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分析化学:定量化学分析简明教程(第4版)
作者:彭崇慧,冯建章,张锡瑜,李娜,张新祥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11-01
ISBN:9787301312155
定价:¥59.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分析化学是化学类、生物类、医药类、环境类和材料类等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 本书第4版是在2009年出版的第3版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经验和教学内容的改进作了修订,保持了简明这一特点。其内容包括滴定分析法、沉淀重量分析法、分光光度法、分子荧光和磷光分析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电位分析法、色谱法、质谱法等常用分析方法和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分析化学中常用分离方法等。本书的有关计算均采用了法定计量单位。 本书可作为理、工、农、医、师范类分析化学课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分析测试工作的其他科技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彭崇慧,冯建章,张锡瑜,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长期从事分析化学教学与科研。 李娜,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1991、1994年分别获北京大学理学学士、理学硕士与理学博士学位。1994年进入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工作至今。获2008年获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009北京市高等教育成果一等奖、2011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016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 张新祥,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获北京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88和1991年分别获武汉大学理学硕士和理学博士学位。1993年进入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工作至今。先后获得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4次教育部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次,二等奖2次)和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集体奖)。
目录
第1章 概论
1.1 定量分析概述
1.1.1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1.1.2 定量分析过程
1.1.3 定量分析方法
1.2 分析化学中的基本计算
1.2.1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1.2.2 滴定分析中的体积测量
1.2.3 滴定分析计算
思考题
习题
第2章 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
2.1 有关误差的一些基本概念
2.1.1 误差的表征——准确度与精密度
2.1.2 误差的表示——误差与偏差
2.1.3 误差的分类——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
2.2 随机误差的分布
2.2.1 频率分布
2.2.2 正态分布
2.2.3 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
2.3 有限数据的统计处理
2.3.1 数据的集中趋势和分散程度的表示——对μ和σ的估计
2.3.2 总体均值的置信区间——对μ的区间估计
2.3.3 显著性检验
2.3.4 异常值检验
2.4 校准方法
2.4.1 校准曲线法
2.4.2 标准加入法
2.4.3 内标法
2.5 分析方法的灵敏度、检出限和动态范围
2.6 测定方法的选择与测定准确度的提高
2.7 有效数字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
3.1 酸碱反应及其平衡常数
3.1.1 酸碱反应
3.1.2 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
3.1.3 活度与浓度,平衡常数的几种形式
3.2 酸度对弱酸(碱)形态分布的影响
3.2.1 一元弱酸溶液中各种形态的分布
3.2.2 多元酸溶液中各种形态的分布
*3.2.3 浓度对数图
3.3 酸碱溶液的H+浓度计算
3.3.1 水溶液中酸碱平衡处理的方法
3.3.2 一元弱酸(碱)溶液pH的计算
3.3.3 两性物质溶液pH的计算
3.3.4 多元弱酸溶液pH的计算
3.3.5 一元弱酸及其共轭碱(HA+A-)混合溶液pH的计算
3.3.6 强酸(碱)溶液pH的计算
3.3.7 混合酸和混合碱溶液pH的计算
3.4 酸碱缓冲溶液
3.4.1 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
3.4.2 缓冲溶液的选择
3.4.3 标准缓冲溶液
3.5 酸碱指示剂
3.5.1 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3.5.2 影响指示剂变色间隔的因素
3.5.3 混合指示剂
3.6 酸碱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
3.6.1 强碱滴定强酸或强酸滴定强碱
3.6.2 一元弱酸(碱)的滴定
3.6.3 滴定一元弱酸(弱碱)及其与强酸(强碱)混合物的总结
3.6.4 多元酸和多元碱的滴定
3.7 终点误差
3.7.1 代数法计算终点误差
3.7.2 终点误差公式和终点误差图及其应用
3.8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3.8.1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3.8.2 酸碱滴定法应用示例
*3.9 非水溶剂中的酸碱滴定
*3.9.1 概述
*3.9.2 溶剂的性质与作用
*3.9.3 非水滴定的应用
思考题
习题
第4章 络合滴定法
4.1 概述
4.2 络合平衡
4.2.1 络合物的稳定常数和各级络合物的分布
4.2.2 络合反应的副反应系数
4.2.3 络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
4.2.4 金属离子缓冲溶液
4.3 络合滴定基本原理
4.3.1 滴定曲线
4.3.2 金属指示剂
4.3.3 终点误差
4.3.4 络合滴定中酸度的控制
4.4 混合离子的选择性滴定
4.4.1 控制酸度进行分步滴定
4.4.2 使用掩蔽剂的选择性滴定
4.4.3 其他滴定剂的应用
4.5 络合滴定的方式和应用
4.5.1 滴定方式
4.5.2 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思考题
习题
第5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5.1 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和程度
5.1.1 条件电极电位
5.1.2 决定条件电极电位的因素
5.1.3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5.2 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
5.2.1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5.2.2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5.2.3 催化剂与反应速率
5.2.4 诱导反应
5.3 氧化还原滴定
5.3.1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5.3.2 氧化还原滴定中的指示剂
5.3.3 氧化还原滴定前的预处理
5.4 氧化还原滴定的计算
5.5 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
5.5.1 高锰酸钾法
5.5.2 重铬酸钾法
5.5.3 碘量法
5.5.4 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
思考题
习题
第6章 沉淀重量法与沉淀滴定法
6.1 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6.1.1 溶解度与固有溶解度,活度积、溶度积与条件溶度积
6.1.2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6.2 沉淀重量法
6.2.1 沉淀重量法的分析过程和对沉淀的要求
6.2.2 沉淀的形成
6.2.3 沉淀的纯度
6.2.4 沉淀的条件和称量形的获得
6.2.5 有机沉淀剂的应用
6.3 沉淀滴定法
6.3.1 滴定曲线
6.3.2 Mohr(莫尔)法——铬酸钾作指示剂
6.3.3 Volhard(福尔哈德)法——铁铵矾作指示剂
6.3.4 Fajans(法扬斯)法——吸附指示剂
思考题
习题
第7章 分光光度法
7.1 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7.1.1 物质对光的吸收与分子吸收光谱
7.1.2 溶液吸收光定律——Lambert-Beer(朗伯-比尔)定律
7.1.3 吸光度的加和性与吸光度的测量
7.2 光度分析的方法和仪器
7.2.1 光度分析的方法
7.2.2 分光光度计的基本部件
7.2.3 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7.3 分光光度法的灵敏度与准确度
7.3.1 灵敏度的表示方法
7.3.2 影响准确度的因素
7.4 显色反应与分析条件的选择
7.4.1 显色反应与显色剂
7.4.2 显色反应条件的确定
7.4.3 分光光度法测定中的干扰及消除办法
7.5 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7.5.1 单一组分测定
7.5.2 多组分测定
7.5.3 光度滴定
7.5.4 络合物组成的测定
7.5.5 酸碱离解常数的测定
*7.5.6 其他测定方法
思考题
习题
第8章 其他常用仪器分析方法
8.1 分子荧光和磷光分析法
8.1.1 光致发光的基本原理
8.1.2 分子光致发光与结构间的关系
8.1.3 荧光强度的影响因素及测定步骤
8.1.4 荧光(磷光)光谱仪
8.1.5 荧光和磷光分析法的应用
8.2 原子吸收光谱法
8.2.1 基本原理
8.2.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8.2.3 干扰及其抑制
8.2.4 定量分析方法、灵敏度、检出限及测定条件选择
8.2.5 应用
8.3 电位分析法
8.3.1 概述
8.3.2 参比电极与指示电极
8.3.3 直接电位法
8.3.4 电位滴定法
8.4 色谱法
8.4.1 气相色谱法
8.4.2 高效液相色谱法
8.4.3 毛细管电泳法
8.5 质谱法
8.5.1 质谱仪的工作原理
8.5.2 质谱仪的主要性能指标
8.5.3 质谱仪的基本结构
8.5.4 质谱图及其应用
8.5.5 质谱定性分析
8.5.6 质谱定量分析
思考题
习题
第9章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方法
9.1 沉淀分离法
9.1.1 用无机沉淀剂的分离法
9.1.2 用有机沉淀剂的分离法
9.1.3 共沉淀分离和富集
9.1.4 提高沉淀分离选择性的方法
9.2 溶剂萃取分离法
9.2.1 萃取分离的基本原理
9.2.2 萃取平衡
9.2.3 其他萃取方法简介
9.3 离子交换分离法
9.3.1 树脂的种类和性质
9.3.2 离子交换反应和离子交换树脂的亲和力
9.3.3 离子交换分离操作技术
9.3.4 离子交换分离法的应用
9.4 经典色谱法
9.4.1 柱色谱法
9.4.2 纸色谱法
9.4.3 薄层色谱法
9.5 其他分离方法
9.5.1 挥发与蒸馏
9.5.2 膜分离
9.5.3 浮选
思考题
习题
附录
附录A 主要参考书
附录B 常用试剂和指示剂
B.1 常用酸碱指示剂
B.2 常用金属指示剂
B.3 常用氧化还原指示剂
B.4 常用预氧化剂与预还原剂
B.5 部分显色剂及其应用
附录C 化学平衡常数等各类物理化学数据
C.1 一些离子的离子体积参数和活度系数(γ)
C.2 弱酸及弱碱在水溶液中的离解常数,25℃
C.3 金属络合物的稳定常数
C.4 金属离子与氨羧络合剂络合物稳定常数的对数
C.5 一些络合滴定剂、掩蔽剂、缓冲剂阴离子的lgαA(H)
C.6 一些金属离子的lgαM(OH)
C.7 金属指示剂的lgαIn(H)及金属指示剂变色点的pM
[即(pM)t]
C.8 标准电极电位(φ)及一些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
电极电位(φ′)
C.9 难溶化合物的活度积(Ksp)和溶度积(Ksp),25℃
附录D 相对原子质量及化合物的摩尔质量
D.1 相对原子质量(Ar)表
D.2 化合物的摩尔质量(M)表
附录E 习题参考答案
附录F 索引
1.1 定量分析概述
1.1.1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1.1.2 定量分析过程
1.1.3 定量分析方法
1.2 分析化学中的基本计算
1.2.1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1.2.2 滴定分析中的体积测量
1.2.3 滴定分析计算
思考题
习题
第2章 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
2.1 有关误差的一些基本概念
2.1.1 误差的表征——准确度与精密度
2.1.2 误差的表示——误差与偏差
2.1.3 误差的分类——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
2.2 随机误差的分布
2.2.1 频率分布
2.2.2 正态分布
2.2.3 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
2.3 有限数据的统计处理
2.3.1 数据的集中趋势和分散程度的表示——对μ和σ的估计
2.3.2 总体均值的置信区间——对μ的区间估计
2.3.3 显著性检验
2.3.4 异常值检验
2.4 校准方法
2.4.1 校准曲线法
2.4.2 标准加入法
2.4.3 内标法
2.5 分析方法的灵敏度、检出限和动态范围
2.6 测定方法的选择与测定准确度的提高
2.7 有效数字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
3.1 酸碱反应及其平衡常数
3.1.1 酸碱反应
3.1.2 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
3.1.3 活度与浓度,平衡常数的几种形式
3.2 酸度对弱酸(碱)形态分布的影响
3.2.1 一元弱酸溶液中各种形态的分布
3.2.2 多元酸溶液中各种形态的分布
*3.2.3 浓度对数图
3.3 酸碱溶液的H+浓度计算
3.3.1 水溶液中酸碱平衡处理的方法
3.3.2 一元弱酸(碱)溶液pH的计算
3.3.3 两性物质溶液pH的计算
3.3.4 多元弱酸溶液pH的计算
3.3.5 一元弱酸及其共轭碱(HA+A-)混合溶液pH的计算
3.3.6 强酸(碱)溶液pH的计算
3.3.7 混合酸和混合碱溶液pH的计算
3.4 酸碱缓冲溶液
3.4.1 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
3.4.2 缓冲溶液的选择
3.4.3 标准缓冲溶液
3.5 酸碱指示剂
3.5.1 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3.5.2 影响指示剂变色间隔的因素
3.5.3 混合指示剂
3.6 酸碱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
3.6.1 强碱滴定强酸或强酸滴定强碱
3.6.2 一元弱酸(碱)的滴定
3.6.3 滴定一元弱酸(弱碱)及其与强酸(强碱)混合物的总结
3.6.4 多元酸和多元碱的滴定
3.7 终点误差
3.7.1 代数法计算终点误差
3.7.2 终点误差公式和终点误差图及其应用
3.8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3.8.1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3.8.2 酸碱滴定法应用示例
*3.9 非水溶剂中的酸碱滴定
*3.9.1 概述
*3.9.2 溶剂的性质与作用
*3.9.3 非水滴定的应用
思考题
习题
第4章 络合滴定法
4.1 概述
4.2 络合平衡
4.2.1 络合物的稳定常数和各级络合物的分布
4.2.2 络合反应的副反应系数
4.2.3 络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
4.2.4 金属离子缓冲溶液
4.3 络合滴定基本原理
4.3.1 滴定曲线
4.3.2 金属指示剂
4.3.3 终点误差
4.3.4 络合滴定中酸度的控制
4.4 混合离子的选择性滴定
4.4.1 控制酸度进行分步滴定
4.4.2 使用掩蔽剂的选择性滴定
4.4.3 其他滴定剂的应用
4.5 络合滴定的方式和应用
4.5.1 滴定方式
4.5.2 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思考题
习题
第5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5.1 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和程度
5.1.1 条件电极电位
5.1.2 决定条件电极电位的因素
5.1.3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5.2 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
5.2.1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5.2.2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5.2.3 催化剂与反应速率
5.2.4 诱导反应
5.3 氧化还原滴定
5.3.1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5.3.2 氧化还原滴定中的指示剂
5.3.3 氧化还原滴定前的预处理
5.4 氧化还原滴定的计算
5.5 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
5.5.1 高锰酸钾法
5.5.2 重铬酸钾法
5.5.3 碘量法
5.5.4 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
思考题
习题
第6章 沉淀重量法与沉淀滴定法
6.1 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6.1.1 溶解度与固有溶解度,活度积、溶度积与条件溶度积
6.1.2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6.2 沉淀重量法
6.2.1 沉淀重量法的分析过程和对沉淀的要求
6.2.2 沉淀的形成
6.2.3 沉淀的纯度
6.2.4 沉淀的条件和称量形的获得
6.2.5 有机沉淀剂的应用
6.3 沉淀滴定法
6.3.1 滴定曲线
6.3.2 Mohr(莫尔)法——铬酸钾作指示剂
6.3.3 Volhard(福尔哈德)法——铁铵矾作指示剂
6.3.4 Fajans(法扬斯)法——吸附指示剂
思考题
习题
第7章 分光光度法
7.1 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7.1.1 物质对光的吸收与分子吸收光谱
7.1.2 溶液吸收光定律——Lambert-Beer(朗伯-比尔)定律
7.1.3 吸光度的加和性与吸光度的测量
7.2 光度分析的方法和仪器
7.2.1 光度分析的方法
7.2.2 分光光度计的基本部件
7.2.3 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7.3 分光光度法的灵敏度与准确度
7.3.1 灵敏度的表示方法
7.3.2 影响准确度的因素
7.4 显色反应与分析条件的选择
7.4.1 显色反应与显色剂
7.4.2 显色反应条件的确定
7.4.3 分光光度法测定中的干扰及消除办法
7.5 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7.5.1 单一组分测定
7.5.2 多组分测定
7.5.3 光度滴定
7.5.4 络合物组成的测定
7.5.5 酸碱离解常数的测定
*7.5.6 其他测定方法
思考题
习题
第8章 其他常用仪器分析方法
8.1 分子荧光和磷光分析法
8.1.1 光致发光的基本原理
8.1.2 分子光致发光与结构间的关系
8.1.3 荧光强度的影响因素及测定步骤
8.1.4 荧光(磷光)光谱仪
8.1.5 荧光和磷光分析法的应用
8.2 原子吸收光谱法
8.2.1 基本原理
8.2.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8.2.3 干扰及其抑制
8.2.4 定量分析方法、灵敏度、检出限及测定条件选择
8.2.5 应用
8.3 电位分析法
8.3.1 概述
8.3.2 参比电极与指示电极
8.3.3 直接电位法
8.3.4 电位滴定法
8.4 色谱法
8.4.1 气相色谱法
8.4.2 高效液相色谱法
8.4.3 毛细管电泳法
8.5 质谱法
8.5.1 质谱仪的工作原理
8.5.2 质谱仪的主要性能指标
8.5.3 质谱仪的基本结构
8.5.4 质谱图及其应用
8.5.5 质谱定性分析
8.5.6 质谱定量分析
思考题
习题
第9章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方法
9.1 沉淀分离法
9.1.1 用无机沉淀剂的分离法
9.1.2 用有机沉淀剂的分离法
9.1.3 共沉淀分离和富集
9.1.4 提高沉淀分离选择性的方法
9.2 溶剂萃取分离法
9.2.1 萃取分离的基本原理
9.2.2 萃取平衡
9.2.3 其他萃取方法简介
9.3 离子交换分离法
9.3.1 树脂的种类和性质
9.3.2 离子交换反应和离子交换树脂的亲和力
9.3.3 离子交换分离操作技术
9.3.4 离子交换分离法的应用
9.4 经典色谱法
9.4.1 柱色谱法
9.4.2 纸色谱法
9.4.3 薄层色谱法
9.5 其他分离方法
9.5.1 挥发与蒸馏
9.5.2 膜分离
9.5.3 浮选
思考题
习题
附录
附录A 主要参考书
附录B 常用试剂和指示剂
B.1 常用酸碱指示剂
B.2 常用金属指示剂
B.3 常用氧化还原指示剂
B.4 常用预氧化剂与预还原剂
B.5 部分显色剂及其应用
附录C 化学平衡常数等各类物理化学数据
C.1 一些离子的离子体积参数和活度系数(γ)
C.2 弱酸及弱碱在水溶液中的离解常数,25℃
C.3 金属络合物的稳定常数
C.4 金属离子与氨羧络合剂络合物稳定常数的对数
C.5 一些络合滴定剂、掩蔽剂、缓冲剂阴离子的lgαA(H)
C.6 一些金属离子的lgαM(OH)
C.7 金属指示剂的lgαIn(H)及金属指示剂变色点的pM
[即(pM)t]
C.8 标准电极电位(φ)及一些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
电极电位(φ′)
C.9 难溶化合物的活度积(Ksp)和溶度积(Ksp),25℃
附录D 相对原子质量及化合物的摩尔质量
D.1 相对原子质量(Ar)表
D.2 化合物的摩尔质量(M)表
附录E 习题参考答案
附录F 索引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