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循环利用效率:目标、途径与措施
作者:康艳兵,熊华文,吕斌 著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2-01
ISBN:9787517711780
定价:¥68.00
资源循环利用效率:目标、途径与措施
总 论
资源循环利用效率:目标、途径与措施………………………………1
一、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的重大意义………………………………… 2
二、发展现状、工作进展与主要问题…………………………………… 4
三、国际经验与启示……………………………………………………… 19
四、我国中长期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情景分析…………………………… 29
五、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的主要目标和总体思路…………………… 45
六、资源循环利用效率目标的实现路径………………………………… 49
七、政策建议……………………………………………………………… 59
专题篇
专题报告一
我国资源循环利用现状与问题……………………………………… 66
一、我国资源循环利用水平现状………………………………………… 66
二、我国资源循环利用工作进展和基础………………………………… 83
三、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94
专题报告二
资源循环利用国际经验………………………………………………101
一、典型国家资源循环利用水平现状…………………………………101
二、主要做法与政策经验………………………………………………113
三、主要模式与经典案例………………………………………………128
四、对我国的启示及建议………………………………………………135
专题报告三
中长期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情景分析与“十四五”目标研究………142
一、主要研究方法………………………………………………………142
二、中长期情景分析……………………………………………………151
三、“十四五”目标设定建议…………………………………………169
专题报告四
城镇资源循环利用路径研究…………………………………………172
一、背景…………………………………………………………………172
二、城镇资源循环利用现状和主要问题………………………………174
三、中长期城镇资源循环利用的主要目标和总体思路………………187
四、“十四五”时期城镇资源循环利用目标的实现路径……………192
五、政策建议……………………………………………………………199
专题报告五
园区资源循环利用路径研究…………………………………………202
一、前言…………………………………………………………………202
二、产业园区提高资源产出率的影响因素分析………………………209
三、基于聚类分析法的园区分类研究…………………………………212
四、产业园区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的潜力分析与评价方法初探…220
五、产业园区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的主要路径……………………228
六、提高产业园区资源循环利用效率的政策建议……………………233
调查建议篇
调研报告
从北京看全国: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处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和
对策建议……………………………………………………………238
一、生活垃圾清运、分类回收和处理现状……………………………239
二、北京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存在的问题 ………………… 244
三、原因分析……………………………………………………………248
四、对策建议……………………………………………………………251
政策建议稿一
关于实施资源产出率倍增计划的建议………………………………256
一、2035年资源产出率倍增具有可行性…………………………… 256
二、实施资源产出率倍增计划意义深远………………………………257
三、政策建议……………………………………………………………258
政策建议稿二
推广快递企业责任延伸制度的建议…………………………………260
一、快递包装带来大量资源环境的负担………………………………260
二、当前快递运输中包装绿色循环存在的问题………………………261
三、推广快递企业责任延伸制度的建议………………………………263
政策建议稿三
坚持“四个统筹”打好生活垃圾分类攻坚战………………………266
政策建议稿四
关于推动省级资源产出率统计核算的建议…………………………270
一、核算资源产出率指标的意义重大…………………………………270
二、核算省级资源产出率存在突出难点,但也具备一定基础………272
三、政策建议……………………………………………………………274
附件:浙江省开展省级资源产出率统计核算的做法和经验…………275
政策建议稿五
谨防垃圾分类产业出现资本泡沫,影响行业健康持续发展………280
政策建议稿六
应对资源安全保障压力,构建新资源战略体系……………………284
政策建议稿六
应对资源安全保障压力,构建新资源战略体系……………………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