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旅游开发背景下漓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效应研究
作者:胡金龙 著
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10-01
ISBN:9787516422229
定价:¥7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按照“格局—过程—效应”的研究思路,在3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多个时相的遥感影像,结合野外调查,分析漓江流域1973—2013年土地利用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结合漓江流域旅游发展相关指标,分析40年来漓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旅游业发展的相互关系;基于格网单元和镇区等不同尺度,综合运用地统计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空间自相关),结合DEM数据,从水平和垂直空间深入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漓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风险时空分异的影响,提出漓江流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对策。本书研究运用了面向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风险及其驱动因素研究的空间格网方法,并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和DEM数据,多维度深入揭示漓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布规律。本书研究使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风险评价动态化,评价结果图纸化,研究结果更直观、更具有实际意义,为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旅游开发及环境管理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
作者简介
胡金龙,山东诸城人,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博士,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9年至2020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访问学者,2018年入选广西高等学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计划。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西自科基金1项、广西教育厅项目3项,参与国级课题7项、省部级课题6项。主持《恭城县三庙两馆、红岩村景区创4A规划编制》、《十里平坦景区创3A规划设计》、《永福县凤山公园总体规划》、《逍遥楼东西巷旅游总体规划》等风景旅游规划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目前主要从事风景园林相关教学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风景旅游规划设计、景观生态规划等。
目录
第 1 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进展
1.2.2 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 2 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及范围
2.2 地质与地形地貌
2.2.1 地质
2.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与水文
2.3.1 气候
2.3.2 水文
2.4 土壤与植被
2.4.1 土壤
2.4.2 植被
2.5 社会经济状况
2.6 生态环境状况
2.7 漓江流域旅游发展概况
2.7.1 漓江流域旅游资源现状
2.7.2 漓江流域旅游发展历程
2.7.3 漓江流域旅游产业现状
第 3 章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3.1 数据收集
3.1.1 遥感数据
3.1.2 野外调查数据
3.1.3 其他数据
3.2 Landsat数据源介绍
3.3 数据处理软件
3.4 遥感影像分类与解译
3.4.1 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3.4.2 影像预处理
3.4.3 遥感影像解译
3.4.4 分类后处理
3.4.5 分类精度评价
3.5 高程和坡度段划分
第 4 章 漓江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数据来源
4.2.2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4.2.3 景观格局指标的选取
4.2.4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
4.2.5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漓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4.3.2 漓江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4.3.3 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转移特征分析
4.3.4 漓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4.4 小结与讨论
4.4.1 小结
4.4.2 讨论
第 5 章 漓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旅游业发展相互关系研究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2.1 数据来源
5.2.2 Pearson相关性分析
5.2.3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
5.2.4 TOPSIS评价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漓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旅游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5.3.2 漓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5.3.3 土地利用变化的旅游驱动机制分析
5.4 小结与讨论
5.4.1 小结
5.4.2 讨论
第 6 章 漓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研究
6.1 引言
6.2 研究方法
6.2.1 数据来源
6.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
6.2.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敏感性分析
6.2.4 基于格网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
6.2.5 空间自相关分析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漓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数量变化
6.3.2 漓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流向分析
6.3.3 基于镇(乡)区的漓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分异
6.3.4 基于格网单元的漓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分异
6.4 小结与讨论
6.4.1 小结
6.4.2 讨论
第 7 章 漓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风险研究
7.1 引言
7.2 研究方法
7.2.1 数据来源
7.2.2 生态风险评价单元划分
7.2.3 生态风险指数
7.2.4 空间分析方法
7.2.5 土地利用相对合理指数
7.3 结果与分析
7.3.1 土地利用变化及结构合理性评价
7.3.2 生态风险指数的空间自相关特征
7.3.3 生态风险指数的空间结构分析
7.3.4 漓江流域生态风险时空分异
7.3.5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风险分布
7.3.6 漓江流域生态风险管理对策
7.4 小结与讨论
7.4.1 小结
7.4.2 讨论
第 8 章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漓江流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建议
8.2.1 合理划分生态功能区,促进流域协调发展
8.2.2 实施漓江水系保护工程,改善流域水环境
8.2.3 加快石漠化治理,保护喀斯特遗产地
8.2.4 加强耕地保护,提高旅游用地效益
8.2.5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8.3 主要特色及创新点
8.4 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进展
1.2.2 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 2 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及范围
2.2 地质与地形地貌
2.2.1 地质
2.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与水文
2.3.1 气候
2.3.2 水文
2.4 土壤与植被
2.4.1 土壤
2.4.2 植被
2.5 社会经济状况
2.6 生态环境状况
2.7 漓江流域旅游发展概况
2.7.1 漓江流域旅游资源现状
2.7.2 漓江流域旅游发展历程
2.7.3 漓江流域旅游产业现状
第 3 章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3.1 数据收集
3.1.1 遥感数据
3.1.2 野外调查数据
3.1.3 其他数据
3.2 Landsat数据源介绍
3.3 数据处理软件
3.4 遥感影像分类与解译
3.4.1 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3.4.2 影像预处理
3.4.3 遥感影像解译
3.4.4 分类后处理
3.4.5 分类精度评价
3.5 高程和坡度段划分
第 4 章 漓江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数据来源
4.2.2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4.2.3 景观格局指标的选取
4.2.4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
4.2.5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漓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4.3.2 漓江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4.3.3 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转移特征分析
4.3.4 漓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4.4 小结与讨论
4.4.1 小结
4.4.2 讨论
第 5 章 漓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旅游业发展相互关系研究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2.1 数据来源
5.2.2 Pearson相关性分析
5.2.3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
5.2.4 TOPSIS评价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漓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旅游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5.3.2 漓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5.3.3 土地利用变化的旅游驱动机制分析
5.4 小结与讨论
5.4.1 小结
5.4.2 讨论
第 6 章 漓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研究
6.1 引言
6.2 研究方法
6.2.1 数据来源
6.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
6.2.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敏感性分析
6.2.4 基于格网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
6.2.5 空间自相关分析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漓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数量变化
6.3.2 漓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流向分析
6.3.3 基于镇(乡)区的漓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分异
6.3.4 基于格网单元的漓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分异
6.4 小结与讨论
6.4.1 小结
6.4.2 讨论
第 7 章 漓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风险研究
7.1 引言
7.2 研究方法
7.2.1 数据来源
7.2.2 生态风险评价单元划分
7.2.3 生态风险指数
7.2.4 空间分析方法
7.2.5 土地利用相对合理指数
7.3 结果与分析
7.3.1 土地利用变化及结构合理性评价
7.3.2 生态风险指数的空间自相关特征
7.3.3 生态风险指数的空间结构分析
7.3.4 漓江流域生态风险时空分异
7.3.5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风险分布
7.3.6 漓江流域生态风险管理对策
7.4 小结与讨论
7.4.1 小结
7.4.2 讨论
第 8 章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漓江流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建议
8.2.1 合理划分生态功能区,促进流域协调发展
8.2.2 实施漓江水系保护工程,改善流域水环境
8.2.3 加快石漠化治理,保护喀斯特遗产地
8.2.4 加强耕地保护,提高旅游用地效益
8.2.5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8.3 主要特色及创新点
8.4 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