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毕生发展
作者:尤瑾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9-01
ISBN:9787544499859
定价:¥49.00
1 引论 1
1.1 人格及人格发展的界定 2
1.1.1 人格及其概念 3
1.1.2 人格的连续性与可变性 5
1.2 人格发展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13
1.2.1 人格的连续性—可变性问题 13
1.2.2 人格发展中的天性与教养之争 14
1.2.3 人格发展中的特质与情境问题 17
1.2.4 人格改变的方向和形式 21
1.3 小结与展望 23
2 人格发展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26
2.1 人格发展研究中的基本时间变量 26
2.1.1 年龄 27
2.1.2 世代 27
2.1.3 测量时间或时代 29
2.2 人格发展研究的设计 30
2.2.1 横断设计 30
2.2.2 纵向设计 31
2.2.3 序列设计 34
2.2.4 实验研究设计 39
2.3 人格发展中的测量方法 42
2.3.1 自我报告法 42
2.3.2 他人评定法 47
2.3.3 客观的数据资料 49
2.4 小结与展望 51
3 人格发展的阶段 53
3.1 早期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53
3.1.1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阶段模型 54
3.1.2 奥尔波特的人格发展理论 58
3.1.3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八阶段理论 61
3.2 成年期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72
3.2.1 莱文森的人生季节理论 72
3.2.2 洛文杰的自我发展理论 74
3.3 小结与展望 75
4 人格发展的轨迹 78
4.1 生命早期人格特质的发展轨迹 78
4.1.1 横断研究证据 79
4.1.2 纵向研究证据 81
4.2 成年期人格特质的发展轨迹 85
4.2.1 横断研究证据 85
4.2.2 纵向研究证据 87
4.3 自我的发展轨迹 92
4.4 人格其他方面的发展轨迹 95
4.4.1 目标的发展轨迹 96
4.4.2 自我叙事的发展轨迹 97
4.5 小结与展望 99
5 人格发展的内在过程 101
5.1 人格发展的实体论 101
5.1.1 特质理论 102
5.1.2 基因置位点理论 106
5.2 环境论 107
5.2.1 环境与人格一致性的研究 107
5.2.2 环境与人格变化的研究 108
5.3 基因、环境和人格发展 112
5.3.1 基因环境相关与人格一致性 113
5.3.2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与人格改变 117
5.4 自我功能与人格发展 118
5.4.1 毕生建构模型与人格一致性 118
5.4.2 自我调节三成分框架与人格改变 120
5.4.3 目标与人格改变 124
5.5 小结与展望 125
6 人格发展与人际关系 127
6.1 人格与家庭关系 128
6.1.1 家庭关系与人格发展 128
6.1.2 人格对家庭关系的影响 134
6.2 人格与同伴关系 135
6.2.1 同伴关系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135
6.2.2 人格对同伴关系的影响 138
6.3 人格与婚恋关系 141
6.3.1 婚恋关系与人格发展 141
6.3.2 人格与婚恋关系的结果 143
6.4 小结与展望 146
7 人格与工作 149
7.1 工作中的人格概念 150
7.2 人格对职业选择和求职的影响 151
7.3 人格对工作结果的影响 153
7.3.1 人格与工作表现 154
7.3.2 人格与领导力 157
7.3.3 人格与工作行为 158
7.3.4 人格与工作安全 160
7.4 工作与人格发展 163
7.4.1 参加工作与人格发展 163
7.4.2 维持工作与人格发展 164
7.4.3 退休与人格发展 167
7.4.4 失业与人格发展 167
7.5 小结与展望 169
8 人格发展与健康 172
8.1 人格与疾病 173
8.1.1 人格类型与疾病 173
8.1.2 人格特质与健康结果 176
8.2 人格发展与健康的内在机制 183
8.2.1 基因观 183
8.2.2 健康行为观 185
8.2.3 压力应对观 185
8.2.4 毕生发展观 188
8.2.5 整合观 189
8.2.6 人格与健康结果:考虑社会文化背景的
作用 190
8.3 小结与展望 192
参考文献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