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民族文化的空间传承:对侗寨的田野研究
作者:徐赣丽 著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9-01
ISBN:9787548616498
定价:¥9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极具空间民俗特征的侗族村寨的深度调查,发现了人们在村寨选址、聚落整体结构、空间利用等方面的生活智慧;对侗寨的公共空间,以及空间与文化的关联、空间内部自足的组织资源和自我文化传承机制对民族文化的延续作用进行了专业理论分析。从空间的角度充分呈现了侗寨的特殊性及其生成原因,也论证了侗族社会蕞具民族特性的文化与聚落空间之间的内在逻辑和脉络;为民族文化的自我保护和依托本土资源的乡村振兴提供了有说服力的个案。
作者简介
徐赣丽,女,1967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教授、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都市民俗学、文化遗产、民俗旅游、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等。个人专著有:《民俗旅游与民族文化变迁——桂北壮瑶三村考察》《文化遗产在当代中国——来自田野的民俗学研究》《民族文化的空间传承——对侗寨的田野研究》《迈向现代民俗学——都市文化研究的新路径》,主编和参与编著多种。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
目录
目录
“空间民俗学”的新境地
——徐赣丽教授新著小序1
绪论1
研究背景1
前人相关研究述评5
研究意义和价值22
问题意识和研究方法23
调查点的选择26
第一章侗族文化特色和传承现状30
第一节侗族的分布和历史文化概况30
一、 族称和历史来源、人口分布30
二、 自然地理环境32
三、 历史文化概貌34
第二节侗族的特色文化及传承现状36
一、 侗族的特色文化36
二、 传承现状63
第二章侗寨空间的形态特点和功能72
第一节侗族聚落空间形态特点72
一、 注重公共空间的建设75
二、 强调聚合性与界域性81
三、 营造幽美宜人聚落景观84
第二节公共空间86
一、 鼓楼、鼓楼坪和戏台86
二、 风雨桥和寨门89
三、 萨坛和土地神93
四、 水井和井亭97
第三节家屋空间100
一、 节约土地的建造智慧101
二、 内部结构和长幼秩序105
第四节当代侗寨聚落空间的变迁108
一、 居住环境的变化108
二、 道路的修建109
三、 火灾重建和防火拆建110
第三章民族传统文化与村寨空间的互动关系116
第一节民族文化与村寨空间生成117
一、 宗族文化与鼓楼建制118
二、 乐捐习俗与公共设施的建设123
三、 信仰观念与空间生成131
四、 生产生活需要与亲水空间分布150
第二节村寨空间培育民族文化153
一、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154
二、 日常生活空间中侗人的教养157
三、 公共空间对侗族文化的培育161
第四章民族传统文化的村寨内生传承机制169
第一节公共空间内的集体生活传承民族文化170
一、 群体意识:侗族公共生活的形成动机170
二、 公共空间:民族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176
第二节自我管理的社会组织:宗族与老人协会184
一、 侗族的宗族组织186
二、 寨老制与老人协会191
第三节集体行为之规定:“款”与民间习惯法202
一、 侗款与“款约”203
二、 “款约”的作用及其发挥208
三、 “款约”在现代文化保护中的意义213
第五章侗寨文化保护的多种模式比照221
第一节政府保护语境下的文化传承221
一、 非遗项目的政府支持:两个节日的比较223
二、 政府指定传承人:侗族木构件技艺的案例234
三、 学校传承:文化进校园237
第二节社会保护的介入与效果:腾讯保育乡村活动241
一、 腾讯公益组织介入的方式244
二、 社会保护背景下乡村文化价值重估246
三、 依托社会保护的效果252
第三节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的影响254
一、 侗寨村民旅游开发的积极性257
二、 肇兴侗寨的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260
三、 旅游开发带来的影响266
四、 侗族大歌的市场化之路270
第四节生态博物馆模式277
一、 生态博物馆理念及其引入277
二、 生态博物馆的本土化实践过程280
三、 侗族生态博物馆管理模式的探索282
四、 侗族生态博物馆的现实困境294
结语:保育乡村留住文化300
一、 民族文化依托村寨保护之合理性302
二、 民族文化依托村寨保护之可能性308
三、 民族文化村寨依托保护的措施316
主要参考文献319
附录:群体交往与社会网络的建构
——以打同年为例342
后记353
“空间民俗学”的新境地
——徐赣丽教授新著小序1
绪论1
研究背景1
前人相关研究述评5
研究意义和价值22
问题意识和研究方法23
调查点的选择26
第一章侗族文化特色和传承现状30
第一节侗族的分布和历史文化概况30
一、 族称和历史来源、人口分布30
二、 自然地理环境32
三、 历史文化概貌34
第二节侗族的特色文化及传承现状36
一、 侗族的特色文化36
二、 传承现状63
第二章侗寨空间的形态特点和功能72
第一节侗族聚落空间形态特点72
一、 注重公共空间的建设75
二、 强调聚合性与界域性81
三、 营造幽美宜人聚落景观84
第二节公共空间86
一、 鼓楼、鼓楼坪和戏台86
二、 风雨桥和寨门89
三、 萨坛和土地神93
四、 水井和井亭97
第三节家屋空间100
一、 节约土地的建造智慧101
二、 内部结构和长幼秩序105
第四节当代侗寨聚落空间的变迁108
一、 居住环境的变化108
二、 道路的修建109
三、 火灾重建和防火拆建110
第三章民族传统文化与村寨空间的互动关系116
第一节民族文化与村寨空间生成117
一、 宗族文化与鼓楼建制118
二、 乐捐习俗与公共设施的建设123
三、 信仰观念与空间生成131
四、 生产生活需要与亲水空间分布150
第二节村寨空间培育民族文化153
一、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154
二、 日常生活空间中侗人的教养157
三、 公共空间对侗族文化的培育161
第四章民族传统文化的村寨内生传承机制169
第一节公共空间内的集体生活传承民族文化170
一、 群体意识:侗族公共生活的形成动机170
二、 公共空间:民族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176
第二节自我管理的社会组织:宗族与老人协会184
一、 侗族的宗族组织186
二、 寨老制与老人协会191
第三节集体行为之规定:“款”与民间习惯法202
一、 侗款与“款约”203
二、 “款约”的作用及其发挥208
三、 “款约”在现代文化保护中的意义213
第五章侗寨文化保护的多种模式比照221
第一节政府保护语境下的文化传承221
一、 非遗项目的政府支持:两个节日的比较223
二、 政府指定传承人:侗族木构件技艺的案例234
三、 学校传承:文化进校园237
第二节社会保护的介入与效果:腾讯保育乡村活动241
一、 腾讯公益组织介入的方式244
二、 社会保护背景下乡村文化价值重估246
三、 依托社会保护的效果252
第三节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的影响254
一、 侗寨村民旅游开发的积极性257
二、 肇兴侗寨的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260
三、 旅游开发带来的影响266
四、 侗族大歌的市场化之路270
第四节生态博物馆模式277
一、 生态博物馆理念及其引入277
二、 生态博物馆的本土化实践过程280
三、 侗族生态博物馆管理模式的探索282
四、 侗族生态博物馆的现实困境294
结语:保育乡村留住文化300
一、 民族文化依托村寨保护之合理性302
二、 民族文化依托村寨保护之可能性308
三、 民族文化村寨依托保护的措施316
主要参考文献319
附录:群体交往与社会网络的建构
——以打同年为例342
后记353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