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东北地区水稻土供氮能力研究
作者:张玉玲 著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7-01
ISBN:9787109270435
定价:¥4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东北地区水稻土供氮能力研究》研究了不同类型水稻土有机氮及其组分的变化、水稳性团聚体有机氮及其组分的变化,探讨了不同类型水稻土有机氮矿化特征、不同有机碳水平下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氮矿化特征及不同施肥措施对水稻土供氮能力的影响,分析了水稻土有机氮组分对有机氮矿化的贡献,建立了模拟水稻土有机氮矿化的适宜模型,阐明了水稻土供氮机理。研究结果可为明确东北地区不同类型水稻的供氮潜力及其供氮机理提供理论基础,为合理培肥水稻土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简介
暂缺《东北地区水稻土供氮能力研究》作者简介
目录
前言
□□章 概论
1.1 土壤有机氮组分的研究
1.2 土壤有机氮矿化的研究
1.2.1 土壤有机氮矿化过程的模拟
1.2.2 土壤有机氮矿化特征
1.3 土壤有机氮组分对矿化氮贡献的研究
1.4 土壤有机碳(氮)在团聚体中赋存与分配的研究
第二章 黑龙江地区不同类型水稻土有机氮矿化的特征
2.1 概述
2.1.1 概况
2.1.2 供试水稻土样本采集
2.1.3 有机氮矿化培养试验
2.1.4 有机氮矿化模型建立
2.2 不同类型水稻土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其密度
2.2.1 土壤容重的统计特征
2.2.2 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的统计特征
2.2.3 土壤有机碳、全氮密度的统计特征
2.2.4 土壤有机质、全氮的等级划分
2.3 不同类型水稻土初始可溶性氮的差异
2.3.1 土壤初始矿质氮(Nmin)的差异
2.3.2 土壤初始可溶性有机氮(SON)的差异
2.3.3 土壤初始矿质氮(Nmin)、可溶性有机氮(SON)与可溶性总氮(TSN)、全氮、有机碳的相关性
2.4 不同类型水稻土有机氮矿化累积量-时间曲线
2.4.1 矿化铵态氮(NH4 -N)累积量一时间曲线
2.4.2 矿化可溶性总氮(TSN)累积量一时间曲线
2.4.3 可溶性有机氮(SON)在有机氮矿化过程中的作用
2.5 土壤有机氮矿化过程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拟合
2.6 不同类型水稻土有机氮矿化特征的差异
2.6.1 氮矿化势(N0)和矿化速率常数(k)差异
2.6.2 氮矿化势(N0)半衰期(t1/2)的差异
2.6.3 氮矿化势(N0)与有机碳、全氮比率的差异
2.7 小结
第三章 黑土区水稻土有机氮矿化过程及其模拟
3.1 概述
3.1.1 供试水稻土样本采集
3.1.2 土壤有机氮矿化培养试验
3.1.3 土壤有机氮矿化过程拟合模型
3.2 矿化氮累积量
3.2.1 矿化铵态氮(NH4 -N)累积量
3.2.2 矿化可溶性总氮(TSN)累积量
3.2.3 矿化可溶性有机氮(SON)累积量
3.3 土壤性质对有机氮矿化的影响
3.4 有机氮矿化过程模型拟合的比较
3.4.1 one-poal模型
3.4.2 Two-pool模型
3.4.3 Special模型
3.5 小结
第四章 黑土区水稻土团聚体有机氮组分及其对矿化氮的贡献
4.1 概述
4.1.1 概况
4.1.2 供试水稻土样本采集
4.1.3 土壤团聚体分级
4.1.4 土壤及各粒级团聚体有机氮的分组
4.1.5 土壤及各粒级团聚体有机氮矿化培养试验
4.2 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全氮分布
4.2.1 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
4.2.2 土壤及团聚体中有机碳、全氮含量
4.3 土壤团聚体有机氮组分的分布特征
4.3.1 土壤有机氮组分
4.3.2 土壤团聚体中有机氮组分
4.4 土壤团聚体有机氮矿化特征
4.4.1 土壤中氮矿化势(N0)及矿化速率常数(k)
4.4.2 土壤团聚体中氮矿化势(N0)及矿化速率常数(k)
4.4.3 土壤团聚体中氮矿化势及矿化速率常数与其有机碳、全氮的关系
4.5 土壤团聚体中有机氮组分对矿化氮的贡献
4.5.1 土壤中有机氮组分对矿化氮的贡献
4.5.2 土壤团聚体中有机氮组分对矿化氮的贡献
4.6 小结
第五章 黑土旱地改稻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的变化特征
5.1 概述
5.1.1 供试土壤样本采集
5.1.2 土壤团聚体的分离
5.1.3 土壤及团聚体中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其?13C、?15N的测定
5.2 旱地改稻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变化
5.2.1 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变化
5.2.2 土壤有机碳、全氮密度的变化
5.2.3 土壤中?13C和?15N的变化
5.2.4 土壤全氮与有机碳之间的相关性
5.3 旱地改稻田土壤团聚体组成的变化
5.3.1 土壤团聚体组成
5.3.2 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
5.4 旱地改稻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及其稳定性的变化
5.4.1 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
5.4.2 土壤团聚体中?13C、?15N的变化
5.5 小结
第六章 下辽河平原水稻土有机氮组分变化及其对矿化氮的贡献
6.1 概述
6.1.1 概况
6.1.2 供试水稻土样本采集
6.1.3 土壤有机氮组分测定
6.1.4 土壤有机氮矿化培养试验
6.2 两种类型水稻土初始可溶性氮的差异
6.2.1 土壤初始矿质氮(Nmin)
6.2.2 土壤初始可溶性有机氮(SON)
6.3 两种类型水稻土有机氮的矿化特征
6.3.1 土壤有机氮的矿化过程曲线
6.3.2 两种类型水稻土淋洗态氮的差异
6.3.3 两种类型水稻土有机氮的矿化特征
6.4 两种类型水稻土有机氮矿化过程中有机氮组分的变化
6.4.1 淹水培养前土壤有机氮组分含量及其分配比例
6.4.2 淹水培养后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变化
6.4.3 淹水培养过程中土壤有机氮组分变化对矿化氮的影响
6.5 不同年限滨海盐渍土型稻田土壤供氮的特征
6.5.1 土壤有机氮组分
6.5.2 土壤供氮能力
6.5.3 可矿化氮与各组分有机氮的关系
6.6 小结
第七章 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辽河平原水稻土供氮能力影响的研究
7.1 概述
7.1.1 概况
7.1.2 供试水稻土采集
7.1.3 土壤有机氮组分测定
7.1.4 土壤有机氮矿化培养试验
7.2 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水稻土有机氮矿化特性的影响
7.2.1 土壤矿化氮累积量一时间曲线
7.2.2 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拟合
7.2.3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素矿化势(N0)
7.2.4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氮矿化速率常数(k)
7.2.5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氮矿化势的半衰期(t1/2)
7.2.6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氮矿化势与氮、有机质比率
7.3 土壤有机质(氮)的数量与水稻土供氮能力的关系
7.3.1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
7.3.2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
7.3.3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
7.3.4 土壤有机质及各形态氮与氮矿化参数的相关关系
7.4 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7.4.1 土壤酸解氮、非酸解氮含量
7.4.2 土壤酸解各组分有机氮含量
7.4.3 土壤各组分有机氮的分配比例
7.5 土壤各组分有机氮与氮矿化参数的相关关系
7.5.1 土壤酸解氮、非酸解氮与氮矿化参数的相关关系
7.5.2 土壤酸解各组分有机氮与氮矿化参数的相关关系
7.6 土壤酸解各组分有机氮对土壤氮矿化势的贡献
7.6.1 多元回归分析
7.6.2 通径分析
7.7 小结
参考文献
□□章 概论
1.1 土壤有机氮组分的研究
1.2 土壤有机氮矿化的研究
1.2.1 土壤有机氮矿化过程的模拟
1.2.2 土壤有机氮矿化特征
1.3 土壤有机氮组分对矿化氮贡献的研究
1.4 土壤有机碳(氮)在团聚体中赋存与分配的研究
第二章 黑龙江地区不同类型水稻土有机氮矿化的特征
2.1 概述
2.1.1 概况
2.1.2 供试水稻土样本采集
2.1.3 有机氮矿化培养试验
2.1.4 有机氮矿化模型建立
2.2 不同类型水稻土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其密度
2.2.1 土壤容重的统计特征
2.2.2 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的统计特征
2.2.3 土壤有机碳、全氮密度的统计特征
2.2.4 土壤有机质、全氮的等级划分
2.3 不同类型水稻土初始可溶性氮的差异
2.3.1 土壤初始矿质氮(Nmin)的差异
2.3.2 土壤初始可溶性有机氮(SON)的差异
2.3.3 土壤初始矿质氮(Nmin)、可溶性有机氮(SON)与可溶性总氮(TSN)、全氮、有机碳的相关性
2.4 不同类型水稻土有机氮矿化累积量-时间曲线
2.4.1 矿化铵态氮(NH4 -N)累积量一时间曲线
2.4.2 矿化可溶性总氮(TSN)累积量一时间曲线
2.4.3 可溶性有机氮(SON)在有机氮矿化过程中的作用
2.5 土壤有机氮矿化过程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拟合
2.6 不同类型水稻土有机氮矿化特征的差异
2.6.1 氮矿化势(N0)和矿化速率常数(k)差异
2.6.2 氮矿化势(N0)半衰期(t1/2)的差异
2.6.3 氮矿化势(N0)与有机碳、全氮比率的差异
2.7 小结
第三章 黑土区水稻土有机氮矿化过程及其模拟
3.1 概述
3.1.1 供试水稻土样本采集
3.1.2 土壤有机氮矿化培养试验
3.1.3 土壤有机氮矿化过程拟合模型
3.2 矿化氮累积量
3.2.1 矿化铵态氮(NH4 -N)累积量
3.2.2 矿化可溶性总氮(TSN)累积量
3.2.3 矿化可溶性有机氮(SON)累积量
3.3 土壤性质对有机氮矿化的影响
3.4 有机氮矿化过程模型拟合的比较
3.4.1 one-poal模型
3.4.2 Two-pool模型
3.4.3 Special模型
3.5 小结
第四章 黑土区水稻土团聚体有机氮组分及其对矿化氮的贡献
4.1 概述
4.1.1 概况
4.1.2 供试水稻土样本采集
4.1.3 土壤团聚体分级
4.1.4 土壤及各粒级团聚体有机氮的分组
4.1.5 土壤及各粒级团聚体有机氮矿化培养试验
4.2 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全氮分布
4.2.1 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
4.2.2 土壤及团聚体中有机碳、全氮含量
4.3 土壤团聚体有机氮组分的分布特征
4.3.1 土壤有机氮组分
4.3.2 土壤团聚体中有机氮组分
4.4 土壤团聚体有机氮矿化特征
4.4.1 土壤中氮矿化势(N0)及矿化速率常数(k)
4.4.2 土壤团聚体中氮矿化势(N0)及矿化速率常数(k)
4.4.3 土壤团聚体中氮矿化势及矿化速率常数与其有机碳、全氮的关系
4.5 土壤团聚体中有机氮组分对矿化氮的贡献
4.5.1 土壤中有机氮组分对矿化氮的贡献
4.5.2 土壤团聚体中有机氮组分对矿化氮的贡献
4.6 小结
第五章 黑土旱地改稻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的变化特征
5.1 概述
5.1.1 供试土壤样本采集
5.1.2 土壤团聚体的分离
5.1.3 土壤及团聚体中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其?13C、?15N的测定
5.2 旱地改稻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变化
5.2.1 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变化
5.2.2 土壤有机碳、全氮密度的变化
5.2.3 土壤中?13C和?15N的变化
5.2.4 土壤全氮与有机碳之间的相关性
5.3 旱地改稻田土壤团聚体组成的变化
5.3.1 土壤团聚体组成
5.3.2 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
5.4 旱地改稻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及其稳定性的变化
5.4.1 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
5.4.2 土壤团聚体中?13C、?15N的变化
5.5 小结
第六章 下辽河平原水稻土有机氮组分变化及其对矿化氮的贡献
6.1 概述
6.1.1 概况
6.1.2 供试水稻土样本采集
6.1.3 土壤有机氮组分测定
6.1.4 土壤有机氮矿化培养试验
6.2 两种类型水稻土初始可溶性氮的差异
6.2.1 土壤初始矿质氮(Nmin)
6.2.2 土壤初始可溶性有机氮(SON)
6.3 两种类型水稻土有机氮的矿化特征
6.3.1 土壤有机氮的矿化过程曲线
6.3.2 两种类型水稻土淋洗态氮的差异
6.3.3 两种类型水稻土有机氮的矿化特征
6.4 两种类型水稻土有机氮矿化过程中有机氮组分的变化
6.4.1 淹水培养前土壤有机氮组分含量及其分配比例
6.4.2 淹水培养后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变化
6.4.3 淹水培养过程中土壤有机氮组分变化对矿化氮的影响
6.5 不同年限滨海盐渍土型稻田土壤供氮的特征
6.5.1 土壤有机氮组分
6.5.2 土壤供氮能力
6.5.3 可矿化氮与各组分有机氮的关系
6.6 小结
第七章 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辽河平原水稻土供氮能力影响的研究
7.1 概述
7.1.1 概况
7.1.2 供试水稻土采集
7.1.3 土壤有机氮组分测定
7.1.4 土壤有机氮矿化培养试验
7.2 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水稻土有机氮矿化特性的影响
7.2.1 土壤矿化氮累积量一时间曲线
7.2.2 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拟合
7.2.3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素矿化势(N0)
7.2.4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氮矿化速率常数(k)
7.2.5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氮矿化势的半衰期(t1/2)
7.2.6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氮矿化势与氮、有机质比率
7.3 土壤有机质(氮)的数量与水稻土供氮能力的关系
7.3.1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
7.3.2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
7.3.3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
7.3.4 土壤有机质及各形态氮与氮矿化参数的相关关系
7.4 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7.4.1 土壤酸解氮、非酸解氮含量
7.4.2 土壤酸解各组分有机氮含量
7.4.3 土壤各组分有机氮的分配比例
7.5 土壤各组分有机氮与氮矿化参数的相关关系
7.5.1 土壤酸解氮、非酸解氮与氮矿化参数的相关关系
7.5.2 土壤酸解各组分有机氮与氮矿化参数的相关关系
7.6 土壤酸解各组分有机氮对土壤氮矿化势的贡献
7.6.1 多元回归分析
7.6.2 通径分析
7.7 小结
参考文献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