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搬迁的游牧民:黄河首曲,隆务河,大夏河流域藏族移民实录

搬迁的游牧民:黄河首曲,隆务河,大夏河流域藏族移民实录

作者:冯雪红,安宇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4-01

ISBN:9787520358521

定价:¥7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生态文明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游牧民搬迁既是一项有关藏族牧区的生态文明建设项目,也是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事关藏族牧民美好生活创建的民生工程。《搬迁的游牧民:黄河首曲、隆务河、大夏河流域藏族移民实录》是对藏族生态移民的系列研究,是对甘肃省玛曲县尼玛社区、夏河县桑科新村和青海省同仁县三江源村搬迁牧民的政策感受、生产生活方式适应、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的调查实录。三个村庄分布在黄河首曲、大夏河、隆务河流域,桑科新村是乡内搬迁,尼玛社区是县内搬迁,三江源村是跨县搬迁。通过田野调查,该书真实客观地记录了搬迁牧民的社会适应状况,为社会各界了解搬迁牧民的现状提供助力。
作者简介
  冯雪红,1968年生,教授,民族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执行主编、编辑部主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民族学学会理事。北京大学访问学者,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2012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人类学系做访问学者。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很好人才支持计划”,2014年入选国家民委领军人才支持计划,2018年入选宁夏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安宇,1988年生,北方民族大学民族学硕士,兰州大学民族学在读博士。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篇。
目录
上篇 乡内搬迁:夏河县桑科新村定居牧民
第一章 巧遇桑科:计划外的田野
一 聆听苦难:被疾病和负债缠绕的定居牧民
二 搬迁原因:上学、就医、生活所迫
三 山上山下:搬迁前后的气候
第二章 活有所依:定居牧民的政策感受
一 补偿政策:“不太了解”
二 搬迁优劣:“支出很多”
三 国家领导:“关心人们疾苦”
四 生活期望:“开个小卖铺”
第三章 家在两边:定居牧民的生产方式适应
一 以畜定草:无草场和牛羊的牧民
二 家里待着:没工作的移民
三 收入来源:依靠租金和补助
四 支出去向:基本生活需求
五 路边草场:往来的游客
第四章 吐故纳新:定居牧民的生活方式适应
一 居所:土房子和定居院落
二 饮食:“下降”和“上升”
三 着装:规约宽松的男性和“脑子不清楚”的女性”
四 出行:单一和多样
五 休闲:“聚会、聊天”和“闲着、打牌、看电视”
第五章 遗失传统:定居牧民的文化适应
一 交往:同一部落和社区邻居
二 语言:藏族学说汉语和汉族会说藏语
三 教育:“没上学的不便”和“上学的便利”
四 婚丧:“入赘”和“火葬”
五 转经:“拉卜楞寺”和“转经的院子”
第六章 难寻自我:定居牧民的心理适应
一 身份认同:“还是牧民”与“想当城里人”
二 搬迁初期:“心理感受”与“适应耗时”
三 富有标志:“富没价值”与“穷会变富”
四 理想生活:“没啥困难”与“平平安安”
讨论 移民如何讲述自己的苦难
中篇 县内搬迁:玛曲县尼玛社区定居牧民
第一章 赛马场边的定居点
一 尼玛社区
二 搬迁原因
三 搬迁体验
第二章 定居牧民的政策感知
一 “天上是鸟那么大,下面是虫那么小”
二 “房子渠道不同,人口来源复杂”
三 “听大家都说好,我也觉得好”
第三章 定居牧民的生计模式
一 生计分类
二 就业意愿
第四章 定居牧民的生活方式适应
一 牧区帐篷和定居院落
二 “牛羊肉”“奶制品”和“蔬菜”
三 “不适应,害羞,别人会取笑
四 摩托车的普及和交通方式的多样化
五 收入的减少和支出的增加
六 “没有草场,回也回不去”
第五章 定居牧民的社会文化适应
一 社会关系的重构
二 日常语言的使用
三 孩子教育的期望
四 风俗习惯的恪守
第六章 定居牧民的心理适应
一 身份认同
二 返迁意愿
三 富有标志
四 理想生活
五 消费观念
讨论 移民新村是如何构建的
下篇 跨县搬迁:同仁县三江源村生态移民
第一章 扩展的田野
一 背景
二 方法
三 田野
第二章 移民的日常生活实践
一 搬迁
二 适应
三 变迁
四 生计
第三章 “他者”的关怀
一 生态移民工程与“地方性知识”
二 生态移民工程与“明晰化”行政关系
三 生态移民工程与移民职业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后记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