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国古代诗歌注释学研究
作者:周金标 著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0-08-01
ISBN:9787542669636
定价:¥60.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诗歌注释属“文选学”分支,古老而年轻。拙著探讨诗注诸要素,包括绪论、源流、义例、注本、注家五个部分。绪论篇述课题由来,回顾历代“注诗难”之叹,概述诗歌注释的历史和现状,探讨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源流篇探讨诗歌注释的历史,分为唐前启蒙、唐代初兴、宋代兴盛、元明低落、清代鼎盛五期,分析各期学术特点。义例篇探讨诗歌注释的历史、诗学、语言、意义和知识五个维度,考察《文选注》以还引证体例的发展。注本篇包括分类、构成和概览三部分,剖析注本的外在和内涵,并从时序和作家角度罗列代表性注本。注家篇探索注家这一特殊学术群体,标举历代重要人物,胪析学术素质,考察著述缘由,探绎较有影响的学术之争。新硎初试,权作抛砖也。
作者简介
周金标(1969-),男,江苏淮安人,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夙好杜诗,遂沿波讨源,肄力笺注之学。尝谓选学渊沉,津逮百叶,治诗舍此,则难窥崖涘。虫鱼笺注,难免固陋,然纵贯百家,小道可观,遂乐此不疲,往而不反,不知老之将至矣。现任杜诗学会理事,著有《朱鹤龄及其杜诗辑注研究》,发表论文若干。
目录
目 录
第1章 绪论篇
1.1 注书难
1.2 古诗注释学的由来及现状
1.2.1 当代实践和理论探讨
1.2.2 微观研究
1.3 关于古典诗歌注释学的思考
第2章 源流篇(上)
2.1 唐前的启蒙期
2.1.1 孔、孟、荀等儒家先贤的《诗经》观
2.1.2 《毛诗故训传》《诗笺》
《楚辞章句》
2.1.3 魏晋六朝时期
2.2 唐代的初兴期
2.2.1 李善《文选注》
2.2.2 五臣《文选注》
2.2.3 对《文选注》的补注
2.2.4 唐诗当代注
2.3 宋代的兴盛期
2.3.1 宋人对前代诗集的整理
2.3.2 以“千家注杜”为代表的唐集注释
2.3.3 宋诗当代注
2.3.4 唐前诗歌注释
2.3.5 宋代诗注的特点和不足
第3章 源流篇(下)
3.1 金元明的低落期
3.1.1 重要注本概述
3.1.2 注本特点
3.2 清代的鼎盛期
3.2.1 清代诗歌注释的分期概况
3.2.2 清代诗歌注释学的成就及不足
3.2.3 《四库全书》与诗集注本
第4章 义例篇
4.1 古诗注释维度的考察
4.1.1 历史的维度
4.1.2 诗学的维度
4.1.3 语言的维度
4.1.4 意义的维度
4.1.5 知识的维度
4.2 以史证诗: “诗史”意识与诗歌注释
4.2.1 “诗史”意识与宋代的诗歌注释
4.2.2 “诗史”意识与清代的“以史证诗”
4.2.3 “以史证诗”的局限
4.3 “别材别趣”: 诗艺奥妙的发微——以杜注为例
4.3.1 杜甫的“夫子自道”
4.3.2 宋代杜注重句法
4.3.3 元明杜注重律体
4.3.4 清代杜注擅音韵
4.4 互文性:“语言网络”的揭示
4.4.1 典故的互文
4.4.2 字语的互文
4.4.3 诗人、类书和注家
4.5 “诗言志”: 诗之“可解”“不可解”和“不善解”
4.5.1 诗之“可解”
4.5.2 诗“不可解”
4.5.3 诗“不善解”
4.6 “鸟兽草木”: 诗歌注释的学问基础
4.6.1 典故
4.6.2 名物地理
4.6.3 学术
4.6.4 字词
4.7 引证体例之建立和成熟
4.7.1 李善《文选注》体例之考察
4.7.2 宋清两代对引证体例之丰富与发展
4.7.3 诗歌注释其他重要体例
第5章 注本篇
5.1 注本的类型
5.1.1 从内容区分,可分总集注本、别集
注本
5.1.2 从手法看,可分疏解类、引证类、评点类、
综合类等
5.1.3 从编集体例看,可分分类本、分体本、
编年本等
5.1.4 从前后关系看,可分旧注本、集注本、
补注本等
5.1.5 从面向的读者看,可分为简注本、
详注本
5.1.6 从版本看,可分初注本、重订本、改编本、重刊本、
整理本等
5.2 注本的构成
5.2.1 序言
5.2.2 作家传记及年谱
5.2.3 凡例
5.2.4 目录
5.2.5 注释
5.2.6 附录
5.3 历代诗歌注本概览
5.3.1 各代注本
5.3.2 别集和总集注本
第6章 注家篇
6.1 历代重要注家介绍
6.1.1 唐代重要注家
6.1.2 宋代重要注家
6.1.3 清代重要注家
6.1.4 民国重要注家
6.2 注家素质论
6.2.1 述而不作的学术传统
6.2.2 论注家之学
6.2.3 论注家之识
6.2.4 论注家之德
6.2.5 论注家之勤
6.3 注家注书缘由考
6.3.1 对诗人及其作品的喜爱
6.3.2 时事的激发
6.3.3 学术追求
6.3.4 补遗和遵命
6.3.5 表彰乡贤和先人
6.4 注家学术之争三例
6.4.1 钱谦益和朱鹤龄的注杜之争
6.4.2 惠栋和金荣的注王之争
6.4.3 冯应榴和王文诰的注苏之争
参考文献
后记
第1章 绪论篇
1.1 注书难
1.2 古诗注释学的由来及现状
1.2.1 当代实践和理论探讨
1.2.2 微观研究
1.3 关于古典诗歌注释学的思考
第2章 源流篇(上)
2.1 唐前的启蒙期
2.1.1 孔、孟、荀等儒家先贤的《诗经》观
2.1.2 《毛诗故训传》《诗笺》
《楚辞章句》
2.1.3 魏晋六朝时期
2.2 唐代的初兴期
2.2.1 李善《文选注》
2.2.2 五臣《文选注》
2.2.3 对《文选注》的补注
2.2.4 唐诗当代注
2.3 宋代的兴盛期
2.3.1 宋人对前代诗集的整理
2.3.2 以“千家注杜”为代表的唐集注释
2.3.3 宋诗当代注
2.3.4 唐前诗歌注释
2.3.5 宋代诗注的特点和不足
第3章 源流篇(下)
3.1 金元明的低落期
3.1.1 重要注本概述
3.1.2 注本特点
3.2 清代的鼎盛期
3.2.1 清代诗歌注释的分期概况
3.2.2 清代诗歌注释学的成就及不足
3.2.3 《四库全书》与诗集注本
第4章 义例篇
4.1 古诗注释维度的考察
4.1.1 历史的维度
4.1.2 诗学的维度
4.1.3 语言的维度
4.1.4 意义的维度
4.1.5 知识的维度
4.2 以史证诗: “诗史”意识与诗歌注释
4.2.1 “诗史”意识与宋代的诗歌注释
4.2.2 “诗史”意识与清代的“以史证诗”
4.2.3 “以史证诗”的局限
4.3 “别材别趣”: 诗艺奥妙的发微——以杜注为例
4.3.1 杜甫的“夫子自道”
4.3.2 宋代杜注重句法
4.3.3 元明杜注重律体
4.3.4 清代杜注擅音韵
4.4 互文性:“语言网络”的揭示
4.4.1 典故的互文
4.4.2 字语的互文
4.4.3 诗人、类书和注家
4.5 “诗言志”: 诗之“可解”“不可解”和“不善解”
4.5.1 诗之“可解”
4.5.2 诗“不可解”
4.5.3 诗“不善解”
4.6 “鸟兽草木”: 诗歌注释的学问基础
4.6.1 典故
4.6.2 名物地理
4.6.3 学术
4.6.4 字词
4.7 引证体例之建立和成熟
4.7.1 李善《文选注》体例之考察
4.7.2 宋清两代对引证体例之丰富与发展
4.7.3 诗歌注释其他重要体例
第5章 注本篇
5.1 注本的类型
5.1.1 从内容区分,可分总集注本、别集
注本
5.1.2 从手法看,可分疏解类、引证类、评点类、
综合类等
5.1.3 从编集体例看,可分分类本、分体本、
编年本等
5.1.4 从前后关系看,可分旧注本、集注本、
补注本等
5.1.5 从面向的读者看,可分为简注本、
详注本
5.1.6 从版本看,可分初注本、重订本、改编本、重刊本、
整理本等
5.2 注本的构成
5.2.1 序言
5.2.2 作家传记及年谱
5.2.3 凡例
5.2.4 目录
5.2.5 注释
5.2.6 附录
5.3 历代诗歌注本概览
5.3.1 各代注本
5.3.2 别集和总集注本
第6章 注家篇
6.1 历代重要注家介绍
6.1.1 唐代重要注家
6.1.2 宋代重要注家
6.1.3 清代重要注家
6.1.4 民国重要注家
6.2 注家素质论
6.2.1 述而不作的学术传统
6.2.2 论注家之学
6.2.3 论注家之识
6.2.4 论注家之德
6.2.5 论注家之勤
6.3 注家注书缘由考
6.3.1 对诗人及其作品的喜爱
6.3.2 时事的激发
6.3.3 学术追求
6.3.4 补遗和遵命
6.3.5 表彰乡贤和先人
6.4 注家学术之争三例
6.4.1 钱谦益和朱鹤龄的注杜之争
6.4.2 惠栋和金荣的注王之争
6.4.3 冯应榴和王文诰的注苏之争
参考文献
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