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金属表面气体吸附与解离
作者:贾祥凤,于帅芹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8-01
ISBN:9787122367785
定价:¥79.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介绍了金属表面气体吸附与解离的基本知识, 如吸附的分类、吸附等温线、吸附与脱附等; 其次介绍了金属表面气体吸附与解离在实验和理论方面的主要研究方法, 如从头算、密度泛函等; 最后详细介绍了本书的研究方法——5-MP势以及推广的LEPS势。本书内容全面, 结构清晰, 重点突出, 理论新颖。 本书适用于金属与气体分子相互作用体系研究领域的科研工作者, 也可供金属催化领域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和科技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暂缺《金属表面气体吸附与解离》作者简介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 2
1.1.1 金属表面的吸附 / 2
1.1.2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 5
1.1.3 吸附势能曲线 / 9
1.1.4 脱附与解离 / 11
1.2 吸附与脱附研究方法简介 / 11
1.2.1 实验研究方法 / 11
1.2.2 量子化学理论计算法 / 14
1.2.3 半经验的理论计算法 / 19
1.3 气体分子与过渡金属表面的相互作用 / 20
1.4 本书研究方法 / 21
1.4.1 5-MP计算方法 / 21
1.4.2 5-MP组装推广的LEPS 势方法 / 23
1.4.3 簇模型 / 25
1.4.4 不同金属表面类型对吸附与解离的影响 / 28
第2章 氧原子在Pd表面的吸附扩散
2.1 氧原子在Pd表面吸附的研究现状 / 32
2.2 计算过程及建模分析 / 34
2.2.1 5参数Morse势 / 34
2.2.2 建立模型 / 35
2.3 计算结果 / 37
2.4 结果讨论 / 39
2.4.1 O-Pd(100)体系 / 39
2.4.2 O-Pd(111)体系 / 39
2.4.3 O-Pd(110)体系 / 40
2.4.4 O-Pd(311)体系 / 41
2.5 小结 / 43
第3章 氧气分子在Pd低指数表面与台阶面上的吸附
3.1 氧气分子在Pd表面吸附的研究现状 / 46
3.2 计算过程及建模分析 / 47
3.2.1 5参数Morse势及推广的LEPS 势 / 47
3.2.2 簇合物模型的构造 / 48
3.3 计算结果 / 49
3.3.1 氧气分子在Pd(100)面上的吸附与解离 / 50
3.3.2 氧气分子在Pd(110)面上的吸附与解离 / 53
3.3.3 氧气分子在Pd(111)面上的吸附与解离 / 55
3.4 表面分子解离限和晶面解离距 / 56
3.5 小结 / 58
第4章 一氧化氮分子在Pd低指数表面与台阶面上的吸附
4.1 一氧化氮分子在Pd表面的吸附研究现状 / 61
4.2 5-MP组装及推广的LEPS势 / 62
4.3 构建模型 / 63
4.4 计算结果 / 64
4.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66
4.5.1 一氧化氮分子在Pd(100)面上的吸附与解离 / 66
4.5.2 一氧化氮分子在Pd(111)面上的吸附与解离 / 68
4.5.3 一氧化氮分子在Pd(110)面上的吸附与解离 / 70
4.5.4 一氧化氮分子在Pd(311)面上的吸附与解离 / 73
4.6 小结 / 75
第5章 一氧化碳分子在Pd台阶面上的吸附
5.1 一氧化碳分子在Pd表面的吸附研究现状 / 77
5.2 计算方法与模型建立简述 / 78
5.3 计算结果 / 80
5.4 计算结果分析 / 82
5.4.1 一氧化碳分子在Pd(311)面上的吸附与解离 / 82
5.4.2 一氧化碳分子在Pd(211)面上的吸附与解离 / 82
5.5 小结 / 85
第6章 一氧化碳分子在过渡金属钌低指数面的吸附与解离
6.1 研究现状 / 87
6.2 计算方法和模型建立 / 88
6.2.1 C、O原子的5-MP的构造 / 88
6.2.2 Ru表面簇合物模型 / 89
6.3 计算结果和讨论 / 90
6.3.1 CO-Ru(0001)体系 / 90
6.3.2 CO-Ru(1010)体系 / 91
6.4 结论 / 92
第7章 一氧化氮分子在过渡金属钌低指数面的吸附与解离
7.1 研究现状 / 94
7.2 计算方法与结果 / 95
7.2.1 计算方法与模型简述 / 95
7.2.2 计算结果 / 95
7.3 结果分析 / 96
7.3.1 NO-Ru(0001)体系 / 96
7.3.2 NO-Ru(1010)体系 / 99
7.4 结论 / 100
第8章 气态三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的势函数
8.1 研究现状与展望 / 103
8.2 计算方法 / 104
8.2.1 两体扰动势 / 104
8.2.2 气态三原子体系相互作用势 / 105
8.2.3 扰动函数Ginj (R j )的渐进性质 / 106
参考文献
1.1 研究背景 / 2
1.1.1 金属表面的吸附 / 2
1.1.2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 5
1.1.3 吸附势能曲线 / 9
1.1.4 脱附与解离 / 11
1.2 吸附与脱附研究方法简介 / 11
1.2.1 实验研究方法 / 11
1.2.2 量子化学理论计算法 / 14
1.2.3 半经验的理论计算法 / 19
1.3 气体分子与过渡金属表面的相互作用 / 20
1.4 本书研究方法 / 21
1.4.1 5-MP计算方法 / 21
1.4.2 5-MP组装推广的LEPS 势方法 / 23
1.4.3 簇模型 / 25
1.4.4 不同金属表面类型对吸附与解离的影响 / 28
第2章 氧原子在Pd表面的吸附扩散
2.1 氧原子在Pd表面吸附的研究现状 / 32
2.2 计算过程及建模分析 / 34
2.2.1 5参数Morse势 / 34
2.2.2 建立模型 / 35
2.3 计算结果 / 37
2.4 结果讨论 / 39
2.4.1 O-Pd(100)体系 / 39
2.4.2 O-Pd(111)体系 / 39
2.4.3 O-Pd(110)体系 / 40
2.4.4 O-Pd(311)体系 / 41
2.5 小结 / 43
第3章 氧气分子在Pd低指数表面与台阶面上的吸附
3.1 氧气分子在Pd表面吸附的研究现状 / 46
3.2 计算过程及建模分析 / 47
3.2.1 5参数Morse势及推广的LEPS 势 / 47
3.2.2 簇合物模型的构造 / 48
3.3 计算结果 / 49
3.3.1 氧气分子在Pd(100)面上的吸附与解离 / 50
3.3.2 氧气分子在Pd(110)面上的吸附与解离 / 53
3.3.3 氧气分子在Pd(111)面上的吸附与解离 / 55
3.4 表面分子解离限和晶面解离距 / 56
3.5 小结 / 58
第4章 一氧化氮分子在Pd低指数表面与台阶面上的吸附
4.1 一氧化氮分子在Pd表面的吸附研究现状 / 61
4.2 5-MP组装及推广的LEPS势 / 62
4.3 构建模型 / 63
4.4 计算结果 / 64
4.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66
4.5.1 一氧化氮分子在Pd(100)面上的吸附与解离 / 66
4.5.2 一氧化氮分子在Pd(111)面上的吸附与解离 / 68
4.5.3 一氧化氮分子在Pd(110)面上的吸附与解离 / 70
4.5.4 一氧化氮分子在Pd(311)面上的吸附与解离 / 73
4.6 小结 / 75
第5章 一氧化碳分子在Pd台阶面上的吸附
5.1 一氧化碳分子在Pd表面的吸附研究现状 / 77
5.2 计算方法与模型建立简述 / 78
5.3 计算结果 / 80
5.4 计算结果分析 / 82
5.4.1 一氧化碳分子在Pd(311)面上的吸附与解离 / 82
5.4.2 一氧化碳分子在Pd(211)面上的吸附与解离 / 82
5.5 小结 / 85
第6章 一氧化碳分子在过渡金属钌低指数面的吸附与解离
6.1 研究现状 / 87
6.2 计算方法和模型建立 / 88
6.2.1 C、O原子的5-MP的构造 / 88
6.2.2 Ru表面簇合物模型 / 89
6.3 计算结果和讨论 / 90
6.3.1 CO-Ru(0001)体系 / 90
6.3.2 CO-Ru(1010)体系 / 91
6.4 结论 / 92
第7章 一氧化氮分子在过渡金属钌低指数面的吸附与解离
7.1 研究现状 / 94
7.2 计算方法与结果 / 95
7.2.1 计算方法与模型简述 / 95
7.2.2 计算结果 / 95
7.3 结果分析 / 96
7.3.1 NO-Ru(0001)体系 / 96
7.3.2 NO-Ru(1010)体系 / 99
7.4 结论 / 100
第8章 气态三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的势函数
8.1 研究现状与展望 / 103
8.2 计算方法 / 104
8.2.1 两体扰动势 / 104
8.2.2 气态三原子体系相互作用势 / 105
8.2.3 扰动函数Ginj (R j )的渐进性质 / 106
参考文献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