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变革史论(1912—1948)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变革史论(1912—1948)

作者:汪建华 著

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4-01

ISBN:9787564373412

定价:¥9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为研究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变革阶段性特点的学术专著,主要聚焦于1912~1948年我国各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本书在分析这一时期的发展背景、教育思想及政策的基础上,遵循大学通识教育的内在结构框架和发转逻辑,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多维度考察这一时期的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变革,并指出了其对当代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意义。
作者简介
暂缺《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变革史论(1912—1948)》作者简介
目录
目  录
章  导  论 1
节  研究缘起 1
一、“双一流”建设对大学课程体系的挑战 1
二、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现状之忧思 3
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理论研究之偏向 5
第二节  研究现状 7
一、关于通识教育的研究 7
二、关于通识教育课程的研究 12
三、关于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研究 13
四、对相关研究的评析 20
第二章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本真追寻 21
节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概念解读 21
一、民国时期 21
二、大  学 21
三、通识教育 23
四、课程变革 25
第二节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源流探析 27
一、西方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演变 27
二、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演变 47
第三章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成型(1912—1927) 53
节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变革的时代背景 54
一、“通才教育”的提出 54
二、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现状 57
第二节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变革的思想基础 58
一、各类期刊的创办与通识教育思想的传播 58
二、著名教育家的通识教育思想 60
第三节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变革的制度规约 80
一、壬子葵丑学制的颁布 80
二、《大学令》与《大学规程》的颁布 80
三、《修正大学令》的颁行 82
四、壬戌学制与《国立大学校条例》对高等教育的规定 83
第四节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变革的实践探索 84
一、1912—1917年:预科模式 84
二、1918—1924年:预科+本科模式 86
三、1925—1927年:多元模式 92
第五节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成型之反思 108
一、借鉴模仿与现实国情 108
二、课程目标:掌握基本知识 110
三、课程结构:结构不一,课程多样 112
四、课程内容:内容丰富,通专难分 113
五、课程实施:注重基本知识 114
六、课程管理:从统一到分散 116
七、课程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 118
第四章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1928—1937) 120
节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变革的时代背景 120
一、十年稳定与“党化教育”的推行 120
二、大学课程自由分散 121
第二节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变革的思想基础 122
一、关于大学共同必修科目的讨论 122
二、关于“通才”与“专才”之争 125
第三节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变革的制度规约 126
一、“三民主义”及其对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规约 126
二、《大学组织法》与《大学规程》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规约 128
第四节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变革的实践探索 130
一、清华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实践 130
二、国立中央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实践 135
三、金陵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实践 138
四、安徽省立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实践 140
五、私立燕京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实践 142
六、国立武汉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实践 144
七、私立华西协和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实践 151
八、国立中山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实践 153
第五节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发展之省思 160
一、课程目标:养成学生共同之基础 160
二、课程结构:基本成型 163
三、课程内容:小同大异 164
四、课程实施:自由创生 165
五、课程管理:全面而不统一 166
六、课程评价:完善而单一 171
第五章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成熟(1938—1948) 173
节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变革的时代背景 173
一、日本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破坏 173
二、国民党政府实施“战时要当平时看”的办学方针 174
第二节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变革的思想基础 175
一、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通识为本,专识为末 177
二、通识教育的育人目标:培养新民 178
三、通识教育的实践路径:五育并进 180
四、通识教育的基本保障:自由自治,大师引领 181
第三节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变革的制度规约 182
一、颁布各项方针和政策 182
二、整理课程与共同必修科目表颁布 184
第四节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变革的实践探索 192
一、私立辅仁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实践 192
二、国立中山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实践 195
三、浙江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实践 203
四、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实践 204
第五节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成熟之省思 211
一、课程目标:完整的人 211
二、课程结构:统一而全面 212
三、课程内容:智德并重 213
四、课程实施:关注质量 213
五、课程管理:统一共同科目 214
六、课程评价:注重学习质量 215
第六章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变革的整体特征(1912—1948) 217
节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目标:由注重“基础”到培养“完人”
217
一、大学教育宗旨演变及其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规约 217
二、注重基本知识基础的奠定 218
三、重视共同“基础”的养成 219
四、着眼于“完人”的培养 220
第二节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结构:由丰富多样到基本统一 221
一、初生之物:通识教育课程结构的丰富多样 221
二、自由发展:通识教育课程结构的趋于一致 221
三、国家标准:通识教育课程结构的基本统一 222
第三节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由重知识传授到智德并重 223
一、以学科知识为主的通识教育课程 223
二、重视社会价值共识的培育 223
三、智德并重的通识教育课程 225
第四节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由侧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225
一、成型期:快速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 225
二、发展期:课程自由化导致科目繁杂 226
三、成熟期:共同必修科目表的规约 226
第五节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管理:由集中到分散再到集中 227
一、《大学规程》对各科课程的规定 227
二、大学课程权力的分散 228
三、大学课程权力的再次集中 229
第六节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评价:由关注考试成绩到注重学习质量
230
一、课程评价制度的初步成型 230
二、课程评价制度的完善 231
三、关注学习质量的课程评价 232
第七章  大学通识教育的模式演变与反思(1912—1948) 233
节  大学通识教育的模式演变 233
一、通识教育的“预科模式” 233
二、通识教育的“主辅系模式” 239
三、通识教育的“共同必修科目”模式 243
第二节  大学通识教育模式演变的反思 246
一、顶层设计是通识教育发展的方向引领 246
二、人的发展是通识教育改革的本质旨归 247
三、社会发展是通识教育变革的必要依据 249
四、借鉴与创新是通识教育发展的重要路径 250
第八章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变革的启示(1912—1948) 252
节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目标的定位 252
一、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目标的多重性 252
二、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目标的现实制约性 253
第二节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结构的确定 255
一、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结构的相对稳定性 255
二、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比例的相对均衡性 255
第三节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 256
一、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广博性 256
二、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基础性 257
第四节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的促进 258
一、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的价值性 258
二、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实施中的教师影响 259
第五节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管理的优化 262
一、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管理的“钟摆”现象 262
二、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管理中的学生自主性 263
第六节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评价的规范 264
一、注重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过程性评价 264
二、重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264
结  语 266
参考文献 268
一、中文文献 268
二、外文文献 281
后  记 282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