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德音不忘
作者:谢建文,陈壮鹰 编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0-07-01
ISBN:9787542668905
定价:¥10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49年11月的上海俄文学校。1950年11月,上海俄文学校更名为“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外文专科学校”,在增设英语班的同时,学校组建了东方语言文学系,设缅甸语、越南语和印尼语专业。至1952年8月,学校已设立俄、英、缅甸、越南和印尼五个语种的专业。1952年9月,学校更名为“上海俄文专科学校”。之后,东方语言文学系并入北京大学东语系,学校遂只设俄语专业。1956年,国务院批准上海俄文专科学校更名为“上海外国语学院”,增设英语、德语和法语专业。1994年,国家教委批准上海外国语学院更名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专业建立于1956年,与英语和法语专业共同组建西语系。1961年,英语单独建系。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专业合并成立新的西语系。1964年,德语和法语专业组建德法系。1981年,德语专业单独建系。1995年6月,德语、法语和西语三个专业合并为西方语学院。2005年6月,因发展需要,学校撤去了西方语学院,德语专业恢复独立系级建制,并于2007年增设瑞典语专业。上外德语专业现由德语和瑞典语两个学科组成。为适应国家与地区深刻的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形势和国际间经济、文化等方面日益强劲的交流与合作需求,在德语/英语双语培养模式之外,学校不断拓宽德语专业人才培养口径。1999年,学校与德国拜罗伊特大学合作,在本科教育阶段设立“德语经济复合型专业”,该项目于2000年9月正式启动。2019年,上外德语专业开始实施德语/经济学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此外,上外德语专业于1979年建立硕士学位点,并于1998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其后又在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框架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因此,上外德语专业目前具备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
作者简介
谢建文,1984年和1996年分获武汉大学文学学士与文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博士学位。9次赴德国海德堡大学与柏林自由大学。现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党总支书记兼系常务副主任,上外一级学科骨干,全国德语文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理事暨教学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化译研网德语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教育部多个类别通讯评审,多家学术期刊编委或通讯评审,武汉大学客座教授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语现当代文学与文学理论。完成所主持或独立承担的校级、上海市、教育部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项;现参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项目总协调人兼子课题负责人),主持上海市哲社项目和其他类别项目计6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编著4部(主编/副主编)和文学译著6部(含合译),发表书评、科技论文译文等42篇,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8篇为人大复印《外国文学研究》等全文转载或收录。曾获“冯至德语文学研究奖”等。陈壮鹰,教授、博士(瑞士伯尔尼大学德语文学博士学位),上外一级学科骨干,博士生导师。上外德语系主任,上外德国教育科学信息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上外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市翻译家协会理事,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理事,教育部优秀研究生论文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评审专家,长江学者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外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德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8-2022)。担任多家学术期刊审稿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语文学及文学理论、德语诗韵学、德语国家诗歌研究、德汉同声传译。先后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译著10部,主编教材3部,主持上海市及教育部项目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主持***国际合作项目2项。曾获“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上海市育才奖”等荣誉称号。
目录
文学研究 从遥远神秘的“塞里斯”到“儒释道”精神的初现 ——德语文坛“中国”形象溯源 马佳欣 歌德、诗画与意大利 ——一种侨易学与心理学分析 梁锡江 从历史上的浮士德到歌德的《浮士德》 余匡复 天堂的幻灭 ——解读席勒悲歌中的审美教育空想理论演变 陈壮鹰 阿达尔贝特·施蒂夫特中篇小说《俄巴底亚》中的“家庭” 孙瑜 简析维也纳大众戏剧和上海滑稽戏剧 钱顺德 布莱希特和孔子 殷瑜 德语具体诗试析 谭余志 生死边缘的希望 ——伊尔莎·艾兴格小说《更大的希望》解读 王羽桐 论《废墟建造大师》的怪诞叙事方式 李香 言语剧作为反戏剧 ——论彼得·汉德克的《骂观众》和《卡斯帕尔》 谢建文 奈丽·萨克斯诗歌的创伤宣称与诗性正义 张帆 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新主体性”文学研究 夏雪 自我叙述与自我认同 ——沃夫冈·希尔比希作品《转换》中的身份认同问题及个体生活叙事化在构建身份认同中的作用研究 黄爱玲 学科互涉中的侨易学及其在文本阐释中的应用 ——关于文学侨易学的几点思考 董琳璐 Emotionalität in der Liebeskonzeption des Willehalm von Orlens am Beispiel der Elterngeschichte 谢娟 Männliche Identitätskrise und gestörte Geschlechterbeziehungen. Eine Analyse der Männerfigur und der Mann-Frau-Beziehungin Döblins Erzählung Der Ritter Blaubart 黄艺 Studie zur Kafka-Rezeption in China (1979-1998) . Ein starker Aufschwung nach anfänglicher Verzögerung 王蔚 Günter Grass’ Rezeption in China 陈虹嫣 In der „Dunkelhaft“ der Welt nach dem Wahren sehen. Eine Interpretation zu Ingeborg Bachmanns Erzählung Ein Wildermuth 郑霞 翻译问题研究 面对“恶”世人何为? ——《恶——或自由的戏剧》校译后记 卫茂平 今天您“诗意地栖居”了吗? 卫茂平 钱春绮翻译实践研究 ——记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翻译家 吴声白 一部没有翻译过来的史学名著 胡丹 基于语料库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两个中译本风格比较研究 ——关于德语名著重译的思考 吴鹏 《早期澳门史》瑞典语版本读后感 王梦达 论 翻 译 矛 盾 ——从《德译中国成语故事》谈起 桂乾元 语言学问题研究 试论德语句子结构技巧 潘忠懿 德语谚语的修辞手段和修辞效果 徐智儿 德语小品词剖析 王炳荣 跨文化交际与国别区域研究 中德人文交流合作的现状、目标、原则和措施 姜锋 联邦德国社会学与社会发展的联系 丁智勇 《昨日世界》与茨威格的欧洲观念 胡凯 德国人旅华游记文献的挖掘与整理 ——以1949年以来的文本为例 匡洁 浅析德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蒋潞潞 德国高校教师薪酬制度及其特征分析 苗晓丹 难以跨越的历史鸿沟 ——以斯特林堡剧作《朱丽小姐》为起点比较19世纪中瑞两国社会状态 王馨蕾 物质的享受还是灵魂的寄托 从瑞典鲁迅笔下浅看中瑞节日文化差异 沈贇璐 商业文化与纯文化之争 ——浅析奥古斯特文学奖的价值导向争议 王梦达 跨文化交际研究视角下对文化的理解:文化标准理论 常璇璇 跨文化关系性作为跨文化性 王志强 KMU in China - Quo Vadis? 周方 学生管理问题研究 外语类院校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创新路径探索与研究 ——以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例 刘健 “95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及就业指导对策 ——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 田力娜 大数据时代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工作长效机制的构建 田力娜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