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后非遗时代与生态中国之路的思考

后非遗时代与生态中国之路的思考

作者:方李莉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6-01

ISBN:9787503966859

定价:¥5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既然是活态的,就一定是运动和变化的,这是其不同于静态文物的地方。也因此,任何以保护或传承为名的行为都是一种强加于它的“外力”,任何一种“外力”的刺激都会加速非遗的改变与重构,甚至加速其商业化的速度,这似乎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事实就是:经过十几年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中国已经进入一个“‘后非遗’时代”,这个“‘后非遗’时代”就是无论你是否承认,都已经强烈地改变了中国被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名的“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在传统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转变,还是在践行所谓的“生产性保护”,都在迅速地改变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都是非遗保护带来的成果。但即使是这样,我们的非遗保护理论的变化并不大,因为理论总是滞后于社会实践。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必须要重新总结和不断研究,提出一些更新的、更有前瞻性的、更重要的新视野、新观点,以理论指导当下的中国文化实践,避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不变的文物,以教条主义和保守主义的观点去片面强调其所谓的原生态,从而忽略了其内在的创造性以及所具有的生命力,并因此进一步忽略了其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所呈现出的真正价值。
作者简介
  方李莉,199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史沦系(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8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做博士后。2008年至2009年在美国肯塔基大学做访问学者。2013年被聘为英国杜伦大学人类学系高级研究员。现任东南大学特聘首席教授、艺术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研究员,兼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咨询专家。曾任北京市第十三、十四届一人民代表。出版有《传统与变迁——景德镇新旧民窑业田野考察》《景德镇民窑》《遗产:实践与经验》《中国陶瓷史》《艺术人类学》等十余部专著。发表《艺术田野工作方法巾的文化思考》《从“遗产到资源”的理论阐释——以赞孝通“人文资源”思想研究为起点》《本土性的现代化如何实践——以景德镇传统陶瓷手工技艺传承的研究为例》等二百余篇论文。经常被邀请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活动,足迹遍及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等国家的博物馆。曾应邀到美国的纽约城市大学、肯塔基大学、阿尔弗雷德大学,加拿大的拉瓦尔大学,韩国的弘益大学,日本的名占屋大学、爱知大学,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德国柏林中国文化中心,美国纽约华美协进社等大学和学术机构举办讲座。
目录
序言
第一编 非遗保护与文化生态思考
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
新文化运动的崛起——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
论非遗传承与当代社会的多样性发展——以景德镇传统手工艺复兴为例
论“文化生态演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关系
第二编 “遗产资源论”的理论思考
“从遗产到资源”的理论阐释——以费孝通“人文资源”思想研究为起点
文化变迁的不同模式——贵州梭戛生态博物馆考察所引发的思考
西部人文资源与西部民间文化的再生产
有关“遗产资源论”观点的提出
第三编 “后非遗”时代与文艺复兴
非西方式文艺复兴与生态社会的来临
在田野中感受传统文化复兴的来临
传统手工艺复兴的中国故事
第四编 “后非遗”时代的中国实践
在“从实求知”中建构中国经验——费孝通“文化自觉”思想的再解读
生态社会来临的中国准备
手工艺的复兴与生态中国之路
本土性的现代化如何实践——以景德镇传统陶瓷手工技艺传承的研究为例
中国乡村振兴的方向:从乡土中国迈向生态中国
第五编 “后非遗”时代中的文化思考
非遗保护3.0时代的到来
活态的文化遗产需要活态的传承
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高度——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
非遗保护,古籍研读与“文化自觉”
文化立国的中国期待
第六编 艺术乡村建设
论艺术介入美丽乡村建设——艺术人类学视角
方李莉:艺术乡建的人类学视野、方法与观念
方李莉:艺术乡建需要艺术人类学介入
乡村振兴中的热门话题:艺术介入乡村建设读解
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展览策展人语
艺术乡建与智能化生态中国之路
……
第七编 非遗保护理论的国际对话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