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大隋兴衰四十年3:雄略暴君
作者:蒙曼 著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11-01
ISBN:9787572205668
定价:¥45.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一】 隋炀帝,世人眼中的“大暴君”。可是,谁能否认他的传奇性呢!万丈豪情,千秋功业,再配上一个悲剧性的结局,一个不那么庄严肃穆的谥号,如此巨大的张力,真的是使万人恨,也令万人迷。 在市井传说中,他弑父杀兄,荒淫无道,凶残暴虐。在正史记载中,他大兴土木,穷兵黩武,好大喜功。一个“炀”的谥号,永远把他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可是,君不见,他功业伟大:大运河沟通南北,惠及百代;洛阳城威震东方,名传千古。君不见,他才情绝世:一洗南朝以来颓唐的诗风,直追大气磅礴的汉魏雄风。 一善固然不能遮百恶,但一罪也不能废百功。历史上的隋炀帝,真的一无是处吗?他这个人,到底有几分是魔鬼,又有几分是英雄?【内容简介二】 野心勃勃的新皇杨广,登基伊始就对天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从建东都,凿运河,修长城,游江都,拓疆土,用短短八年时间,让隋朝达到极盛;到为维护东亚霸权,扫地为兵,倾全国之力东征辽西;都完全不顾百姓的承受能力,民间疲惫劳苦,死伤无数。 而在朝堂上,猜忌成性的隋炀帝,开始给自己的绝对帝权开路,诛杀元老重臣——功高震主的佐命元勋杨素被逼而死;敢讲真话的高颎、贺若弼、宇文弼,在同一天被施以极刑;高才文人薛道衡无辜招恨被勒死;帮他夺取皇位的忠臣张衡被诬处死。 最终,霸道激进的施政节奏,使得帝王的雄才大略变成了残暴不仁,利在千秋的伟业成了吃人的噩梦,国家超前的进化成了叛逆帝王狂热的“个人大业”。鼎盛辉煌的大隋王朝,迅速转头驶向万劫不复的历史深渊。
作者简介
蒙曼教授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博士。 2002年至今,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任教,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五代史及中国古代女性史。 2007年,成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史上ZUI年轻的主讲人,先后主讲《武则天》《太平公主》《唐明皇》《大隋风云》等系列节目,因其生动有趣的讲述方式、严谨的考证、条理清晰的逻辑,以及敢于质疑的颠覆性史学观点,产生巨大影响,并出版纸质书,风行至今。 甚至让几代学生读者,爱上学习历史、选择了历史专业。 2016年起,连续5年担任《中国诗词大会》评委,以其深厚的学养和幽默风趣的点评,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目录
第一章 悲情天子
隋炀帝,一个中国历史上备受唾骂的皇帝。在市井传说中,他弑父杀兄,奸母淫妹,凶残暴虐。在正史记载中,他大兴土木,穷兵黩武,好大喜功。一个“炀”的谥号,永远把他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千百年来,他已经固化成为人们心目中昏君与暴君的典型。
君不见,大运河沟通南北,通波千载;洛阳城威震东方,千古名城。一善固然不能遮百恶,但一罪也不能废百功。历史上的隋炀帝,真的一无是处吗?他这个人,到底有几分是魔鬼,又有几分是英雄?
一、英雄天子
二、独夫民贼
第二章 炀帝其人
当皇帝之前,隋炀帝杨广在父母眼中,是孝顺孩子;在大臣眼中,是优秀王子,具备接班人应有的一切优秀素质和品格。但当政之后,杨广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性情。这是权力欲膨胀导致的,还是人性的弱点使然?他为何能够赢得父皇和母后的信任,成为大隋王朝的接班人?
一、幸运公子
二、优秀王子
三、谨慎太子
四、心狠手辣
第三章 杨谅叛乱
汉王杨谅是隋文帝最小的儿子,在众王子中得到隋文帝的宠爱最多,实力也最强。杨广登基称帝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清除这个实力最强的弟弟。而汉王杨谅也早已磨刀霍霍,准备造反。一场兄弟大战由此拉开了序幕,让人不由得感慨帝王权力是如此不容挑战,又是如此冷酷无情。这场大战的结局究竟如何?
一、杨谅造反
二、一举平叛
三、决胜原因
四、平叛意义
第四章 营建东都
隋朝两代皇帝,各建造了一座城,隋文帝建造了大兴城,也就是后来的长安城,隋炀帝则建造了洛阳城。大兴城在当时已经独一无二了,为什么在这么近的时间内隋炀帝还要大兴土木?隋炀帝建造的洛阳城和大兴城比起来有什么不同?这座都城,又反映了隋炀帝怎样的眼光和心胸?
一、营建东都
二、东都形制
三、洛阳得失
第五章 千秋运河
说起隋炀帝,无论如何也绕不过他开凿大运河。有人说“种柳开河为胜游”,批评隋炀帝仅仅为了满足个人巡游江南的私欲,就大兴劳役,陷民于水火;也有人说“至今千里赖通波”,称赞大运河的开凿为沟通南北做出了贡献。隋炀帝开凿运河,真的只是为了饱览江南美景吗?大运河对中国历史又到底意味着什么?
一、开河原因
二、运河构成
三、运河意义
第六章 游幸江都
大运河的开凿,尽管有长远意义上利国利民的一面,但它带给隋炀帝更多的是骂名。大运河开通后,隋炀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游江都。巡游江都固然让隋炀帝本人风光无限,但也让后来的史家和小说家捕风捉影,大肆渲染,直至演绎成隋炀帝一生最大的罪状之一。隋炀帝为什么非要那么大张旗鼓地游江都?为什么这次巡游会招致那么多的非议?
一、巡游江都
二、安抚江南
三、炫耀文物
四、巡游评价
第七章 扬威塞北
隋炀帝登基以后,马不停蹄地建东都、开运河、游江都,通过这三个大动作,有力地巩固了隋朝的统治,基本解决了大隋帝国西部、东部和南部的整合问题。接着大业三年(607),有着长远政治眼光的隋炀帝又把目光移向北方,那里是一片由突厥人控制的辽阔土地。隋炀帝准备怎样加强自己在北方的影响力?他又是如何定位大隋与突厥之间的关系?他出巡塞北又是出于怎样的政治目的?
一、出巡塞北
二、耀武扬威
三、北巡评价
第八章 经略西域
隋炀帝无疑是个具有雄才大略并且野心勃勃的皇帝。他的眼光不仅盯着内地,也盯着边疆,跃跃欲试地准备着开疆拓土,威加八方。出巡塞北以后,大隋王朝的东、南、北三个方向都已经稳固下来,这时候,隋炀帝又把目光转向了西方。西域,那是传统的丝绸之路延伸的方向,有着广袤的土地和擅长经商的民族。当年,汉武帝曾经把汉朝的势力发展到这片土地上。那么隋炀帝打算如何解决西域问题?
一、裴矩献策
二、双管齐下
第九章 炀帝西巡
在中国的历代皇帝中,隋炀帝走得最远,走的路最多。他在位十四年,真正住在大兴城的时间不足两年,住在东都洛阳的时间也不到四年,其他时间都是在巡游中度过。他曾西巡青海和河西走廊,足迹踏过大西北的山山水水。特别是在大业五年(609)翻越海拔四千米以上的祁连山脉时,由于自然条件恶劣,风餐露宿,随行的许多士兵冻饿而死,隋炀帝本人也吃尽苦头。为什么隋炀帝不好好待在京城,而冒着生命危险西巡?隋炀帝西行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一、天子西巡
二、万方来朝
三、东都炫富
四、评价
第十章 杨素之死
杨素是隋炀帝一朝最大的功臣,隋炀帝给了他高官厚禄。他也是隋炀帝最为猜忌的大臣,隋炀帝让他胆战心惊。一赏一防之间,杨素尝尽了伴君如伴虎的辛酸。面对猜忌成性的隋炀帝,老谋深算的杨素会面临怎样的结局?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猜忌杨素
二、杨素之死
三、评价
第十一章 老臣伏诛
在隋炀帝的猜忌之下,功高震主的老臣杨素被逼而死。朝堂之上,已经没有人能对隋炀帝构成威胁。但仅仅在杨素死后的第二年,又发生了一起震惊朝野的大案。三位元老重臣,被隋炀帝一道诏令,在同一天处以极刑。这三位元老重臣究竟做了什么?隋炀帝为什么一点也不顾及君臣之情而下此狠手?他又是以什么名义对这些元老重臣下手的?隋炀帝毫不留情地诛杀元老重臣,又将给他带来怎样的影响?
一、因言获罪
二、新仇旧恨
三、诛杀后果
第十二章 言者有罪
隋炀帝诛杀手握大权的元老重臣,表面上看,这些老臣都是因言获罪,但事件的背后却隐藏着隋炀帝清除前朝政治异己、巩固自己权力的意图。而在随后的岁月里,他的打击面逐渐扩大,有两个大臣仅仅是因为说了几句不该说的话,和政治斗争没有任何牵连,居然也死在隋炀帝的屠刀之下。在这一波打击中,因言被杀的又是何许人?隋炀帝为什么会做出如此极端的反应?
一、薛道衡之死
二、张衡之死
第十三章 朝廷五贵
隋炀帝刚愎自用,权力意志极强,不仅容不下元老重臣,甚至对提出不同意见的心腹,都会痛下杀手。但作为大隋王朝的皇帝,他又不能单枪匹马去治理天下,无论如何总还需要宰相辅佐,大臣协理。隋炀帝这样乾纲独断的皇帝,喜欢什么样的下属?他有着怎样的用人风格?这样的用人思路,对隋朝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一、前期宰相
二、朝廷五贵
三、五贵乱政
第十四章 太子风波
隋炀帝想当一个有政治成就的皇帝,但是他既没有虚心纳谏的胸怀,也没有任人唯贤的眼光。在他的一意孤行下,表面风光的大隋王朝,实则隐藏着各种危机。这危机,既表现在国家政治上,也表现在家庭关系上。
中国古代皇帝家国一体,立储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但隋炀帝一直到死,都没能确立一个太子。这里面又有着怎样的曲折故事?
一、元德之死
二、齐王犯错
三、齐王失宠
第十五章 一征高句丽
由于高句丽国王高元没有像其他北方少数民族一样,来隋朝觐见,隋炀帝大动肝火,决定亲率百余万大军讨伐高句丽,而这个动作最终带领此时鼎盛辉煌的大隋王朝,驶向万劫不复的深渊。高句丽问题到底有着怎样的来龙去脉?隋炀帝为何非要如此大动干戈?
一、出征原因
二、准备出征
三、御驾亲征
四、出征预测
第十六章 铩羽而归
隋炀帝亲率百余万大军,铺天盖地向高句丽挺进,两路大军分别包围了高句丽的军事重镇辽东和首都平壤,希望能够直接把高句丽给吓得投降。被逼到墙角的高句丽,面对大军压境、存亡不保的困境,誓死抵抗。本来优势明显的隋军,竟然莫名其妙地被高句丽牵着鼻子走。最终高句丽以弱胜强,逼得隋炀帝丢下三十多万将士的尸骨,惨败而归。隋军究竟败在哪里?亲自督战的隋炀帝在这场战争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兵多将广的隋军为什么会变得如此被动?
一、渡辽失将
二、辽东受挫
三、止步平壤
四、铩羽而归
第十七章 再征高句丽
隋炀帝不甘心第一次东征高句丽的失败,半年后再次御驾亲征。吸取教训的隋军凭借优良的兵力,周密的部署安排,即将大获全胜,一雪前耻。然而就在关键时刻,突然发生了一件意外之事,迫使隋炀帝忍痛放弃大好形势,再一次无功而返。这又是怎么回事?
一、渡辽出征
二、血战辽东
三、狼狈撤军
后记
隋炀帝,一个中国历史上备受唾骂的皇帝。在市井传说中,他弑父杀兄,奸母淫妹,凶残暴虐。在正史记载中,他大兴土木,穷兵黩武,好大喜功。一个“炀”的谥号,永远把他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千百年来,他已经固化成为人们心目中昏君与暴君的典型。
君不见,大运河沟通南北,通波千载;洛阳城威震东方,千古名城。一善固然不能遮百恶,但一罪也不能废百功。历史上的隋炀帝,真的一无是处吗?他这个人,到底有几分是魔鬼,又有几分是英雄?
一、英雄天子
二、独夫民贼
第二章 炀帝其人
当皇帝之前,隋炀帝杨广在父母眼中,是孝顺孩子;在大臣眼中,是优秀王子,具备接班人应有的一切优秀素质和品格。但当政之后,杨广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性情。这是权力欲膨胀导致的,还是人性的弱点使然?他为何能够赢得父皇和母后的信任,成为大隋王朝的接班人?
一、幸运公子
二、优秀王子
三、谨慎太子
四、心狠手辣
第三章 杨谅叛乱
汉王杨谅是隋文帝最小的儿子,在众王子中得到隋文帝的宠爱最多,实力也最强。杨广登基称帝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清除这个实力最强的弟弟。而汉王杨谅也早已磨刀霍霍,准备造反。一场兄弟大战由此拉开了序幕,让人不由得感慨帝王权力是如此不容挑战,又是如此冷酷无情。这场大战的结局究竟如何?
一、杨谅造反
二、一举平叛
三、决胜原因
四、平叛意义
第四章 营建东都
隋朝两代皇帝,各建造了一座城,隋文帝建造了大兴城,也就是后来的长安城,隋炀帝则建造了洛阳城。大兴城在当时已经独一无二了,为什么在这么近的时间内隋炀帝还要大兴土木?隋炀帝建造的洛阳城和大兴城比起来有什么不同?这座都城,又反映了隋炀帝怎样的眼光和心胸?
一、营建东都
二、东都形制
三、洛阳得失
第五章 千秋运河
说起隋炀帝,无论如何也绕不过他开凿大运河。有人说“种柳开河为胜游”,批评隋炀帝仅仅为了满足个人巡游江南的私欲,就大兴劳役,陷民于水火;也有人说“至今千里赖通波”,称赞大运河的开凿为沟通南北做出了贡献。隋炀帝开凿运河,真的只是为了饱览江南美景吗?大运河对中国历史又到底意味着什么?
一、开河原因
二、运河构成
三、运河意义
第六章 游幸江都
大运河的开凿,尽管有长远意义上利国利民的一面,但它带给隋炀帝更多的是骂名。大运河开通后,隋炀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游江都。巡游江都固然让隋炀帝本人风光无限,但也让后来的史家和小说家捕风捉影,大肆渲染,直至演绎成隋炀帝一生最大的罪状之一。隋炀帝为什么非要那么大张旗鼓地游江都?为什么这次巡游会招致那么多的非议?
一、巡游江都
二、安抚江南
三、炫耀文物
四、巡游评价
第七章 扬威塞北
隋炀帝登基以后,马不停蹄地建东都、开运河、游江都,通过这三个大动作,有力地巩固了隋朝的统治,基本解决了大隋帝国西部、东部和南部的整合问题。接着大业三年(607),有着长远政治眼光的隋炀帝又把目光移向北方,那里是一片由突厥人控制的辽阔土地。隋炀帝准备怎样加强自己在北方的影响力?他又是如何定位大隋与突厥之间的关系?他出巡塞北又是出于怎样的政治目的?
一、出巡塞北
二、耀武扬威
三、北巡评价
第八章 经略西域
隋炀帝无疑是个具有雄才大略并且野心勃勃的皇帝。他的眼光不仅盯着内地,也盯着边疆,跃跃欲试地准备着开疆拓土,威加八方。出巡塞北以后,大隋王朝的东、南、北三个方向都已经稳固下来,这时候,隋炀帝又把目光转向了西方。西域,那是传统的丝绸之路延伸的方向,有着广袤的土地和擅长经商的民族。当年,汉武帝曾经把汉朝的势力发展到这片土地上。那么隋炀帝打算如何解决西域问题?
一、裴矩献策
二、双管齐下
第九章 炀帝西巡
在中国的历代皇帝中,隋炀帝走得最远,走的路最多。他在位十四年,真正住在大兴城的时间不足两年,住在东都洛阳的时间也不到四年,其他时间都是在巡游中度过。他曾西巡青海和河西走廊,足迹踏过大西北的山山水水。特别是在大业五年(609)翻越海拔四千米以上的祁连山脉时,由于自然条件恶劣,风餐露宿,随行的许多士兵冻饿而死,隋炀帝本人也吃尽苦头。为什么隋炀帝不好好待在京城,而冒着生命危险西巡?隋炀帝西行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一、天子西巡
二、万方来朝
三、东都炫富
四、评价
第十章 杨素之死
杨素是隋炀帝一朝最大的功臣,隋炀帝给了他高官厚禄。他也是隋炀帝最为猜忌的大臣,隋炀帝让他胆战心惊。一赏一防之间,杨素尝尽了伴君如伴虎的辛酸。面对猜忌成性的隋炀帝,老谋深算的杨素会面临怎样的结局?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猜忌杨素
二、杨素之死
三、评价
第十一章 老臣伏诛
在隋炀帝的猜忌之下,功高震主的老臣杨素被逼而死。朝堂之上,已经没有人能对隋炀帝构成威胁。但仅仅在杨素死后的第二年,又发生了一起震惊朝野的大案。三位元老重臣,被隋炀帝一道诏令,在同一天处以极刑。这三位元老重臣究竟做了什么?隋炀帝为什么一点也不顾及君臣之情而下此狠手?他又是以什么名义对这些元老重臣下手的?隋炀帝毫不留情地诛杀元老重臣,又将给他带来怎样的影响?
一、因言获罪
二、新仇旧恨
三、诛杀后果
第十二章 言者有罪
隋炀帝诛杀手握大权的元老重臣,表面上看,这些老臣都是因言获罪,但事件的背后却隐藏着隋炀帝清除前朝政治异己、巩固自己权力的意图。而在随后的岁月里,他的打击面逐渐扩大,有两个大臣仅仅是因为说了几句不该说的话,和政治斗争没有任何牵连,居然也死在隋炀帝的屠刀之下。在这一波打击中,因言被杀的又是何许人?隋炀帝为什么会做出如此极端的反应?
一、薛道衡之死
二、张衡之死
第十三章 朝廷五贵
隋炀帝刚愎自用,权力意志极强,不仅容不下元老重臣,甚至对提出不同意见的心腹,都会痛下杀手。但作为大隋王朝的皇帝,他又不能单枪匹马去治理天下,无论如何总还需要宰相辅佐,大臣协理。隋炀帝这样乾纲独断的皇帝,喜欢什么样的下属?他有着怎样的用人风格?这样的用人思路,对隋朝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一、前期宰相
二、朝廷五贵
三、五贵乱政
第十四章 太子风波
隋炀帝想当一个有政治成就的皇帝,但是他既没有虚心纳谏的胸怀,也没有任人唯贤的眼光。在他的一意孤行下,表面风光的大隋王朝,实则隐藏着各种危机。这危机,既表现在国家政治上,也表现在家庭关系上。
中国古代皇帝家国一体,立储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但隋炀帝一直到死,都没能确立一个太子。这里面又有着怎样的曲折故事?
一、元德之死
二、齐王犯错
三、齐王失宠
第十五章 一征高句丽
由于高句丽国王高元没有像其他北方少数民族一样,来隋朝觐见,隋炀帝大动肝火,决定亲率百余万大军讨伐高句丽,而这个动作最终带领此时鼎盛辉煌的大隋王朝,驶向万劫不复的深渊。高句丽问题到底有着怎样的来龙去脉?隋炀帝为何非要如此大动干戈?
一、出征原因
二、准备出征
三、御驾亲征
四、出征预测
第十六章 铩羽而归
隋炀帝亲率百余万大军,铺天盖地向高句丽挺进,两路大军分别包围了高句丽的军事重镇辽东和首都平壤,希望能够直接把高句丽给吓得投降。被逼到墙角的高句丽,面对大军压境、存亡不保的困境,誓死抵抗。本来优势明显的隋军,竟然莫名其妙地被高句丽牵着鼻子走。最终高句丽以弱胜强,逼得隋炀帝丢下三十多万将士的尸骨,惨败而归。隋军究竟败在哪里?亲自督战的隋炀帝在这场战争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兵多将广的隋军为什么会变得如此被动?
一、渡辽失将
二、辽东受挫
三、止步平壤
四、铩羽而归
第十七章 再征高句丽
隋炀帝不甘心第一次东征高句丽的失败,半年后再次御驾亲征。吸取教训的隋军凭借优良的兵力,周密的部署安排,即将大获全胜,一雪前耻。然而就在关键时刻,突然发生了一件意外之事,迫使隋炀帝忍痛放弃大好形势,再一次无功而返。这又是怎么回事?
一、渡辽出征
二、血战辽东
三、狼狈撤军
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