)
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186)
三、光污染的消除与防治 (190)
四、新能源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193)
第八章 绿色空间规划实施与管理策略 (196)
一、完善规划编制途径 (196)
二、优化管理工具 (204)
三、创新管理机制 (212)
参考文献 (22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