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之间
-
古希腊人的爱裔昭印、苏振兴、路光辉古希腊人的爱情观不同于现代人所理解的爱情,其建构与古希腊特有的社会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本书以全新视角解析了古希腊人的爱情生活。本书既关注皇族女性和上层社会女性,同时更多关注以往被忽视的女工、女奴、女仆、修女、女巫、娼妓等不同群体的城市和乡村的普通女性的生存状态,并结合男性状况和两性关系研究她们的社会生活和心灵体验,对她们的道德规范、家庭婚姻、宗教情结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依据国内外最新学术成果,运用详实的材料进行了解析。对我们深入了解不同阶层古希腊人的社会生活与个人情感体验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
无性爱时代(日)新井一二三传统的日本属于历史了,今天,日本人的生活已经现代化了,甚至后现代化了。新井一二三,一个用中文写作的日本人。沈昌文,资深出版人、《读书》杂志前主编;查建英,作家、《八十年代访谈录》作者;陈冠中,作家、《号外》杂志创办人;李欧梵,学者、哈佛大学荣休教授;联袂推荐!一个用中文写作的日本人——新井一二三,在世界各地交了几个好朋友,有时候她被认为是“不明国籍”的人;有时候“文化杂种”的生命力,反而让她成为清晰明确的人。有些人随着年龄,自然而然地成熟,可是新井一二三不一样,她为了寻找真正的我,跑到很远的地方去打滚。也许你认为她很有“异国情调”,然而为决定所付出的勇气和傻劲,她和大家一样,流了许多酸眼泪!带你近距离观察当代日本。本书介绍日本当代文化,共分四卷。卷一围绕樱花、名字、宗教、江户等主题,介绍典型的日本文化;卷二是作者扫描近二十年来,日本女性在婚姻、情爱领域的变迁和现状;卷三是介绍了日本家庭主妇的日常生活,在“琐碎”生活中呈现“生活化”的当下日本;卷四是作者从女性主义、民族国家、社会历史、宗教文化等角度解剖当代日本,对当前日本思想文化、社会结构方面深层思考。作者善讲故事,文字清雅,通过一篇篇小文章,可得以对当下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既有感性的了解,也有理性的认识。一衣带水的日本,我们向来隔膜,更何况数十年间,我们和他们都在急速变化中。新井一二三的笔下,讲述的是一个不传统的日本,旧时风物民俗今日只堪回味,后现代的生活场景光怪陆离,有人步入了无性爱时代,有人热衷于“援助交际”,有人重倡民族主义,有人对民族主义大声说NO!……透过名字、樱花、节日、宗教、书籍、电影、情爱……新井一二三以私人性的记忆,清浅隽永的中文,带领我们细细品味当今日本的味道。
-
爱经(古印度)波蹉衍那、等爱经与秘戏的流长 佛,法力无边,让中国与印度结成一种特别的缘。这是两个真正的人口大国,性,是这两个国家写给世界的谜语。中国人发明了“秘戏”,印度人写出了《爱经》。“爱”之所以写成“经”的形式,可见多么慎重其事,因为事实上,“性”在印度教之中是神圣的,做爱的神圣也是毋庸置疑的。在印度,《爱经》时常献给年轻的新娘,让她们在婚礼之前阅读,这使我们想起,日本人也把“枕头书”作为女人的嫁妆之一,毕竟东方人(包括印度人、日本人与中国人)是拥有丰厚与高深性文化的民族。印度人认为,生活中的三大目标是“法”(Dharma),约略是精神和道德的责任,“义”(Artha),是知性和物质方面的财富,以及“爱”(Karma),即所有官能方面的快感。而《爱经》对于其中的“爱”发挥得淋漓尽致,让我们不敢相信,在公元前一百年左右的东方印度,就有这样令人心荡神怡的性爱作品。
-
反调男女马尚龙 著,王震坤 绘遇到有人唱反调,而且还是喋喋不休地唱反调,总不是一件开心的事情,于是就想知道是谁在唱反调,为什么要唱反调?这是生活中每一个人对反调的本能反应。还有一种反调,也是喋喋不休一唱三叹,听了倒是一点不难受,或者还会心一笑,甚至还拿它当补药,因为唱反调的人就是自己,就是自己追求的生活,就是自己过的日子。《反调男女》就是这样一本借助于“反比例”这个数学的概念来关注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感话题,充满着辩证关系的有趣的社会文化和社会“新概念”生活读本。 作为生活的“窥视者”, 《反调男女》作者马尚龙从窥视自己到窥视别人,从客厅闲情窥视到排档热情,从街头风情窥视到地铁动情,从酒吧迷情窥视到职场人情……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反比例关系中找到自己的个案。作者的文字规模不大,每篇约五六百字,写的都市男女的这些景象,常常是我们熟视无睹的,而作者偏偏从中拾起石块。如“美女也愁嫁”、“快乐离婚”、“漂亮女人最自谦”等等,让我们看到在生活中掩盖着的种种可笑可爱可叹之处。可以说,该书有别于市面上其他描写都市生活的文本,它却真实的折射出了都市生活的斑斓色彩,给人们一个观察人生百态的新视角。 《反调男女》分为社会关系、男女关系、家庭关系等三大块面。源自于知名期刊《现代家庭》的名牌专栏“反比例男女关系”。此专栏文字诙谐幽默,并以一文一图、亦文亦图的形式,3年来形成其独有的风格,拥有相当的读者群。这一文一图两位作者,文字作者系著名专栏作家、《现代家庭》主编马尚龙,绘画作者系沪上知名画家王震坤。
-
孤独的性(美)托马斯·拉科尔;杨俊峰、黄洁芳、王丹、等 译现如今,几乎所有无害的性行为都得到公开的宣扬,也几乎所有的性行为都被学者著书讨论殆尽,但当手淫这种最简单、最无害、也最普遍的性行为成为公开讨论的话题时,却难免使人感到尴尬、不安、甚至觉得有些过激。本书不仅将手淫话在性学研究的大范围下来探讨,具体阐述作为性行为的手淫的沉浮经历,并且融合了有关现代历史的精辟论述,实在是一部勇敢的文化史。手淫也许可以算是性学研究中最后的禁区,它绝对不是早先蒙昧年代里的主流性文化。古典时期对手淫不屑一顾;在犹太教和基督教对性行为的教导中,手淫也很少被提及。事实上,把手淫作为一个严肃道德话题来讨论,可以在文化史上追溯到一个十分精确的年代,这是十分罕见的。本书作者拉科尔认为,1722年前后由匿名作者编写的《手淫》的出版正是标志性的分水岭。手淫文化是启蒙运动的产物,它不仅被启蒙时代那些著名的学者广泛关注,而且被当时的文化变革所深深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说,对手淫文化的研究是现代意义上的。对它的探讨感到忧心忡忡的并不是那些保守分子,而是那些所谓的进步人士。手淫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性行为,无论对成年男女、还是少男少女都具有重大的道德意义。本书所涉及的内容范围甚广。对手淫的讨论从《圣经》开始,一直到第三次妇女解放运动、概念艺术和网络对手淫文化的影响。该书向读者解释了这种曾一度被认为是低贱而嗳昧的性满足行为是如何成为矛盾综合体的全过程,向读者展示了手淫是集现代人性价值和商业社会价值、个人道德自治和隐私,以及创造力和想像力于一身的最佳例证。
-
价值与伦理胡晓萍 著我对性和谐的关注还因为身边发生的一个悲剧,这个悲剧激起了我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的强烈的使命感。就在2005年春节期间,我的一个女性朋友因为长期怀疑丈夫有婚外情患了忧郁症而自杀身亡。这固然与她的个性有关,同时也与转型时期性价值观的混乱所导致的婚外情泛滥使公民,特别是妇女的危机感逐年上升密切相关。婚外情已成为一种不安定因素,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性和谐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凸现的一个社会问题。从文革的极端禁欲主义文化中走出来的中国人,正在以一种更加反叛的方式构建自己的性价值观。传统的性伦理和性规范受到了猛烈的冲击,一些过去不可想象、不可接受的性越轨现象被接受了。这种反叛是人类婚姻制度所固有的本性与德性、人性与理性的矛盾的表现。
-
一夜倾城叶倾城不能说的秘密,新锐女作家叶倾城真情回答一帮陌生男女的来信,带你走出情感无间道。一份生鲜热浓、只辣在口、不辣在心的爱情火锅。 ——《希望》杂志社每次信箱里传来她的情感问答,都会首先在全编辑部人员的手里传一遍,仿佛每个人的疑问都可以得到诠释与回答。 ——《武汉晚报》社既然花能倾城,叶为什么不能倾城?专栏作者叶倾城答一帮陌生男女的来信。她说,男人这种东西,像在旧货市场买二手电脑,要靠碰的——本书是备受国内读者喜爱、以散文随笔著称的新锐女作家叶倾城的两性情感专栏结集。叶倾城为国内发行量最大杂志《读者》的签约作家,其作品在诸多的报刊杂志中有很高的转载率。本书采用都市风格的题目做书名,书中的作品秉承了她一贯的华美文风,同时又有调侃的新元素。全书由数十篇左右来信和回信,文字犀利而活泼,直面所有读者敏感而纤弱的内心和情感世界。
-
做男人眼中的极致女人汐子 编著每个女人,无论漂亮与否,都希望自己是有魅力的,也都或多或少在营造自己的魅力。但试想一下,如果无人喝彩,隆重的亮相还有什么意义呢?因此,做男人眼中的极致女人才是最关键的。极致女人需要修炼,需要打造,需要沉淀:美丽、优雅、智慧、爱情、风情、独立、健康、品位、时尚、贤淑……十大修炼,让你成为“十全十美”的女人!为了增加本书的可读性,每章后面都有实用的延伸阅读。本着“快乐至上、实用到底”的原则,本书贴近现代女性的真实生活,引领女性内心的快乐诉求,倡导“悦人才能悦己”的时代精神,希望能成为帮助女性追求自身最佳状态的快乐读本。
-
男人为什么恨女人(英)亚当·朱克斯;薛锦、吴中强 译《男人为什么恨女人》是一本写给男人的书,一本每位女人都应该好好阅读的书……为什么男人们,那些受过良好教育、在各个方面都魅力十足、事业成功而且深受朋友和亲人喜爱的男人,会如此地虐待他深爱的女人?女人真的喜欢挨打吗?否则,她们为什么总是要做一些他所不喜欢的事情来苦恼他?是不是这样的呢?《男人为什么恨女人》将为你一一解答。《男人为什么恨女人》重点是阐述心理生活和心理治疗,同时也探讨了男性出现暴力问题的根源和背景及男性对女性实施的暴力行为。内容包括憎恨女性、儿童发展、陷入爱河、性别认同的发展:害怕和憎恨女性、唐璜情结、女性受虐狂、殴打女人的男人等。
-
女性身份研究读本刘岩,邱小轻,詹俊峰 编著《女性身份研究读本》选取了20篇关于性别身份的文章或著作节选,按照内容分为三篇排列:第一篇“精神分析理论体系中的性别身份”;第二篇“女性主义框架中的性别身份”;第三篇“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性别身份”。系统介绍了西方理论家在性别身份问题上所持的主要观点和演变的历程,由于这些理论来自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文化背景,可以使读者观照理论内容的相似和之间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