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地方演艺团体产业化运营模式研究
作者:车万里,康建东 著
出版社: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9-01
ISBN:9787567025875
定价:¥69.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地方演艺团体如何走出进退两难的境地?本书中,作者试图用研究结论中所提出的“市场主导型的文化企业运营模式”和“政府扶持下的文化市场开发模式”这两种模式来解决地方演艺团体目前面临的问题,并给出了一些实际性的策略。这种将研究结论对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研究结论的完善和补充。
作者简介
车万里,音乐文化产业管理博士,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九三学社社员。青岛市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员。主要从事音乐文化产业管理和民族音乐学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出版专著1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多元格局下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考,》《甘肃花儿的产业化路径探析》《甘肃演艺团体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路径》《我国转企改制的文艺院团近十余年来发展的状况》等学术论文。
目录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依据和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1.3.2 文献综述的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框架图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的创新之处
1.6.1 研究领域的创新
1.6.2 研究方法的创新
1.6.3 研究结论的开创性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相关理论
2.1.1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
2.1.2 产业链理论
2.1.3 制度创新理论
2.1.4 第三产业经济理论
2.2 演艺产业的概念与特性
2.2.1 舞台表演艺术的概念与特性
2.2.2 演艺产业的特性
2.3 地方演艺团体的概念与特殊性
2.3.1 演艺团体
2.3.2 地方演艺团体
2.3.3 地方演艺团体的特殊性
2.4 地方演艺团体产业化运营
2.4.1 地方演艺团体产业化界定与特点
2.4.2 地方演艺团体产业化运营的内涵与特性
3 早期演艺团体的运营管理
3.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演艺团体的运营管理
3.1.1 演艺团体雏形——戏班的出现
3.1.2 清代中期以后戏班的繁荣发展
3.1.3 近代意义演艺团体的孕育求生
3.2 1949-1978年:从“旧剧改革”到“统管包办”
3.2.1 “五五”戏改
3.2.2 统管包办
3.2 非改不可
3.3 国外演艺团体的运营管理
3.3.1 历史概览
3.3.2 主要模式
3.3.3 典型案例
4 地方演艺团体产业化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4.1 地方演艺团体产业化发展的历程
4.1.1 向产业化方向迈开步伐
4.1.2 产业化发展中的探索前行
4.1.3 产业化由点到面逐步推开
4.2 地方演艺团体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4.2.1 地方演艺团体的现状概况
4.2.2 主动进入市场的地方演艺团体现状
4.2.3 改制进入市场的地方演艺团体现状
4.2.4 留事地方演艺团体的现状
4.2.5 民营演艺团体的现状
5 地方演艺团体产业化发展动因
5.1 内部动因
5.1.1 公众的需求
5.1.2 技术发展的推动因素
5.1.3人力资源因素
5.2 外部动因
5.2.1 市场竞争
5.2.2 制度因素
5.2.3 产业间协调发展因素
6 地方演艺团体产业化运营过程分析
6.1 地方演艺团体产业化运营的主要环节
6.1.1 剧目投资、开发与生产
6.1.2 节(剧)目的传播与推广
6.1.3 市场营销与服务
6.1.4 剧目的消费与体验
6.1.5 演艺衍生品的开发及品牌效应
6.1.6 规模经济的形成
6.2 地方演艺团体产业化的运营过程
6.2.1 从剧目到观众
6.2.2 从观众到剧目
6.3 地方演艺团体的运营机制
6.3.1 转企地方演艺团体的运营机制
6.3.2 留事地方演艺团体的运营机制
6.3.3 民营演艺团体的运营机制
7 地方演艺团体产业化运营模式
7.1 地方演艺团体产业化运营的主体
7.1.1 文请
7.1.2 地方演艺团体
7.2 市场主导型的文化企业运营模式
7.2.1 内涵与外延
7.2.2 模式的特点
7.2.3 模式的成因与作用
7.3 政府扶持下的文化市场开发模式
7.3.1 模式的内涵与外延
7.3.2 模式的特点
7.3.3 模式的成因与作用
7.4 两种模式的区别与联系
7.4.1 忒
7.4.2 联系
7.5 两种模式的产业化运营机制
7.5.1 资金运维机制
7.5.2 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7.5.3 激励约束机制
7.5.4 剧目创新机制
7.5.5 市场营销机制
7.5.6 品牌机制
8 地方演艺团体产业化运营模式的效率分析
8.1 地方演艺团体运营效率实证分析
8.1.1 EBM模型
8.1.2 数据说明与指标体系构建
8.1.3 EBM模型建立
8.1.4 地方演艺团体运营效率分析
8.1.5 效率指标的改进数据分析
8.2 兰州演艺集团运营效率实证分析
8.2.1 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选取
8.2.2 兰州演艺集团运营效率结果分析
8.2.3 效率的动态演进特征及驱动影响因素分析
8.2.4 兰州演艺集团各子部门效率的改进方向与幅度
8.2.5 模型收敛分析
8.3 “政府扶持下的文化市场开发模式”定性论证
8.3.1 留事地方演艺团体的特殊性
8.3.2 事业单位体制机制
8.3.3 产业化运营的角度
8.4 本章小结
9 地方演艺团体产业化运营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9.1 地方演艺团体的主要问题
9.1.1 资金缺乏
9.1 -2人力资源体制机制不健全
9.1.3 经营管理能力较弱
9.1.4 缺乏市场意识
9.1.5 剧目创作有“高原”缺“高峰”
9.2 模式对接下地方演艺团体问题解决的对策
9.2.1 政府的视角
9.2.2 地方演艺团体的视角
9.2.3 文化非营利机构的视角
10 结论与展望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依据和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1.3.2 文献综述的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框架图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的创新之处
1.6.1 研究领域的创新
1.6.2 研究方法的创新
1.6.3 研究结论的开创性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相关理论
2.1.1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
2.1.2 产业链理论
2.1.3 制度创新理论
2.1.4 第三产业经济理论
2.2 演艺产业的概念与特性
2.2.1 舞台表演艺术的概念与特性
2.2.2 演艺产业的特性
2.3 地方演艺团体的概念与特殊性
2.3.1 演艺团体
2.3.2 地方演艺团体
2.3.3 地方演艺团体的特殊性
2.4 地方演艺团体产业化运营
2.4.1 地方演艺团体产业化界定与特点
2.4.2 地方演艺团体产业化运营的内涵与特性
3 早期演艺团体的运营管理
3.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演艺团体的运营管理
3.1.1 演艺团体雏形——戏班的出现
3.1.2 清代中期以后戏班的繁荣发展
3.1.3 近代意义演艺团体的孕育求生
3.2 1949-1978年:从“旧剧改革”到“统管包办”
3.2.1 “五五”戏改
3.2.2 统管包办
3.2 非改不可
3.3 国外演艺团体的运营管理
3.3.1 历史概览
3.3.2 主要模式
3.3.3 典型案例
4 地方演艺团体产业化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4.1 地方演艺团体产业化发展的历程
4.1.1 向产业化方向迈开步伐
4.1.2 产业化发展中的探索前行
4.1.3 产业化由点到面逐步推开
4.2 地方演艺团体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4.2.1 地方演艺团体的现状概况
4.2.2 主动进入市场的地方演艺团体现状
4.2.3 改制进入市场的地方演艺团体现状
4.2.4 留事地方演艺团体的现状
4.2.5 民营演艺团体的现状
5 地方演艺团体产业化发展动因
5.1 内部动因
5.1.1 公众的需求
5.1.2 技术发展的推动因素
5.1.3人力资源因素
5.2 外部动因
5.2.1 市场竞争
5.2.2 制度因素
5.2.3 产业间协调发展因素
6 地方演艺团体产业化运营过程分析
6.1 地方演艺团体产业化运营的主要环节
6.1.1 剧目投资、开发与生产
6.1.2 节(剧)目的传播与推广
6.1.3 市场营销与服务
6.1.4 剧目的消费与体验
6.1.5 演艺衍生品的开发及品牌效应
6.1.6 规模经济的形成
6.2 地方演艺团体产业化的运营过程
6.2.1 从剧目到观众
6.2.2 从观众到剧目
6.3 地方演艺团体的运营机制
6.3.1 转企地方演艺团体的运营机制
6.3.2 留事地方演艺团体的运营机制
6.3.3 民营演艺团体的运营机制
7 地方演艺团体产业化运营模式
7.1 地方演艺团体产业化运营的主体
7.1.1 文请
7.1.2 地方演艺团体
7.2 市场主导型的文化企业运营模式
7.2.1 内涵与外延
7.2.2 模式的特点
7.2.3 模式的成因与作用
7.3 政府扶持下的文化市场开发模式
7.3.1 模式的内涵与外延
7.3.2 模式的特点
7.3.3 模式的成因与作用
7.4 两种模式的区别与联系
7.4.1 忒
7.4.2 联系
7.5 两种模式的产业化运营机制
7.5.1 资金运维机制
7.5.2 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7.5.3 激励约束机制
7.5.4 剧目创新机制
7.5.5 市场营销机制
7.5.6 品牌机制
8 地方演艺团体产业化运营模式的效率分析
8.1 地方演艺团体运营效率实证分析
8.1.1 EBM模型
8.1.2 数据说明与指标体系构建
8.1.3 EBM模型建立
8.1.4 地方演艺团体运营效率分析
8.1.5 效率指标的改进数据分析
8.2 兰州演艺集团运营效率实证分析
8.2.1 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选取
8.2.2 兰州演艺集团运营效率结果分析
8.2.3 效率的动态演进特征及驱动影响因素分析
8.2.4 兰州演艺集团各子部门效率的改进方向与幅度
8.2.5 模型收敛分析
8.3 “政府扶持下的文化市场开发模式”定性论证
8.3.1 留事地方演艺团体的特殊性
8.3.2 事业单位体制机制
8.3.3 产业化运营的角度
8.4 本章小结
9 地方演艺团体产业化运营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9.1 地方演艺团体的主要问题
9.1.1 资金缺乏
9.1 -2人力资源体制机制不健全
9.1.3 经营管理能力较弱
9.1.4 缺乏市场意识
9.1.5 剧目创作有“高原”缺“高峰”
9.2 模式对接下地方演艺团体问题解决的对策
9.2.1 政府的视角
9.2.2 地方演艺团体的视角
9.2.3 文化非营利机构的视角
10 结论与展望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